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市水利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3089
颗粒名称: 序二
页数: 2

内容

余姚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北宋范仲淹称之为“东南最名邑”,且素有“文献名邦”美誉。2009年,余姚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之一。作为一座幸福之城,文化底蕴深厚是一个要素,此外,物华天宝的资源基础、风调雨顺的自然环境必然也是幸福的要件。我认为,水利建设正是优化自然环境的重要工程。可以说,幸福城市之所以幸福,一代代水利人功不可没。
  北宋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以《余姚县海塘记》告知我们,余姚人历史上就十分重视水利建设。王安石说:“自云柯而南,至于某,有堤若干尺,截然令海水之潮汐不得冒其旁田者,知县事谢君为之也。”谢君者,谢景初也,时任余姚知县。范仲淹那句“东南最名邑”即出自赠诗《送谢景初迁凭宰余姚》。谢景初发现余姚濒海,百姓常因海水侵袭而遭灾受苦,十分体恤。谢景初留有相关诗作《余姚董役海进有作》为证:五行交相陵,海水不润下。处处坏进防,白浪大于马。顾予为其长,恐惧敢暂舍。董众完筑塞,跋履率旷野。使人安于生,兹不羞民社。调和阴与阳,自有任责者。
  然而,据余姚境内的河姆渡遗址考古成果,谢景初并非余姚水利第一人。早在7000年前,余姚一带即有人工栽培水稻,在5500年前,则有木构水井。可见,在史前的余姚土著居民就在应用水利了。而且,“河姆渡”三字本身就意味深长,有两字是带“水”的,而另一个则是带着可爱母性温暖的字眼。由此,似乎也不难揣测余姚与水、水利的深厚渊源。在余姚城区,有一座秘图山。相传,大禹治水的秘图就曾藏于此山。先不忙着考证传说是否真实,至少,由传说可见历代余姚人对于水利建设的殷殷之情与心灵寄寓。
  众所周知,水利维系国计民生。在《汉书》、南宋《嘉泰会稽志》中,就留有余姚水利的迹象;在历代的《余姚县志》,以及清代《牟山湖志》、《余支湖图志》和民国《余姚六仓志》等志书中,也有余姚水利的局部情状。虽然不尽详备,但足以表明余姚水利在不同时代社会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1993年12月,余姚曾集聚智慧编纂出版《余姚市水利志》(成稿约于1991年)。时隔约20年,在新时期,科技手段、现实需求日新月异,水利建设也从传统水利向现代化水利迈进,余姚的水利建设为人民群众推进诸多重要的实事工程,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这些工程与成果,值得汗青志述,传承千秋。如今,《余姚市水利志(1988~2009)》摆在眼前,我读之心生喜悦。愿余姚水利事业日臻发展,获得更大业绩。

知识出处

余姚市水利志

《余姚市水利志》

出版者: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余姚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型时期的历史资料,包括自然环境、灾害与防汛防旱、水利规划、海塘除险治江围涂、城乡供水水源工程、水政执法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毛溪浩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