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年鉴2014》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956
颗粒名称: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分类号: F241;D632.1
页数: 4
页码: 258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13年,余姚市人社局提升工作效率和服务效能,重点在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构建统筹城乡社保体系、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发展和谐稳定劳动关系、提升干部队伍执政服务能力等方面实现新突破,人力社保工作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 余姚市 人力资源 2013年

内容

【概况】
  2013年,市人社局围绕“转变作风强宗旨、服务民生促发展”主线,提高标杆、提振精神,提升工作效率和服务效能,重点在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构建统筹城乡社保体系、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发展和谐稳定劳动关系、提升干部队伍执政服务能力等方面实现新突破,人力社保工作得到全面发展。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贯彻落实促进创业就业政策。指导各乡镇、街道开展全民创业乐业增收工作,开辟创业基地和创业见习基地,提供免费创业培训。深化充分就业春风行动,通过建立劳务合作组织、来料加工基地、工疗车间、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措施,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强化职业技能培训,采取菜单式、订单式、自助式等培训形式,提高城乡居民技能和素质水平;健全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促进全市就业创业工作。发挥失业保险基金预防失业促进就业作用,新增创业者社会保险补贴和创业带动就业岗位补贴,提高企业社会保险补贴和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标准,增加中小微企业新招用高校毕业生社会保险补贴和中小微企业稳定就业失业保险补贴等项目,激发城乡劳动者就业创业热情,鼓励企业招用高校毕业生就业。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20992人,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7232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046人,分别完成目标任务的104.96%、160.71%和102.3%,开发公益性岗位1675个,完成全年指标的167.5%,农村覆盖率达71%;长期失业人员比上年减少247人,下降率为10%。城乡劳动力就业率达9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以内,实际为2.19%。
  推进创业带动就业促进充分就业。以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和充分就业市为契机,健全“组织领导、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工作考核”五大工作体系。全年完成创业培训6133人,完成全年指标的153.3%,发放自主创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1775万元,完成指标任务的177.5%;新增创业实体12227家,创业带动就业人数64803人,创业带动就业比例1:5.3,创业指数达26.5。全年发放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2037.35万元;为362名城镇生活困难失业人员发放一次性补助30.19万元;为26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贴息21.36万元。发放公益性岗位补贴698.16万元;为456家企业发放社会保险补贴666.84万元;发放职介补贴61.48万元、随军家属生活补助9.39万元、创业学员创业补贴6.1万元。
  拓宽就业渠道解决用工需求。举办高校毕业生、女性就业招聘、残疾人招聘等多个专场招聘会。针对受灾企业用工需求大、招聘难的问题,市人力资源市场招聘会场次从每周4场增加到5场,全年共举办人力资源交流洽谈会194场,用人单位进场设摊招聘9901家次,提供各类用工岗位16.75万个,有4.03万人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14家民办职介所求职登记达3.05万人次,其中有7966人次介绍成功。完善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通过公共职介网络平台共发布用工岗位信息2.16万条,求职人员登记8.13万人,推荐就业7.56万名。组织38家企业外出招聘,引进技术工人208名,新增校企合作单位2家。新增高校毕业生实践(见习)基地12家,完成宁波下达目标任务的171.4%,已接收高校毕业生实习(见习)1485人,完成宁波下达目标任务的148.5%。全年接收毕业生4372名,就业率在93%以上。
  【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做好社保扩面征缴工作。加快推进户籍人员养老保险全覆盖,建立参保信息登记制度,开展本市户籍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障)信息登记工作,调查登记15万人,完成应登记人员的100%。全年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医保、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分别净增1.52万人、1.7万人、1.43万人、0.9万人和0.9万人,户籍人员参加养老保险(障)率达89%,完成目标任务的100.23%,城镇居民医保参保人数达21.16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00.7%。实施社会保险费征缴体制调整工作,有6295家企业和民办非企业按工资总额进行社会保险申报,申报率达99.9%,企业养老保险费征缴比例已经和全省接轨。全年累计共征缴各项社保基金31.3亿元,累计支付各项社保待遇26.7亿元,历年累计结余64.0亿元,其中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45.2亿元,支付能力达41个月。减征2个月由企业缴纳的五险费1.84亿元。全市事业单位参加养老保险单位269家,在职参保人数15723人,离退休人数6694人;事业单位人员缴费基数统一调整为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后的月应发工资,全年征缴基金2.3亿元,发放待遇2.3亿元。通过有效预防和工伤费率调整杠杆调节作用,工伤事故认定受理案件明显下降,全年共受理工伤认定案件5926起,作出工伤认定5600件,比上年下降11.1%,其中认定简易工伤1506件,支付工伤保险待遇7752万元,职工工伤伤残劳动能力鉴定2450人。
  稳步提高社会保障待遇。对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衔接办法、低标准养老保险待遇计发办法、低标准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并轨等政策进行完善和整合,引导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转换衔接到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企业退休(职)人员基本养老金人均月增资239.75元,人均月养老金达2016.9元;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从每人每月110元调整为每人每月140元,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待遇人均提高50元/月。向4.82万名企业退休(职)人员每人发放一次性补贴1500元,向13.9万名符合条件的城乡居民每人发放500元春节慰问金。落实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实行总额预算控制下的按服务单元浮动付费及按服务项目付费、按单病种付费等相结合的混合结算办法,提高医保基金使用绩效,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城镇职工和居民政策范围内住院和特殊病种费用报销比例分别达86%和72.1%。
  推进社会保障卡发行。扩大社保卡发行的覆盖面,重点做好城镇居民医保社保卡的换发工作,全年完成社保卡申领16.8万余张,完成年度指标任务的129%。已经申领社保卡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历年账户资金用于上年个人2%缴费补助划入社保卡金融账户中,使社保卡的金融功能真正得到体现。
  【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创新招才引智政策。出台《余姚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余姚市高层次人才创业扶持资金、种子资金、贷款贴息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提升和完善引进领军和拔尖人才、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资助、奖励政策体系,使“三个500万”政策更具可操作性。有18个项目通过评审,兑现创业扶持资金9000万元。对全市用人单位申报并入选国家、省“千人计划”和宁波“3315计划”人才,分别给予200万元、100万元和50万元的配套奖励,全年共发放各级人才工程配套奖励550万元。落实创新型人才补助政策,全年共引进硕士学历、副高职称以上人才共91人,兑现创新型人才引进补贴446.7万元。为22名海外工程师发放年薪补助共320万元,并为28名海外工程师申请宁波市级海外工程师年薪补助计划。全市人才总量已达23.7万,其中专业技术人才8.5万,高技能人才16040人,高层次人才4551人,累计申报入选国家“千人计划”3人,省“千人计划”13人,宁波“3315计划”个人4人、团队4个。“千人计划”产业园被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批准更名为“浙江千人计划余姚产业园”。
  推进“千人计划”产业园特色人才高地。浙江“千人计划”余姚产业园实现实体化操作,孵化基地、中试基地已投入运行,产业基地开工建设,一期出让土地16.67公顷,7个国家“千人计划”专家领衔项目入驻开工。截至年末,“千人计划”产业园已签约或正在跟踪洽谈的海外高层次人才项目有63个,其中国家“千人计划”项目51个,省“千人计划”项目6个,已注册项目18个,正在注册项目11个。配合完成“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化学化工专业委员会年会及PM2.5防治专题研讨会服务接洽工作。
  优化人才结构。组织各级人才选拔,新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人,省“千人计划”专家5人,宁波“3315计划”个人2人、团队3个(A、B、C各1个)。加强博士后工作站建设,推荐申报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4家,入选省级博士后工作站试点单位2家,入选宁波市博士后工作站扶持单位3家,全市现有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省级试点站、宁波扶持单位12家。新增宁波市级企业技术创新团队2家,总数达7家,全年共发放企业技术创新团队扶持资金120万元。1家技能大师工作室被评为宁波市级技师大师工作室。完成第三批优秀中青年人才选拔,全市优秀中青年人才累计达100人。做好职称晋升各项相关工作,全年有3223人取得专业技术资格,其中高级职称315人。
  抓好技能教育和培训。整合培训资源,按照择优原则淘汰3家不规范和不符要求的培训机构,新引进3家办学条件好、培训质量高的社会培训机构。创新培训模式,完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开展菜单式、订单式、自助式等培训形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城乡居民技能和素质水平。修改完善职业培训补贴政策,提高补贴标准。全年各培训基地累计办班268期,有12739名农村劳动力参加各类技能培训,培训后的转移就业率达78%以上,完成高技能人才培训1269人,累计为8212名农村劳动力进行技能鉴定。市技工学校全年共招收新生125人,学生毕业100人,其中29人升学继续深造,71人就业,毕业生就业洽谈会学生供不应求,就业岗位与人数比超2比1。
  【推进人事制度改革】
  做好2012年度考核工作。完成宁波市下达的2012年度各项目标项目(指标)任务,在11个县(市)区中名列第三。执行《浙江省公务员考核实施细则(试行)》,组织2012年度机关事业人员考核工作,全市除市管干部以外公务员参加年度考核共2976人,其中优秀等次436人,优秀比例14.65%,记三等功81人,嘉奖556人;事业人员参加考核13620人,其中优秀等次2048人,优秀比例15.04%。
  规范人事考录、管理。打造“阳光”招考,规范机关事业人员考录工作,加大报考资格审核力度,面试工作坚持全程监督、严格选拔考官、考官异地交流和考场内现场打分等措施,通过构建实现制度“零缺失”、违纪“零容忍”、考试“零投诉”和监督“零盲区”,提高考录公信度,得到考生和社会的公认。全年招录公务员119人,招聘事业编制人员115人,招聘卫技人员249人、教师201人,选聘大学生“村官”25人。规范干部调配工作,组织实施公开选调7次,公开遴选3次。加快公务员信息化管理步伐,提高人员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完成全市87家单位3795人基础数据的补充采集、校核、维护工作,基本完成与宁波市人员数据库的对接工作。出台《余姚市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工招聘和编外职工考核实施办法》,规范编外用工管理。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规范统筹”和“搞活激励”并举,搞活绩效工资分配,研究出台《关于加强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和进一步搞活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的指导意见》和《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后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对全市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总量实行新的限高政策,进一步扩大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分配自主权,建立部门奖励基金,加大绩效考核和搞活分配的力度,发挥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激励导向作用。
  做好企业军转干部解困维稳工作。按照上级文件精神,及时调整省定补贴和慰问金等各项经费与福利标准,贯彻中央和地方的有关解困政策,改善广大企业军转干部的生活条件。高度重视企业军转干部的来信来访和矛盾化解工作,建立健全日常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健全各级管理网络,密切关注企业军转干部的思想动态,通过走访沟通,设法解决个别企业军转干部的实际困难,做好服务与政策宣传解释工作,确保企业军转干部队伍的思想稳定。
  【规范劳动用工管理】
  开展“无欠薪余姚”活动。落实市政府农民工工资清欠工作目标责任,强化欠薪预防机制建设。落实“两金一卡”制度,欠薪应急周转金达1250万元,建筑行业工资支付保证金达9000万元,记工考勤卡制度有效推行,全市发放记工考勤卡1.19万张。推进“两网化”管理,全市21个乡镇、街道劳动保障监察中队“两网化”已全部通过宁波市局验收。组织开展“春雨行动”、“春雷行动”、规范中小企业劳动用工情况和劳务派遣企业劳动用工情况等专项检查6次,检查用人单位1222家,涉及职工4.8万人,受理各类举报投诉案件429起,及时结案416起,结案率为96.9%,为312名劳动者追回被拖欠克扣的工资104.32万元。其中突发案件20起,涉及职工284人;信访案件84起;处罚案件40起,罚款15.3万元,有力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12333”咨询服务电话有序运转,全年回复来电咨询5.2万次。
  开展“双爱”活动。组织开展劳动关系和谐指数评价工作,根据宁波对余姚市的随机抽查现场测评,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8%,已建工会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制率达92%,基本实现已建工会企业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解决中小微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偏低问题,举办中小微企业劳动保障政策业务培训班,组织相关科室单位人员上街宣传咨询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开展劳动合同签订情况专项检查,指导督促企业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中小微企业合同签订率达92%。
  加强劳动争议调解。完善劳动争议“一案四调工作机制”,提高社会公信力,全年共受理劳动争议案件1108件,比上年上升11%,涉及劳动者2591人,结案1031件,结案率92.5%,调解率76%,为劳动者追回劳动报酬、工伤补偿款、经济补偿金等损失2955万元。一裁终局案件75件,结案率100%。健全绿色通道,对集体争议案件实行快立、快审、快调、快结,全年26件集体争议案件(包括欠薪逃匿)均得到快速妥善解决。推进基层调解组织规范化建设,构建劳动争议“大调解”格局,全年各基层调解组织立案2685件,涉及劳动者4216人,调解成功2411件,为职工追回劳动报酬、工伤补偿款等4468万元。

知识出处

余姚年鉴2014

《余姚年鉴2014》

出版者:中央文献出版社

本书系统记述了2013年余姚市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情况。采用分类编辑法,卷首设特载、概貌、大事记、专文,正文部分设类目、分目、条目三个层次,其中条目为主要的信息载体,卷末设有附录。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