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改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年鉴2014》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924
颗粒名称: 发展与改革
分类号: F123
页数: 4
页码: 208-211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13年,余姚市围绕“稳中求进,转中求好”的总基调和“拉高标杆促发展,知行合一抓落实”的总要求,开展“六大百亿工程深化年”“工业强市推进年”“城乡建设品质提升年”活动,努力拼搏,奋力进取,克服特大洪涝灾害等不利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保持平稳。
关键词: 余姚市 2013年 经济

内容

【概况】
  2013年,全市围绕“稳中求进,转中求好”的总基调和“拉高标杆促发展,知行合一抓落实”的总要求,开展“六大百亿工程深化年”“工业强市推进年”“城乡建设品质提升年”活动,努力拼搏,奋力进取,克服特大洪涝灾害等不利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保持平稳。
  【“三年”活动成效明显】
  投资持续较快增长。以扩大有效投入为重点,实施“六大百亿工程深化年”活动,全年推进重大项目200项,完成投资322.9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74.1%。重点工程项目进展情况良好,城东穴湖地块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进展顺利,杭州湾跨海大桥杭甬高速公路连接线等项目开工建设。96个2000万元及以上政府投资项目完成投资60.99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91.3%;129个重点工程完成投资183.06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4.4%。扩大有效投入,优化投资结构,民间投资达306.07亿元,增长23.4%,比投资平均增幅高2.8个百分点,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70.2%。加强土地要素供给,争取到各项用地指标485.27公顷,获准使用省级规划预留指标89.33公顷,新增海域建设用地316.91公顷,实施“零增地”“低产田”改造项目168个,消化“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工业用地418.67公顷。
  工业生产量质并增。以建设工业强市为重点,实施“工业强市推进年”活动,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215亿元,增长8%。新兴产业发展导向作用明显,全市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625.3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33.4亿元,新产品产值412.5亿元,分别增长25%、11.5%和19.8%,增幅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7个百分点、3.5个百分点和11.8个百分点。加大工业投入力度,全年完成工业投资175亿元,增长36.7%,亿元以上工业项目达50项,华鑫化纤等4个1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年度投资达23.39亿元。企业培育成效明显,实现“个转企”1156家,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23家,舜宇集团产值突破60亿元,朗迪集团进入上市审核阶段,金和新材料和中宇锂电在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挂牌。
  城乡面貌不断改善。以推进新型城镇化为重点,实施“城乡建设品质提升年”活动。西南组团形象显现,高铁新城征迁招商工作稳步推进,姚北新城分区规划编制完成。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高铁余姚北站综合客运枢纽中心建成投用,姚东水厂原水管网铺设完成,姚江干流防洪整治等工程加快推进。小城市和中心镇建设力度加大,泗门天德嘉悦城、梁弄健峰培训城开工建设,马渚镇文体中心、陆埠高级中学等工程主体完工或投用。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推进,启动建设11个先行精品村,新增宁波市级中心村5个、特色村2个、全面小康村6个、精品线1条。“三改一拆”专项行动成效显著,完成拆违面积198.44万平方米、城中村改造89.8万平方米、旧厂区改造29.96万平方米、旧住宅区改造55.72万平方米。
  【加快创新转型步伐】
  抓培育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全市完成科技经费投入29.3亿元,增长17.8%,完成现代化技改投入125亿元,增长20%。新列入国家级科技创新项目17项,其中创新基金项目8项;新认定省级企业研究院(研发中心)4家、宁波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5家,新增宁波市科技创新团队1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5家、宁波市科技型企业23家、创新型初创企业306家。新增专利授权10800件、发明专利申请900件,新申报专利示范企业省级4家、宁波级13家;新增省级知名商号4家、宁波级知名商标12件。
  抓集聚加快产业平台建设。浙江“千人计划”余姚产业园建设有力推进,12家研发型企业入驻科创大厦,首批7个项目在产业化基地启动区开工建设。余姚经济开发区创建国家级开发区上报国务院,滨海新城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西工业园一期建设有序推进。余姚工业园区开发建设步伐加快,裘皮城二期进驻企业382家,启动裘皮产业园二期。小微企业集聚区建设稳步推进,新增2个小微企业集聚区点,落实小微企业用地23.07公顷,24个小微企业项目通过专家评审。
  抓引育推进人才高地建设。出台《余姚市高层次人才创业扶持资金、种子资金、贷款贴息管理办法(试行)》等政策措施,成立面向“千人计划”项目的智生创投基金,推进人才安居工程,开通高层次人才医疗服务绿色通道。壮大高端人才队伍,新培养和引进国家、省“千人计划”和宁波市“3315计划”分别为2人、5人和2人,引进硕士研究生学历、副高职称以上人才91人,新增宁波市级院士工作站2家,入选省级博士后工作站试点单位2家。
  抓统筹促进三次产业发展。在实现工业经济稳健发展的同时,抓住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不放松,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转型发展。抓好现代服务业发展,万达广场、舜大财富广场建成营业,甬易电子支付公司挂牌成立,文山创意广场等文化产业园区入驻企业达97家。专业市场、旅游业、金融业等发展稳健,实现商品市场成交额741.65亿元,增长9.4%%,中国塑料城现货市场实现交易额508亿元,网上市场交易额472亿元,分别增长12.9%和17.1%;实现旅游总收入71.02亿元,增长15.3%;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168.96亿元,贷款余额1190.93亿元,分别增长6.6%和12.1%。抓好现代农业发展,滨海现代农业先导区列入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启动建设2个主导产业示范区、6个特色农业精品园,新增余姚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家,新认定规范化合作社8家。
  【生态建设切实加强】
  提升环境承载能力。推进水环境整治、小流域治理及水生态修复试点等工作,城区污水收集三期等工程基本完工,市域污水收集一期等工程建设顺利,榨菜废水治理等工程开工建设。开展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的环保专项执法检查,“四边三化”行动成效明显。完成城区禁燃区建设,关停燃煤锅炉110台;启动实施PM2.5监测,机动车尾气监测站建成投用。
  提升绿色发展水平。深化废塑料再生利用行业整治,抓好化工、再生金属熔炼等行业整治,淘汰不锈钢落后产能8.15万吨、电镀2.5万吨、造纸1万吨,关停舜龙电业。审核通过宁波级节能新产品、新技术8项,清洁生产企业28家,4家资源综合利用企业通过宁波复审。开展农业绿色防治技术2.35万公顷次,新增无公害农产品39个、宁波级示范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4个。
  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推进“森林余姚”建设,开展“见缝插绿”、公园绿化、通道绿化等工程及四明山区域禁止毁林开垦专项行动,全市新增绿化面积766.67公顷,分别完成道路、河道两旁绿化52.3千米和37.1千米,抚育森林21600公顷。新创建省级森林村庄6个、宁波级19个,获省森林城市称号。2姚江流域(余姚市域)防洪规划、中心城区排水(雨水)防涝专项规划,制订“治水强基”三年行动计划。
  【体改工作逐步推进】
  小城市和卫星城市培育试点。优化政府机构设置,提升行政管理水平,设立泗门镇市政公用管理服务中心,并利用“数字市政”,进一步提高市政、环境卫生、绿化等方面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开展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行政审批项目进行清理规范,市行政审批中心泗门分中心行政审批事项由238项削减为112项,减少52.95%,基本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得到优化,进入模拟审批项目数量显著增加,行政审批效率大为提高。年度省小城市培育试点考核泗门镇位列全省第五,为优秀等次。
  中心镇培育。开展乡镇总体规划修编,《陆埠镇总体规划》《马渚镇总体规划》《梁弄镇总体规划》相继获批或通过论证。在陆埠镇设置市土地储备交易中心陆埠分中心,强化土地储备功能。开展扩权强镇,三个中心镇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达70项。土地政策支持方面,年度宁波市对马渚镇、梁弄镇、陆埠镇等3个中心镇各补助新增建设用地5.33公顷,其中农用地5公顷(耕地4公顷)。按1:1的要求,从切块指标中安排耕地12公顷用于3个中心镇建设。陆埠镇另外安排小微企业用地10公顷。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启动全市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召开全市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动员大会,下发《余姚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主要任务、责任单位、工作要求和实施步骤,成立由常务副市长牵头的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企业信息信用共享平台建设顺利推进,已上线试用。以“道德银行”为核心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基本建设项目中介机构诚信体系成效明显。

知识出处

余姚年鉴2014

《余姚年鉴2014》

出版者:中央文献出版社

本书系统记述了2013年余姚市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情况。采用分类编辑法,卷首设特载、概貌、大事记、专文,正文部分设类目、分目、条目三个层次,其中条目为主要的信息载体,卷末设有附录。

阅读

相关人物

郑燕蓉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