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图书馆
余姚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余姚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章旧志序跋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泗门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792
颗粒名称:
第三章旧志序跋选
分类号:
I218.55
页数:
5
页码:
896-90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泗门镇旧志序跋选重印明《临山卫志》序和重印明《临山卫志》跋等情况。
关键词:
泗门镇
旧秩序
跋选
内容
重印明《临山卫志》序
〔民国〕谢葆濂
自城镇乡之制起,吾姚城区而外共分四十三乡。四门乡而西为湖地乡,湖地乡而西为临山乡。顾临山既以乡名,而何以倚山傍林,高墉屹屹乎?曰:是固昔日之卫城也。按临山之设卫,在有明初叶,其城为大将军汤公所手筑。盖以姚地北濒大海,恐海氛之不靖,于是建戍设官以镇守之。当夫成、弘之际,海宇澄泰,烽堠不烟。其时有贾指挥、李指挥诸使君,于训练之暇,与我家太傅及冯宪副诸巨公诗酒往还,更唱迭和,濡笔一挥,湖山增色,潇然有“祭征虏雅歌投壶”气象。“丹凤飞来止福田,朝阳春树万峰连”载在我家蕉轩先生《东山志》者,犹可得其片羽。
奈自巡检移设于此,而制一更。自巡检废而改为乡,而制又一大更。至今问巡署未移以前事,其知者几人?则自今以往,问未改乡以前事,其噤口而莫答者,固亦事势之所以必然也。夫丈夫志在四方,当务其大者、远者。国势之孱弱,将何以振起之?民生之凋敝,将何以补救之?实业之未兴,将何以提倡之?外交之未洽,将何以辑睦之?况今民国初基,内忧外患,迄未宁谧,正志士奋袂而起,共尽天职之秋。舍此不事,而徒学贾李之从事吟坛,陋哉!陋哉!盖末技耳。则刻画风云、描摹月露之佳篇,即与月露风云以俱杳,亦何足深憾。顾此不足深憾,至并当时之所以固国防、奠民居与?夫变迁之大局,筹济之宏规,而亦等诸月露风云,无从追索。呜呼可哉!
是志为明耿把总所订,述当时之制度綦详。湖地戚君得之于丛残之余,临山诸君寿之于搜罗之后,使乎世之学者得以由后而溯乎先,即物而穷其故,知当时之防患若是,其预当时之立制若是。其周同时建设一千八百所,而民何以不觉其扰,费何以不觉其困?后世继承二百数十载,而饷何以不至于中蹶,令何以不至于频更?是必有道以处此。而推而究之,扩而充之,日求乎大者、远者之学,则所持以相饷者,不且有溢于简帙之外者哉。若仅以为保存古迹,则浅之矣。中华民国三年四月之吉,同邑四门乡谢葆濂识。
重印明《临山卫志》跋
〔民国〕谢宝书
《临山卫志》四卷,明把总耿宗道聘张训、谢铁、陈原中三人编辑。自设卫迄嘉靖末年,都分子目四十有九,有明防海之制略见一斑,间可与《明史》相印证。且与族祖蕉轩先生《东山志》并行,足备一乡之掌故。至今昔沿海之变迁,尤不禁沧桑之感焉。
先是庚戌春,临山诸君子访得旧钞本,已议付手民矣。不幸夏间,七甲乡人毁凤山乡校,此本亦遭殃及。嗣又辗转借得旧钞本,视前本已少冯成能序言,兼多讹字、阙文及脱行。幸邑志艺文尚载冯成能序略,然观《东山志》引陈原中卫志序云云,知原本尚有陈序。今钞本亦不多见,宜临山诸君子之亟亟保存也。今于讹字、脱行,悉仍其旧,阙文则学《穆天子传》作方空,不敢臆断,以诬作者。唯钞本关于国制,别行提起,兹均排实,以省篇幅。校勘既竟,为识数语于卷尾中。中华民国三年四月,谢宝书跋。
《东山志》序
〔清〕谢起龙
东山逶迤数十里,包络诸湖,通渠外绕,山水之秀为一邑冠。晋先太傅文靖公尝栖迟于此,后人遂移始宁之东山以名之。故志首山水。有山水即因其地而理之者,潴湖、筑堤、环城、列堡,经制出焉,故志都里、志堤闸、志古迹、志国制。而若祠宇、若第宅、若别业,则纷错湖山间者也,顾地以人重,柳州云:“地得其人。则山若增而高,水若辟而广。”故志人物。达则为选举、仕宦、世职、恩荣,穷则为一乡之彦,而附以寓贤、阃淑。又终之以邱墓、诗篇、杂录,以收其余,厘之为卷者十。
序曰:东山虽海徼一隅,而其盛衰固与有明为始终也。越自太傅游赏,而后历唐、宋、元,遥遥千数百载,仅得徐溶、宋鉴孙、王启之落落二三人,盖非志籍之失纪也。明洪、永朝,宋氏一门以特征入阁纂修,而东山之人物始盛。如陈吏部之政事,先文正之相业,胡太仆之风操,胡今山之理学,诸理斋之文章,硕德名儒,后先踵起。加以忠义节烈、女之卓荦者,参佐映拂于其间,炳史册而炜彤管,实有非下邑寡民之所可几者。而先文正致政归,与雪湖冯公相唱和,湖山诗酒之乐,传播馆阁。后则先侍郎与吕赠公醉梦继之,选幽揽胜,亭园环回,而一水一石无不品题张皇,图咏流布。东山于此时称极盛焉。
洎乎东倭内扰,鼎革荐臻,兹山再被搜牢。烟峦如巅,水藻为焚,而风流板荡,昔贤之遗迹遂不可复问矣。徒闻一二有志之士,慨我生之不辰,猿啼嫠泣于残崖寒潦间。呜呼!何其衰也。天地气运有升有降,而山水人物因之。东山之盛衰,为明代国运所攸关,而天地之气运,亦有可嘿关而得焉者。然则是志固未可废也已。余生也晚,不护亲际其盛,幸而得之衰息之余,图谱、志传、故老、遗闻历历,有可想见。故为分类而诠次之,庶几名胜、人风因之不坠,而后之览者,其亦将有感于斯乎。雍正甲寅花朝日,东山谢起龙书于蕉雨轩。
《东山志》跋
〔清〕徐之煌
吾里东山一区,岩壑之秀,人文蔚兴,远出兰风、开元诸里之右。余尝欲志其略,苦闻见之狭,不及提笔。四门谢子天愚独毅然任之,阐幽发微,其难其慎,凡阅八寒暑而脱稿。庚戌春,书来属余襄其事。余亦遐搜博访,其可据者,条列以达于天愚,使取裁焉。不可考者,则阙之,不敢妄有附会,所谓传信也。夫一郡一邑之文献,有郡邑志,足以纪之。若郡邑志所不及载,或载而不详,虽详而有不实者,必赖有一乡之贤人君子核其真而纂述之,以为里党所宗法,使后来之秀观感而兴起焉。谢子斯志之作,未必非世道人心之一助也。不幸天不慭遗,未遑登枣,赍志以殁。今令嗣南明开雕于乙卯之夏,可谓善继述矣。余故喜,而为之跋。同学里徐之煌叔明氏跋。
《余姚六仓志》叙
〔民国〕陈赞唐
志,记也,积记其事也。古今志乘,汗牛充栋。虽体裁义例无甚悬殊,要其关系,于文献之存亡、政教之得失,与夫山川、疆域之沿革,风俗物产之盛衰,则各就见闻所及,以笔之于书,而皆足以为信史。所以国有一统志,省有通志,郡县有府志、邑志,推而及于一隅之地而有《长安志》、《西湖志》,固不得以骈枝蛇足讥之也。
余姚之有六仓,占全县固有乡十五之七,自治乡四十四之二十一。幅员既广,年代相沿,或视昔犹今,或所云异古,必有足征之文献、可传之政教,与其他山川疆域风俗物产之彰明较著,堪为参考之资者,恶可不积而记之?顾六仓自昔无志,旁征邑乘既不足以窥全豹,且牵连混合、断章所取,仅得其半,无异登泰山而左顾,穷黄河而西行也。夫临山、浒山僻处一隅,尚有旧志。六仓跨有全县之半,其编为专志也,固宜。独是修志难,创始编志尤难。兵燹摧残,沧桑改易,采访而纂辑之,益非易易。六仓以大古塘为界,塘始于宋庆历,年代久远,遗书不足以考证,轶事仅得之传闻。重以政体改革,则与他志之体例亦多不能沿用,以此知编辑之尤为繁难也。
余以戊午之岁,奉调来姚。公暇披览邑志,藉稔此邦风物、都人士往来酬酢,询闾阎疾苦,而知地方之利病,又得所遵循。其间催科、巡防、省耕、视学,足迹遍全县六仓所辖之二十一乡,或三五至,或十数至,皆周历靡遗。尝遵海滨观居民晒盐,循沙涂至利济塘之东西督率种树,登历山览旧时炮垒,陟临山、浒山观昔日卫所城池。宦辙所经,胥足以备輶轩之采。顾于六仓之掌故,犹未得其详。是编为目三十三,为卷四十四,搜罗美富,记载详明,要言不繁,应有尽有,既不混于邑志,而仍可相辅而行。书成于庚申夏五,余独先睹为快。既私幸际遇之适然,爱叙其厓略,以质后之览者,其亦共此欣赏也夫!中华民国九年庚申仲夏,余姚县知事古闽陈赞唐撰。
《余姚六仓志》跋
〔民国〕张宝琛
六仓,为余姚场辖地。其东曰三管,输粮鸣鹤,明弘治间分割,古亦六仓也。自煮盐改晒以来,越民侨居于此者蚁聚,海滨盐丁、主客之争,纷呶不已。
昔人议编仓志,概乎言之“以无米为炊,巧妇所难”,故有意思而不成事实者久矣!今移六仓股款,博采完编。然增补《县志》缺漏者十之八九,其系乎六仓要则仅十之一二。大率累经兵燹,丁规铁板印本无存,考证乏术,此亦编志者所无如何也。夫《两浙盐灶成规》,重辑于嘉庆六年,为书一百卷。六仓旧制,详载靡遗。仓内私家藏本,皆由斯摘抄而来。余维书奉胜朝谕旨纂刊,遍访省垣各藏书楼,迄无存者,为一憾事。
顾当斯志未成之初,虑者谓场署旧在石堰,则划区难;文献等诸杞宋,则征难。余曰:否!否!以场辖为经,以乡界为纬,仓境在是矣。本各祠谱牒之所登,而证诸《县志》、《临山》、《东山》、《浒山》各志,则言之有物矣。纪事仿诸《书》,采风仿诸《诗》,直笔仿诸《春秋》,体例具存,用以资将来之掌故,何莫非儒生分内事耶!延订宿儒,操觚治此,分门别类,二载告成。
夫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世远而闻见因以不齐,三传所以多庞也。太史公成一家书,而年表与本纪之年、世家与列传之事或自为抵牾者,亦尚有之。然则集数人而蒇事者,其舛讹、挂漏,不免为通人硕士所讥,当不少矣!愿后之人续而正之。兹特备輶轩之采风,为一方之纪事云。中华民国九年孟冬,张宝琛跋。
知识出处
《泗门镇志》
出版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反映了泗门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商贸、风情、人物、天时、地理诸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泗门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