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图书馆
余姚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余姚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章 自然环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市水利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3095
颗粒名称:
第一章 自然环境
分类号:
P942
页数:
31
页码:
48-78
摘要:
本文记述了余姚市自然环境情况,主要介绍了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水系河区湖泊等。
关键词:
余姚市
水利史
自然环境
内容
自然环境
余姚市位于浙东宁绍平原东部,处于东经120°52'15〞~121°25'15〞,北纬29°39'56〞~30°21'58〞之间,气候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温暖湿润,光照充足,雨量丰沛。但地处中纬地带,受大气南北环流交替影响,灾害性天气较多。
余姚总的地势是南高北低。南部为四明山区;中部是姚江平原,姚江平原东部,南北两侧山丘分列,较狭窄;北部为滨海平原。全市具有山丘、平原、海岸三个地貌类型。山区多低山丘陵,宜林山及缓坡可垦地较多。平原地势平坦,河网纵横,土壤肥沃。域内钱塘江、杭州湾岸长23.1公里。市域总面积1526.86平方公里。其中山区、丘陵805.0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2.73%;平原432.51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8.33%;水域289.2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8.94%。北部海岸边滩沙源丰富,淤涨迅速,有不断增长的土地资源。
第一节地质地貌
一、地质
余姚地处闽浙断陷区江山—绍兴大断裂以东。境内上侏罗统陆相火山岩系广泛发育,此外还分布有白垩统火山—沉积岩系和零星的前泥盆系变质岩、第三系玄武岩。广大的平原地区均被第四系松散沉积物覆盖。
晚侏罗世以来,境内火山活动强烈,期次多、旋回多。先后经历燕山期、喜山期两次构造岩浆活动。岩性岩相复杂。
境内以断裂构造为主,褶皱构造次之。新华夏系构造是全市构造体系的主体骨架。早新华夏构造,主要为压扭性或压性断裂,并呈相对密集带状分布,包括梁弄—陆埠构造带和北溪—大隐构造带。晚新华夏系构造,为一系列北北东向的压性或压扭性断裂及相应的北西西向张性断裂,包括湖山—洪山构造带和东岗头—陆埠构造带。此外,纬向构造也是构造体系的一个重要类型。
市域的地质构造主要以北东(北北东)、近东西向和北西向三组断裂构造为主。北东向断裂,整个丁家畈火山构造洼地内发育有多条北东向(北北东向)断裂,尤其是早白垩世丁家畈火山构造洼地的西北边界断裂陈溪—河姆渡断裂走向北东,倾向南东,倾角60°~800,主要发育在晚侏罗世高坞组粗晶屑熔结凝灰岩中。近东向断裂,主要分布在陆埠镇和大岚镇两个地区,筀竹岭—河姆渡一线存在着近东西向断裂,北盘相对下降,南盘上升。使四明山古夷平面呈现南高北低,相差达200m左右。北西向断裂,一般规模相对较小,其中四明山北溪—黑龙潭断裂规模较大,具反扭特征,形成较晚,明显反扭错断北东向和东西向断裂,两侧发育有北西向花岗斑岩和辉绿岩脉。
余姚的金属矿产资源主要有铜、铁、铅、锌等,由于储量比较少,商业开采价值不大。非金属矿主要有萤石(砩石)、高岭土、泥炭等。萤石矿主要分布于大隐芝林、陆埠撞钟山等地,萤石矿储量相对较丰富。高岭土主要在陆埠磨石坑等地。泥炭主要分布于姚江谷地余姚东部地区的全新统湖沼相沉积层中,埋深在0.5~1.5米,厚0.3~0.6米。
按全国地震区、带划分,余姚市属于地震活动水平低、震级小、应变能量低、地壳活动微弱的区域,稳定性较好。据历史记载,最大地震发生于1523年4月18日,震中位置在北仑区下邵鲍家洋,震级为4.75级。据2001年国家颁发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规定,余姚四明山区以南—奉化山区—象山旦门地震动参数小于0.05g,相当于小于Ⅵ度地震烈度区。
二、地貌
余姚市地势南高北低,南部四明山脉山峦起伏,山间分布大小不等的盆地和谷地;中部河姆渡一带属姚江谷地;北部为钱塘江和杭州湾海积平原。
(1)山地丘陵。余姚山地丘陵主要分布于南部地区,其余脉镶嵌于姚江平原。四明山发脉于斜贯浙江中部的仙霞岭,于唐田、芦山入境,逶迤而北,主脉于丁家畈附近分二为三:东脉东北向,经横山、大岗垴、泥池山、龙角岩、大竹山、大雷山、西兴尖、浪干山、大洋山;中脉北向,经龙角山、东岗山、大洋岗、周家山;西脉西北向,经钱库岭、浆缸盖、安山。大岚镇眠岗山西坡为姚江河源。镶嵌于姚江平原北的余脉分东西两支:东脉自双河至二六市,呈西—东走向;西脉自云楼至马渚,又分北向临山与东向丰山、胜归山两路。高程一般在250.00~800.00米。
四明山镇青虎湾岗海拔979.00米,为全市最高处。山地丘陵属新华夏构造系。整块山体的中部由于差异构造运动的作用,地形宽缓坦荡,平台错落。主要有丁家畈、梨洲两处,海拔500.00~700.00米。山体边缘地形破碎陡峻,羊额岭、高地岭为其著者。梁弄盆地因受花岗岩的风化侵蚀,相对低陷。低山区的山岭与谷底的相对高差在200.00~500.00米,谷坡陡峻,一般坡度在45°以上,谷形陡峭狭窄,发育成V形谷,局部可见U形谷,谷底常有岩块堆积,河谷两侧悬崖陡壁,常见瀑布。
(2)玄武岩台地。分布大岚、泥坪岙、罗成山等地,面积约13平方公里,台地面高度大致为550米和750~800米两级。
(3)夷平面。四明山地区为低山丘陵地区,海拔一般为600.00~800.00米(四明山镇一带)和500.00~600.00米(大岚镇一带)。白垩纪末燕山运动,地壳抬升,长期遭受强烈剥蚀,从而形成层状地形,发育海拔500.00~800.00米一级古夷平面,命名为四明山面。夷平面形成后,新近纪又有嵊县组基性火山岩喷发在古夷平面上,形成玄武岩台地和现代剥夷面。大岚镇、四明山镇一带均有较好保存,两者高程相差100.00~200.00米。
(4)平原。余姚的平原主要分布在中部、北部地区。大古塘北为北部平原,大古塘南至山麓为姚江平原。
姚江平原于全新世开始发育。山溪冲刷的泥沙以及海水带来的淤泥堆积于山脚浅海,原来为海中岛屿的四明山余脉也逐渐连接成为陆屿。在这些山的北面,发展着淤泥质海滩。从河姆渡出土的50多个种属的动物生态,以及植物遗存和孢粉分析表明的植被状态推测,距今7000年左右。河姆渡一带是紧临山麓的一片由大小湖沼组成的草原灌木地带。至迟到原始社会末期,海岸线已离开山麓地带。该地带已经摆脱了海洋的直接影响,从河姆渡人活动时期直到越王勾践定都勾践小城(今绍兴),其间约4500年,这个地区的海岸线从南部山麓地带向北伸展到唐、宋山会海塘(山阴、会稽县北境,即今航坞山、马鞍山至绍兴三江口一线)和北宋大古塘(余姚北境,今上虞沥海,余姚临山、泗门、历山,慈溪浒山、观城到蟹浦一线)。南北平均约35公里。经泻湖、湖沼化演变和人工围垦、自然淤积,形成现代地貌。姚江平原西部相对较开阔,高程4.00米左右。其西上虞曹娥江东部一带平原高程为4.00~5.00米。姚江平原东部,南北两侧山丘分列,较狭窄,高程1.20~2.40米左右。其东姚江出口部分,地势又稍高。最低的河姆渡镇姚江河底高程-10.00米左右。
大古塘以北至现今临潮海塘,为北部平原,系近代人工围垦而成。北部平原为浅海相沉积体,海拔3.50~4.50米,高于姚江平原的东南部分。自明永乐年间起,海塘频频向北迁移。至1987年,已筑10~11塘,南北约12公里。为有效消除沿海海塘的险情,从2001年起实施海塘和除险治江围涂工程,计划围涂11.2万亩,至2009年底已围涂4.14万亩。平原南部垦殖时间较长,土壤熟化程度高。其北部近海熟化程度则相对较低。
第二节土壤植被
一、土壤
余姚市土壤成因受地质构造和第四纪地貌控制。域内共有红壤、黄壤、盐土、水稻土、湖土和岩性土6个土类。南部山区为红壤土类,砂性大,通透性好。中部姚江平原成土母质为浅海、湖沼沉积物,属湖土类。南、北土壤为砂性,通透性好。东、西呈黏性,其中,东部因地下水位高和表层浅,故黏性大;西部因地下水位低和表土疏松,故通透性好。山前河谷至滨海为水稻土类,大多系第四纪冲积、洪积、湖泊相和海陆交互性沉积物,多重壤土,部分轻壤土,颗粒匀细,粉砂质,呈微酸性。北部滨海平原多为盐土类,系北部沿海一带海相沉积物,形成时间短,主要是盐白地和少量轻、中、重咸砂土等土类。
二、植被
余姚的植被与地形、土壤有较密切的关系。滨海平原、姚江平原和山区各具特点。
(1)滨海平原。滨海平原成陆时间短,盐碱严重,自然植被以耐盐碱的草本植物为主。未垦地上分布有芦苇、咸菁及蒿草等。人工植被以棉花、油菜、蔬菜、瓜果等为主。
(2)姚江平原。农田人工植被以二熟制作物为主。20世纪50年代以后,推广麦(油菜、绿肥)、稻、稻三熟制,冬闲田减少,复种指数提高,植被的季节性变化明显。在村庄、河流、道路两旁栽有落叶阔叶林木。
(3)山地丘陵。以天然林与人工林混合分布。近年来人工林在不断扩大,森林覆盖率约占宜林面积的80%,幼林的比例较大。主要的植被类型有:马尾松林、杉木林、黄山松林、亚热带竹林、常绿落叶阔叶林和灌木草丛。海拔200.00米以下低丘红壤,大部分为人工林,为松、茶、竹、杨梅等用材林和经济林。自然植被以栎、杜鹃等为主。海拔200.00~500.00米高、中丘黄、红壤多数为自然植被,以常绿针叶林(松、杉)、落叶阔叶林(檫、栎、枫)、常绿阔叶林(青冈、木荷)及灌木(杜鹃)等4类为主。海拔500.00~600.00米低山黄壤,以针叶、阔叶、灌木等混交林为主。
第三节气候水文
一、气候
余姚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温暖湿润,阳光充足,雨量丰沛。冬季受北方冷高压气团控制,以晴冷干燥天气为主。春季北方冷高压气团逐渐衰退,太平洋暖气流增强,并经常与冷空气相遇,雨水增多。春末夏初,暖湿气流在长江流域中下游一带停滞,冷暖空气相持,阴雨天气较多,称梅雨季。7~9月间,全境处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气团控制下,天气晴热少雨,日照长,蒸发量大,易成伏旱;同时,太平洋热带气旋活跃,往往带来狂风暴雨和暴潮。因此,7~9月也是洪涝、风暴潮灾害的主要发生期。10月以后,副热带高压逐渐向南衰退,北方冷空气络绎南下,气温渐降,雨量锐减秋高气爽。由于余姚市地形复杂,山峦起伏,气候不但有水平差异,而且垂直差异更为明显。气温由北向南递减,在山区每上升100米,约下降0.52℃。四季变化也随高度而异,海拔越高,夏季越短,冬季越长。据余姚气象站统计,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827小时,年日照率41%;年平均日气温17.2℃;年10℃活动积温5707.6℃;常年最热月为7月、8月,7月平均日气温29.1℃;常年最冷月一般为1月、2月,1月平均日气温5.2℃;极端最高气温为41.7℃(2003年7月17日),极端最低气温为-9.8℃(1977年1月31日);无霜期258天,海拔400.00米以上无霜期呈非线性递减,每100米缩短3~10天;初霜期一般出现在11月中下旬,终霜期出现在3月中下旬;年平均相对湿度77%。随着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余姚市的气候情况也发生了很大差异,气温升高,相对湿度变小,日照时数减少,无霜期天数增加等。余姚市多年平均气温和气象要素见表1-1和表1-2。
表1-1
余姚市多年平均气温
单位:℃
表1-2
余姚市气象要素
注 余姚市多年平均风速3.1m/s;主导风向E-SSE频率37.9%(其中SE-ESE方位最多,频率28.7%),其次W-
NNW频率23.4%,其他N-ENE频率17.8%,S-WSW频率7.5%(其中SW-SSW最少,频率2.4%),静风频
率13.3%;瞬间最大风速38m/s(﹥12级),风向NE,出现在1988年8月8日(受第7号台风影响)。二、水文(一)降水
余姚市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1546.8mm。受季风气候影响,年内各月降水量相差悬殊。降水量年内分配呈两个高峰一个低谷。第一个高峰在6月下旬开始的冷暖气流在长江下游交绥的梅雨季;低谷在7月中旬开始的副热带高压控制的伏旱期;第二个高峰在8月中下旬开始受台风活动影响的台风暴雨期,为全年降水量最大月份。一般10~12月至次年1~3月降水量最少。这6个月降水量,据统计:余姚站占年降水量的35.4%;临山站占年降水量的34.5%;夏家岭站占年降水量的34.4%。4~9月降水量最大,余姚站占年降水量的64.6%;临山站占年降水量的65.5%;夏家岭站占年降水量的65.6%。降水量年际变幅大,最多年与最少年的比值在2.1~2.66之间。降水量的面上分布总的是平原小、山区大。自北部平原至南部山区,降水量逐渐增加。北部平原临山站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320.8毫米;姚江沿岸余姚、丈亭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分别为1377.2毫米和1388.2毫米;低山丘陵黄土岭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775.7毫米;四明山区夏家岭为本市的暴雨中心,多年平均年降雨量为2009.7毫米。
降水高值区在四明山区的夏家岭、梨洲一带,年降水量等值线在1800~2000毫米。历年最大年降水量:黄土岭站2412.9毫米(1975年)、夏家岭站2795.8毫米(2000年)、梨洲站2399.6毫米(1981年)。历年最小年降水量:临山站679.2毫米(1967年)、余姚站879.4毫米(1967年)。历年最大月降水量:夏家岭站925.9毫米(2000年9月)、梨洲站822.9毫米(1979年8月)。
余姚市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等值线如图1—1所示。
余姚市各站多年平均降水量月年统计见表1-3。
余姚市各站年降水量及长历时降水量最大值统计见表1-4。
余姚市各站历年短历时降水量最大值统计见表1-5。
(二)蒸发
蒸发包括陆面蒸发和水面蒸发。陆面蒸发是指下垫面的土壤蒸发、植物蒸发、水体蒸发及潜水蒸发的综合蒸发,由年降水量扣除年径流量反推求得。陆面蒸发随下垫面情况不同而异,但年际变化比较稳定,变幅不大。陆面蒸发山区在650~750毫米之间,平原区在750~800毫米之间。水面蒸发系指水面在充分供水条件下,由下垫面与气候因素综合作用下的蒸发能力。据实测统计,余姚站(蒸发器E601型)实测最大年蒸发量1037.9毫米(2007年),最小年蒸发量726.3毫米(1999年),比值为1.43;月最大水面蒸发量为187.3毫米(2007年);日最大水面蒸发量为10.7毫米(2006年8月1日)。黄土岭站(蒸发器E601型)实测最大年蒸发量961.8毫米(1967年),最小年蒸发量586.3毫米(1989年),比值为1.64;月最大水面蒸发量为186.8毫米(1971年);日最大水面蒸发量为8.5毫米(1998年8月13日)。
蒸发量的年内分配,7月、8月最大,1月、2月最小。
蒸发量的面上分布,山区蒸发量因日平均气温较平原区低,蒸发量较平原小。但蒸发量的面上变幅亦较小。
余姚市各站水面蒸发量特征统计见表1-6。
(三)径流
径流来源于降水。径流的年际变幅、年内分配和面上分布均与降水相似。由于受下垫面和人类活动影响,其变化的不均匀性尤为突出。黄土岭站多年平均年径流深为995.4毫米,年际径流最大值和最小值之比为3.72倍。
径流的年内分配呈两峰两谷。年内月径流1~6月呈逐月增大趋势,6月中下旬开始出现第一个高峰值(梅雨期)。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是径流第一个低谷期(伏旱期)。8月中下旬至9月中旬出现第二个高峰值(台风期)。10月开始径流逐月骤降,11月至次年3月,是径流低值期(枯水期)。年内最大月径流与最小月径流之比可达数十倍。
市域内径流的面上分布与降水量的分布相对应。由北向南递增,而姚江北岸的低山丘陵地区又高于姚江平原。
全市多年平均年径流深907毫米,年径流变差系数在0.34~0.36之间。北部平原径流深550~650毫米;姚江沿岸径流深700~750毫米;低山丘陵径流深800~1000毫米;四明山区夏家岭、梨洲一带径流深1200~1300毫米。
余姚市多年平均年径流深等值线如图1—2所示。
1.姚江闸历年排水量
姚江闸在1959年建成后,御咸蓄淡,闸内成为淡水河,姚江东排的径流,由姚江站测验控制。自1963年起测验姚江的过闸流量。1963~2007年,实测多年平均年排水量为11.464亿立方米,最大年排水量为19.912亿立方米(1975年),最小年排水量为3.837亿立方米(1968年)。
宁波市姚江站历年排水量统计见表1-7。
2.山区洪峰流量及洪峰流量模数
市域内山区设有姚江陆埠溪黄土岭站。从1922年的调查洪水所得的洪峰流量和设站后的实测的最大洪峰流量,其洪峰流量模数变幅在每平方公里18.3~8.48立方米每秒之间。
余姚市江河实测与调查洪峰流量及洪峰模数见表1-8。
余姚市江河实测径流特征统计见表1-9。
(四)水位
水位指清水位,即不受潮水混合的平原河网、上游山溪河道和江河建闸后的闸内水位。
姚江平原上、中、下河区,水位受内河节制闸控制,各河区间一般水位差0.30~0.6米。临山上河区临山(上)站多年平均水位2.49米,最高水位4.05米(1962年9月6日);马渚西上河区西横河(上)站多年平均水位2.04米,最高水位3.64米(1962年9月7日);马渚中河区西横河(下)站多年平均水位1.42米,最高水位3.28米(1989年8月24日);姚江上游余姚站多年平均水位0.91米,最高水位2.93米(1962年9月6日);姚江下游丈亭站多年平均水位0.69米,最高水位2.60米(2000年9月15日)。以上河区的最低水位均为河干涸。
余姚市江河清水位站水位特征值统计见表1-10。
(五)潮汐
余姚北濒钱塘江、杭州湾,潮汐明显,属不正规半日潮混合潮。即每个太阴日中虽有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但相邻高(低)潮的潮高不等。每潮从起涨到落平,平均历时为12小时25分。根据北岸澉浦站资料,平均高潮位3.10米,平均低潮位2.58米。历年最高潮位6.59米(1997年8月19日),最低潮位-4.35米(1936年9月4日);最大潮差9.00米(2002年9月8日),平均潮差5.68米。平均涨潮历时5小时28分,平均落潮历时6小时58分。潮汐特征值统计见表1-11。
姚江原为潮汐河流。丈亭站测得最高潮位4.03米(1954年6月18日),最低潮位0.6米(1952年1月26日)。姚江大闸建成后,无潮汐。余姚站最高水位2.93米(1962年),最低水位时姚江断流(1961年、1963年、1967年)。甬江宁波港潮汐,民间有“春潮五更攻,夏潮黄昏送,秋潮二头大,冬潮太阳红”的说法。由表1-12可见潮汐时间的变化规律。
北部杭州湾、钱塘江口沿岸潮汐,根据当地群众掌握,总结规律如下:农历日期乘以0.8为潮、汐涨足的大概时辰(如农历8月初9,即9×0.8=7.2,7时12分左右为该日潮、汐涨足时辰)。每日潮、汐,相隔约12小时。此外,农历初一至初三,农历十五至十八为大潮汛,涨潮较平日早。风向等因素也影响潮、汐。
潮候时间受季节、气候、台风、上游来水等变化因素影响。高(低)潮出现时间并不十分规律,就月球对地球相对位置的不同,产生引力的变化而言,各地每日高(低)潮出现时间,从太阴日朔(农历初一)、望(农历十五)逐日推迟,一般为0.5小时至1.0小时不等。
宁波潮位站潮候见表1-12。
第四节 水系河区湖泊
一、水系
余姚有姚江、奉化江和曹娥江三个水系,均源于南部四明山区。姚江水系和奉化江水系同属甬江流域。
姚江水系由姚江干流、其南北诸支流以及湖泊组成。境内流域面积1091.23平方公里,包括中部、北部平原及南部梁弄、陆埠的大部分地区,占全市总面积的80.3%。大部分地区河网密布,水面总面积40.2824平方公里。正常高水位时,河道蓄水量6315.4万立方米。全市总水域面积71.1395平方公里,相应水面率5.27%。姚北沿钱塘江、杭州湾一带,原有滩涂地分布着若干向北排水水道。新中国成立后,尤其近年,为减轻姚江东排压力,拓浦建闸,加大向北排水量。在姚江水系中一个146平方公里的钱塘江、杭州湾北排区逐渐形成,但与姚江水系无明显、固定的分界。
奉化江水系处于余姚东南部,主要由北溪、晓鹿溪等溪流组成。流域面积178.39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3.1%。
曹娥江水系处于余姚西南部,由黑龙潭、深坑及来汇的其他溪流组成。流域面积88.74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6.6%。
(一)姚江水系
姚江是甬江两源流之一。姚江水系是一个复合状水系,由干流、支流,河网及湖泊组成。干流右侧为山区性河流,由西南向北偏东注入干流,呈梳状(平行状)分布。左侧主要为平原河网,多由西北向南偏东注入干流,也有东北向西南注入干流的,呈扇状分布。水系密度0.34,水系频度0.024。
1.姚江的形成
姚江古河道,据水文地质资料分析,其沉积物形成并发育于第四纪中更新世晚期及晚更新世早期(距今约30万~10万年),主流线在周行—长河—庵东一线,并向东北进入现今的杭州湾。当时二六市一带以东地区地形上为分水岭。姚江古河道由3条支流汇合而成:西南支为马渚以南谷地—东蒲周—泗门古河道,往东北汇入主流;东南支为罗江—余姚城区—郑巷—周行古河道,往北汇入主流;东南为横河青士第—白沙—坎墩古河道,往西北汇入主流。其后至全新世中期,距今约6000年前后,在慈北沿海一带,由于钱塘江河口堆积速率高于内地,致使地势高出内地,原姚江向北入海口淤塞,迫使姚江水流转向东行,逐渐形成现今的姚江,并在宁波市区三江口与奉化江汇合后形成甬江河段。
姚江全长102.4公里,比降6.2%。余姚境内长70公里,源头到四明湖水库出口下游为21公里,马渚上陈村至大隐城山村为49公里(马渚上陈村至大隐城山村为杭甬运河主航道,该段航道自2005年开始建设,于2008年4月竣工。由于该段河道弯曲较多,经裁弯取直,比原河长54公里减少5公里,为49公里,故原姚江河长107.4公里,减少5公里,实际为102.4公里)。姚江流域面积1934.1平方公里。
2.干流
今之姚江,古称舜江,也称余姚江,主源为梁弄溪,其源头出自四明山夏家岭东北眠冈山,主峰海拔687.00米,河源眠冈山西坡,海拔665.00米。
姚江自夏家岭东出,北行串百丈岗、四明湖水库,经上虞楼家闸于新江口西接通明江来水,汇成姚江干流(四明湖以下至新江口称四明江)。清康熙《余姚县志》载:“姚江……西流至于上虞通明堰,新河注之。”新河即运河,姚江干流东流,于马渚镇上陈村入余姚境,约3公里至下坝。上虞十八里河自西南来注入。经云楼贺墅至斗门菁江渡。北有贺墅江、马渚中河集马渚、临山、泗门及上虞曹娥江以东诸水。姚江又东约5公里,南过兰墅桥分为兰墅江姚江;北经仁寿桥、六浦桥分为侯青江姚江。兰墅江姚江又称最良江,南集新丰河、中山河、东山河及所承南庙大溪、三溪口大溪等姚城城南之水。过兰墅大桥、新西门桥、最良桥向东北折,一支经竹山桥与姚江干流汇合,一支东出郁浪浦与姚江干流汇合。侯青江姚江于余姚二中西北校区西北角折而向东,过舜水桥、武胜门桥、后江桥、侯青门桥、季卫桥、三官堂桥、丹凤桥东南折至余姚三江口复与姚江干流汇合。其间有西江、中江、东江3江汇入。姚江干流自兰墅桥侧又东,过西石山桥、姚江桥、新建桥、通济桥、念慈桥、念德桥,穿余姚城,于余姚三江口汇侯青江、最良江而东南行。姚江于梨洲街道邵家渡东1.5公里南折至双河咸池村转流向西,于梨洲街道史家北又南向流,至郁浪浦又东北折过姜家渡。自咸池至姜家渡陆路尚不足0.5公里,而姚江西转东折竟达5公里,是为郁家湾。清光绪《慈溪县志》谓之“咸池汇”。志云:“江流至此纡回数曲约十余里。数曲间陆行不过十余里而舟行则数十里。”谚云“天大旱,咸潮不过咸池汇”。姚江过姜家渡东行数公里,过蜀山大闸,时而东南,时而东北,几经曲折至丈亭。其间北集龙山、朱家等浦水;南集洋溪等水。丈亭镇东北有慈江来汇(丈亭一带俗称慈江为后江,姚江为前江)。姚江又曲折东南行,南有车厩、大隐等溪来入;北有江中、罗江诸浦水来入,于大隐镇城山渡出余姚境。姚江又向东南,径至宁波,过姚江大闸于宁波三江口会奉化江入甬江,东而入海。
姚江干流在四明湖水库坝址以上部分为山区河道,源短坡陡,暴雨期间水流湍急,久晴无雨断流揭底。坝址以下为平原河道。多年平均年径流量11.36亿立方米,最大年为19.91亿立方米(1975年),最小年为3.787亿立方米(1968年)。1959年姚江大闸建成前为感潮河段。一般情况下,潮流界在丈亭以下,潮区界在余姚城关以上。余姚城关武胜桥东西两桥墩均刻有对联,西联为:“南北康庄常顺轨,东西潮汐永通津。”姚江大闸修建前,即使在无咸潮上溯的时候,余姚城也能看到潮起潮落。但一遇旱情,潮流界和潮区界便向上推移。连旱20~30天,潮流界上移到丈亭,潮区界也相应上移。连旱40天以上,潮流界上移到上虞通明闸一带,潮区界上移则更远。
1959年7月于宁波市西郊建成姚江大闸,挡潮蓄淡。1962~1964年于姚江中段相继建成中舜江、皇山、竹山、郁浪浦等节制闸,整个姚江流域的灌溉和工业、人民生活用水条件得以进一步改善。随着余姚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城市防洪的需要,余姚市从2003年9月开始,实施城区四闸下移工程,新建蜀山大闸,工程于2007年底通过竣工验收。工程共完成总净宽96米的中型水闸一座,500吨级船闸一座,完成新开河道814米,河面宽166米。水闸从原有的单一功能扩展到蓄水、排涝、通航、景观及旅游等全方位多功能水闸。
姚江作为冲积平原河流,在河型上属蜿蜒型河道。这是由来水条件、来沙条件和土壤地质条件造成的。姚江多数河段、河床为黏性土壤和中细砂或砂砾组成的二元相结构,江道宽浅,但少数河段因两岸山地岩石节点约束,河床窄深,河相上表现出另外一面。
上虞市永徐镇新江口以上河段为上游。新江口至余姚蜀山大闸之间河段为中游。蜀山大闸至宁波市三江口之间河段为下游。上游河宽一般为10~20米,水深一般为1~2米;中游河宽一般为40~60米,水深一般为3米;下游河宽一般为50~250米,水深一般为3~5米。江水最深在河姆渡附近。历史上或习惯上,姚江一些河段还有别称:眠岗山至草鞋场称北斗湾溪,以下称梁弄大溪;现四明湖水库坝址以下称四明江;马渚镇菁江山以南一带称菁江,以东至兰墅桥称兰江;兰墅桥至通济桥称蕙江(古代这一河段两岸盛产蕙兰);余姚城关至丈亭称丈亭江,丈亭以下或称前江、车厩江等。
为了开发利用,姚江上修建了一系列闸、坝。干流上游有黄纸厂电站水库拦河坝、百丈岗水库拦河坝、四明湖水库拦河坝、娄家闸;中下游有蜀山大闸、姚江大闸。姚江两岸支流入江处几乎都修建了节制闸,同时,两岸多筑有石砌江堤。现代姚江已被渠化,水生生态系统发生了重大变化。
3.支流
(1)姚江江左的主要支流。
(1)通明江。通明江在上虞境内,上游两流均源于梁岙山。西为金家溪,出于梁岙山北坡;东为双溪,出于梁岙山南坡象田岭下。通明江自梁岙山象田岭下流至安家渡(上虞新江口),全长19.2公里。其丰惠镇小西门以上为双溪,长11.4公里;丰惠镇小西门至新江口称通明江,长7.8公里。小西门以下河宽51米。水深1.8米。
2)四十里河。西起上虞江坎头,东至通明闸,河长14公里,河宽20米,水深1.8米,旧称长四十里,故名四十里河。光绪《上虞县志校续》称:“虞邑运河,东接新旧通明坝,西距外梁湖坝,横亘三十五里,备稿案,今俗称四十里河。”四十里河原来流短河浅,约从六朝前后逐渐形成为运河,尤其是南宋绍兴年间进行了全面治理。明永乐九年(1411年)鄞人郏度主持将后旧沟开溶,自西黄浦桥直抵郑监山堰。其中落马桥经黄浦桥至通明闸为四十里河。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又新开通水河,自外梁湖至曹娥江边,长约1公里。四十里河是浙东运河中的一段。
3)十八里河。西起上虞谢桥镇新通明闸,东至余姚马渚镇余上团结闸下入姚江干流。河长5.5公里,河宽18米,水深1.6米。河始开于明永乐九年(1411年)。
4)虞姚运河。虞姚运河即虞甬运河一段,自百官赵家坝经驿亭镇长坝至余姚曹墅桥入姚江干流。河长27.7公里,河宽50米,水深2.5米。河于《嘉泰会稽志》中已有记载。其中赵家坝至长坝为上虞段,分别称百官河、五夫河,河段长15.7公里,河宽25米,水深1.7米。长坝至曹墅桥为余姚段,分别称湖塘江、马渚西横河、马渚中河,河段长12公里。
5)贺墅江。北于余姚斗门大河桥腰接马渚中河,南于余姚云楼五公桥入姚江干流。河长3.5公里。
6)西江。起于余姚老方桥,东南流经太平桥,抵余姚城西北汇入侯青江。河长11.7公里,平均河宽20米,平均水深1.5米。
7)中江。或名低塘江,始于慈溪周巷埋沟桥,南流经低塘镇低新堰、郑巷、横堰,直至余姚城北汇入侯青江。河长13.5公里,平均河宽23米,平均水深2.3米。
8)东江。或名东横河,始于慈溪白洋湖,由东向西南流至王家埭,受东栲栳山溪(建有上林湖水库,控制面积14.07平方公里)南来之水;向西6公里,游泾江(建有邵岙水库,控制面积8.31平方公里)从南来汇;再向西南,经彭桥至横河镇,由南来伍梅江(建有梅湖水库,控制面积23平方公里)之水来汇;于横河镇以北与大塘江相通,并于横河镇建有人民闸控制;河继而向西南流经石堰陈山入余姚境,经双河、城北过萧甬铁路桥东洋桥汇入侯青江。河长22.68公里,横河人民闸以上平均河宽22.5米,人民闸以下平均河宽35米,水深1.3~2.3米,其石堰以东属慈中河区。东江是连接浒山与余姚的主要航道。
9)向南河。北起余姚城东双河安山桥附近与东江交会处,东沿牛山至梁湖头折而向南,至九垒山东南流入姚江。河长6.8公里。
10)慈江。又名后江。源出镇海区小桃花岭,汇汶溪等水。向南流至化子闸,以上称中大河,以下为慈江。慈江在江北区乍山芳江村建有慈江闸。江自东向西流,于丈亭与姚江会合,沿途有魏家浦、官桥浦、吴泽浦、彭王浦、潺子浦等。慈江全长28公里,平均河宽60米,平均水深2~3米,化子闸以下坡降平缓。
11)渔溪。旧志载:溪水“清潭虚阔,竹木连绕,清澄澈底,鳞介不能潜其形。渔者利之”。故名。渔溪源于丈亭北之茅山,南向先后流入姚岭水库、寺前王水库,其下朱家浦接之,南入姚江。全长约7公里。
(2)姚江江右的主要支流。
1)南庙溪。或称梁辉大溪,源出余姚茭湖东大爿,于龙坑会各路来水,向北流至梁辉苏家园大桥头。至此长16.3公里,坡降43.48%。于南庙溪横溪桥已建有梁辉水库,控制上游面积35.06平方公里。苏家园大桥头以下为中山河,北向流入最良江。河长5.76公里。河宽约10~15米。最大泄洪流量30立方米每秒。2003年整治。治理后河宽20米,与新横江配套,最大安全泄量100立方米每秒。
2)新桥江。原有东山河南起余姚城南,桥西与中山河连接处,东流至邵家折而向东,至古路头复折而向北注入最良江。1993年,环城南片围圩电排工程拓浚其上段新横江,并新开新桥江,东北向流至高家畈入最良江。河长约5公里,原有东山河上段成为远东工业城及古路头村的排水河沟。
3)陆埠溪。旧名兰溪,源出茭湖南黄。东北流于杜徐附近会乌石方向来水;于袁马附近会翁岙方向来水;与洪山方向来水会于陆埠水库(水库控制上游面积55.5平方公里);出陆埠水库,与西岙来水会于干溪,北流纵贯陆埠镇,又北流于浦口入姚江。陆埠镇以上坡降32.26%。陆埠镇以下段又称洋溪。洋溪段平均河宽60米,水深1米,与姚江会合处建有浦口闸,为陆埠镇沟通姚江主要航道。
4)车厩溪。又名九里溪,因溪流环绕计九里故名。车厩溪源出洪山乡汪家附近,北向流经山坑村,西入车厩水库会大青剑山、姆岭方向两路溪水;出车厩水库折而东北,于石弄附近一分为二,分别注入姚江。溪全长8公里,河床平均比降50%。
5)大隐溪。大隐溪即慈溪。慈溪县名所从出。旧志载:“后汉时,里有董黯,性笃孝。母寝疾,好饮此溪水,每思之。恐不常得,黯遂筑室溪滨,板舆就养,厥疾乃痊。因名溪曰慈溪。”大隐溪源于鄞州区云洲大庵山岗。过余姚陆埠镇大坪地向东北流至芝林附近,会余鲍陈、周方地方向来水,过单溪口水库于上磨附近会鄞州区乌岩等处来水,于大隐镇南会云溪来水,东北流至大隐城山入姚江。大隐溪全长24.5公里,坡降20.83%。
6)下姚江江右诸流。姚江下游江右除陆埠溪、大隐溪等较大溪流外,还分布有数条溪流、河浦。有径河、支溪、沿西河、八尺浦、沿山河等。这些溪流、河浦源流较短,均北向汇入姚江。
(二)奉化江水系
奉化江水系境内水道处四明山区东南部,主要有北溪、晓鹿溪及其支流,包括鹿亭、四明山、大岚等乡镇东部地区溪流。
(1)北溪。源出四明山镇龙岩岗。溪自西南向东北,先后流经唐田、梨洲入大横山水库。又出,自南而北流经大岚镇大俞岭流入鄞州。于大岚峙岭南复流入余姚。又向东流至白鲞洞附近复入鄞州。于鄞州长里方附近与晓鹿溪来水汇合,东南入鄞江。境内长26.5公里。河床平均比降2.5%。
(2)晓鹿溪。源于大岚镇龙角山附近。沿西北方向流至鹿亭乡晓岭,折向东,横贯鹿亭全乡,于中村附近入皎口水库至鄞州。境内长27公里。河床平均比降2.1%。
(三)曹娥江水系
四明山区西南部,主要有黑龙潭、深坑及其支流,包括四明山镇及大岚镇的西部地区溪流。
(1)黑龙潭。源于屏风山仰天湖附近(旧志载:黑龙潭溪源出将军帽山),自南至北流至大岚镇龙潭村,折而向西流入上虞。境内长7.5公里。河床平均比降6.6%。两岸支流发育,形成典型的羽状水系。
(2)深坑。源出甘竹岭。自西向东流经四明山镇芦山村,于屏风山村悬岩西南入上虞市。境内长9.5公里。河床平均比降7.4%。
(3)大岚溪。位于大岚镇境内,发源于后朱村眠岗山,流经丁家畈村,由北向南折而向西流入上虞市下官。干流长度5公里。
二、河区
姚江流域的河网区主要分布于北部滨海平原和姚江谷地。经过漫长的地貌变迁而形成的姚江流域滨海平原和姚江谷地,平原中低山丘陵散布其间。沿曹娥江、钱塘江、杭州湾一带,地面高程为4.00~5.00米。通明以上丰惠上河区地面高程也为4.00~5.00米。姚江两岸高程最低为1.20~2.40米。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而河网则按地势高低不同,呈台阶状区块水级分布。其形成的原因是在平原形成过程中出现许多湖泊,在湖泊的自然蓄泄、嗣后开发及输水、排水过程中形成众多的港汊。这些以湖泊为中心的河道既相对独立又彼此相通,构成了具有特色的河道网。随着流域的逐步开发,湖泊大片垦殖,河道开挖、疏浚,灌区兼并以及航运的发展,许多节制堰坝随之废弃,一些水级重新组合,河区范围扩大。逐渐形成多层次的水级分布。曹娥江以东整个姚江流域河道,划分为12个水级。其中余姚境内有6个水级:余上慈闸上河区、回龙中河区、余上慈闸下河区、马渚中河区、姚江上游区和姚江下游区。
(一)余上慈闸上河区(水级)
驿亭闸、小越闸、顾堰、临东闸、东门闸、毛丁路闸、谢家路闸、后海舍闸以西及以北,百沥海塘以东,余姚海塘以南地区为上河区。控制水位:高为3.13米,中为2.73米,低为2.53米。主要河道如下:
(1)高桥江。起自黄家埠镇与马渚镇交界的湖头堰,北至黄家埠镇黄家桥,全长6公里,平均河宽30米,平均水深2.5米,可通农船。排涝时,流向东北,经临海浦闸流入钱塘江。
(2)临海大浦。南起临山城西横山狮桥,北至临海浦闸,流入钱塘江。全长5.5公里,平均河宽40米,水深2.2米。其自四洞闸至临海浦闸2060米段,掘于1981年。面宽64米,底宽40米,水深4米。临海大浦为姚江流域向北排涝的骨干河道,临海浦闸过闸流量160立方米每秒。
(3)陶家路江。或称北排江。1991年新掘自泗门镇大河门江至陶家路闸。全长10.24公里,河宽30~40米,平均水深2.5米。
(4)跃进江。位于黄家埠镇境内,西起上虞浦前,向东折西往北,与四塘横江、七塘横江相接,北至诸丁六丘。全长3.9公里,河宽50米,平均水深2.5米。为浙东引水工程余慈灌区主要输水河道。
(5)四塘横江。西起黄家埠镇十六户村,接跃进江来水,向东流径黄家埠、临山、泗门、小曹娥等4镇,于小曹娥镇四塘横江计量节制闸入慈溪境。境内全长19.12公里,为浙东引水工程余慈灌区主要输水河道。平均河宽25~40米,平均水深2.5米。
(6)五塘横江。西起黄家埠镇崔家丘旁跃进江,横贯黄家埠、临山、泗门、小曹娥等4镇。于小曹娥镇中灶三丘附近与爱国江交汇。全长18.6公里,河宽15~20米,平均水深1.6米。
(7)七塘横江。西起黄家埠镇韩夏村,接跃进江来水,向东流经黄家埠、临山、泗门、小曹娥等4镇,于小曹娥镇七塘横江计量节制闸入慈溪境。境内长19.84公里,为浙东引水工程余慈灌区主要输水河道,平均河宽40~50米,平均水深2.5米。
(8)爱国江。位于小曹娥镇境内,南起直塘头堰,北至九塘闸。全长5.3公里,平均河宽18~27米,水深2米。
(9)杨家路江。南起朗霞街道大沽塘江,北至小曹娥镇解放塘。全长7.7公里,河宽8~13米,水深2米。
(10)洪家路江。南起朗霞街道大沽塘江,北至小曹娥镇八塘江。全长8.4公里,河宽19~27米,水深2米。
(11)方家路江。南起泗门镇大沽塘江,北至小曹娥镇八塘江。全长7.8公里,河宽9~10米,水深2米。
(12)戚家路江。位于泗门镇境内,南起四塘横江,北至九塘横江。全长4.2公里,河宽14~20米,水深2米。
(13)谢家路江。位于泗门镇境内,南起临周江,北至四塘横江。全长5.3公里,河宽30米,水深2米。
(14)庙山路江。位于泗门镇境内,南起四塘横江,北至七塘横江。全长3.8公里,河宽15米,水深2米。
(15)梅兰江。位于临山镇境内,南起四塘横江,北至胜利江。全长2.3公里,河宽15米,水深2米。
(16)崔冯江。位于黄家埠镇境内,南起四塘横江,北至七塘横江。全长3.8公里,河宽15~22米,水深2米。
(二)回龙中河区(水级)
梁湖堰以东,顾堰以南,小湖头堰以北,湖东闸以西河区。控制水位:高为2.58米、中为2.28米、低为2.13米。
主要河道为湖头堰江。位于牟山镇与黄家埠镇交界处,西与上虞交界,东至湖头堰,为中河区。堰以东至牟山江为下河区。全长1.6公里,河宽15~19米,水深2米。
(三)余上慈闸下河区(水级)
四塘以南,下鸣山、上鸣山以西,许家堰、长坝、湖头堰、临东闸、谢家路闸、后海舍闸下游。控制水位:高为2.43米,中为2.13米,低为1.93米。主要河道如下:
(1)青山港。青山港或称菁江,以“佳山水菁”得名,汇泗门、湖堤、东蒲、青山、青港等地之水。北起泗门镇姐妹桥,南流经夏王宅汇入马渚镇湖塘江,河长8.3公里,河宽24~44米,平均水深1.4米。
(2)临周江。西起临山镇人交堰,东南向流,过湖堤、泗门,向东经朗霞、泗门等乡镇,于慈溪周巷镇南与长泠江相接。全长21.5公里,河面宽8~14米,平均水深1.5米。
(3)长泠江。起自慈溪周巷镇。东北向西南斜贯余姚市朗霞街道、阳明街道、马渚镇等,于马渚汇入马渚中河。河长20公里(余姚境内13公里),平均河宽22米,平均水深2.2米。河道平直,是沟通余姚西北及慈溪西北部的重要航道。
(4)大古塘江。也称大塘横江。宋、元时期筑大古塘时,连接垒塘所挖的取土坑而成,跨西北、慈中河区。西起上虞沥海,于横塘入余姚境,东北流至临山。自临山至泗门段已废。续起于泗门,于朗霞入慈溪;于优龙堰再入余姚,经历山复入慈溪。流经周巷、云城、潭南、历山、宗汉、浒山、白沙、樟树、桥头等地,东至洋浦。余姚境尚存15.9公里;慈溪境内长20.3公里。平均河宽14.5米,水深1.6米。
(5)奖嘉隆江。南起马渚镇湖塘江,北与泗门镇陶家路江相接,是西上河及姚西北地区向北排涝的重要河道。为进一步提高西上河区排涝标准,减轻姚江东排压力;同时为改善水环境,2008年9月至2010年底进行了奖嘉隆江整治工程。南起马渚镇枫岭桥畔奖嘉隆江,向西北偏北方向新开掘河道与泗门镇陶家路江相接。工程整治后,河道长6.89公里,河面宽45米,底宽16.38米,河底高程-0.85米,堤顶高程3.93米,堤顶宽5米。
(6)牟山江。位于牟山镇境内,自小湖头堰至湖塘江,全长3.5公里。
(7)湖塘江。西起上虞长坝,东流于本市牟山镇高车头之南入境。至马渚镇西横河与马渚中河交接。流经牟山、马渚两镇。境内长6.5公里,平均河宽45米,水深1.8米。
(8)大河门江。西起青山港,自西向东流经泗门镇、朗霞街道。东至朗霞街道西大江。河长8.9公里,河宽13~18米。
(四)马渚中河区(水级)
马渚镇贺墅闸以北,西横河闸以东,斗门闸以西为马渚中河区。控制水位:高为1.53米,中为1.43米,低为1.33米。主要河道如下:
(1)贺墅江。位于马渚镇境内,南于云楼五公桥与姚江接,北至斗门大河桥腰接马渚中河。全长3.5公里、河宽18~46米。
(2)马渚中河。起于马渚镇西横河村西与湖塘江交汇处,东流至斗门出曹墅桥汇入姚江。河长5.7公里,河宽40~60米。
(五)姚江上游区(水级)
马渚镇云楼至蜀山大闸,主要河道有东江、中江、西江、食禄江、最良江、中舜江、侯青江、新丰河、中山河、东山河、向南河、西大河、新建河、石婆桥江、溪凤桥江等。控制水位:高为1.33米,中为1.13米,低为0.93米。主要河道如下:
(1)中舜江。姚江干流城区段。自兰墅桥至三江口长5公里,平均宽40米,平均水深约3米。江上自西向东建有西石山桥、姚江桥、新建桥、通济桥、念慈桥、念德桥。沿江两岸分别建有通衢大道南、北滨江路,两岸为余姚最繁华处。宁波姚江大闸建成前,中舜江虽通海感潮,但一般情况下,均为淡水,过去一直是余姚城区的一个重要水源,同时也是城区雨水排水的重要通道。中舜江经过几年的整治,已成为余姚城的一个主要景观。
(2)最良江。为姚江流经余姚城区一分为三之南江。因江上建有最良桥,后约定俗成称之为最良桥江、最良江,又名南泾。旧志载:姚江“过兰墅桥出南,分为兰墅江姚江”。兰墅江进兰墅桥,东南流至龙舌。清贤岭以西诸水(肖东方向)、竖玉山之水(石婆桥方向)皆来入之。兰墅江又东南过战场桥(最良桥),雁岭以南之水(梁辉方向)入之。兰墅江又东过横泾桥,溜水台诸水(东山河)、谷家尖诸水皆入之。兰墅江折而北,出竹山桥复与姚江汇合。最良江长5.5公里,最宽处约30米。最良江于竹山村东南歧为郁浪浦(南排江),至郁浪浦闸出,复入姚江干流,河长3.5公里。1991年,经整治平均河宽30米。最良江于2001年开始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经裁弯取直和疏浚,自入口至竹山江进口处河长3.9公里、宽59米,河底高程从1.00米拓深至-0.30米,为杭甬运河主要航道。新建兰墅大桥、新西门桥、最良桥、东旱门隧道。两岸建南、北兰江路及景观绿化带,2003年建成。最良江成为余姚城主要排洪河道、航道和新的景观。
(3)侯青江。为姚江流经余姚城区一分为三之北江。因流经余姚古北城候青门而得名。侯青江于六浦桥北之丰南桥以北约200米处折而向东,过舜水桥、武胜门桥、后江桥、侯青门桥、季卫桥、三官堂桥、丹凤桥,东南向于余姚三江口复与姚江干流汇合。旧志载:后清江进六浦桥,东北流过武胜桥。汝仇湖以东诸乡(今西江及其以上老方桥、泗门、朗霞一带)之水入之。后清江又东经后横潭,附子、黄山两湖以西诸乡之水,黄清堰之水,低塘之水(今中江及其以上郑巷、低塘、新新、历山一带)皆来入之。后清江又东,烛溪、游源诸水(今东江及其以上石堰、横河、彭桥一带)皆来入之。后清江又东过福星桥(黄山桥)折而向南,出黄山港至竹山潭,复与姚江汇合。侯青江与中舜江中间有三官堂港相通。
(4)东山河。南起梨洲街道其其桥,北流至邵家折而向东,至古路头复折而向北,注入最良江。河长2.87公里,河宽13~27米。
(5)中山河。南起梁辉水库大坝,流经城区江南新城,于最良桥西侧注入最良江。河长5.76公里。
(6)新丰河。南起兰江街道溪凤桥附近,往北于洪家岙折向东北,又于山树堰折向西北,至城区俞家桥附近汇入最良江。全长2公里。
(7)食禄江。位于马渚镇与阳明街道交界处。北起西江,南至姚江。河长4.6公里。
(8)西大河。位于梨洲街道,南起陈家埠,往北流入最良江。全长2公里。
(9)新建河。位于梨洲街道,南起最良江,北至姚江。全长1.5公里。
(10)石婆桥江。位于兰江街道,南起城南干渠,北至沈家闸江。全长3.5公里。
(11)溪凤桥江。位于兰江街道,南起梁辉三溪口,往北流至兰墅桥入最良江。全长2.8公里。
(12)沈家闸江。位于兰江街道,西起西杨江,自西向东流入最良江。全长3.3公里。
(六)姚江下游区(水级)
姚江下游区河流分布于丈亭和陆埠,包括陆埠的沿西河、八尺浦、沿山河,丈亭的龙山浦、慈江等河流。控制水位:高为1.13米,中为0.93米,低为0.73米。主要河道如下:
(1)沿西河。南起陆埠沿江山下村西南,北向流至仓前村北入姚江。全长1.9公里。
(2)八尺浦。位于陆埠镇,南起支溪岙村,径直向北于下郑村入姚江。全长2.4公里。
(3)沿山河。位于陆埠镇,西起于沿西河,向东交八尺浦,再东入姚江。该河于20世纪50年代开掘,因其沿山故名。全长4.9公里,河宽15米。
(4)马家浦。位于凤山街道、丈亭镇交界处。源于丈亭镇太平湖村北,南流至蜀山渡西入姚江。长4公里。
(5)龙山浦。位于丈亭镇,源于汇信北部山地,南于前庄东南注入姚江。河长4公里,河宽14米,水深2米。
(6)赵家浦。自丈亭镇张家村北流于赵家入姚江。全长1.7公里。
(7)汇龙浦。自丈亭镇上徐塔西北向南流于郭姆渡汇入姚江。全长2.5公里。
(8)朱家浦。自寺前王水库向南经下齐塔、陈家之间注入姚江。全长3.2公里。
(9)桂家横河。位于丈亭镇西部,东西连接油车浦和朱家浦。全长1.3公里。
(10)油车浦。自丈亭渔溪村西北与朱家浦连接处,南流经丈亭镇,于翁家汇入姚江。全长2.3公里。
(11)白龙溪。或称涨湖溪、张湖溪。源于慈溪五磊山,南流经余姚大池墩水库,于三七市上义庄附近一分为二,西为彭王浦,东为吴泽浦。
(12)潺子浦。旧称剡楮浦。北起高溪头,南于柳家东南注入慈江。全长4公里,宽14米,水深3米。(13)陆家横河。西起余姚丈亭泥庵西北,接桂家横河,东至沃家与潺子浦交汇。河长4公里。
(14)老潺子浦。位于三七市镇西南,自栗树桥南流至傅涧桥与潺子浦合而汇于慈江。全长2.5公里。
(15)彭王浦。光绪《慈溪县志》作庙桥浦,以“水势曲折似龙须也”,又名龙须浦,今名团结浦。位于三七市镇,北起上义庄,南于祝家渡入慈江。全长4.7公里,宽18米,水深3米。(16)西江河。位于二六市。东北起自相岙水库,西南至官桥接官桥浦。全长3.8公里。
(17)官桥浦。北于官桥接西江河,南于三七市镇下宅东南注入慈江。全长3.8公里,宽12米,水深2.5米。
(18)黄龙浦。位于二六市南,自严家村北约0.5公里处南流汇入慈江。全长1.7公里。
(19)余家浦。位于三七市镇南,自德五房南流过东余汇于慈江。全长2.2公里。
(20)吴泽浦。光绪《慈溪县志》作“无择浦”,“以孝子张无择名”,又名吴闸浦,今作吴泽浦。北起三七市上义庄,东南流入慈江。全长4.7公里,宽18米,水深3米。
(21)魏家浦。光绪《慈溪县志》作鸡鸣浦,亦名魏家桥浦,位于二六市。北起阴朗店,南于罗家渡流入慈江。全长3公里,河宽12米,水深2米。
(22)云山浦。位于二六市南,于缪家附近与横河相接,南流于东、西林堡村间,过铁路汇入慈江。全长2.7公里。
(23)谷塘浦。源出宁波市江北区妙山,于云山头入余姚境,至方家渡入慈江。境内长2公里。
(24)应家浦。在河姆渡镇,由东北而西南连接慈江与姚江,因浦在应家村附近故名。全长0.9公里。
(25)翁家浦。在河姆渡镇,北接慈江,南流经翁家村交幸福河,至张家村东、西折南达姚江。全长1.5公里。
(26)方家浦。在河姆渡镇,北接慈江,南流经方家村交幸福河,又南达于姚江。全长2.2公里。
(27)倪家浦。在河姆渡镇,北接慈江,南流腰接幸福河,于太平渡村南入姚江。全长1.8公里。
(28)增产浦。在河姆渡镇,北接慈江,南流交幸福河,于车厩渡槽桥附近接姚江。全长2公里。
(29)宋家浦。又称陈家浦,在河姆渡镇,连接慈江与幸福河。全长1.5公里。
(30)丰产河。位于河姆渡镇,北起陈家,南至小童家南部,贯通慈江、姚江。全长2.9公里。
(31)弥陀庵浦。在河姆渡镇,处丰产河东,北通慈江,南接幸福河。全长1.5公里。
(32)落江庙浦。在河姆渡镇,北接慈江,南流经童家村附近交幸福河,又南汇于姚江。全长2.3公里。
(33)小泾浦。位于河姆渡镇,北接慈江,南流经罗江,至高田李家附近交幸福河,又南于香山佛堂村入姚江。全长2.3公里。
(34)杀浦。在河姆渡镇,北接慈江,南流交幸福河,至赵家村南,西折汇入姚江。全长2.6公里。
(35)大泾浦。位于河姆渡镇,北起白罗桥北,南至浪墅桥东南,贯通慈、姚二江。全长3.8公里。
(36)白罗浦。又名白芦浦,位于河姆渡镇,北起下庄,南至杨家池,贯通慈、姚二江。全长4公里。
(37)叶泾浦。在河姆渡镇,与宁波市江北区交界,北接慈江,南流至后张村。全长1.3公里。
(38)新横河。位于河姆渡镇,西起胡家,东至后张,与叶泾浦交汇。全长4公里。
(39)幸福河。西起河姆渡张界,东至白罗浦,1957年开凿。全长3.5公里,宽10米,水深2米。
三、湖泊
余姚市在海浸时期,海水直拍四明山麓,平原为浅海区。山区剥蚀下泄泥沙在海潮顶推作用下,沉积成沙洲。沙洲逐步扩大外移,海侵水退后,外缘形成海岸,内侧形成泻湖。泻湖经沼泽化逐步淤成平原,低洼处遗留、淡化而成湖泊。姚江北部山麓地带遗留一大批湖泊群。由于历代淤废、垦殖,现尚存5处,大多面积缩小,蓄水不多;部分改建成水库。
(一)现存湖泊
(1)牟山湖。一名西湖,明嘉靖后曾被垦为田,万历年间铲田复湖,故又名新湖。湖位于余姚牟山镇,东傍狮子山,南倚姜山,西靠上虞旗山,北距湖塘。湖区集水面积18.5平方公里,湖周长度为16公里。牟山湖原承东、南、西低山来水,1969年,又凿湖东南之五藏岙,经四明湖马渚干渠引四明湖水。牟山湖于原始社会末至春秋时期由泻湖演化而成。清光绪《余姚县志》载,湖“周五百顷二十三亩三角二十步”。光绪年间测得牟山湖“周积十二万九千六百弓,外实积四百八十八万八千弓”。民国4年(1915年)湖面积为1万余亩。民国21年(1932年),浙江省水利局测得牟山湖面积703.7公顷(合10555.5亩),灌溉面积约11400公顷(合171000亩)。新中国成立后,多次培修湖塘。最近的一次大规模整治从2004年开始启动,至2007年春全面完成挖土、建堤及其他配套工程。新的湖水面积约为3.36平方公里(合5040亩),其中湖心岛为0.36平方公里,湖底高程0.13米,平均水深3.97米,正常蓄水量为885万立方米。现通过泗门自来水厂每天向姚西北四镇居民供自来水2.3万立方米,还用于湖区周围农田的灌溉。
(2)乐安湖。在余姚马渚镇云楼寺前村南,五藏岙村东北。光绪《余姚县志》载:乐安湖“周二十九顷十五亩二角。西、北距山,东、南限本湖之塘。灌田一千二百亩。土门三”。乐安湖成湖诸因与牟山湖同,1949年湖面800亩,1952年围田过半,后又有垦殖。1984年,所剩100余亩水面改为鱼塘。
(3)臧墅湖。在余姚马渚镇云楼臧墅湖村西。光绪《余姚县志》载:臧墅湖“周八顷二十五亩二十五步。西、北距山,东、南限本湖之塘,灌田四百亩。土门一”。1984年,280余亩湖面均改为鱼塘。
(4)小楂湖。在余姚马渚镇云楼杨岐岙村附近,处余姚、上虞交界。湖中以堤为界。光绪《余姚县志》载:小楂湖“周五十五顷一十亩一角四十步。灌田一十二顷”。现有水面480亩均改为鱼塘。
(5)余支湖。又名莺山湖、杏山湖,在黄家埠镇回龙村。光绪《余姚县志》载:湖“周五百顷二十三亩三角二十步”。宋嘉泰《会稽志》作“周二十里,有土门七所”。清乾隆年间,即有议垦湖者。光绪二十五年前即有人私垦。民国5年开垦1974亩。新中国成立初,湖面仅存1200亩。现45亩为精养鱼塘,其余均垦为田。
(二)已废湖泊(包括改建水库的湖泊)
(1)穴湖。位于余姚城东双河。旧志载:湖在县东一十二里冶山一都。湖周七顷四十五亩二角四十步。灌田三十顷。1954年改建为水库,筑有长375米、高8.5米主坝和长70米、高8.7米副坝各一座。集雨面积2.52平方公里,库容127万立方米。
(2)楂湖(遮湖)。位于余姚城东南。旧志载,湖在原通德乡二都。湖周三十亩,灌田八十亩。20世纪50年代,改建成山塘水库。
(3)桐树湖。位于余姚低塘历山。旧志载,湖在原龙泉乡一都。湖周十一顷有奇。宋庆元四年(1198年)县令施宿以高印无水利,将七百四十五亩作田布种。每年课其税,入海堤仓,为筑塘之费。存四百亩有奇。至清康熙时多废为田,现仅存一勺。
(4)前溪湖。位于余姚城西南。旧志载,湖在原凤亭乡,湖周二百亩。1957年改建为水库,筑有长365米、高11米主坝和长180米、高10米副坝各一座。集雨面积4.43平方公里,总库容232万立方米。
(5)鸭荡湖。或称雁荡湖、雁湖,位于余姚城西南。旧志载,湖在原凤亭乡二都。湖周二百亩有奇,灌田三顷一十亩。1949年后一度改为田。1984年,复湖后改为鱼塘。
(6)千金湖。位于黄家埠镇东。旧志载,湖在原兰风乡二都。湖周一千亩有奇,灌田一千顷有奇。因物产丰阜,有日产千金之誉,故称千金湖。后多淤废,今存约50亩改为鱼塘。
(7)黄沙湖。在今余姚低塘历山。宋时面积10333亩,灌田1万亩。清道光年间屡遭私垦。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光绪十六年(1890年)都刻石立碑禁垦。1960年后,逐年围湖改田,曾建农场,湖废。
(8)松阳湖。在原通德乡三都(今梨洲街道明伟一带)。旧志载湖阔七十亩,荫田一顷九十亩。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丈量作田,遂为废湖。
(9)乌戌湖(乌玉湖)。在原龙泉乡一都(今低塘街道郑巷东)。旧志载湖周三十四亩,灌田八十亩,民国时淤废。
(10)蒲阳湖。在原凤亭乡(今兰江街道凤亭村)。旧志载湖周五百亩。约于民国时废湖垦为田。
(11)莫家湖。在原凤亭乡二都(今兰江街道凤亭村)。旧志载湖周三百亩,灌田一千亩有奇,新中国成立之初废湖垦为田。
(12)赵兰湖。在原凤亭乡二都(今兰江街道凤亭村)。旧志载湖周五十亩有奇,解放前后湖废垦为田。
(13)西泉湖。在原双雁乡二都(今梨洲街道一带)。旧志载湖仅八亩三角,荫田三百八十六亩有奇。其源自叶家潭涌出,流于何家潭、天井潭注于湖,今废。
(14)东泉湖。在原双雁乡一都(今梨洲街道一带)。旧志载湖周二十三亩二角。泉源流注以为湖,冬、夏不涸,灌田三千亩,今废。
(15)独姥湖(姥湖)。在原烛溪乡一都(今低塘东)。旧志载湖周四顷三十六亩二角四十步,灌田三十顷,现垦为田。
(16)新湖。在原烛溪乡一都(今低塘黄清堰东)。旧志载湖周四顷三亩一角二十步,灌田五顷,今垦为田。
(17)新海湖。在县西北四十五里汝仇湖北(今临山、湖堤一带)。旧志载湖周一千亩。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筑临山卫城,塞汝仇湖。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因补汝仇湖,在湖北滨海地筑塘蓄水,湖于民国时废。
第五节 水资源
一、水资源数量
水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或缺的自然资源,也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和支撑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经济资源。余姚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区,具有典型的南方天气。全市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546.8毫米,折合水量20.74亿立方米。其中,9.08亿立方米耗于蒸发,占43.8%;11.36亿立方米形成河川径流(即为多年平均年地表水资源总量),占54.8%;0.3亿立方米直接补给平原及山前河谷平原地下水(即为多年平均年地下水资源总量),占1.4%。年入境过境天然径流量为4.268亿立方米,其中从上虞入境2.708亿立方米,慈溪入境1.350亿立方米,鄞州入境0.21亿立方米。
总体上来说,余姚水资源并不丰富。从多年平均年水资源总量来看,全市仅为11.66亿立方米。全市人均水资源量仅为1330立方米,低于全省人均2100立方米和全国人均2200立方米的水平,远低于世界人均近9000立方米的水平。根据瑞典水文学家M·富肯玛克提出的“水紧缺指标”,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000~1700立方米时,将会出现周期性和规律性用水紧张。因此,当前余姚市已经处于用水紧张阶段。从水资源时空分布来看,由于气候及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水资源禀赋差别较大。时间上,年内降水集中在梅汛期和台汛期,非汛期少雨甚至干旱无雨,三伏时期往往出现一段时间的伏旱。年际之间变化也很大,枯水年份全年降水量不足1000毫米,而丰水年份全年降水量高达2000毫米左右。空间上,南部山区降水量大于中部姚江平原,姚江平原降水量大于北部滨海平原,降水量自南向北递减。
二、水资源质量
20世纪60年代以前,余姚江、河、湖、库、地下水水源水质状况良好,多数河道清澈见底。诸如四明山等山区溪道基本为I类水源,姚江干流水质基本为Ⅱ类水体。6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滋生、壮大,使水体水质污染日趋严重。70年代末80年代初,水质污染不断加剧,部分河道甚至出现发黑、发臭等情况。针对水资源质量日益变差的状况,余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以加强饮用水源保护为重点,提升全市环境质量为主线,有计划、有步骤地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使水污染逐步得到控制和防治,水质有所改善。姚江干流和最良江、侯青江、长冷江、食禄桥江、西江、中江、马渚中河等干支流的水质标准大体为Ⅱ~Ⅲ类,慈江和东江水质为Ⅳ~V类,青山江水质为Ⅲ~Ⅳ类,南部山区溪道水质在Ⅱ类左右,姚西北榨菜产区河网水质相对较差在V~劣V类;全市水库水质大部分符合地表水水质Ⅱ~Ⅲ类标准。2004年余姚市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28个项目,所有项目的最高值和平均值均未超标,属Ⅱ类水质,水质状况良好。
总体来看,目前余姚市城乡水环境质量有了一定的改善,除姚西北外,地表水水质总体状况良好。四明湖水库、梁辉水库、陆埠水库等较大水库水体水质基本保持稳定。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如下:
(1)一些饮用水源受农业面源、农村生活污水、旅游业(农家乐)、工业污染以及水库底泥淤积等原因,水体水质富营养化趋势明显。
(2)平原河网水环境不容乐观,部分河道出现了发臭、发黑等情况,特别在枯水期间,水体水质污染更为突出。据有关数据表明,河段主要有氨氮、亚硝酸盐氮、5日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总磷等有机污染物。
三、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新中国成立以来,余姚市对水资源进行了综合治理和开发,兴建了大量的水库、堰闸、机电排灌、水电站等水利水电工程。在水源工程方面,全市已建有大中小型水库及山塘1036座,总兴利库容2.013亿立方米。其中,大(2)型水库1座,兴利库容为7946万立方米;中型水库3座,兴利库容为7179万立方米;小(1)型水库14座,兴利库容为3288万立方米;小(2)型水库40座,兴利库容为844万立方米;10万立方米以下山塘水库978座,兴利库容为873万立方米。全市共有市级河道14条,乡镇河道237条及众多村级河道,河道总容积9476万立方米。全市水资源开发程度约占可开发的天然水资源总量的50%,年可供水量31366万立方米。需水分为生活用水、生产用水及生态用水3方面,合计年总需水量28699万立方米。目前,从供需水现状来看,收支平衡略有盈余,水资源尚可开发。
水资源保护包含了量和质的保护,既要防止不合理的开发或无计划的用水导致的水源枯竭或可利用水资源量的减少,又要防止水体污染造成的水质性缺水。针对余姚市水资源现状,在水资源保护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突出水资源优化配置,做好规划工作。相继完成的《余姚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余姚市城镇供水水源规划》、《余姚市河道整治规划》、《余姚市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报告》等规划,为水资源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目前,正在着手编制四明湖水库、陆埠水库和梁辉水库等饮用水源水资源保护规划。
(2)推进水功能区管理,强化水资源保护工作。余姚市对饮用水源保护区作了划分,建立了一批水源保护区。
(3)扎实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余姚市以入选全国百个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市)为契机,切实加大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4)强化节水工作。2008年11月,水利部正式确定余姚市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县(市)。以此为载体,在原有节水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了工作力度。
(5)深入持久开展河道保洁。通过近几年来的河道保洁,切实改善了全市水环境。通过采取法律、经济、技术的手段,逐步规范水资源管理、开发、利用和保护。
知识出处
《余姚市水利志》
出版者: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余姚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型时期的历史资料,包括自然环境、灾害与防汛防旱、水利规划、海塘除险治江围涂、城乡供水水源工程、水政执法等。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