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图书馆
余姚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余姚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二、水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市水利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3104
颗粒名称:
二、水文
分类号:
P331
页数:
12
页码:
52-63
摘要:
本文记述了余姚市水文情况的具体内容介绍,内容主要包括降水、蒸发、径流、水位、潮汐等。
关键词:
余姚市
自然环境
水文
内容
(一)降水
余姚市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1546.8mm。受季风气候影响,年内各月降水量相差悬殊。降水量年内分配呈两个高峰一个低谷。第一个高峰在6月下旬开始的冷暖气流在长江下游交绥的梅雨季;低谷在7月中旬开始的副热带高压控制的伏旱期;第二个高峰在8月中下旬开始受台风活动影响的台风暴雨期,为全年降水量最大月份。一般10~12月至次年1~3月降水量最少。这6个月降水量,据统计:余姚站占年降水量的35.4%;临山站占年降水量的34.5%;夏家岭站占年降水量的34.4%。4~9月降水量最大,余姚站占年降水量的64.6%;临山站占年降水量的65.5%;夏家岭站占年降水量的65.6%。降水量年际变幅大,最多年与最少年的比值在2.1~2.66之间。降水量的面上分布总的是平原小、山区大。自北部平原至南部山区,降水量逐渐增加。北部平原临山站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320.8毫米;姚江沿岸余姚、丈亭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分别为1377.2毫米和1388.2毫米;低山丘陵黄土岭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775.7毫米;四明山区夏家岭为本市的暴雨中心,多年平均年降雨量为2009.7毫米。
降水高值区在四明山区的夏家岭、梨洲一带,年降水量等值线在1800~2000毫米。历年最大年降水量:黄土岭站2412.9毫米(1975年)、夏家岭站2795.8毫米(2000年)、梨洲站2399.6毫米(1981年)。历年最小年降水量:临山站679.2毫米(1967年)、余姚站879.4毫米(1967年)。历年最大月降水量:夏家岭站925.9毫米(2000年9月)、梨洲站822.9毫米(1979年8月)。
余姚市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等值线如图1—1所示。
余姚市各站多年平均降水量月年统计见表1-3。
余姚市各站年降水量及长历时降水量最大值统计见表1-4。
余姚市各站历年短历时降水量最大值统计见表1-5。
(二)蒸发
蒸发包括陆面蒸发和水面蒸发。陆面蒸发是指下垫面的土壤蒸发、植物蒸发、水体蒸发及潜水蒸发的综合蒸发,由年降水量扣除年径流量反推求得。陆面蒸发随下垫面情况不同而异,但年际变化比较稳定,变幅不大。陆面蒸发山区在650~750毫米之间,平原区在750~800毫米之间。水面蒸发系指水面在充分供水条件下,由下垫面与气候因素综合作用下的蒸发能力。据实测统计,余姚站(蒸发器E601型)实测最大年蒸发量1037.9毫米(2007年),最小年蒸发量726.3毫米(1999年),比值为1.43;月最大水面蒸发量为187.3毫米(2007年);日最大水面蒸发量为10.7毫米(2006年8月1日)。黄土岭站(蒸发器E601型)实测最大年蒸发量961.8毫米(1967年),最小年蒸发量586.3毫米(1989年),比值为1.64;月最大水面蒸发量为186.8毫米(1971年);日最大水面蒸发量为8.5毫米(1998年8月13日)。
蒸发量的年内分配,7月、8月最大,1月、2月最小。
蒸发量的面上分布,山区蒸发量因日平均气温较平原区低,蒸发量较平原小。但蒸发量的面上变幅亦较小。
余姚市各站水面蒸发量特征统计见表1-6。
(三)径流
径流来源于降水。径流的年际变幅、年内分配和面上分布均与降水相似。由于受下垫面和人类活动影响,其变化的不均匀性尤为突出。黄土岭站多年平均年径流深为995.4毫米,年际径流最大值和最小值之比为3.72倍。
径流的年内分配呈两峰两谷。年内月径流1~6月呈逐月增大趋势,6月中下旬开始出现第一个高峰值(梅雨期)。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是径流第一个低谷期(伏旱期)。8月中下旬至9月中旬出现第二个高峰值(台风期)。10月开始径流逐月骤降,11月至次年3月,是径流低值期(枯水期)。年内最大月径流与最小月径流之比可达数十倍。
市域内径流的面上分布与降水量的分布相对应。由北向南递增,而姚江北岸的低山丘陵地区又高于姚江平原。
全市多年平均年径流深907毫米,年径流变差系数在0.34~0.36之间。北部平原径流深550~650毫米;姚江沿岸径流深700~750毫米;低山丘陵径流深800~1000毫米;四明山区夏家岭、梨洲一带径流深1200~1300毫米。
余姚市多年平均年径流深等值线如图1—2所示。
1.姚江闸历年排水量
姚江闸在1959年建成后,御咸蓄淡,闸内成为淡水河,姚江东排的径流,由姚江站测验控制。自1963年起测验姚江的过闸流量。1963~2007年,实测多年平均年排水量为11.464亿立方米,最大年排水量为19.912亿立方米(1975年),最小年排水量为3.837亿立方米(1968年)。
宁波市姚江站历年排水量统计见表1-7。
2.山区洪峰流量及洪峰流量模数
市域内山区设有姚江陆埠溪黄土岭站。从1922年的调查洪水所得的洪峰流量和设站后的实测的最大洪峰流量,其洪峰流量模数变幅在每平方公里18.3~8.48立方米每秒之间。
余姚市江河实测与调查洪峰流量及洪峰模数见表1-8。
余姚市江河实测径流特征统计见表1-9。
(四)水位
水位指清水位,即不受潮水混合的平原河网、上游山溪河道和江河建闸后的闸内水位。
姚江平原上、中、下河区,水位受内河节制闸控制,各河区间一般水位差0.30~0.6米。临山上河区临山(上)站多年平均水位2.49米,最高水位4.05米(1962年9月6日);马渚西上河区西横河(上)站多年平均水位2.04米,最高水位3.64米(1962年9月7日);马渚中河区西横河(下)站多年平均水位1.42米,最高水位3.28米(1989年8月24日);姚江上游余姚站多年平均水位0.91米,最高水位2.93米(1962年9月6日);姚江下游丈亭站多年平均水位0.69米,最高水位2.60米(2000年9月15日)。以上河区的最低水位均为河干涸。
余姚市江河清水位站水位特征值统计见表1-10。
(五)潮汐
余姚北濒钱塘江、杭州湾,潮汐明显,属不正规半日潮混合潮。即每个太阴日中虽有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但相邻高(低)潮的潮高不等。每潮从起涨到落平,平均历时为12小时25分。根据北岸澉浦站资料,平均高潮位3.10米,平均低潮位2.58米。历年最高潮位6.59米(1997年8月19日),最低潮位-4.35米(1936年9月4日);最大潮差9.00米(2002年9月8日),平均潮差5.68米。平均涨潮历时5小时28分,平均落潮历时6小时58分。潮汐特征值统计见表1-11。
姚江原为潮汐河流。丈亭站测得最高潮位4.03米(1954年6月18日),最低潮位0.6米(1952年1月26日)。姚江大闸建成后,无潮汐。余姚站最高水位2.93米(1962年),最低水位时姚江断流(1961年、1963年、1967年)。甬江宁波港潮汐,民间有“春潮五更攻,夏潮黄昏送,秋潮二头大,冬潮太阳红”的说法。由表1-12可见潮汐时间的变化规律。
北部杭州湾、钱塘江口沿岸潮汐,根据当地群众掌握,总结规律如下:农历日期乘以0.8为潮、汐涨足的大概时辰(如农历8月初9,即9×0.8=7.2,7时12分左右为该日潮、汐涨足时辰)。每日潮、汐,相隔约12小时。此外,农历初一至初三,农历十五至十八为大潮汛,涨潮较平日早。风向等因素也影响潮、汐。
潮候时间受季节、气候、台风、上游来水等变化因素影响。高(低)潮出现时间并不十分规律,就月球对地球相对位置的不同,产生引力的变化而言,各地每日高(低)潮出现时间,从太阴日朔(农历初一)、望(农历十五)逐日推迟,一般为0.5小时至1.0小时不等。
宁波潮位站潮候见表1-12。
知识出处
《余姚市水利志》
出版者: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余姚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型时期的历史资料,包括自然环境、灾害与防汛防旱、水利规划、海塘除险治江围涂、城乡供水水源工程、水政执法等。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