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务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年鉴2014》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841
颗粒名称: 侨务工作
分类号: D634
页数: 3
页码: 093-095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13年,余姚市侨办(市侨联)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上级侨务部门工作要求,其中包括为侨服务、服务发展、联络联谊、基层侨务、抗击特大洪灾等情况。
关键词: 余姚市 2013年 余姚市侨办

内容

【概况】
  2013年,市侨办(市侨联)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上级侨务部门工作要求,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转变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发挥自身优势,侨务丁作取得积极成效:
  【为侨服务】
  解决侨界群众困难。发挥涉侨法律服务站作用,为侨界人士提供法律咨询、援助等服务。完善涉侨信访工作接访和办理机制,妥善处置群众来访、来信、来电,全年共接待侨界群众来访47人次,处理信访件6件,帮助侨界人士解决就学、就业、出国留学、落实生活待遇等问题,二推广“侨界空巢家庭一对一帮扶”机制,举办姚城名医为侨界群众义诊活动,帮助侨界弱势群众解决生活、就医等困难。开展“夏日送清凉、春节送温暖”活动,共走访慰问困难侨界群众家庭l00余户,发放慰问金及慰问品10余万元:
  丰富侨界文化生活,.挖掘侨界人士文艺特长,组建侨界门球、摄影、文艺、书画等队伍,依托侨艺俱乐部和留学人员联谊中心,组织开展门球邀请赛、走进美丽乡村鹿亭摄影采风、文艺小分队走进敬老院、侨界书画笔会迎国庆等活动。同时,面向广大侨界人士,组织开展“感受美丽余姚行”“海创家庭端午游园”等活动,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此外,各乡镇街道利用元旦、中秋等节庆,组织侨界人士举办茶话会、文艺演出、知识讲座等。
  扶持企业发展。组织开展企业服务月活动,宣传各项企业扶持政策,发放涉企法律手册500余本。针对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人才缺少、用工匮乏、融资困难等问题,通过多种渠道,想方设法帮助解决。根据归国留学人员接班家族企业较为普遍的情况,举办传承主题对话会,邀请方太集团董事长、家业长青接班人学院院长茅理翔为70余名归国留学人员作现场指导。加强重点侨资企业及海创企业家的培育,16名海创企业家参加在南开大学举办的为期一周的企业提升战略思维能力培训班,2名海创会会员及2名侨资企业家同时人选首届市十大新锐姚商,海创企业宁波江丰电子姚力军团队、宁波泛龙塑料新材料公司分别入选第三批“国侨办重点华侨华人创业团体”和2013年度全国“最具成长潜力的留学人员创业企业”。
  【服务发展】
  引导资金、人才、公益回归。围绕“浙商姚商回归”工程和“人才特区”建设,发挥侨务部门联系海外的桥梁纽带作用,发动海外侨界人士到余姚投资考察。全年共挖掘招商线索13个,签约或注册侨商投资企业或海创企业项目3个,总投资达19000万元;其中余姚籍海归博士谢弘辉的直流高速无刷电机项目填补国内空白,获市政府“3个500万”奖励。全年共接受海外侨胞、港澳同胞以及侨资企业家、海创企业家面向教育、卫生等领域捐赠项目22个,捐赠总金额260余万元。
  搭建两大工作载体。以省“十万浙商进百区”活动为契机,从6月份开始,组织开展“百名侨商进园区”活动,共动员和组织包括德国华人华侨商贸总会、英国华商总会、新加坡浙商协会、宁波侨商会等重要侨团侨社在内的20余批次、210余名海外侨商到余姚各类产业聚集区、开发区和重点城区开展项目考察、对接洽谈。此外,围绕宁波统一战线“美丽乡村·鹿亭同心实践基地”建设工作,在鹿亭乡建立“侨助美丽乡村”示范基地,汇集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组织开展“侨界人士走进美丽鹿亭”活动7次,实施侨助美丽乡村项目7个,捐赠资金达133万元,涉及卫生室、大会堂改建、学校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助学助困。
  发挥招商大使作用。物色一批日常联系密切、人脉资源丰富的海外侨领和重点侨界人士聘为引才大使或招商顾问,发挥以侨引侨作用。先后促成台湾太平洋集团、福建先创公司、水木动画公司、浙江物产元通集团公司等一批大型集团企业到余姚投资考察。
  完善侨商侨资侨爱回归工作机制。利用日常联络联谊、参加大型侨务活动等渠道,与驻外机构、异地商会、同乡会、联谊会等侨团侨社建立合作机制,构筑招商网络。建立侨商回归工程“三个一”工作机制,即每个项目都明确一名分管领导抓好跟踪服务,向每个客商提供一套招商资料,提供从引进到落地的“一站式”服务。加强与市招商局、科技局、人才办、经济开发区等兄弟部门联动,相互整合资源、线索、政策,多次开展联合招商。发挥侨胞捐赠资金长期效益,实施捐赠项目化管理、基金化运作,新设立余姚中学“袁子良助学基金”“海创会慈善基金”,做好“魏绍相奖学金”、余姚中学“董伟助学金”“银村国学教育基金”等捐赠项目资金的管理和发放工作。
  【联络联谊】
  联络海内外侨界人士。连续多年坚持在春节前夕向海外人士寄送新年贺卡,年度共向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新加坡、香港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寄送纸质贺卡160余份、电子贺卡300余份。此外,借助微信、QQ、电子邮箱、电话等媒介,与海外侨界人士保持经常性联系,做到问候不停、联谊不断,增进彼此感情。在杨梅节期间,连续第10年在上海举办余姚籍海归高层次人才联谊会,进一步筑牢在余姚籍海归高层次人才密集之地上海的联谊网络。
  重视侨社建设。重点抓好香港余姚联谊会、新加坡余姚联谊会、海创会三大社团的建设工作。指导香港余姚联谊会完成换届选举,实现领导班子的新老交替;新加坡余姚联谊会发挥青年才俊积聚的优势,以联谊会主要成员为班底牵头成立新加坡浙商协会,为两地交往搭建新平台;上年成立的海创会以“创业型、联谊型、公益型”社团为目标,成为在余姚海归人士之家,已发展到130人。
  做好接待工作。全年共接待包括英国华商总会理事长廖再思、新加坡浙商协会会长李国生、著名慈善家徐乾麟曾孙女徐氏姐妹等在内的海外侨胞、港澳同胞、海外留学人员320人次,其中海外团组12个。根据商务活动、寻根问祖、探亲等不同来由,合理安排行程,细致周到地做好接待工作。重视海外侨胞新生代的接待工作,7月,促成来自欧洲、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13名华裔青年在鹿亭乡进行为期3周的暑期志愿服务,与当地中小学生开展英语教学、中西文化交流、户外实践等活动。
  【基层侨务】
  开展侨情大调查。根据宁波市统一部署,从4月份开始,组织全市各乡镇街道、经济开发区开展基本侨情调查工作。全市共投入80余万元资金,选派610名调查员,对全市涉侨家庭进行入户调查,并进行网上录入。通过调查,摸清余姚籍华侨华人、归侨侨眷、港澳居民眷属、归国留学人员和留学生眷属及其海外亲属基本情况,深入掌握全市侨情发展的新变化、新特点,挖掘一批新生代华侨华人,建立可以动态更新的基本侨情数据库,为侨务工作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推进社区侨务工作。召开社区侨务工作推进会,学习全国社区侨务示范单位长安社区工作经验,进一步谋划部署、推动落实。扩大社区侨务工作覆盖面,在城区社区基本实现全覆盖,并逐步向农村延伸,基本建成牟山镇农村社区侨务工作示范基地。加强社区侨务干部教育管理,发放《中国侨务通论》等书籍,不断提高工作能力。推行“双向服务”机制,推动社区整合资源,开通便侨绿色通道,为侨界人士提供优质服务;同时引导侨界人士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社区为侨服务好、侨为社区贡献多的氛围更加浓厚。
  抓好基层侨联组织建设。按照成熟一个、建立一个的原则,做好基层侨联组织的培育和组建工作,新成立兰江街道侨联、陆埠镇侨联和黄家埠镇侨联,全市累计共有乡镇(街道)侨联7个、社区侨联2个。按照“五有”(有组织、有队伍、有经费、有阵地、有活动)标准,加大对基层侨联组织的指导和帮助,解决经费、阵地、活动开展等方面的问题,把基层侨联组织建设成为“侨之家”,年度推荐2家基层侨联申报省示范性基层侨联组织。
  【抗击特大洪灾】
  面对突如其来的特大洪灾,全办机关干部连续奋战近2个星期,在大水退去后第一时间,联合基层侨务干部上门看望陆埠镇、马渚镇以及居住在凤山新村、花园新村、山后新村等老小区1层的30余户受灾侨界群众,走访慰问部分侨企和海创企业;同时,部署全市各乡镇街道全面排摸侨界受损情况,下发慰问金50万元,惠及受灾侨界群众400余户。余姚侨界发扬无私奉献和不畏艰险精神,主动投身抗洪救灾之中。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先后有30余名侨界人士直接参与抗洪救灾,他们第一时间购买或使用冲锋舟、橡皮艇、拖拉机、越野车等一批涉水交通工具,多方筹集食品、抽水泵、充电宝、消毒药水、棉被、雨靴等一大批救灾物品,在人员转移、物资运输、泄洪排涝、救助灾民、灾后消杀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这其中,市海创会志愿队表现尤为突出,作为全市抗洪救灾先进代表受到市委书记接见。上级侨务部门和广大海内外侨界人士高度关心余姚灾情,采取下拨专款、捐款捐物、项目捐建等方式向余姚提供帮助。据统计,共接受来自上级侨务部门和侨界人士的各类救灾物资和资金超500万元,实施灾后捐建项目7个,为余姚抗洪救灾作出贡献。

知识出处

余姚年鉴2014

《余姚年鉴2014》

出版者:中央文献出版社

本书系统记述了2013年余姚市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情况。采用分类编辑法,卷首设特载、概貌、大事记、专文,正文部分设类目、分目、条目三个层次,其中条目为主要的信息载体,卷末设有附录。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