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年鉴2014》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881
颗粒名称: 农业·农村
分类号: F327.55
页数: 11
页码: 152-162
摘要: 本文记述了余姚市2013年农业、农村工作、扶贫开发、水利、农业机械化等情况。
关键词: 余姚市 2013年 农业 农村

内容

农业
  【概况】
  2013年,全市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913.46亿元,比上年增长33.8%。其中,第一产业收入82亿元,增长2.9%;第二产业收入1655.99亿元,增长37%;第三产业收入175.46亿元,增长24.1%。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8350元,增长13.7%。
  【农林牧渔持续发展】
  种植业。全市种植业收入43.66亿元,比上年增长2.22%。粮食播种面积31442公顷,总产量18.26万吨,被评为2012年度省粮食生产先进县。棉花总产量0.15万吨,油菜籽总产量0.8万吨。蔬菜收入16.71亿元,其中榨菜收入2.09亿元。茶叶产量6950吨,收入2.68亿元,有3家茶厂被评为2013年度省标准化名茶厂。水果总产量18.25万吨,收入11.89亿元,其中杨梅产量4.39万吨,收入5.85亿元;葡萄总产量3.04万吨,收入2.31亿元。
  林业。全市林业收入6.43亿元,比上年增加5.4%。年末花卉种植面积3834公顷,比上年有所减少。绿化造林767.8公顷,道路绿化52.3千米,河道绿化37.1千米。完成森林抚育2025公顷,四旁植树26万株。新创建省级森林村庄6个,宁波市级森林村庄19个。12月份,通过省级森林城市验收,获“省森林城市”称号。
  渔业。全市渔业收入11.47亿元,比上年减少0.35%。水产品总产量27189吨,其中海洋捕捞产量1748吨,海水养殖产量107吨,淡水捕捞产量2668吨,淡水养殖产量22666吨。水产养殖面积5537公顷,其中淡水养殖5507公顷。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全年投放淡水鱼苗2000万尾。12月26日,成立市甲鱼产业协会。
  畜牧业。全年畜牧业收入19.67亿元,比上年增加0.77%。年内出售及自宰肉猪38.73万头,收入8.37亿元,出售及自宰仔猪7.56万头,收入0.58亿元,出售及自宰家禽收入4.59亿元。组织实施宁波畜牧业提升建设项目8个,宁波市级标准化养殖场创建项目10个,全市生猪、家禽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96%、95%以上。
  森林资源保护。全面禁止四明山区域毁林开垦,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实施“引水上山”工程。全市共接警28次,发生森林火灾4起,其中一般森林火灾1起,较大森林火灾3起,过火面积12.72公顷。调处各类森林案件36起,其中刑事案件4起,查处森林火灾刑事案件2起,森林火灾林业行政案件l起。实际检查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及经营场所50余家,铲除罂粟55株。
  【农业综合开发】
  完成粮食功能区标准化建设1600公顷。,建设省级农业示范区1个,省级特色农业精品园4个,省级休闲渔业精品基地l家。认定市农业龙头企业110家,新增省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2家,宁波级示范性家庭农场9家。市滨海现代农业先导区由农业部发文公布为第二批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为宁波市首家。
  继续开展生态农业建设,新增绿色食品1个,无公害农产品39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4个,新增宁波示范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4个。完成规模化养殖场排泄物治理21家,“i沼”治理提升项目4个,完成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2个。推广太阳能850平方米,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78%,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率86.9%。
  组织参加境内外会展推介活动14个,参加企业110家。完成外资招商项目1个,洽谈对接项目1个,实施内资项目4个。全年实到外资10万美元,实到内资8013万元。1月份,举办第四届中国余姚·河姆渡农业博览会。
  全市土地流转面积新增468.67公顷,规模经营面积新增552.8公顷,新增海域建设用地316.91公顷。
  【农村管理】
  组织开展各项技术培训班、现场会165次,受训人数13500人,发布农业主推品种70余个、主推技术40项,完成农民职业技能培训2500人。
  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规范化建设,清理村固定资产26.49亿元,被省农业厅、财政厅评为省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规范化县。在5个乡镇10个村建立动态监测点,共发现涉农负担案件11件。
  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大整治百日行动、农产品安全隐患大排查专项整治行动,全年抽取农资样品300只,立案查处4起。检测初级水产品、肉禽、蔬菜等样品687个。
  (周乃君)
  农村工作
  【概况】
  2013年,全市农村工作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中央、省、宁波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转型提升促发展、生态文明美乡村、强村富民增福祉、改革创新添活力”的总体思路,克服春季H7N9禽流感、夏季高温干旱、秋季洪涝等灾害以及生产成本提高、市场波动加剧等不利因素,依靠上级指导帮助和全市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各项建设有序推进,圆满完成年初各项既定目标任务,“三农”工作总体上仍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61.5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降10%。粮食总产量17.60万吨,减少3.3万吨,但仍完成目标任务数。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40938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19864元,增长10.5%。
  【高效生态农业稳步发展】
  农业“两区”建设进展顺利。1600公顷宁波市级标准化粮食功能区建设和农田地力提升工程有序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稳步提高,机插、烘干技术得到示范推广。
  现代农业“1312”工程全面展开。启动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工作,2个省级主导产业示范区、6个特色农业精品园和现代农业综合区先后批复实施。
  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加快推进。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977.07公顷(累计10.97万公顷),新增规模经营面积276.6公顷(累计15.99万公顷)。
  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培育。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家,新申报宁波级以上示范性专业合作社4家、示范性家庭农场16家,新组建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社7家;新引进科技特派员团队19个,列入国家农业科技创新项目6项、宁波级9项。
  品牌农业发展势头强劲。新增绿色食品1个、无公害农产品39个、宁波示范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4个、农副产品商标129件(总数1593件)、农产品地理标准证明商标3件。举办第四届农博会,组织参加推介活动14个,累计接待国内外客商20余批次,实到外资10万美元、内资6000万元人民币。
  【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全年水利建设投资10.83亿元,姚江干流防洪整治、海塘除险治江围涂四期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完成年度投资目标的115.4%。中央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工程项目、四明湖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六期)基本完成年度计划。完成高效节水灌溉工程713.33公顷,疏浚河道长度414千米,小流域治理4条,改善农村饮水条件,受益3.5万人。牟山镇、小曹娥镇水环境示范镇建设及8个村级生态河道建设进展良好,5个乡镇(街道)水生态修复试点工作进入试运行阶段。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完成农村联网公路建设项目64个,共计82.8千米。公路收费站点全部撤销,境内通行实现“零收费”。改造提升农村菜市场26家,创建省级文明示范市场6家。新建6家村级综合服务社(总数68家)。创建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示范村(社区)5个,建设“五有”乡村气象站150个,新建(合建)中尺度气象自动站6个(总数42个),气象灾害监测密度达6千米。
  【生态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推进“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建设。按照“五美三宜”要求,新创建宁波市级全面小康村6个,完成中心村培育建设5个,创建宁波市级特色村2个、精品线1条、美丽乡村建设先进乡镇1个。规划实施市级美丽乡村精品村规划设计31个,11个先行精品村确定建设项目,总投资1.2亿元。组织实施分散式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34个,建设资金1.4亿,受益约1.5万户。
  实施农房“两改”工作。完成农民多层公寓项目主体工程18个,总建筑面积55.6万平方米,安置农户4350户。
  加强耕地质量管理。落实增减挂钩任务面积85.4公顷;完成土地整理项目3个,建成标准农田176公顷;落实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4440公顷;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4万公顷次,开展绿色防治技术2.35万公顷次。
  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实施宁波市级标准化养殖场创建项目10个,完成规模化养殖场排泄物治理21家、“三沼”治理提升项目4个;完成宁波市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2个,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78%,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率达86.9%。
  推进“三边四化”和“森林余姚”创建。新增绿化面积767.8公顷、道路绿化52.3千米、河道绿化37.1千米,完成珍贵树种造林186.07公顷、抚育森林1600公顷,全市生态公益林面积达3.21万公顷;新创建宁波市级以上森林村庄25个;基本完成7处重点废弃矿山治理年度任务;高速公路和国省道两侧1000米范围内,全面建成“烟尘控制区”。
  【城乡居民乐业增收形势较好】
  农民收入增长较快。在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大、农产品和劳动力价格上涨、农村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以及城乡居民乐业增收行动计划实施等有利因素的推动下,农民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9864元,增长10.5%,连续十年保持10%以上的增长幅度。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40938元,增长10%。城乡居民收入之比持续缩小至2.06:1。
  推进农民转型培训工作。全年共完成农村劳动力各类技能培训12739人次,开展技能鉴定8212人,转移就业率78%以上。组织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赴台湾参观考察101人。农产品经纪人、庄稼医生等业务知识培训800余人次。完成创业培训6133人,新增创业实体12227家,创业带动就业人数64803人。城乡劳动力就业率达97%。
  有效减轻农民因灾减收的压力。全年实施保险品种20个,总保费达1890万元,水灾定损理赔金额5450余万元。
  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年接待人数342万人,直接营业收入3.42亿元,分别增长41.44%和28.46%。
  【民生保障持续扩面提质】
  农村社会保障扩面提升。全年新增4579人(总数29.2万人),全市户籍人员参加养老保险(障)率达89%。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从每人每月110元提高140元,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待遇人均每月提高50元。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提高至500元,参合率98.1%;住院补偿率为76.6%,住院最高补偿限额(封顶线)提高到每人每年15万元。新增低保对象439户661人,退出低保488户786人,城乡低保标准上调至每月524元,增长12.7%。
  农村教文卫事业进一步发展。学前教育回归公益性,完成普惠性民办幼儿园88所,招生覆盖率达72%,40个中心村全部建有幼儿园(中心幼儿园教学点),乡镇、街道公办中心幼儿园建园率有望达85%。9年义务制教育普及率99.9%。加快推进以村卫生室为重点的医疗卫生服务网底建设,启动实施《村卫生室设置规划》。提升改造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完成村落(社区)文化宫升级10个,新建室外健身路径60条,启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25个,通过第四批省体育强市复评验收;全年举办“天天演”活动365场次,配送各类演出400场次,送电影下乡3396场次。新增宁波级文明村6个,宁波市级以上文明村总数106个,占行政村总数的40%。
  【四明山老区开发保护齐头并进】
  老区经济全面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5.42亿元,增长7.1%。其中,工业63.92亿元,农业6.95亿元,第三产业14.55亿元;农民年人均收入11259元,增加18.32%,高于全市平均水平7.82个百分点。
  传统产业进一步提升。建立各类特色农产品基地1.4万余公顷,组建茶叶、竹笋、花卉等专业合作社(协会)9家,茶叶产值8146万元,春笋产值4909万元,高山家禽养殖产值2700余万元,花木产业产值2.48亿元,增长4%。
  生态休闲旅游业发展形势喜人。全年接待农家乐游客254.9万人次,实现直接经济收入1.7亿元,增长31%。
  村级集体经济组团发展。落实梁弄镇17个村共同参股新建集镇菜市场项目,26个经济薄弱村运行经费得到保障。
  推进村庄整治建设提升工程。完成欠发达地区11个村的改造提升项目,总预算投资3545.25元。完成下山移民340户1080人,实施整拆自然村8个。
  开展劳动力就业转移培训。、共举办各类培训班43期,受训2300余人。实施低收入农户生产性项目扶持办法,落实低收入农户生产型扶持补助资金84万元。
  【综合配套改革扎实推进】
  完成前三年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总结评估工作,形成《余姚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自评报告》,制订出台《余姚市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全市规划建设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机制、城乡利益协调机制、区域统筹发展机制等综合配套改革向纵深发展。上年,全市统筹城乡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得分92.04分,居全省第六、宁波第三,进入全面融合阶段。泗门镇谢家路村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制度改革试点取得实质性成果,颁发集体土地使用证和房屋所有权证各25本,共质(抵)贷款授信220万元。黄家埠镇回龙村农房抵押贷款授信16户,发放贷款222.8万元,贷款余额99万元。“道德银行”贷款累放户数1039户,累放金额6166万元;贷款户数447户,贷款余额2751万元。启动乡村卫生一体化试点工作,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全面展开,公立医院改革稳妥推进,药占比下降15.400/0,市级公立医院基本药物使用比例达22.1%。推进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改革试点工作,全市所有乡镇、街道水利基层服务管理站均已完成挂牌,156个村级水利基层服务体系改革也已完成。
  【“三农”工作合力进一步增强】
  强化基层基础建设。基本完成村级党组织换届选举,选聘分离全面推行。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实行“开班培训+学历教育+实践锻炼+监督考核”的村干部教育培训新模式,出台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和村(居)委会主任任职激励金制度,实施农村党员先锋指数考评管理,四星级及以上基层党组织达65.8%。在抗洪救灾和灾后共建_T作中,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切实发挥,城乡灾后生产生活秩序快速恢复。
  推进农村社区规范化管理。累计有259个村完成农村社区建设,覆盖率97.7%。实行“三资”数字电视公开,村级“三资”管理、“阳光村务”工作继续走在宁波乃至全省前列。
  深化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374名农指员为所驻村确立经济发展项目、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项目310个,争取落实扶持资金3249万元,捐赠物资折合资金近550万元。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2012-2013年,全市共确立扶持项目41个,下拨补助资金2583.88万元,预期年收益率8%左右,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64400万元,增长12.2%,超目标任务数4.2个百分点。村级减债成效明显,10个乡镇(街道)的16个村共减债4409.38万元。
  推进农村民主法治建设。民主法治村创建工作从重数量达标向重质量达标转变,创建宁波及以上民主法治示范村5个,余姚市级民主法治村达标率达89.4%。全面开展人民调解工作规范化建设,深化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健全矛盾纠纷排查与化解机制,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市农办)
  扶贫开发
  【概况】
  2013年,市老区办围绕老区全面小康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目标,坚持生态立区、产业优化、下山移民、重点突破的发展战略,以增强老区自我发展建设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实施村庄整治建设提升,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进移民下山和劳动力转移步伐,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动老区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欠发达老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5.42亿元,比上年增长7.1%,其中工业63.92亿元,农业6.95亿元,第三产业14.5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259元,增加18.32%。
  【扶贫资金项目管理】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20J3年起,四明山区域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采用集中宁波扶持资金和余姚市本级集体经济薄弱村扶持专项资金,以乡镇为单位组团式发展,项目产生利润每年分红到村的方式。年度实施1个项目,即梁弄镇17个村共同参股新建集镇菜市场项目,落实补助资金863.88万元。同时,加大对村级运行经费倾斜补助力度,落实补助资金136万元,对26个经济薄弱村的运行经费进行补差,确保四明山区域每村运行经费达10万元以上。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继续实施资源型机耕路建设,改善老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全年共落实修建资源型机耕路17条(修建12条,新建5条),总长度71.6千米,落实补助资金263万元。受“菲特”台风的影响,山区资源型机耕路受损严重,市财政又投入300万元,用于四明山镇、大岚镇、鹿亭乡修复水毁资源型机耕路。
  村庄整治建设提升专项行动。全年共有11个村实施村庄整治建设提升,总投资3545.25万元,其中市财政投入1650万元,宁波补助1650万元,村自筹245.25万元。
  山区人口内聚外迁工程。全年完成下山移民340户1080人,实施整拆自然村8个,超宁波市政府下达的下山移民300户的目标任务。
  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调查认定新一轮低收入农户,全市共有低收入农户18169户35590人。实施相对欠发达地区低收入农户增收扶持项目,共落实低收入农户生产型扶持补助资金84万元。同时,深化“一户一策一干部”结对帮扶机制,对新一轮低收入农户进行分类帮扶。
  区域协作帮扶。根据宁波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区域对口协作帮扶活动的通知》精神,镇海区骆驼街道对口协作帮扶梁弄镇,江北区庄桥街道对口协作帮扶鹿亭乡,阳明街道和泗门镇对口协作帮扶四明山镇、兰江街道,经济开发区对口协作帮扶大岚镇、梨洲街道,低塘街道对口协作帮扶梨洲街道山区片,凤山街道和朗霞街道对口协作帮扶陆埠镇洪山片,协作帮扶双方对接交流工作全面展开,全年共落实帮扶资金655万元。
  【村庄整治建设提升】
  坚持规划先行。自上年10月确定11个村为整治村,各村依照不同地理及文化,在尊重村庄现状格局的基础上,利用已有建筑、设施和自然人文环境,编制完成规划。其中,四明山镇大山村、悬岩村,大岚镇大岚村、大俞村,梁弄镇横坎头村,陆埠镇洪山村等6个村编制村庄发展总体规划,其余5个村编制村庄整治专项规划。整治村根据各自规划确定项目实施方案,力求村庄整治提升与美丽乡村建设相适应,使村庄整治由单个村落向整体优化转变。
  组织学习取经。4月份,组织11个整治村的村书记赴桐庐学习取经,借鉴村庄整治工作经验。
  积极整合资金。整合各职能部门项目资金,优先将民生项目安排于村庄整治村,避免重复投入,实现各方面的综合整治提升。如悬岩、上庄、高南等3个村的自来水改造工程,大山、大岚、大俞、上庄、湖东等5个村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湖东、甘宣等2个村的污水管铺设工程,大山村仰天湖森林民宿改造提升工程,悬岩村电力线路改造工程,横坎头村省农房改造示范村项目等,11个村共落实其他民生项目20余个,总投资4480余万元。
  推进项目实施。全年11个村的村庄整治提升项目总投资3545.25万元,其中市财政投入1650万元,宁波补助1650万元,镇、村自筹245.25万元。11个村围绕危旧房拆除、保留房外立面改造、村内道路建设等“十大行动计划”,实施并完成村庄整治提升,12月底通过宁波、余姚两级的联合验收,基本达到整治“脏乱差”、建设“洁齐美”、提升“精气神”的预期目标。
  【下山移民】
  推进人口有序转移。全年完成整体拆迁自然村8个,转移山区群众340户1080人。从2003年开始,已累计完成下山移民10批次,转移山区群众4506户13446人,整体拆并零星、偏远自然村129个,拆除旧屋面积33.4万平方米,退宅还耕面积83.2公顷。
  实施下山移民集中安置。通过农户申报,村、镇审核,市老区办再次审核确认并登报公示,全年在兰江街道西南公寓集中安置下山移民64户。两个市级移民小区累计已完成安置山区移民2001户。
  加快山区劳动力的培训转移。因地制宜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全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43期,培训人员2300余人,帮助山区农民实现转移就业或再就业。
  【特色产业发展】
  加快传统产业提升。利用山区资源优势,扶持提升茶叶、竹笋等传统农业产业。已建各类特色农产品基地1.4万公顷,组建茶叶、竹笋、花卉等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9家。全年茶叶总产值8146万元,春笋产值4909万元。
  扶持生态休闲旅游业。利用四明山区资源优势,拓展休闲旅游项目,扶持具有四明山老区独特风格的农家乐特色村、示范点,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增强农家乐吸引力,提升老区农家乐服务质量。已有各类农家乐147家,床位1340个,餐位11944个。拥有宁波级以上的农家乐特色示范村、示范点6个,全年接待农家乐游客254.9万人次,实现直接经济收入1.7亿元,增长31010。
  花木产业效益显著。累计种植花卉3133公顷,年产值2.48亿元,增长4%,成为山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同时发展高山家禽养殖,老区土鸡、番鸭等绿色农产品年出栏量近43万羽,年产值2700余万元。
  (李大炜)
  水利
  【概况】
  2013年,市水利局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拉高标杆,知行合一,真抓实干,攻坚克难,扎实推进各项水利工作,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水利基础保障。
  【防汛防旱工作】
  未雨绸缪抓备汛。3月1日至8日,市防指组织力量分15组对全市各乡镇(街道)、大中型水管单位进行汛前全面大检查。对检查情况及时汇总分析,发出防汛检查意见反馈单5份,对防汛存在的安全问题和隐患等加以整改落实。各乡镇(街道)均成立以镇长(主任)为指挥、各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防汛防台指挥部,对山塘水库、海塘等水工程落实具体管理人员并签订保安责任书。各乡镇和有关市防指成员单位合计储备麻袋10.615万条、编织袋21.27万只、救生衣1316件、机动船25条、各类应急灯具1949只、水泵292台及铁锹、钢镐等防汛物资,并社会化储备挖掘机28台、汽车148辆、推土机9辆及砂、石料等防汛物资。组建以民兵、共青团员为主的抢险应急小分队,计299支4679人;‘市直接管理的机动抢险小分队1支计40人。开展宣传、培训、演练等群测群防体系建设。
  全力以赴抗灾害。7月份,因持续晴热高温天气引发严峻旱情,采取河网水库早拦多蓄、适时翻水、境外引水等举措,调度供水水源,保障全市生活、生产用水安全。同时,多次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旱情严重的自然村寻找水源,确保山区农民饮用水需要。受“菲特”、“丹娜丝”双台风和冷空气、大潮汛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给全市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自10月5日开始降雨,至9日中午雨止,全市过程雨量达561毫米。10月5日上午,市防指经初次会商,决定从8时起,蜀山大闸开闸预泄,至10月6日12时,姚江余姚站水位降至2.81米,下降0.41米。强降雨发生后,利用水库进行洪水削峰拦蓄,10月6日至10日,4座大中型水库共拦蓄洪水8368万立方米,54座小型水库共拦蓄洪水1898万立方米,为减轻下游防洪压力起到巨大作用。
  迅速行动抓恢复。洪灾过后,抽调15名技术人员,作为各乡镇(街道)水利工程灾后重建项目联络员,调查核实水利工程情况。与市发改、财政等部门多次沟通协调,明确落实水毁水利工程恢复重建的具体项目。按照“先生活,后生产;先重点,后一般;先应急,后提高”的灾后重建原则,有序推进。在宁波市财政补助和12个县(市)区对口帮扶支援的基础上,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扶助和水投公司融资,保障工程及时推进。
  【水利基础建设】
  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年度计划投资6.028亿元,实际完成投资9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49%。其中,姚江干流防洪整治工程,计划投资1.5亿元,实际完成投资2.5亿元,为年度计划的167%;海塘除险治江围涂四期工程,计划投资2.5亿元,实际完成投资3.7亿元,为年度计划的148%;河道清淤疏浚等其他重点水利工程,计划投资2.028亿元,实际完成投资2.8亿元,为年度计划的138%。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深入推进。开展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三七市镇新建渠道3500米、维修水闸9座、改造灌溉泵站17座等,完成投资1300万元;临山镇新建泵闸1座、排水沟8.51千米等,完成投资1700万元。开展四明湖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六期)建设,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完成投资4750万元。开展中央财政追加小农水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建设(万亩喷滴灌),已完成面积713公顷,完成投资1800万元。此外,还投资2300万元,新建与更新改造泵站(闸)24座38台;投资2717万元,完成山塘专项治理24座;投资5853万元,推进四明山片区供水保障提升工程,涉及9个乡镇(街道)30个行政村,受益人口3.5万人。
  水环境综合整治有序开展。根据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全市水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的实施意见》,开展河道水环境整治。其中,小曹娥镇水环境建设项目二期工程已完工,完成投资1512万元;牟山镇水环境建设项目一期工程基本完工,完成投资1705万元。投资1453万元完成8个村庄水环境整治项目,整治河道长8.6千米;投资6000万元完成河道疏浚414千米;投资1022万元完成陆埠西岙大溪、杨家岭溪—青龙溪、河姆渡大岙溪、梁弄东溪等4条小流域治理。此外,还对五塘横江等5条总长度9.4千米的河道进行水生态修复治理,已投入使用。以“双清”和“四边三化”等专项行动为依托,对河道河面水草等进行清理,拆(清)除涉河违章面积13148平方米,清除河障6851立方米。同时,开展河道管理保洁,保洁河道长度2332.7千米。
  【水利管理工作】
  强化水政水资源管理。开展堤防管护工作,对下姚江(慈江)66千米堤防设置管护标牌,落实专职管护员。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审批制度改革的相关工作,涉水审批项目由原来的25项减至4项,全年办理各类审批事项16件,按期办结率达100%。完成饮用水原水水质监测预警应急决策支持技术研究中的运行系统的安装工作。加强水资源规费收取,全年共收取占用水域补偿费4.78万元,水土保持补偿费2.64万元。市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县通过省级验收。抓好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落实工作,完成兰江街道三凤桥村安置房房地产开发项目以及牟山湖环湖大道一期道路工程和陆上线拓宽改造一期工程等共8个水保方案的审批。开展联动执法,全年查处涉河涉堤等各类水事案件52起,恢复水域面积13702平方米。开展打击泥浆入江专项执法月活动,共查处非法运输车辆5辆、船只2艘,取缔非法设置的泥浆池2处,收缴罚款2万元。开展“三改一拆”专项行动,清除、拆除违章面积10913平方米。加强海塘环境管理工作,开展为期1个月的联合执法行动。借第二十一届“世界水日”、第二十六届“中国水周”之机,开展水法律法规学习宣传活动。
  开展工程建设管理。联合市财政局对原《余姚市山塘水库治理工程建设管理实施办法》作修改和完善。协助市招标办、招投标中心,完成外地企业进余姚施工登记33家,同时,实施水利工程投标人网上登记管理制度,完成水利设计、施工、监理等企业网上登记资料的更新72家、新增网上登记7家、撤销登记l家。加强在建水利工程现场监督检查和实体检测,对4座小(二)型以上水库除险加固、70座山塘水库治理工程、7个小流域治理项目、6个小型农田水利示范项目和水环境整治工程、8个供水保障能力提升工程、1个大型桥梁工程、7个堤防加固工程、2个围区造地工程等水利工程项目进行质量监督,报监工程受检率100%,累计开展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检查活动93次,完成质监报告和核备意见书22份,签发质量检查意见书38份、整改通知书10份。先后开展安全生产月、安全用电专项整治、水利安全生产领域“打非治违”和隐患排查治理、小水电站安全生产大检查等安全检查活动,共召开安全生产会议5次,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检查8次。
  完善水利投入保障机制。全年共向各类金融机构贷款13.11亿元,保证各项重点工程的资金需求。同时,按照“以水养地、以地养水、滚动发展”的办法进行运作,走出一条“建设一经营一管理一再建设”的良性循环之路。年度出让给滨海产业园同涂土地收入41181万元,围涂土地垦造耕地指标调剂收入23104万元。
  抓好管理试点工作。年度临山、河姆渡、三七市等3镇列入省小型水利工程区域化集中管理试点乡镇,已建立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单位。同时,省水利厅又确定余姚市为全省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改革十个试点市(县)之一,按照先行先试,推行相对集中的建设管理模式,工程建设实行项目法人制。深入推进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改革试点工作,全市所有乡镇、街道水利基层服务管理站均已完成挂牌,156个村级水利基层服务体系改革也已完成。
  (市水利局)
  农业机械化
   【概况】
  2013年,全市农机部门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主线,创新思路、转变观念、改进服务、扎实工作,全面完成年度农机化工作目标任务。
  【抓好农机化推广应用】
  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j采取政策倾斜、项目扶持等措施,发展水稻机插秧、烘干技术j加快油菜直播、收割机械化,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新增高速插秧机99台,比上年增加21%,总数达570台。新增粮食烘干机46台,总数达254条,批次烘干能力3000吨位。引进育秧流水线19台,建立规模化育秧点106个(其中工厂化育秧26个),推广育秧基质1181吨,育秧盘89万张,水稻机插面积15920公顷,大小麦机械化作业面积2000余公顷。
  发展特色产业全程机械化。围绕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经济作物、设施农业、特色水产业及农产品加T等领域的机械化进程,完善农机化示范基地建设,推进现代农业园区设施农业建设。新建玻璃温室1080平方米,连栋大棚2.9万平方米,其他各类设施大棚35.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80%;推广水产养殖机械656台,畜牧养殖机械971台(套),茶叶加工机械38台÷
  实施农机化项目建设。抓好农机化项目的申报、实施,共申报宁波农科教结合项目2个,宁波农机推广项目1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2个。组织召开农机具现场演示会,向广大农户展示科技成果。承办宁波市农机“六下乡”活动、宁波市春耕生产现场会。
  加强农机购置补贴监管。成立农机购置补贴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实施方案、监督检查工作方案,完善防腐预警机制和廉政风险防控,确保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实施。投入购机资金总额4260万元,累计利用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933万元,其中国家补贴资金1184万元,省级补贴资金279万元,县级补贴资金470万元,补贴受益农户及组织628户。
  【推进新型农机经营主体建设】
  扶持农机服务组织。深化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县建设,推进“智慧农机”、区域性农机综合服务中心、农机维修中心建设,探索农机租赁服务,拓展农机融资渠道。新建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社7家,其中特色农机合作社5家;新建区域性农机综合服务中心1家、农机维修中心1家;成立县级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会,开通优质大米销售直通车。三七市、河姆渡、陆埠、丈亭等4个乡镇9家农机合作社,引入农机服务合作联社运作模式,抱团服务、集约经营。新增示范农机合作社11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3家,宁波市级5家。
  拓宽跨区作业领域。发挥农机合作社联合会、农机服务组织等平台的中介作用,有组织有计划地外出作业,杜绝单机盲目流动,提高跨区作业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提高作业效率。组织开展跨区作业机子38台,跨区作业面积2000余公顷,跨区作业收入180万元。
  发挥农机抗洪救灾职能。在抗洪抢险过程中,发挥农用拖拉机防水能力强等特点,调拨水泵200台、喷雾机420台,参与农田排涝和全市灾后消毒。联合生产厂家、经销商成立8个农机维修小分队,检修、保养烘干机、收割机等受损机具,及时修复受淹的250余台联合收割机、170台烘干机。
  【拓展农机培训思路】
  抓好农机新机具、新技术培训。把农机新技术培训作为农机培训的主要工作来抓,使农机技能培训与农民素质培训有机结合。开展插秧机、收割机的操作、维修技术培训,结合现场指导、实践,提高农机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举办各类培训班51期,开展农机管理人员培训268人次、农机技术人员培训728人次、农机作业服务人员培训2345人次。
  开展现代农机知识远程教育培训。发挥现代农机知识远程教育点的作用,开展农机新技术、新知识的培训。制作早稻机插标准化育秧实用技术光盘,将制作的光盘在全市41个农机远程教育点不定期播放,使广大农户方便学习农机新知识、新技术。开展远程教育培训4000人次。
  【整顿规范农机安全生产】
  落实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健全农机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制,通过市、乡镇、村、机手层层签订农机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书,层层抓好落实,强化农机安全生产监管。引入农机“无纸化考试”项目,规范农机驾驶人考试水平。新建60平方米的“无纸化考试室”,实现农机驾驶人理论考试的“无纸化”。
  开展农机安全专项整治。加大农机公安联合执法力度,遏制拖拉机驾驶员的严重违法行为,消除事故隐患。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非余姚籍拖拉机专项整治行动及“排查整治、强基促稳”农机专项检查活动,确保农机化作业安全和农村社会稳定。组织上路检查312人次,检查拖拉机948台次,纠正违法驾驶184人次,查处无牌无证拖拉机13台。
  深化平安农机创建活动。以创建全国农机安全监理“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示范窗口为契机,以提高农机监理规范化水平为重点,开展农机化法律、法规宣传,规范监理业务程序,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农机挂牌办证意识,做好农用拖拉机的入户管理与报废工作。改善农机安全生产环境,巩固农机安全镇(村)建设。创建省级农机安全镇1个、市级农机安全村3个、市级安全合作社5家,被评为2013年度市安全生产先进集体。
  【强化信息宣传】
  加强平台建设。抓好农机网、农民信箱、农机微博、《农机简报》等平台建设,强化农机信息采编,把握农机化工作动态和信息报送重点,为广大农民和机手提供准确、快捷、有效的新机具、新技术信息服务。联系电视台、报刊等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关心农机化、重视农机化、支持农机化、参与农机化的氛围,以信息化推动农机化,促进农机化事业发展。全年刊发信息235条,上报宁波农机局信息225条,上报省农机局信息219条,浙江日报、宁波日报、余姚日报等刊发信息和专题报道48篇,被评为省农机化信息工作考核优秀单位。
  开展“阳光工程网”建设。围绕工作进展情况,梳理动态信息、行政权力目录和重点公开事项,添加上网,定时定期更新,推进政务公开。将农机补贴政策、监督管理电话、推广目录、经销商名单等购机补贴信息在“农机购置补贴信息公开专栏”进行公开,方便购机农户查询,掌握购机补贴动态。维护更新网站信息1511条,在“余姚政府网”上公开信息255条,处理“局长信箱”留言信息1条,“在线咨询”留言信息4条。
  (市农机局)

知识出处

余姚年鉴2014

《余姚年鉴2014》

出版者:中央文献出版社

本书系统记述了2013年余姚市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情况。采用分类编辑法,卷首设特载、概貌、大事记、专文,正文部分设类目、分目、条目三个层次,其中条目为主要的信息载体,卷末设有附录。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