余姚市图书馆
余姚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余姚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节 水系河区湖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市水利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3105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水系河区湖泊
分类号:
P343
页数:
14
页码:
63-76
摘要:
本文记述了余姚市水系河区湖泊形成和分布情况的具体内容介绍。
关键词:
余姚市
自然环境
水系
内容
一、水系
余姚有姚江、奉化江和曹娥江三个水系,均源于南部四明山区。姚江水系和奉化江水系同属甬江流域。
姚江水系由姚江干流、其南北诸支流以及湖泊组成。境内流域面积1091.23平方公里,包括中部、北部平原及南部梁弄、陆埠的大部分地区,占全市总面积的80.3%。大部分地区河网密布,水面总面积40.2824平方公里。正常高水位时,河道蓄水量6315.4万立方米。全市总水域面积71.1395平方公里,相应水面率5.27%。姚北沿钱塘江、杭州湾一带,原有滩涂地分布着若干向北排水水道。新中国成立后,尤其近年,为减轻姚江东排压力,拓浦建闸,加大向北排水量。在姚江水系中一个146平方公里的钱塘江、杭州湾北排区逐渐形成,但与姚江水系无明显、固定的分界。
奉化江水系处于余姚东南部,主要由北溪、晓鹿溪等溪流组成。流域面积178.39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3.1%。
曹娥江水系处于余姚西南部,由黑龙潭、深坑及来汇的其他溪流组成。流域面积88.74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6.6%。
(一)姚江水系
姚江是甬江两源流之一。姚江水系是一个复合状水系,由干流、支流,河网及湖泊组成。干流右侧为山区性河流,由西南向北偏东注入干流,呈梳状(平行状)分布。左侧主要为平原河网,多由西北向南偏东注入干流,也有东北向西南注入干流的,呈扇状分布。水系密度0.34,水系频度0.024。
1.姚江的形成
姚江古河道,据水文地质资料分析,其沉积物形成并发育于第四纪中更新世晚期及晚更新世早期(距今约30万~10万年),主流线在周行—长河—庵东一线,并向东北进入现今的杭州湾。当时二六市一带以东地区地形上为分水岭。姚江古河道由3条支流汇合而成:西南支为马渚以南谷地—东蒲周—泗门古河道,往东北汇入主流;东南支为罗江—余姚城区—郑巷—周行古河道,往北汇入主流;东南为横河青士第—白沙—坎墩古河道,往西北汇入主流。其后至全新世中期,距今约6000年前后,在慈北沿海一带,由于钱塘江河口堆积速率高于内地,致使地势高出内地,原姚江向北入海口淤塞,迫使姚江水流转向东行,逐渐形成现今的姚江,并在宁波市区三江口与奉化江汇合后形成甬江河段。
姚江全长102.4公里,比降6.2%。余姚境内长70公里,源头到四明湖水库出口下游为21公里,马渚上陈村至大隐城山村为49公里(马渚上陈村至大隐城山村为杭甬运河主航道,该段航道自2005年开始建设,于2008年4月竣工。由于该段河道弯曲较多,经裁弯取直,比原河长54公里减少5公里,为49公里,故原姚江河长107.4公里,减少5公里,实际为102.4公里)。姚江流域面积1934.1平方公里。
2.干流
今之姚江,古称舜江,也称余姚江,主源为梁弄溪,其源头出自四明山夏家岭东北眠冈山,主峰海拔687.00米,河源眠冈山西坡,海拔665.00米。
姚江自夏家岭东出,北行串百丈岗、四明湖水库,经上虞楼家闸于新江口西接通明江来水,汇成姚江干流(四明湖以下至新江口称四明江)。清康熙《余姚县志》载:“姚江……西流至于上虞通明堰,新河注之。”新河即运河,姚江干流东流,于马渚镇上陈村入余姚境,约3公里至下坝。上虞十八里河自西南来注入。经云楼贺墅至斗门菁江渡。北有贺墅江、马渚中河集马渚、临山、泗门及上虞曹娥江以东诸水。姚江又东约5公里,南过兰墅桥分为兰墅江姚江;北经仁寿桥、六浦桥分为侯青江姚江。兰墅江姚江又称最良江,南集新丰河、中山河、东山河及所承南庙大溪、三溪口大溪等姚城城南之水。过兰墅大桥、新西门桥、最良桥向东北折,一支经竹山桥与姚江干流汇合,一支东出郁浪浦与姚江干流汇合。侯青江姚江于余姚二中西北校区西北角折而向东,过舜水桥、武胜门桥、后江桥、侯青门桥、季卫桥、三官堂桥、丹凤桥东南折至余姚三江口复与姚江干流汇合。其间有西江、中江、东江3江汇入。姚江干流自兰墅桥侧又东,过西石山桥、姚江桥、新建桥、通济桥、念慈桥、念德桥,穿余姚城,于余姚三江口汇侯青江、最良江而东南行。姚江于梨洲街道邵家渡东1.5公里南折至双河咸池村转流向西,于梨洲街道史家北又南向流,至郁浪浦又东北折过姜家渡。自咸池至姜家渡陆路尚不足0.5公里,而姚江西转东折竟达5公里,是为郁家湾。清光绪《慈溪县志》谓之“咸池汇”。志云:“江流至此纡回数曲约十余里。数曲间陆行不过十余里而舟行则数十里。”谚云“天大旱,咸潮不过咸池汇”。姚江过姜家渡东行数公里,过蜀山大闸,时而东南,时而东北,几经曲折至丈亭。其间北集龙山、朱家等浦水;南集洋溪等水。丈亭镇东北有慈江来汇(丈亭一带俗称慈江为后江,姚江为前江)。姚江又曲折东南行,南有车厩、大隐等溪来入;北有江中、罗江诸浦水来入,于大隐镇城山渡出余姚境。姚江又向东南,径至宁波,过姚江大闸于宁波三江口会奉化江入甬江,东而入海。
姚江干流在四明湖水库坝址以上部分为山区河道,源短坡陡,暴雨期间水流湍急,久晴无雨断流揭底。坝址以下为平原河道。多年平均年径流量11.36亿立方米,最大年为19.91亿立方米(1975年),最小年为3.787亿立方米(1968年)。1959年姚江大闸建成前为感潮河段。一般情况下,潮流界在丈亭以下,潮区界在余姚城关以上。余姚城关武胜桥东西两桥墩均刻有对联,西联为:“南北康庄常顺轨,东西潮汐永通津。”姚江大闸修建前,即使在无咸潮上溯的时候,余姚城也能看到潮起潮落。但一遇旱情,潮流界和潮区界便向上推移。连旱20~30天,潮流界上移到丈亭,潮区界也相应上移。连旱40天以上,潮流界上移到上虞通明闸一带,潮区界上移则更远。
1959年7月于宁波市西郊建成姚江大闸,挡潮蓄淡。1962~1964年于姚江中段相继建成中舜江、皇山、竹山、郁浪浦等节制闸,整个姚江流域的灌溉和工业、人民生活用水条件得以进一步改善。随着余姚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城市防洪的需要,余姚市从2003年9月开始,实施城区四闸下移工程,新建蜀山大闸,工程于2007年底通过竣工验收。工程共完成总净宽96米的中型水闸一座,500吨级船闸一座,完成新开河道814米,河面宽166米。水闸从原有的单一功能扩展到蓄水、排涝、通航、景观及旅游等全方位多功能水闸。
姚江作为冲积平原河流,在河型上属蜿蜒型河道。这是由来水条件、来沙条件和土壤地质条件造成的。姚江多数河段、河床为黏性土壤和中细砂或砂砾组成的二元相结构,江道宽浅,但少数河段因两岸山地岩石节点约束,河床窄深,河相上表现出另外一面。
上虞市永徐镇新江口以上河段为上游。新江口至余姚蜀山大闸之间河段为中游。蜀山大闸至宁波市三江口之间河段为下游。上游河宽一般为10~20米,水深一般为1~2米;中游河宽一般为40~60米,水深一般为3米;下游河宽一般为50~250米,水深一般为3~5米。江水最深在河姆渡附近。历史上或习惯上,姚江一些河段还有别称:眠岗山至草鞋场称北斗湾溪,以下称梁弄大溪;现四明湖水库坝址以下称四明江;马渚镇菁江山以南一带称菁江,以东至兰墅桥称兰江;兰墅桥至通济桥称蕙江(古代这一河段两岸盛产蕙兰);余姚城关至丈亭称丈亭江,丈亭以下或称前江、车厩江等。
为了开发利用,姚江上修建了一系列闸、坝。干流上游有黄纸厂电站水库拦河坝、百丈岗水库拦河坝、四明湖水库拦河坝、娄家闸;中下游有蜀山大闸、姚江大闸。姚江两岸支流入江处几乎都修建了节制闸,同时,两岸多筑有石砌江堤。现代姚江已被渠化,水生生态系统发生了重大变化。
3.支流
(1)姚江江左的主要支流。
(1)通明江。通明江在上虞境内,上游两流均源于梁岙山。西为金家溪,出于梁岙山北坡;东为双溪,出于梁岙山南坡象田岭下。通明江自梁岙山象田岭下流至安家渡(上虞新江口),全长19.2公里。其丰惠镇小西门以上为双溪,长11.4公里;丰惠镇小西门至新江口称通明江,长7.8公里。小西门以下河宽51米。水深1.8米。
2)四十里河。西起上虞江坎头,东至通明闸,河长14公里,河宽20米,水深1.8米,旧称长四十里,故名四十里河。光绪《上虞县志校续》称:“虞邑运河,东接新旧通明坝,西距外梁湖坝,横亘三十五里,备稿案,今俗称四十里河。”四十里河原来流短河浅,约从六朝前后逐渐形成为运河,尤其是南宋绍兴年间进行了全面治理。明永乐九年(1411年)鄞人郏度主持将后旧沟开溶,自西黄浦桥直抵郑监山堰。其中落马桥经黄浦桥至通明闸为四十里河。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又新开通水河,自外梁湖至曹娥江边,长约1公里。四十里河是浙东运河中的一段。
3)十八里河。西起上虞谢桥镇新通明闸,东至余姚马渚镇余上团结闸下入姚江干流。河长5.5公里,河宽18米,水深1.6米。河始开于明永乐九年(1411年)。
4)虞姚运河。虞姚运河即虞甬运河一段,自百官赵家坝经驿亭镇长坝至余姚曹墅桥入姚江干流。河长27.7公里,河宽50米,水深2.5米。河于《嘉泰会稽志》中已有记载。其中赵家坝至长坝为上虞段,分别称百官河、五夫河,河段长15.7公里,河宽25米,水深1.7米。长坝至曹墅桥为余姚段,分别称湖塘江、马渚西横河、马渚中河,河段长12公里。
5)贺墅江。北于余姚斗门大河桥腰接马渚中河,南于余姚云楼五公桥入姚江干流。河长3.5公里。
6)西江。起于余姚老方桥,东南流经太平桥,抵余姚城西北汇入侯青江。河长11.7公里,平均河宽20米,平均水深1.5米。
7)中江。或名低塘江,始于慈溪周巷埋沟桥,南流经低塘镇低新堰、郑巷、横堰,直至余姚城北汇入侯青江。河长13.5公里,平均河宽23米,平均水深2.3米。
8)东江。或名东横河,始于慈溪白洋湖,由东向西南流至王家埭,受东栲栳山溪(建有上林湖水库,控制面积14.07平方公里)南来之水;向西6公里,游泾江(建有邵岙水库,控制面积8.31平方公里)从南来汇;再向西南,经彭桥至横河镇,由南来伍梅江(建有梅湖水库,控制面积23平方公里)之水来汇;于横河镇以北与大塘江相通,并于横河镇建有人民闸控制;河继而向西南流经石堰陈山入余姚境,经双河、城北过萧甬铁路桥东洋桥汇入侯青江。河长22.68公里,横河人民闸以上平均河宽22.5米,人民闸以下平均河宽35米,水深1.3~2.3米,其石堰以东属慈中河区。东江是连接浒山与余姚的主要航道。
9)向南河。北起余姚城东双河安山桥附近与东江交会处,东沿牛山至梁湖头折而向南,至九垒山东南流入姚江。河长6.8公里。
10)慈江。又名后江。源出镇海区小桃花岭,汇汶溪等水。向南流至化子闸,以上称中大河,以下为慈江。慈江在江北区乍山芳江村建有慈江闸。江自东向西流,于丈亭与姚江会合,沿途有魏家浦、官桥浦、吴泽浦、彭王浦、潺子浦等。慈江全长28公里,平均河宽60米,平均水深2~3米,化子闸以下坡降平缓。
11)渔溪。旧志载:溪水“清潭虚阔,竹木连绕,清澄澈底,鳞介不能潜其形。渔者利之”。故名。渔溪源于丈亭北之茅山,南向先后流入姚岭水库、寺前王水库,其下朱家浦接之,南入姚江。全长约7公里。
(2)姚江江右的主要支流。
1)南庙溪。或称梁辉大溪,源出余姚茭湖东大爿,于龙坑会各路来水,向北流至梁辉苏家园大桥头。至此长16.3公里,坡降43.48%。于南庙溪横溪桥已建有梁辉水库,控制上游面积35.06平方公里。苏家园大桥头以下为中山河,北向流入最良江。河长5.76公里。河宽约10~15米。最大泄洪流量30立方米每秒。2003年整治。治理后河宽20米,与新横江配套,最大安全泄量100立方米每秒。
2)新桥江。原有东山河南起余姚城南,桥西与中山河连接处,东流至邵家折而向东,至古路头复折而向北注入最良江。1993年,环城南片围圩电排工程拓浚其上段新横江,并新开新桥江,东北向流至高家畈入最良江。河长约5公里,原有东山河上段成为远东工业城及古路头村的排水河沟。
3)陆埠溪。旧名兰溪,源出茭湖南黄。东北流于杜徐附近会乌石方向来水;于袁马附近会翁岙方向来水;与洪山方向来水会于陆埠水库(水库控制上游面积55.5平方公里);出陆埠水库,与西岙来水会于干溪,北流纵贯陆埠镇,又北流于浦口入姚江。陆埠镇以上坡降32.26%。陆埠镇以下段又称洋溪。洋溪段平均河宽60米,水深1米,与姚江会合处建有浦口闸,为陆埠镇沟通姚江主要航道。
4)车厩溪。又名九里溪,因溪流环绕计九里故名。车厩溪源出洪山乡汪家附近,北向流经山坑村,西入车厩水库会大青剑山、姆岭方向两路溪水;出车厩水库折而东北,于石弄附近一分为二,分别注入姚江。溪全长8公里,河床平均比降50%。
5)大隐溪。大隐溪即慈溪。慈溪县名所从出。旧志载:“后汉时,里有董黯,性笃孝。母寝疾,好饮此溪水,每思之。恐不常得,黯遂筑室溪滨,板舆就养,厥疾乃痊。因名溪曰慈溪。”大隐溪源于鄞州区云洲大庵山岗。过余姚陆埠镇大坪地向东北流至芝林附近,会余鲍陈、周方地方向来水,过单溪口水库于上磨附近会鄞州区乌岩等处来水,于大隐镇南会云溪来水,东北流至大隐城山入姚江。大隐溪全长24.5公里,坡降20.83%。
6)下姚江江右诸流。姚江下游江右除陆埠溪、大隐溪等较大溪流外,还分布有数条溪流、河浦。有径河、支溪、沿西河、八尺浦、沿山河等。这些溪流、河浦源流较短,均北向汇入姚江。
(二)奉化江水系
奉化江水系境内水道处四明山区东南部,主要有北溪、晓鹿溪及其支流,包括鹿亭、四明山、大岚等乡镇东部地区溪流。
(1)北溪。源出四明山镇龙岩岗。溪自西南向东北,先后流经唐田、梨洲入大横山水库。又出,自南而北流经大岚镇大俞岭流入鄞州。于大岚峙岭南复流入余姚。又向东流至白鲞洞附近复入鄞州。于鄞州长里方附近与晓鹿溪来水汇合,东南入鄞江。境内长26.5公里。河床平均比降2.5%。
(2)晓鹿溪。源于大岚镇龙角山附近。沿西北方向流至鹿亭乡晓岭,折向东,横贯鹿亭全乡,于中村附近入皎口水库至鄞州。境内长27公里。河床平均比降2.1%。
(三)曹娥江水系
四明山区西南部,主要有黑龙潭、深坑及其支流,包括四明山镇及大岚镇的西部地区溪流。
(1)黑龙潭。源于屏风山仰天湖附近(旧志载:黑龙潭溪源出将军帽山),自南至北流至大岚镇龙潭村,折而向西流入上虞。境内长7.5公里。河床平均比降6.6%。两岸支流发育,形成典型的羽状水系。
(2)深坑。源出甘竹岭。自西向东流经四明山镇芦山村,于屏风山村悬岩西南入上虞市。境内长9.5公里。河床平均比降7.4%。
(3)大岚溪。位于大岚镇境内,发源于后朱村眠岗山,流经丁家畈村,由北向南折而向西流入上虞市下官。干流长度5公里。
二、河区
姚江流域的河网区主要分布于北部滨海平原和姚江谷地。经过漫长的地貌变迁而形成的姚江流域滨海平原和姚江谷地,平原中低山丘陵散布其间。沿曹娥江、钱塘江、杭州湾一带,地面高程为4.00~5.00米。通明以上丰惠上河区地面高程也为4.00~5.00米。姚江两岸高程最低为1.20~2.40米。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而河网则按地势高低不同,呈台阶状区块水级分布。其形成的原因是在平原形成过程中出现许多湖泊,在湖泊的自然蓄泄、嗣后开发及输水、排水过程中形成众多的港汊。这些以湖泊为中心的河道既相对独立又彼此相通,构成了具有特色的河道网。随着流域的逐步开发,湖泊大片垦殖,河道开挖、疏浚,灌区兼并以及航运的发展,许多节制堰坝随之废弃,一些水级重新组合,河区范围扩大。逐渐形成多层次的水级分布。曹娥江以东整个姚江流域河道,划分为12个水级。其中余姚境内有6个水级:余上慈闸上河区、回龙中河区、余上慈闸下河区、马渚中河区、姚江上游区和姚江下游区。
(一)余上慈闸上河区(水级)
驿亭闸、小越闸、顾堰、临东闸、东门闸、毛丁路闸、谢家路闸、后海舍闸以西及以北,百沥海塘以东,余姚海塘以南地区为上河区。控制水位:高为3.13米,中为2.73米,低为2.53米。主要河道如下:
(1)高桥江。起自黄家埠镇与马渚镇交界的湖头堰,北至黄家埠镇黄家桥,全长6公里,平均河宽30米,平均水深2.5米,可通农船。排涝时,流向东北,经临海浦闸流入钱塘江。
(2)临海大浦。南起临山城西横山狮桥,北至临海浦闸,流入钱塘江。全长5.5公里,平均河宽40米,水深2.2米。其自四洞闸至临海浦闸2060米段,掘于1981年。面宽64米,底宽40米,水深4米。临海大浦为姚江流域向北排涝的骨干河道,临海浦闸过闸流量160立方米每秒。
(3)陶家路江。或称北排江。1991年新掘自泗门镇大河门江至陶家路闸。全长10.24公里,河宽30~40米,平均水深2.5米。
(4)跃进江。位于黄家埠镇境内,西起上虞浦前,向东折西往北,与四塘横江、七塘横江相接,北至诸丁六丘。全长3.9公里,河宽50米,平均水深2.5米。为浙东引水工程余慈灌区主要输水河道。
(5)四塘横江。西起黄家埠镇十六户村,接跃进江来水,向东流径黄家埠、临山、泗门、小曹娥等4镇,于小曹娥镇四塘横江计量节制闸入慈溪境。境内全长19.12公里,为浙东引水工程余慈灌区主要输水河道。平均河宽25~40米,平均水深2.5米。
(6)五塘横江。西起黄家埠镇崔家丘旁跃进江,横贯黄家埠、临山、泗门、小曹娥等4镇。于小曹娥镇中灶三丘附近与爱国江交汇。全长18.6公里,河宽15~20米,平均水深1.6米。
(7)七塘横江。西起黄家埠镇韩夏村,接跃进江来水,向东流经黄家埠、临山、泗门、小曹娥等4镇,于小曹娥镇七塘横江计量节制闸入慈溪境。境内长19.84公里,为浙东引水工程余慈灌区主要输水河道,平均河宽40~50米,平均水深2.5米。
(8)爱国江。位于小曹娥镇境内,南起直塘头堰,北至九塘闸。全长5.3公里,平均河宽18~27米,水深2米。
(9)杨家路江。南起朗霞街道大沽塘江,北至小曹娥镇解放塘。全长7.7公里,河宽8~13米,水深2米。
(10)洪家路江。南起朗霞街道大沽塘江,北至小曹娥镇八塘江。全长8.4公里,河宽19~27米,水深2米。
(11)方家路江。南起泗门镇大沽塘江,北至小曹娥镇八塘江。全长7.8公里,河宽9~10米,水深2米。
(12)戚家路江。位于泗门镇境内,南起四塘横江,北至九塘横江。全长4.2公里,河宽14~20米,水深2米。
(13)谢家路江。位于泗门镇境内,南起临周江,北至四塘横江。全长5.3公里,河宽30米,水深2米。
(14)庙山路江。位于泗门镇境内,南起四塘横江,北至七塘横江。全长3.8公里,河宽15米,水深2米。
(15)梅兰江。位于临山镇境内,南起四塘横江,北至胜利江。全长2.3公里,河宽15米,水深2米。
(16)崔冯江。位于黄家埠镇境内,南起四塘横江,北至七塘横江。全长3.8公里,河宽15~22米,水深2米。
(二)回龙中河区(水级)
梁湖堰以东,顾堰以南,小湖头堰以北,湖东闸以西河区。控制水位:高为2.58米、中为2.28米、低为2.13米。
主要河道为湖头堰江。位于牟山镇与黄家埠镇交界处,西与上虞交界,东至湖头堰,为中河区。堰以东至牟山江为下河区。全长1.6公里,河宽15~19米,水深2米。
(三)余上慈闸下河区(水级)
四塘以南,下鸣山、上鸣山以西,许家堰、长坝、湖头堰、临东闸、谢家路闸、后海舍闸下游。控制水位:高为2.43米,中为2.13米,低为1.93米。主要河道如下:
(1)青山港。青山港或称菁江,以“佳山水菁”得名,汇泗门、湖堤、东蒲、青山、青港等地之水。北起泗门镇姐妹桥,南流经夏王宅汇入马渚镇湖塘江,河长8.3公里,河宽24~44米,平均水深1.4米。
(2)临周江。西起临山镇人交堰,东南向流,过湖堤、泗门,向东经朗霞、泗门等乡镇,于慈溪周巷镇南与长泠江相接。全长21.5公里,河面宽8~14米,平均水深1.5米。
(3)长泠江。起自慈溪周巷镇。东北向西南斜贯余姚市朗霞街道、阳明街道、马渚镇等,于马渚汇入马渚中河。河长20公里(余姚境内13公里),平均河宽22米,平均水深2.2米。河道平直,是沟通余姚西北及慈溪西北部的重要航道。
(4)大古塘江。也称大塘横江。宋、元时期筑大古塘时,连接垒塘所挖的取土坑而成,跨西北、慈中河区。西起上虞沥海,于横塘入余姚境,东北流至临山。自临山至泗门段已废。续起于泗门,于朗霞入慈溪;于优龙堰再入余姚,经历山复入慈溪。流经周巷、云城、潭南、历山、宗汉、浒山、白沙、樟树、桥头等地,东至洋浦。余姚境尚存15.9公里;慈溪境内长20.3公里。平均河宽14.5米,水深1.6米。
(5)奖嘉隆江。南起马渚镇湖塘江,北与泗门镇陶家路江相接,是西上河及姚西北地区向北排涝的重要河道。为进一步提高西上河区排涝标准,减轻姚江东排压力;同时为改善水环境,2008年9月至2010年底进行了奖嘉隆江整治工程。南起马渚镇枫岭桥畔奖嘉隆江,向西北偏北方向新开掘河道与泗门镇陶家路江相接。工程整治后,河道长6.89公里,河面宽45米,底宽16.38米,河底高程-0.85米,堤顶高程3.93米,堤顶宽5米。
(6)牟山江。位于牟山镇境内,自小湖头堰至湖塘江,全长3.5公里。
(7)湖塘江。西起上虞长坝,东流于本市牟山镇高车头之南入境。至马渚镇西横河与马渚中河交接。流经牟山、马渚两镇。境内长6.5公里,平均河宽45米,水深1.8米。
(8)大河门江。西起青山港,自西向东流经泗门镇、朗霞街道。东至朗霞街道西大江。河长8.9公里,河宽13~18米。
(四)马渚中河区(水级)
马渚镇贺墅闸以北,西横河闸以东,斗门闸以西为马渚中河区。控制水位:高为1.53米,中为1.43米,低为1.33米。主要河道如下:
(1)贺墅江。位于马渚镇境内,南于云楼五公桥与姚江接,北至斗门大河桥腰接马渚中河。全长3.5公里、河宽18~46米。
(2)马渚中河。起于马渚镇西横河村西与湖塘江交汇处,东流至斗门出曹墅桥汇入姚江。河长5.7公里,河宽40~60米。
(五)姚江上游区(水级)
马渚镇云楼至蜀山大闸,主要河道有东江、中江、西江、食禄江、最良江、中舜江、侯青江、新丰河、中山河、东山河、向南河、西大河、新建河、石婆桥江、溪凤桥江等。控制水位:高为1.33米,中为1.13米,低为0.93米。主要河道如下:
(1)中舜江。姚江干流城区段。自兰墅桥至三江口长5公里,平均宽40米,平均水深约3米。江上自西向东建有西石山桥、姚江桥、新建桥、通济桥、念慈桥、念德桥。沿江两岸分别建有通衢大道南、北滨江路,两岸为余姚最繁华处。宁波姚江大闸建成前,中舜江虽通海感潮,但一般情况下,均为淡水,过去一直是余姚城区的一个重要水源,同时也是城区雨水排水的重要通道。中舜江经过几年的整治,已成为余姚城的一个主要景观。
(2)最良江。为姚江流经余姚城区一分为三之南江。因江上建有最良桥,后约定俗成称之为最良桥江、最良江,又名南泾。旧志载:姚江“过兰墅桥出南,分为兰墅江姚江”。兰墅江进兰墅桥,东南流至龙舌。清贤岭以西诸水(肖东方向)、竖玉山之水(石婆桥方向)皆来入之。兰墅江又东南过战场桥(最良桥),雁岭以南之水(梁辉方向)入之。兰墅江又东过横泾桥,溜水台诸水(东山河)、谷家尖诸水皆入之。兰墅江折而北,出竹山桥复与姚江汇合。最良江长5.5公里,最宽处约30米。最良江于竹山村东南歧为郁浪浦(南排江),至郁浪浦闸出,复入姚江干流,河长3.5公里。1991年,经整治平均河宽30米。最良江于2001年开始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经裁弯取直和疏浚,自入口至竹山江进口处河长3.9公里、宽59米,河底高程从1.00米拓深至-0.30米,为杭甬运河主要航道。新建兰墅大桥、新西门桥、最良桥、东旱门隧道。两岸建南、北兰江路及景观绿化带,2003年建成。最良江成为余姚城主要排洪河道、航道和新的景观。
(3)侯青江。为姚江流经余姚城区一分为三之北江。因流经余姚古北城候青门而得名。侯青江于六浦桥北之丰南桥以北约200米处折而向东,过舜水桥、武胜门桥、后江桥、侯青门桥、季卫桥、三官堂桥、丹凤桥,东南向于余姚三江口复与姚江干流汇合。旧志载:后清江进六浦桥,东北流过武胜桥。汝仇湖以东诸乡(今西江及其以上老方桥、泗门、朗霞一带)之水入之。后清江又东经后横潭,附子、黄山两湖以西诸乡之水,黄清堰之水,低塘之水(今中江及其以上郑巷、低塘、新新、历山一带)皆来入之。后清江又东,烛溪、游源诸水(今东江及其以上石堰、横河、彭桥一带)皆来入之。后清江又东过福星桥(黄山桥)折而向南,出黄山港至竹山潭,复与姚江汇合。侯青江与中舜江中间有三官堂港相通。
(4)东山河。南起梨洲街道其其桥,北流至邵家折而向东,至古路头复折而向北,注入最良江。河长2.87公里,河宽13~27米。
(5)中山河。南起梁辉水库大坝,流经城区江南新城,于最良桥西侧注入最良江。河长5.76公里。
(6)新丰河。南起兰江街道溪凤桥附近,往北于洪家岙折向东北,又于山树堰折向西北,至城区俞家桥附近汇入最良江。全长2公里。
(7)食禄江。位于马渚镇与阳明街道交界处。北起西江,南至姚江。河长4.6公里。
(8)西大河。位于梨洲街道,南起陈家埠,往北流入最良江。全长2公里。
(9)新建河。位于梨洲街道,南起最良江,北至姚江。全长1.5公里。
(10)石婆桥江。位于兰江街道,南起城南干渠,北至沈家闸江。全长3.5公里。
(11)溪凤桥江。位于兰江街道,南起梁辉三溪口,往北流至兰墅桥入最良江。全长2.8公里。
(12)沈家闸江。位于兰江街道,西起西杨江,自西向东流入最良江。全长3.3公里。
(六)姚江下游区(水级)
姚江下游区河流分布于丈亭和陆埠,包括陆埠的沿西河、八尺浦、沿山河,丈亭的龙山浦、慈江等河流。控制水位:高为1.13米,中为0.93米,低为0.73米。主要河道如下:
(1)沿西河。南起陆埠沿江山下村西南,北向流至仓前村北入姚江。全长1.9公里。
(2)八尺浦。位于陆埠镇,南起支溪岙村,径直向北于下郑村入姚江。全长2.4公里。
(3)沿山河。位于陆埠镇,西起于沿西河,向东交八尺浦,再东入姚江。该河于20世纪50年代开掘,因其沿山故名。全长4.9公里,河宽15米。
(4)马家浦。位于凤山街道、丈亭镇交界处。源于丈亭镇太平湖村北,南流至蜀山渡西入姚江。长4公里。
(5)龙山浦。位于丈亭镇,源于汇信北部山地,南于前庄东南注入姚江。河长4公里,河宽14米,水深2米。
(6)赵家浦。自丈亭镇张家村北流于赵家入姚江。全长1.7公里。
(7)汇龙浦。自丈亭镇上徐塔西北向南流于郭姆渡汇入姚江。全长2.5公里。
(8)朱家浦。自寺前王水库向南经下齐塔、陈家之间注入姚江。全长3.2公里。
(9)桂家横河。位于丈亭镇西部,东西连接油车浦和朱家浦。全长1.3公里。
(10)油车浦。自丈亭渔溪村西北与朱家浦连接处,南流经丈亭镇,于翁家汇入姚江。全长2.3公里。
(11)白龙溪。或称涨湖溪、张湖溪。源于慈溪五磊山,南流经余姚大池墩水库,于三七市上义庄附近一分为二,西为彭王浦,东为吴泽浦。
(12)潺子浦。旧称剡楮浦。北起高溪头,南于柳家东南注入慈江。全长4公里,宽14米,水深3米。(13)陆家横河。西起余姚丈亭泥庵西北,接桂家横河,东至沃家与潺子浦交汇。河长4公里。
(14)老潺子浦。位于三七市镇西南,自栗树桥南流至傅涧桥与潺子浦合而汇于慈江。全长2.5公里。
(15)彭王浦。光绪《慈溪县志》作庙桥浦,以“水势曲折似龙须也”,又名龙须浦,今名团结浦。位于三七市镇,北起上义庄,南于祝家渡入慈江。全长4.7公里,宽18米,水深3米。(16)西江河。位于二六市。东北起自相岙水库,西南至官桥接官桥浦。全长3.8公里。
(17)官桥浦。北于官桥接西江河,南于三七市镇下宅东南注入慈江。全长3.8公里,宽12米,水深2.5米。
(18)黄龙浦。位于二六市南,自严家村北约0.5公里处南流汇入慈江。全长1.7公里。
(19)余家浦。位于三七市镇南,自德五房南流过东余汇于慈江。全长2.2公里。
(20)吴泽浦。光绪《慈溪县志》作“无择浦”,“以孝子张无择名”,又名吴闸浦,今作吴泽浦。北起三七市上义庄,东南流入慈江。全长4.7公里,宽18米,水深3米。
(21)魏家浦。光绪《慈溪县志》作鸡鸣浦,亦名魏家桥浦,位于二六市。北起阴朗店,南于罗家渡流入慈江。全长3公里,河宽12米,水深2米。
(22)云山浦。位于二六市南,于缪家附近与横河相接,南流于东、西林堡村间,过铁路汇入慈江。全长2.7公里。
(23)谷塘浦。源出宁波市江北区妙山,于云山头入余姚境,至方家渡入慈江。境内长2公里。
(24)应家浦。在河姆渡镇,由东北而西南连接慈江与姚江,因浦在应家村附近故名。全长0.9公里。
(25)翁家浦。在河姆渡镇,北接慈江,南流经翁家村交幸福河,至张家村东、西折南达姚江。全长1.5公里。
(26)方家浦。在河姆渡镇,北接慈江,南流经方家村交幸福河,又南达于姚江。全长2.2公里。
(27)倪家浦。在河姆渡镇,北接慈江,南流腰接幸福河,于太平渡村南入姚江。全长1.8公里。
(28)增产浦。在河姆渡镇,北接慈江,南流交幸福河,于车厩渡槽桥附近接姚江。全长2公里。
(29)宋家浦。又称陈家浦,在河姆渡镇,连接慈江与幸福河。全长1.5公里。
(30)丰产河。位于河姆渡镇,北起陈家,南至小童家南部,贯通慈江、姚江。全长2.9公里。
(31)弥陀庵浦。在河姆渡镇,处丰产河东,北通慈江,南接幸福河。全长1.5公里。
(32)落江庙浦。在河姆渡镇,北接慈江,南流经童家村附近交幸福河,又南汇于姚江。全长2.3公里。
(33)小泾浦。位于河姆渡镇,北接慈江,南流经罗江,至高田李家附近交幸福河,又南于香山佛堂村入姚江。全长2.3公里。
(34)杀浦。在河姆渡镇,北接慈江,南流交幸福河,至赵家村南,西折汇入姚江。全长2.6公里。
(35)大泾浦。位于河姆渡镇,北起白罗桥北,南至浪墅桥东南,贯通慈、姚二江。全长3.8公里。
(36)白罗浦。又名白芦浦,位于河姆渡镇,北起下庄,南至杨家池,贯通慈、姚二江。全长4公里。
(37)叶泾浦。在河姆渡镇,与宁波市江北区交界,北接慈江,南流至后张村。全长1.3公里。
(38)新横河。位于河姆渡镇,西起胡家,东至后张,与叶泾浦交汇。全长4公里。
(39)幸福河。西起河姆渡张界,东至白罗浦,1957年开凿。全长3.5公里,宽10米,水深2米。
三、湖泊
余姚市在海浸时期,海水直拍四明山麓,平原为浅海区。山区剥蚀下泄泥沙在海潮顶推作用下,沉积成沙洲。沙洲逐步扩大外移,海侵水退后,外缘形成海岸,内侧形成泻湖。泻湖经沼泽化逐步淤成平原,低洼处遗留、淡化而成湖泊。姚江北部山麓地带遗留一大批湖泊群。由于历代淤废、垦殖,现尚存5处,大多面积缩小,蓄水不多;部分改建成水库。
(一)现存湖泊
(1)牟山湖。一名西湖,明嘉靖后曾被垦为田,万历年间铲田复湖,故又名新湖。湖位于余姚牟山镇,东傍狮子山,南倚姜山,西靠上虞旗山,北距湖塘。湖区集水面积18.5平方公里,湖周长度为16公里。牟山湖原承东、南、西低山来水,1969年,又凿湖东南之五藏岙,经四明湖马渚干渠引四明湖水。牟山湖于原始社会末至春秋时期由泻湖演化而成。清光绪《余姚县志》载,湖“周五百顷二十三亩三角二十步”。光绪年间测得牟山湖“周积十二万九千六百弓,外实积四百八十八万八千弓”。民国4年(1915年)湖面积为1万余亩。民国21年(1932年),浙江省水利局测得牟山湖面积703.7公顷(合10555.5亩),灌溉面积约11400公顷(合171000亩)。新中国成立后,多次培修湖塘。最近的一次大规模整治从2004年开始启动,至2007年春全面完成挖土、建堤及其他配套工程。新的湖水面积约为3.36平方公里(合5040亩),其中湖心岛为0.36平方公里,湖底高程0.13米,平均水深3.97米,正常蓄水量为885万立方米。现通过泗门自来水厂每天向姚西北四镇居民供自来水2.3万立方米,还用于湖区周围农田的灌溉。
(2)乐安湖。在余姚马渚镇云楼寺前村南,五藏岙村东北。光绪《余姚县志》载:乐安湖“周二十九顷十五亩二角。西、北距山,东、南限本湖之塘。灌田一千二百亩。土门三”。乐安湖成湖诸因与牟山湖同,1949年湖面800亩,1952年围田过半,后又有垦殖。1984年,所剩100余亩水面改为鱼塘。
(3)臧墅湖。在余姚马渚镇云楼臧墅湖村西。光绪《余姚县志》载:臧墅湖“周八顷二十五亩二十五步。西、北距山,东、南限本湖之塘,灌田四百亩。土门一”。1984年,280余亩湖面均改为鱼塘。
(4)小楂湖。在余姚马渚镇云楼杨岐岙村附近,处余姚、上虞交界。湖中以堤为界。光绪《余姚县志》载:小楂湖“周五十五顷一十亩一角四十步。灌田一十二顷”。现有水面480亩均改为鱼塘。
(5)余支湖。又名莺山湖、杏山湖,在黄家埠镇回龙村。光绪《余姚县志》载:湖“周五百顷二十三亩三角二十步”。宋嘉泰《会稽志》作“周二十里,有土门七所”。清乾隆年间,即有议垦湖者。光绪二十五年前即有人私垦。民国5年开垦1974亩。新中国成立初,湖面仅存1200亩。现45亩为精养鱼塘,其余均垦为田。
(二)已废湖泊(包括改建水库的湖泊)
(1)穴湖。位于余姚城东双河。旧志载:湖在县东一十二里冶山一都。湖周七顷四十五亩二角四十步。灌田三十顷。1954年改建为水库,筑有长375米、高8.5米主坝和长70米、高8.7米副坝各一座。集雨面积2.52平方公里,库容127万立方米。
(2)楂湖(遮湖)。位于余姚城东南。旧志载,湖在原通德乡二都。湖周三十亩,灌田八十亩。20世纪50年代,改建成山塘水库。
(3)桐树湖。位于余姚低塘历山。旧志载,湖在原龙泉乡一都。湖周十一顷有奇。宋庆元四年(1198年)县令施宿以高印无水利,将七百四十五亩作田布种。每年课其税,入海堤仓,为筑塘之费。存四百亩有奇。至清康熙时多废为田,现仅存一勺。
(4)前溪湖。位于余姚城西南。旧志载,湖在原凤亭乡,湖周二百亩。1957年改建为水库,筑有长365米、高11米主坝和长180米、高10米副坝各一座。集雨面积4.43平方公里,总库容232万立方米。
(5)鸭荡湖。或称雁荡湖、雁湖,位于余姚城西南。旧志载,湖在原凤亭乡二都。湖周二百亩有奇,灌田三顷一十亩。1949年后一度改为田。1984年,复湖后改为鱼塘。
(6)千金湖。位于黄家埠镇东。旧志载,湖在原兰风乡二都。湖周一千亩有奇,灌田一千顷有奇。因物产丰阜,有日产千金之誉,故称千金湖。后多淤废,今存约50亩改为鱼塘。
(7)黄沙湖。在今余姚低塘历山。宋时面积10333亩,灌田1万亩。清道光年间屡遭私垦。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光绪十六年(1890年)都刻石立碑禁垦。1960年后,逐年围湖改田,曾建农场,湖废。
(8)松阳湖。在原通德乡三都(今梨洲街道明伟一带)。旧志载湖阔七十亩,荫田一顷九十亩。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丈量作田,遂为废湖。
(9)乌戌湖(乌玉湖)。在原龙泉乡一都(今低塘街道郑巷东)。旧志载湖周三十四亩,灌田八十亩,民国时淤废。
(10)蒲阳湖。在原凤亭乡(今兰江街道凤亭村)。旧志载湖周五百亩。约于民国时废湖垦为田。
(11)莫家湖。在原凤亭乡二都(今兰江街道凤亭村)。旧志载湖周三百亩,灌田一千亩有奇,新中国成立之初废湖垦为田。
(12)赵兰湖。在原凤亭乡二都(今兰江街道凤亭村)。旧志载湖周五十亩有奇,解放前后湖废垦为田。
(13)西泉湖。在原双雁乡二都(今梨洲街道一带)。旧志载湖仅八亩三角,荫田三百八十六亩有奇。其源自叶家潭涌出,流于何家潭、天井潭注于湖,今废。
(14)东泉湖。在原双雁乡一都(今梨洲街道一带)。旧志载湖周二十三亩二角。泉源流注以为湖,冬、夏不涸,灌田三千亩,今废。
(15)独姥湖(姥湖)。在原烛溪乡一都(今低塘东)。旧志载湖周四顷三十六亩二角四十步,灌田三十顷,现垦为田。
(16)新湖。在原烛溪乡一都(今低塘黄清堰东)。旧志载湖周四顷三亩一角二十步,灌田五顷,今垦为田。
(17)新海湖。在县西北四十五里汝仇湖北(今临山、湖堤一带)。旧志载湖周一千亩。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筑临山卫城,塞汝仇湖。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因补汝仇湖,在湖北滨海地筑塘蓄水,湖于民国时废。
知识出处
《余姚市水利志》
出版者: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余姚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型时期的历史资料,包括自然环境、灾害与防汛防旱、水利规划、海塘除险治江围涂、城乡供水水源工程、水政执法等。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