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概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年鉴2014》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802
颗粒名称: 余姚概貌
分类号: Z9
页数: 5
页码: 020-024
摘要: 本文记述了余姚市的历史沿革、自然地貌以及2013年气候等情况。
关键词: 余姚市 历史 地貌气候

内容

历史沿革
  远在七千年前,余姚境域就有人类栖息繁衍,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河姆渡文化。春秋时,属越国。战国中期楚威王灭越,遂属楚国。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置余姚县。东汉建安五年(200),东吴孙权任命朱然为余姚长,始筑县城。
  隋开皇九年(589),省余姚县入句章县。
  唐武德四年(621),析句章县复余姚县,另置姚州。武德七年,废姚州。唐长庆元年(821),上虞并入余姚县,次年析而复之。此后历元、明、清至民国,余姚境域无大变迁。
  元元贞元年(1295),升余姚县为余姚州。
  明洪武二年(1369),废州复余姚县。
  明清时期,余姚县隶属浙江省绍兴府。民国初期,属浙江省会稽道。民国中后期,先后属浙江省第五行政区、第三行政区(后改称第二行政区)。
  1949年6月,余姚县始属宁波专区(后改称宁波地区、宁波市),县域面积(不含钱塘江、杭州湾水域)1468平方千米。后县界多次调整,1983年县域面积(含钱塘江、杭州湾水域)1338平方千米。
  1985年7月,余姚撤县设市。1987年,实测市域面积1526.86平方千米(含钱塘江、杭州湾水域),至2013年无变化。
  2013年,余姚市下辖6街道、14镇、1乡,共55个社区(居委会)、265个行政村。有常住人口136.88万人,其中本地户籍人口83.51万人。
  (余姚年鉴)
  自然地貌
  余姚境域素有“五山二水三分田”之说。南部四明山,层峦叠嶂,溪流密布,毛竹、花卉、茶叶、果树等山林特产丰富。中部姚江平原,是粮食主产区和淡水养殖区。北部滨海冲积平原,是榨菜、葡萄、黄花梨等果蔬基地和近海养殖基地。海岸线长23千米。
  中心城区历来有“一水两城,四灵卫护“之说,即姚江一水中流,南北双城相拥,龙山、凤山、龟山和蛇山四山环抱。20世纪90年代后,城市框架迅速拉开,高楼鳞次栉比,大道纵横交错。姚江、最良江、候青江由西向东穿越城区,与其他姚江支流时而交汇,时而分叉,形成多个三江口。三江六岸建设与城市防洪、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整个城区显山露水,清幽秀丽。
  南部四明山区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改革开放后,政府改变扶贫方式,改造山区道路,引导老区发展山林经济,开发山水资源。进入21世纪,实施下山梯度移民,挖掘山区资源优势,建设旅游景区,逐步使山区成为休闲度假胜地,成为农民致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支柱。
  北部海塘易受海潮侵袭,中部姚江平原洪涝灾害频发。20世纪90年代开始,围涂筑堤,建设标准海塘;疏浚河流,开掘新河,往北强排,全市整体防洪治涝能力达到20年一遇。
  姚江是余姚的母亲河,全长105千米,市境内长70千米,其中平原段马渚上陈到大隐陈山渡长55.27千米。2013年,全市有河流1500条,总长度2322千米,流域面积1358平方千米。
  牟山湖是全市最大天然湖泊,湖容量885万立方米。2013年,市境内有1万立方米以上水库、山塘301座,湖泊20座,其中最大的四明湖水库,总库容量1.23亿立方米。
  (余姚年鉴)
  2013年气候
  【年度气候特点】
  2013年,全市灾害性天气多发频发重发,灾害损失较常年异常偏重,属气象灾害特别严重年份。主要受强冷空气(寒潮)、低温冰冻、大雪(积雪、道路结冰)、雾霾、连阴雨、强对流(短时暴雨、雷电、大风)、暴雨、高温干旱、台风洪涝等灾害性天气影响,其中高温干旱和台风洪涝灾害程度达到或超过百年一遇,给全市造成非常严重的经济损失。主要气候特点有:(一)气温持续偏高;降水偏多,但时空分布不均;降水日数偏少;日照时数偏多。(二)高温干旱严重,极端高温、高温日数、高温干旱程度、蒸发量、降水量等多项历年记录被打破或接近。(三)台风影响个数正常,强台风“菲特”重创市境,出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强过程降水和最严重洪涝灾害。(四)冬季多低温冰冻和阴雨(雪)天气,光照明显不足,出现2008年以来最大降雪。(五)春季天气总体平稳,无倒春寒天气发生,强对流天气偏少。(六)入梅、出梅均偏早,梅雨期和梅雨量正常,无明显洪涝灾害。(七)春季和秋冬季空气质量差,雾霾严重,预警信号频发。
  【主要气象要素概述】
  气温 年平均气温18.3℃,比常年偏高1.3℃,除12月份比常年偏低外,其余月份均接近常年或偏高,其中7月和8月分别比常年偏高3.5℃和3.1℃,均创历年同期最高纪录。全市平均气温分布,平原17~19℃,半山区15~17℃C,山区13~15℃,最低国家森林公园站13.4℃。年极端最高气温42.4℃,出现在8月8日(超2003年41.7℃的最高纪录;全市自动气象站共有16站超42.0℃)。年极端最低气温-4.5℃,出现在12月28日和29日(全市自动气象站共有19站低于-5.0℃,最低大岚丁家畈站-10.2℃)。
  降水 年总降水量1702.3毫米,比常年偏多270.3毫米,偏多近2成,偏多的月份是2月、4月、6月、10月和12月,其余月份均偏少,其中10月份降水量550.1毫米,是常年的6.8倍,创历年之最。全市年降水量分布,山区降水明显多于平原地区,降水中心出现在山区中部,最大在大岚丁家畈站2224.5毫米。年降水日数139天,比常年偏少15.6天,除2~3月、5~6月比常年偏多外,其余月份均比常年偏少。
  日照 年总日照2071.6小时,比常年偏多204.2小时。除1~2月、5~6月、8月、12月比常年偏少外,其余月份均比常年偏多。
  其他 2012~2013年度结冰终日、终霜日均为3月4日,降雪终日为3月2日。2013年度初霜日1月18日,结冰初日12月20日。全年无霜期共258天。2013年度初雷出现于3月19日,终雷10月7日。
  【主要气候事件】
  梅雨(连阴雨、暴雨) 6月7日入梅,比常年偏早7天;7月1日出梅,比常年偏早8天;梅雨期24天,梅雨量244.7毫米(国家气象站),均接近常年。全市平均梅雨量276毫米,最多四明山镇棠溪站342毫米。梅雨期间共有两轮连续降水过程,分别出现在7~15日、23~30日,期间日照偏少明显。7日和26~27日分别出现全市性暴雨到大暴雨过程。
  高温 全年共出现五轮高温天气过程,分别是5月28~29日(范围小、强度弱)、6月16~23日(全市性、强度弱)、7月1日至8月17日(连续时间和强度超纪录)、8月24~29日(强度减弱)、9月10~13日(秋老虎),全年高温日数58天。其中7月1日到8月17日是严重影响时段,出现自1961年以来最严重的高温热浪天气,平均气温、高温日数、极端最高气温、蒸发量等气象要素破历史纪录;该时段平均气温32.5℃,比常年同期偏高3.7℃C,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原纪录2003
  年31.3℃);高温日数46天,比常年同期偏多27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原纪录1994年36天),其中40℃以上高温日数14天,历史罕见;8月6日和8日日最高气温分别为42.3℃和42.4℃,两次刷新全市历史最高纪录(原纪录2003年7月17日41.7℃)。
  干旱 由于受历史少见的强高温影响,全市7~8月出现持续干旱少雨天气。根据高温日数和高温强度进行等级评估,全市高温热浪强度达到1级(特强),居全省第一。根据8月10日的气象干旱监测显示,全市气象干旱达到中度到重度气象干旱,高温热浪严重程度超越2003年。通过重现期计算,高温热浪严重程度和极端最高气温为百年一遇,甚至超过百年一遇重现期。据统计,全市农业直接经济损失2.59亿元。
  强对流(短时暴雨、雷电、冰雹) 受冷暖空气影响,全年出现多次强对流天气,发生时段主要集中于春、夏、秋季,其中春、夏季强度较强,并致使局部地区出现灾情;全年出现雷暴21次、雷雨大风2次、冰雹2次。3月20日夜间强雷电天气造成大岚镇多户家庭数字电视线路和接收机出现击坏现象。3月22日夜间强雷电天气造成临山镇三户家庭屋顶不同程度损坏,其中一户太阳能热水器击毁,屋内多台电器及正在充电的电瓶车损坏。6月19日朗霞街道镇西村、26日黄家埠镇横塘村出现雷电灾害,除房屋屋顶、屋檐有破损外,太阳能热水器、电视机、冰箱、电瓶车、手机等电器设备不同程度受损。7月20日午后大部分地区出现强对流天气,伴有短时暴雨和强雷电,马渚镇、牟山镇、陆埠镇、丈亭镇附近出现黄豆大小的冰雹。7月28日傍晚城区附近出现强对流天气,最大风力达9级,并有短时暴雨和小冰雹。7月30日午后姚东出现强对流,伴有短时暴雨和大风,蜀山大闸站最大风力9级。
  台风 全年共受到“苏力”“潭美”“康妮”“菲特”4个台风的影响,除“菲特”重创市境外,其余3个均是外围影响,其中“苏力”7月13~14日、“潭美”8月21~22日、“康妮”8月30~31日影响市境,过程雨量中到大,局部达到暴雨,过程风力6~8级,局部9级。台风“菲特”于10月5~9日严重影响市境,过程雨量国家站547.5毫米,全市平均450毫米,最大梨洲街道上王岗站721.3毫米;过程风力普遍7~9级。受台风影响,出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洪涝灾害。据统计,全市21个乡镇(街道)均受灾,145个行政村和社区被围,受灾人口832870人,紧急转移99529人;全市70%区域受淹;主城区90%区域受淹,全线停水、停电、交通瘫痪,大部分住宅底层进水;商贸业损失严重,市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农作物受灾面积34907公顷,其中成灾21775公顷,绝收3216公顷;倒塌房屋122间,受损较严重25650间;死亡畜禽21万头(羽);山区公路交通全部中断;山区溪道、电站、灌溉等设施受损严重,平原河网姚东浦塘全线漫堤,全市直接经济损失227.7亿元。
  冷空气(寒潮、低温冰冻)受冷空气影响,在冬季和春季出现多次强冷空气、寒潮过程,并伴有连续低温冰冻,致使局部地区出现冻害现象;全年共有霜日36天、结冰日33天。其中1月20~22日较强冷空气影响,48小时降温幅度8.2℃C,最高气温下降13.4℃;2月28日至3月2日出现寒潮过程,48小时过程降温10.1℃,3月3日最低气温-0.1℃,最高气温从28日的20.5℃下降至2日的6.4℃;3月9~11日强冷空气影响向,48小时过程降温13.2℃,11日最低气温6.4℃,最高气温从9日的32.7℃下降至11日的11.2℃;3月12~14日较强冷空气影响,48小时过程降温9.7℃,14日最低气温3.7℃;4月17~19日较强冷空气影响,48小时过程降温9.2℃,其中22日最低气温6.0℃,创4月下旬同期最低值。
  连阴雨(雪) 1月2日下午至9日上午,持续阴雨(雪)天气,期间日照0.0小时,降水(雪)量26.0毫米。2月1日开始至22日,全市多连续阴雨(雪)天气,日照严重偏少,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偏多明显,期间日照仅23.3小时、降水量多达78.2毫米、降水日数多达15天。3月22~27日出现连续6天阴雨(阵雨)天气,期间降水量44.7毫米、日照14.4小时。5月份有两次连阴雨过程,分别出现在6日早晨至10日夜里、15日下午至18日夜里,过程雨量分别是30.2毫米和46.8毫米,期间基本无日照。
  雾(霾) 全年共出现11次大雾过程,主要出现在1月份和12月份,分别有3次和4次;其中
  1月15日、1月24日和12月5日达到浓雾标准,最小能见度仅80米、150米和150米。全年霾(灰霾)天气多发频发,共出现108天,主要集中于春季、秋季后期至冬季。其中1月下半月和12月霾较严重,达到中度到重度污染,其余以轻微污染为主。
  降雪 1月3日早上至5日出现全市性降雪,山区从2日夜里开始;3日中雪,山区大雪;4日大到暴雪,山区暴雪;累计最大雪深出现在5日早晨,平原普遍8~12厘米,山区普遍15~20厘米,局部20厘米以上,平原积雪持续至8日,山区持附:续至12日,部分高山13~14日。2月7日下午至9日早晨、19日凌晨至白天分别出现降雪天气,其中前次过程达到中雪,山区大到暴雪,平原积雪3~5厘米,山区13~18厘米,后一次小雪山区中雪,平原基本无积雪,山区3~5厘米。12月15~18日受冷空气和西南暖湿气流影响,平原普遍出现大雨至暴雨天气,山区16~17日迎来入冬以来首场降雪,普遍积雪1~3厘米。2013年余姚市主要气象要素表
  (邬立辉)
  说明:常年资料年代1981~2010年

知识出处

余姚年鉴2014

《余姚年鉴2014》

出版者:中央文献出版社

本书系统记述了2013年余姚市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情况。采用分类编辑法,卷首设特载、概貌、大事记、专文,正文部分设类目、分目、条目三个层次,其中条目为主要的信息载体,卷末设有附录。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