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图书馆
余姚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余姚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碑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泗门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77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碑刻
分类号:
TU251.1;TS951.3+3
页数:
14
页码:
773-78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泗门镇碑刻,旧时多见于寺庙、祠堂、凉亭、冢墓等,以石质不易磨损,多用于刻官府告示、祠规庙产、墓主生平、述事记功等。2004年,境内尚存历代碑刻20余方等碑刻概况。
关键词:
泗门镇
文物
碑刻
内容
碑刻,旧时多见于寺庙、祠堂、凉亭、冢墓等,以石质不易磨损,多用于刻官府告示、祠规庙产、墓主生平、述事记功等。2004年,境内尚存历代碑刻20余方。保存比较完好的有:
重建三太傅公祠碑该碑立于后塘河社区谢氏宗祠第二进东壁,碑文如下:
盖家庙之设,载在《礼经》。我族大宗祠向有三庙,前为迁姚祖长二公庙,后为第一世祖缵公庙,中即三太傅公祠也。太傅祠之制,仿自省垣,中座为晋太傅文靖公,东座为宋太傅惠正公,西座为明太傅文正公,配享则有于贤公、汝湖公,各有肖像,甚盛典焉。
忆我三十三世祖于赵宋时自临海迁四门,复穴相仍,至明初未闻立庙。逮正德间,文正公父子经营创始,而四门谢氏之家庙始兴,但只有前、中二庙。嗣后屡遭倾颓,幸修建者代不乏人。后塘河房裔孙玢荣、玢和、玢纬等,于乾隆乙巳邀合族绅耆修中庙,于嘉庆辛未重建前庙,并增建后庙式廓丕基,而三庙之制始定。
道光戊戌,飓风吹折栋宇。宗长必让仍命董事蓝渠、美箴、醇粹及族人国圣、道本、守范等照旧捐修,并以余资增置祠产,而吾族祠庙之规模于是大备。
同治壬戌,运逢阳九,遭西匪之劫,三庙俱毁于兵,残垣颓瓦,一片荒凉,痛感奚似。贼既退,宗长胞兄盈法急命绅董邀合族捐资重建前庙,而中后两庙尚未之举也。今岁夏,族孙乌楼房福云自沪归,与予本房祠董式文、文玉言及宗祠,慨然有重建中进之志。但虑经费浩大,独木难支,议将寿十一公祠款与福云己资,对仕兴工。因以告予,予曰善。念我四门谢氏有明以来夙称姚江望族,经贼扰后已十余年于兹矣,而大宗祠制度除前庙外一切均未复旧。今幸叨三太傅公之灵佑,启其衷,先行始建中进,则孝子仁孙之所为,所以光前,亦以裕后也。此举其得已乎,即令布告族房,择日鸠工。自夏迄冬数阅月,祠工告蒇,并祠内塑像五堂及祭桌等器焕然重新,虽仪制悉遵旧典,而墙垣坚固,栋宇恢宏,较之向时殆过之无不及焉。
是后也,结用钱贰千陆百二十壹千零。寿十一公祠款助付壹千叁百壹拾千零,福云己资助付壹千叁佰壹拾千零。随时经画者式文、文玉,督工料理者高树、维镐。
意予窃有感焉!思吾族不管殷实之家与慨施之士,恢复前业当更有人,一旦同心共举,则缵公后庙亦不难指日而成矣,是不能无翘企云。
光绪三年岁在缰圉赤奋若之次嘉平月穀旦
宗长后塘河房裔孙盈松敬立
后塘河房裔孙庆樊沐手书丹
重建碑记
该碑立于后塘河社区谢氏宗祠第三进东厢房南壁,碑文如下:
我族之有祠堂,创之者前明文正公,成之者汝湖公也,复增建次进为三太傅祠。历国朝乾隆乙巳年,前进倾圯,宗兄玢荣公与从弟玢纬公捐款重建。嘉庆辛未,次进又将不支,复与从弟玢和公劝捐修复,即以余资增建后进,以追祀第一世祖伯登公及历代宗贤,三进轮奂,洵称美备。
道光戊戌遭飓风折栋,宗长必让公派捐修葺,以美壁、美箴、醇粹、国圣、道本司基事。盖半皆故董后,故能胜任,愉快奔走。其间,守范与有劳焉。
咸丰辛酉,粤匪入境,焚毁一空。特子姓琐尾流离,无暇建复。迨同治丁卯,族人稍稍完聚。先兄盈法公倡为履亩输捐之计,以建前进。乃与肇型、克爱、奇树、永和、嗣端、嘉珩等妥议,即命任其责。乃告竣未几,而先兄去世,奈忝居宗长,欲建中后两进,以勉承兄志,奈款钜不能猝办。
至光绪丙子,乌楼房福云慨然乐助中进费一半,亟议捐益以成此举。而我后塘河房绅董等谓,中进复捐,后进将何以继,不若我房公祭亦任一半,而各房之捐留作后进地步。佥曰:然。遂以我房式文、奇树、高树,乌楼房福云经营其事。岁周而蒇。既为建后进之计,照前进例开捐进主。预先砌驳后进基地,尚得余钱六百余贯,交福云存放生息。至庚申,有四房支下迁居南浔,名梓楠者,得福运任捐,乐助洋银五百元。合之前存本息,已有一千四百贯。因集族人公议,使各房量力输捐,得捐一千余贯。三项合计共二千四百余贯。即于是春庀材鸠工,仍以福云、高树总理,而命维镐、嘉绪赞襄之,迄今春而告成。先是后进基地狭隘,得后塘河房醇福、克定助祠后基地一丈六尺,故规模逾旧制焉。乃费用除所入外,尚亏一千百有奇,复仍前例开捐进主。除费用外,净得捐钱百有奇,仍难弥缝其缺。幸福云孝思不匮,又复引为己任。
从此三进重新岿然如旧,我历祖在天之灵,当有实式凭之者。爰述前人创修及今兹建复之颠末,以告我族人。是为记。
光绪八年岁次壬午仲冬之吉
宗长盈松敬立
告示碑
该碑原立于后塘河社区谢氏十二房祠堂,2003年迁至谢氏宗祠,碑文如下:
补用总捕分府余姚县正堂加六级纪录十二次陶 为
请示勒石事。据东山三都一里耆民谢春州等呈,称四世祖寿十一公创建宗祠,原有后塘河丁丁地。迨八世祖震公将己产谢家灶东一荡水乡丁新老地亩助入祠内,由是祠典优隆,世传经理。而淡地亦渐次成熟,岁积余资,续置地亩。嗣寿十一公房下子孙,遵循祖训,不敢异议。至同治元年,贼窜四门,祠屋被毁,牌位、谱板等件均遭毁失。所幸祭簿、祠簿犹存,当即邀集,妥议提款鸠工。先起西面五间,暂供牌位,一面照簿整理,惟冀承先继后。现查寿十一公支下,大小约计八百余丁。深恐良莠不等,难保无侵盗之端,议将祖遗簿载震公助产记及祠规、祠产三条,按条勒石于祠左。呈送抄簿,叩请给示勒石等情到县。据此,查屋被毁,邀及妥议提款修理,并将祖遗助产记及祠规、祠产,分别勒石,以垂永久,事属可嘉,除批示外,合行给示勒石。为此示仰该祠下房董子姓人等知悉,尔等须知,祖宗创业艰难,务须遵循祖训,毋得妄生事端,自示之后,各宜凛遵,毋违!特示!
同治三年六年二十六日给
祠规碑
该碑原立于后塘河谢氏十二房祠堂,2003年迁至谢氏宗祠,碑文如下:
一、国课早完,毋得延迟。
二、清明日墓祭还二公、寿十一公、延一公、仲和公,附祭永和公。祭毕散胙,大房、二房、三房、三二东房、三二西房、三三房、四房、五房、六房,各房支长一人,老西房支长一人,新西房支长一人,隆惠公支下十六人,隆合公支下十六人,隆本公支下一人,隆聘公支下一人,隆玟公支下一人,隆宾公支下一人,隆珹公支下一人,醇粹公支下一人,川辉公支下一人,肇型公支下一人,奇树公支下一人,高树公支下一人。
三、上坟胙饼,议折钱文分给:震公支下派得六千文,永和公支下派得一千文,士志公支下派得一千文。
四、清明后十日,值震公祭者备筵二席,一席祭长二公、明四公,一席祭士定公、震公。
五、夏祭,各房长绅耆肃具衣冠谒祖,祭毕散胙。
六、秋祭,祭祖设焰。
七、冬祭,演戏。日祭仁功侯叶公,配享绳武公;夜祭列代宗祖。各房长绅耆肃具衣冠,挨次拜谒,祭毕散胙。次日,又散胙与席者,照清明式。
八、除夕,祖前供奉香烛。
九、祠内毋得堆积摊晒,借做工匠,如违议罚。
十、戏台并器皿不准借用,如违议罚。
十一、螟蛉售子不准入祠。子孙倘有充差保者,不准与祭。
同治三年岁次甲子七月
震公助产记碑该碑原立于后塘河谢氏十二房祠堂,2003年迁至谢氏宗祠,碑文如下:
震公生明季,晋太傅文靖公三十七世孙,宋太傅惠正公十三世孙也。其迁姚始祖讳长二者,宋末奉理宗后颁诏,避难台州临海,卜居东山乡汝仇湖之四门,四门有谢氏自此始。子孙繁衍,房之分有十八,故合族既有始祖祠堂,复各建祠,以奉祀分房之祖。寿十一公者,后塘河分房之祖也,生一子,讳延一。延一公生二子,长永和,次仲和。永和公宅居西,曰老西房。仲和公生三子,长士定公,次士贵公,三士志公。士贵公既有孙曾,皆早卒。士志公亦居西,宅曰新西房。士定公居东,宅曰老东房,生一子,即震公。
自始祖长二以来,咸积德无愆。震公孝友性成,半耕半读,尤敬宗祖。每于清明,独出己资,祭考妣以上七代之墓。邀老西房支长一人、新西房支长一人,同谒饮福。其敦本睦族之意,即可知也。又尝诣祠而慨然曰:“寿十一公既有祠,而祠产仅有后塘河丁,土名十八丁,不足供祭,岂久远哉?”遂将己产谢家灶水乡丁地助作祠产,以隆祠典,且俟养淡成熟,以备修葺费焉。
震公之后析为六房。长房锦公生四子,讳芳、蕙、莼、兰。次房钰公生三子,讳茂一、茂七、茂十二。三房钺公生四子,长讳荩公,称三大房;次讳葵公,称三二东房;三讳莲,称三三四房;四讳念七公,早卒;四房镃公,生一子讳芬;五房镛公生二子,讳茵、荞;六房锪公,生五子,讳芝、芋、盖、芸、芹。自后曾元济济,不及备载。虽震公既没,而六房之裔各能承遗训、遵旧章,祀事无间。德泽之流,岂不远哉!
至国朝康熙年间,丁地被豪强僭窃,几乎失之。幸而盖公之元孙茂才讳隆本,葵公之元孙讳隆惠,莲公之元孙讳隆合,三人同志,不辞艰苦,不惜己资,申理于官,四越寒暑而恢复之。乾隆登极以来,时和年丰,丁地肥沃,沙传子母,生息不穷,祠祀已世世勿替。非震公创业于前,何以有此?抑非贤子孙缵之后,何以至此!
余未第时,常馆于谢氏,见谢氏祭规与祭簿序,故能知其详焉。隆本公之曾孙副榜咸德,隆惠公之孙有伦、有初、有恭、有敬、有为、有志,隆合公之孙玢荣、玢怀、玢纬、玢霞、玢凤,皆余友也,尝欲得余言以记事。尔时奔走仕途,未遑应命。今自京师旋里,爰据所知者以记之云。
赐进士及第翰林院编修
诰授奉政大夫翰林院侍讲加一级世晚生邵瑛拜撰
嘉庆十四年岁次己巳十月穀旦
同治三年岁次甲子七月
祠产碑
该碑原立于后塘河谢氏十二房祠堂,2003年迁至谢氏宗祠,碑文如下:
祠基
暑字一百十六号田四厘、一百十七号地三分五厘、一百十七号地四分二厘、一百十七号地二分八厘、一百十七号地三分、一百十八号地三分一厘五毫、一百十九号地二分一厘五毫、一百十九号地三分四厘八毫五丝、一百二十七号地一分六厘、一百号地一分零(谢盈来同继荣来)、一百十七号(祠东南角基地)地共三分五厘
老产
谢家灶后塘河丁(即十八丁)老地五分、谢家灶后塘河丁(即十八丁)头丘新地七亩零又二丘七亩零又三丘十一亩零又四丘新筑养淡地十六亩零对落涂场丁壳北至海水为界、谢家灶后塘河丁(即十八丁)新置并爿头丘新地一亩零又二丘新置地一亩零又三丘新置地一亩五分零又三丘地五亩七分零(冯姓来)
震公助产
东一荡水乡丁老地十一亩零、谢家灶东一荡水乡丁头丘新地五十三亩又二丘地一百三亩零又三丘地一百九十五亩零又四丘新筑养淡地五百七十五亩零对落涂场丁壳北至海水为界
新置产
和区六畈七十二号老地一亩七分零(谢文范来)、方西五分灶鲍丁老地二亩八分零(戚天福来)、方西五分灶施丁老地一亩六分零(周式朝来)、方西五分灶后房丁老地九分(戚壬福来)、谢家灶十八丁第三丘养淡地四亩零、谢家灶十八丁并爿第三丘养淡地四亩零(谢友发友贵来东二房人)、谢家灶中宅九丁头丘新地七亩零(谢笑山来)、四门灶东五丁第三丘地四十一亩零又四丘新筑养淡地六十三亩零计横弓三十五弓对落涂场丁壳北至海水为界、四门灶充二房丁(即九弓丁)第三丘新地三亩八分零计横弓五弓七分办又四丘新筑养淡地二十亩零对落涂场丁壳北至海水为界、四门灶戚家丁第三丘新地七亩零计横弓七弓又四丘新筑养淡地十二亩零对落涂场丁壳北至海水为界、四门灶东钱丁第三丘新地十二亩四分零计横弓十一弓又四丘新筑养淡地二十二亩零对落涂场丁壳北至海水为界、四门灶劳房丁第三丘新地十四亩二分零计横弓十一弓又四丘新筑养淡地二十亩零对落涂场丁壳北至海水为界、四门灶充二房谢丁第三丘新地十一亩零又四丘新筑养淡地十七亩零计横弓八弓对落涂场北至海水为界、四门灶刘丁第四丘新筑养淡地七亩零计横弓五十弓丁壳涂场一绺西有石界表明东即充二房谢丁卖来北至海水为界(此契谢德均来)、革字七百十七号田二亩七分零(谢增来)、木字六百二号田一亩六分零(谢增来)
隆本公酬劳产
东一荡水乡丁老地八分(其后裔自行布种,以供生讳忌辰祭)
同治三年岁次甲子七月
朝北庙碑
该碑立于后塘河社区朝北庙旧址,碑文如下:
佛氏不教,儒者不尚,曷为有助产之举?以母氏任夫人生平信诵《金刚经》,将弃养,犹令延僧敬诵二藏。时有卓锡朝北庙之普隆禅师,清净朴诚,遂敦请焉。越三年,如数诵讫,将酬厥劳,而师已圆寂,迄今未报,窃尝耿耿于中。兹于主持院内,以方东二分灶垦熟丁地四亩零,丁名、节段、坐落、亩分开载于后,为师祭产。令住此庙者,岁为磬香,酬师劳实,志母德也。自助之后,其历年租息任凭收作祀费,弗致缺如。若庙中他项需用,不得动支,亦毋擅行变更等弊。至应完粮银,亦由后主持遵照完纳。爰勒诸石,以垂勿替焉尔。
方东二分灶王丁孙家屋后地捌分正
方东二分灶魏三丁三塘后(前后二块)地贰亩壹分
方东五分灶洪里六丁(二塘下第二节)地捌分正
方东五分灶五丁新塘南第二节地伍分正
方东五分灶洪老沟丁(新塘后第二节)地肆分正
光绪十七年岁次辛卯八月
庙下庚仙谢元寿敬立
余姚县立乙种农业学校碑记
该碑记立于南谢汝湖农校旧址,碑文如下:
姚地滨海,多腴壤,宜农。顾俗朴旧,好循古,农民又乏常识,不克尽地力,以故地虽饶,其生计无以自异于他邑。邑故无县立农校,今有县立农校承汝湖学校之后也。斯校颠末变革凡三,而邑绅谢君葆濂、周君缉熙、马君有衔、谢君家柱、沈君烈光、蒋君怀清、谢君生如、陈君棣棻、邵君鸿磐、李君子封、诸君炳南、谢君宝书之力为最多。初,谢绅慨农业不振,思有以提倡之,而力未逮者有年矣。旋闻汴省荥阳,有股办农校而善之,爰师其法。集同志纠股份,于前清光绪三十四年正月,创汝湖乙种农业学校于西北乡。课农无人,先设蚕科,而赀遣陶君善松习农扶桑,为他日归而辅道计。至次年冬,先后入股者六十有五人,集银一万三千余元,基础得稍固,然终以股办不合学校例,议以捐助,付公决,慨然曰可,于是一变而化私为公。开办迄今已历五载,学者毕业凡二次。陶君亦学成归国,农科之增设不须假材。然母财日销,筹措多棘,继续扩充,倍难于昔。董事者咸以全县农校尚付阙如,不如归之县立以持久。去年十月,得县议会通过,遂定名为余姚县立乙种农业学校,于是又一变而进乡为县,故曰邑之有县立农业学校承汝湖学校之后也。惟是校既归全县,范围愈广,开支愈繁,旧有各款不敷常年费,现议列入教育预算案,不足之数由县税项下提拨,由是而基础愈固。嗟乎!中华自昔以农国称,古先哲人教导备至,故家给人足无冻馁之患,后世急功利、尚浮华、舍本逐末、薄实业不屑为,国力自此耗。方今患财困愈亟,将欲裕民生、培国本、舍整理农事外更不易为。余喜是校之得有今日也,又喜谢绅及诸同志之遂渐推广已成此举也,遂援笔为之记,并题乐助芳名于左,勒石以志诸君子之盛德。
知事陈国材撰文(章)
李子封一千七百元 谢家柱一千一百元 谢宝书一千一十元
邵鸿磐一千元 胡国骧六百元 谢培庆四百二十四元
马有衔三百四十元 谢生如三百零六元 宣茂藻三百元
谢宝彝堂二百五十元周缉熙二百四十元 鲁廷勋二百三十元
冯景周二百三十元 张午炎二百二十元 夏锺辉二百二十元
杨成炜二百二十元 戚之升二百元 韩寿椿二百元
韩裕业二百元 马云骧二百元 黄宇泉二百元
谢茂宇二百元 谢葆濂一百五十元 蒋怀清一百五十元
谢连一百五十元 成之公记一百五十元 恤阴堂一百五十元
谢凤池一百四十元 谢茂元一百三十元 阮性垕一百三十元
徐成来一百三十元 施彬记一百三十元 沈烈光一百元
李芬一百元 邵阜成一百元 戚景芳一百元
戚之俊一百元 戚大汾一百元 吴镕钧一百元
吴涟钧一百元 陈瑞云一百元 陈四维一百元
陈凤楼一百元 谢宝善九十元 吴锦翰六十元
杨文蔚五十元 戚锦荣五十元 戚耦五十元
戚以藩五十元 宋宗熙五十元 韩寿栴五十元
韩寿梓五十元 诸炳南五十元 李周封五十元
符鸿渐五十元 胡绍曾四十元 童祖钧四十元
杨师震四十元 高寿祺三十元 卢树萱二十元
戚文焘二十元 戚文祥二十元 叶时春二十元
潘炳南二十元 张矞二十元 张煜垣二十元
校长谢凤藻书丹(章)
土谷尊神碑记
该碑记立于大庙周村大邃浦庙第一进东墙壁,碑文如下:
从来栽培之力,悉荷神功,报赛之恩,宜隆祀典。吾里大邃浦庙土谷尊神,呵护一方,民共仰之。奈历年以来,并无祀事,而所谓敬恭神明者,不可得而问焉。友目击心伤,皇然有志。爰助庙侧垂字号民田四分零,所收租息,逢二月二日圣诞,着主持处治余筵。届期邀友庆祝,随即饮福。庶几馨香克荐,得以毋渎神也。第恕年湮代远,时移事殊,爰是勒石于后,以垂不朽尔。东至石磡并河,南至离牌韩柱两弓,西至庙,北至余地。
咸丰四年岁次甲寅闰七月 日
孙尚友敬立
其他碑刻
大邃浦庙碑记 立于大庙周村大邃浦庙第一进西间东墙壁。共17行,每行37字。除首句“大邃浦庙,旧有关圣帝君及土谷尊神二尊”外,其余字迹因石灰涂抹损毁,大多模糊难辨。碑末落款:道光二年三月口日立。
石山庵告示碑 原立于镇南村石山庵第一进,20世纪50年代卖给生产队作窖池砌石,后又转至建筑工地拗钢筋之用,字迹大多模糊难辨,现仍由石山庵收藏。碑文第一行刻“余姚县公署布告第二号”,正文计594字,记述立此告示缘由。后立约五条,共计600余字。其中第一条首句为“立约宗旨:专为农业中防禁雇工逃亡及偷窃耕牛、农具、一切植物而设”。碑末落款:中华民国十一年。
九莲庵碑记 立于泗北村九莲庵内,碑文计18行,共492字。开头为:“蒙恩明清年间,司事改造本庵,因张伦年助庵基一块。”下刻各助庵人姓名和所助田产的方位、面积等。碑末落款:光绪二十二年岁在丙申司事立。
配享会碑记 立于水阁周村明风自然村大道地7号周氏祖堂西山墙檐下。
碑高1米,宽0.54米,上书“配享会”及“中华民国九年岁在庚申”等文字。
周氏祖堂碑记 立于水阁周村周氏祖堂配享会碑记南5米处。碑高1.3米,宽0.54米。上书“碑记”及“光绪三十三年十一月”等文字。
余姚县四门乡学产碑(残) 立于泗门镇中心小学内。碑文尚存12行计140字。碑首书勒石缘由,正中刻“中华民国廿一年五月廿三日知事陈赞唐”,碑末刻学田位置、面积。
静觉庵碑 记存于镇北村冯蔡魏静觉庵旧址,光绪六年立。
武帝会碑 存于镇北村后海舍双龙殿旧址。
永安会碑 存于西大街社区湖边路庙弄口原永安水龙会旧址,清同治六年十一月立。
铺路碑记 存于镇南村某民宅,民国6年立。
附 已散佚的重要碑刻
余姚汝湖乙种学校记
该碑刻原立于南谢汝湖农校,20世纪80年代末,镇初级中学改建时散佚,
碑文如下:
共和国要以道德为要素,故其民恒能牺私利以举公益。共和国民以自治为天职,故多致力于实业,若学理而厌薄官僚,证之我国乃若不然。我
民国之成立也一年有半矣,自私自利之风既未有改于曩昔,而全国中稍有知识者乃群以投身政界为荣。法政学校遍布于都市,大率以速成为的,甚且有校外讲义贿卖证书等例,直与科举时之抢替关节相等。乌乎,此岂非共和国之怪现状耶!余方叹息痛恨于此,而余弟元鼎以《余姚汝湖学校事略》见示,余读之肃然起敬,曰:是诚吾所望于全国同胞者矣!溯汝湖乙种学校为谢君及诸同志所创立,始于民国纪元前四年正月,及民国元年乃以县议会之公决而改为余姚县立乙种农业学校,此五年中,学科虽未能完备,然尝赀遣陶君善松赴日本大阪农学校肄业为建设农科之预备。已毕业而归,而校中先设之蚕业本科及预科,则学生之毕业本科者已二次,其成绩固已著矣。其经费,则始由谢君及诸同志集股而积之,凡万三千四十银圆,及纪元前三年十一月公决改为捐款,及民国元年则举其设置及存款悉以充县立乙种农学校之用焉!如谢君及诸同志岂非所谓牺私利以举公益者欤!乙种农业学校虽未足以光大学理,而应用学理以改良实业,则得以是为初。
桄以视彼设立法政速成科者,度量之相越岂不远欤!余既佩谢君及诸同志创始之劳,而且愿闻其风者之兴起也!为记其始末而详其关系如左,至于同志诸君之姓名及其捐款之数,则详之于簿记,不具书焉。民国二年八月十五日蔡元培记。
东山义庄碑记
该碑记由清朱兰撰,原立于后塘河东山义庄,散佚时间不详,碑文如下:
余识谢君黼平于京师,迄今二十余年矣。但知其俭于自守,勇于任事;而不知其力行为善,汲汲于仁及一家有如斯者。尝读君东山义庄引,所见者远且大。不屑屑为一身子孙计,独于其族,创立义庄。置灶地一千四百余亩有奇,取其所入,给其婚娶、丧葬之资及鳏寡孤独废疾之无力自养者,或本镇猝遇天灾,或外郡客死于四门者,推广恤助,定为成规,永以为式。又虑一己子孙藉口先世所助义庄之产,生心变易,且董其事者侵蚀挪移有所不免,爰于咸丰丙辰立案,存诸县并上达府省,勒碑垂远。仪征晏同甫中丞嘉其行,成其志,准议依行。君乃属余为之记。余维布衣之士,实施经济,晚近罕遇其人。君何所见独远且大,而又虑患之深,是非平日力行为善而能若是乎!然则君固勇于任事者也,勇于任事,必俭于自守。始吾愿世之有志义庄者,效法君,可也。咸丰八年孟夏之月。
赐进士及第诰授光禄大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加一级随带加一级同邑愚弟朱兰记。
存著堂义庄碑记
该碑记由清朱兰撰,原立于后塘河谢氏十二房祠堂,2001年祠堂被拆时
散佚,碑文如下:
古者大功异居而同财。有余,则归之宗;不足,则资之宗。宗法立而天下无贫富不均之患。自宗法浸失,一姓之人,涣然无所统纪。同父之子,肥瘠殊等,而服属既绝,一如秦越人之不相关。于是有志之士,创为义庄之举,以收恤族人。荆川有云:义田者,其大宗之遗乎!其起于大宗之废乎!诚慨乎其言之也然,而能知其意者往往难之。吾姚四门谢氏,为宋理宗后族,始迁祖长二公,由临海来姚,分支十八,其居后塘河一支,则寿十一公也。寿十一公四传至名震者,以私产地丁若干亩推助于寿十一公祠中,详见于瑶圃邵舍人所为记。历纪绵远,斥卤之地,辟为上腴。居民之履亩输泉者,橐载而稇至,故岁入益饶。于是裔孙监生式文、州同文玉等念良法之不可弛也,生齿贫瘠者不可无以安也,而天时人事之相乘,所得藉乎以有为者不可一日失也。乃商诸宗老,于祠屋落成之后,即举行义庄。手定规程数则示余,并属为文以记之。余曰:是曷可缓乎哉!君不见范氏之义庄乎,文正创之于先,忠宣增之于后,五传至布衣良器,又补苴而充拓之。于是范氏义庄之名闻天下。然则祖宗有成法,诚不可无贤子孙以继续之也。吾闻震公所助之产,康熙朝几被人侵占矣。幸隆本、隆惠、隆合三君,协力争复,俾数百年之规绝而复续,嗣后布政司理问纯粹经理有年,祠成而又毁于壬戌兵事,今得二君者综核句稽,较若画一累世之业,卒获图成,抑岂易也哉!余观乎规程之善,而又乐事之可大可久也!始之以劝士,继之以鳏寡孤独之养,而昏丧之赠于凶灾之恤终焉。恩周于王政之所不及,事出于人情之不得已。诚由一支以推之一族,由一族以推之一乡一国,所谓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也。虽谓大功同财之义至今存焉,可也。宗法之未坠,吾为谢氏幸,亦岂独为谢氏幸也欤!同治十一年岁在壬申。
前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提督安徽全省学政同里朱兰撰。
谢氏希范义庄碑记
该碑记由诸暨陈遹声撰,原立于谢氏希范义庄,散佚时间不详,碑文如下:
古言义庄必曰范氏。余官吴门,过所谓范庄者,见绰楔巍然,闬宇翼然,诵读朗然,廪囷殷然。出纳有司,施给以时。若者为教,若者为养,若者给昏葬,若者备水旱,规画秩然,程序井然。食旧德而服先畴,阅七百数十年如一日也,何祖泽之留贻如此其长久!与姚江谢君谷先生尝慕之而未逮焉。其子纶辉吾友,承遗命,顾家贫,出操奇,赢于上海,经营一轨于正,不为诡谲垄利之行,寸累锱积,自少而壮以至于老,乃购田若干亩,地若干亩,构庄屋若干楹,积银币若干元,置器皿杂物若干具,立监司规章程。凡学校之用若干,养鳏寡孤独残疾之用若干,济丧葬昏娶之用若干。其五世祖回五公子孙遍及焉,若天灾卒遇,则又推而外房外姓。收恤宗族,嘉惠乡里,法悉且备,名其堂曰“希范”,继先志也。庄成,命予记其事。予曰:文正当年一寒素耳,其庄赀皆出于官俸,是范氏之世泽,皆朝廷之膏沐也。今子之赀,出于商,与文正无异。虽然,亦赖国家承平,关无苛征,廛无加税,商安其业,无军需之扰,无科征之派,得以有此积累。子之族人得以教、以养、以昏葬、以赈恤者,亦莫非朝廷之生成长育也。自今以往,谢氏后人能饮水思源,知仰事俯蓄之资,皆食毛践土之恩,忠爱之心油然而生。一族一乡之子弟,皆驯谨乐业而无干纪好乱之人,则子之义庄传之千百年,与范庄长存,可也!抑又闻之文正曾孙有名直方者,遭汴京之乱,羁滞岭南,至绍兴中始得还吴。聚其宗族,述忠宣公之训曰:“先文正置义田,非谓斗米匹练,便能饱暖族人,盖有深意存焉。吾经世变,车驾南渡,定都临安,召还岭海,兵火焚毁之余,长幼二千,指聚拜墓下,慈爱恭睦,皆若同居近属。然后知文正之心、忠宣之言深远而有验也。”子之经始此庄,于中原动荡之秋,海寓未靖,干戈方殷,得毋有监于直方之言,怀流离播迁之虑,隐示谢氏长幼,以不忘首邱之意,欲使回五公之流泽与范氏俱长乎。允若兹,则子之用心即文正也,其不徒以述先事贻后昆而已。名曰希范,庶几无愧,爰志之,使归而刻诸石。
抗日阵亡将士暨死难同胞纪念碑
民国27年(1938),泗门镇各界民众为悼念抗日阵亡将士及死难同胞,立碑于三门堰宏济桥南侧,碑文由时任余姚县长林泽题撰。民国30年余姚沦陷后,群众将纪念碑藏入河底,预备抗战胜利后重新竖立,后不知所终。
知识出处
《泗门镇志》
出版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反映了泗门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商贸、风情、人物、天时、地理诸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泗门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