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图书馆
余姚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余姚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重要文物古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泗门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77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重要文物古迹
分类号:
K928.71
页数:
7
页码:
752-75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泗门镇1997年3月,市政府公布谢迁状元楼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是泗门镇首个受法律保护的古建筑。至2004年,全镇共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点4处,市级重要文物古迹7处,市级历史文化保护区2处等重要文物古迹概况。
关键词:
泗门镇
文物
古迹
内容
1997年3月,市政府公布谢迁状元楼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是泗门镇首个受法律保护的古建筑。至2004年,全镇共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点4处,市级重要文物古迹7处,市级历史文化保护区2处。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状元楼 位于西大街社区大学士第北,系明代大学士谢迁幼年时的书房,始建于明代中期。相传此屋落成时,泗门谢氏八世祖谢莹正要发动众人搬迁,适逢儿媳邹氏做产。谢莹以《诗经》中“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之句,给新生孙儿取名迁,字于乔。谢迁于明成化十一年(1475)中状元后,对书房加以扩建。清代,又经谢迁后裔谢钟和、谢宜相等数次修葺。现建筑为重檐歇山顶,坐北朝南,三间二弄。梁架为穿斗、抬梁混合式结构,七柱九檩。楼上檐下挂墨书“状元楼”三字古匾。楼下石磉礅已全部沉入地面,楼房整体向西倾斜。
南顺盛 位于水阁周村,系周氏世居宅院,建于清代早期。整体建筑坐北朝南,由砖雕门楼、主楼和东西厢楼组合成院。
门楼为砖石混合结构,通高5.45米。勒脚做成须弥座,上立石柱。石柱上压有石天盘,浮雕花鸟图案。石天盘上置砖雕华板,透雕狮子滚绣球等图案。屋顶檐部为仿木结构,置砖制檩、椽及一斗三升斗拱。屋脊两翼微翘,中饰砖叠宝顶。
主楼为重檐硬山顶,三开间,通面阔12.14米,通进深12.07米。前设廊,与厢楼回廊贯通。穿斗式梁架,八柱十一檩,用材粗壮,无艺术构件。前廊抱头梁饰有卷草类的单线条刻纹。
厢楼亦为重檐硬山顶,各为六间一弄。通面阔23.29米,通进深8.4米。穿斗式梁架,五柱八檩,用材略小于主楼,亦无艺术构件。
该宅门楼砖雕、石雕技艺精湛,图案丰富,为姚北地区清代早期民居宅院门楼建筑的代表,2001年8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市级文物保护点
谢氏宗祠 又名四门谢氏始祖祠堂,俗称“大祠堂”,位于后塘河社区大通路78号。始建于明正德六年(1511),后数次毁建。现建筑为清同治至光绪年间重建,占地3650平方米。整体建筑坐北朝南,沿中轴线依次为门楼、首进长二公祠、二进三太傅祠、三进伯登公祠,另有东偏房、积谷仓及后花园等建筑。前后三个天井均为石板铺地,中置甬道。四周围以高墙。
门楼原有两层,为明代建筑,现存门洞及两间耳房。正额镌“四门谢氏始祖祠堂”八个大字,上下设莲花和祥云。门洞为圆拱门,拱沿施仙鹤祥云图。底设须弥基座,雕宝绶、祥云纹饰。西侧设斗拱雀替。门洞东西各建一间耳房,后立面均有石窗。
首进长二公祠,硬山顶高平屋,五开间。前设廊,置卷棚顶。牛腿承挑檐檩。卷棚及牛腿雕人物故事,静物花卉。明次间抬梁,四柱落地,五架梁。梢间穿斗、抬梁混合式,五柱八檩,前单后双。抬梁用材粗大平直,蝴蝶木较大,花篮雕刻精美。脊檐下设攒,为一斗三升平身科斗拱。抬梁前金柱为须弥式柱础,地面石板对缝平铺,中为地砖。正脊正中置插牌,设滚花,两侧置吻。
二进三太傅祠,大式重檐硬山顶高平屋,五开间。明次间抬梁,四柱落地,五架梁。梢间穿斗、抬梁混合式,五柱七檩。前设廊,置卷棚。檐柱及牛腿承挑檐檩。明次间前檐柱及金柱为须弥式柱础,正脊设瓦头滚花,中置砖雕人物插牌并落款。复檐设砖雕望柱隔栏。屋内设平顶,用方形木板拼接而成,每块均绘有单独的景物小品。地铺石板,中为地砖。东西山墙为双马头。
三进伯登公祠,单檐硬山顶楼房,五开间。明间抬梁,五柱落地,五架梁;次梢间穿斗、抬梁混合式,六柱八檩。楼下前设廊,二楼设倚栏,山墙墀头设砖雕及彩绘。两侧翼楼各一间,三柱落地,东西山墙各置一门洞。
三太傅祠西侧为积谷仓,硬山顶平房,五开间,穿斗式梁架,八柱八檩。前设廊,檐下设十字斗拱承檐檩。积谷仓北原有后花园。
伯登公祠东侧有偏房五间,硬山顶平房。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五柱八檩,前单后双。
该祠雕刻装饰精美,建筑规格较高,是余姚地区迄今保存最大最好的宗祠建筑群,2001年8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点。
周氏老洋楼 位于水阁周村大厅路7号,民国时期建筑。坐北朝南,由砖雕墙门、主楼和东西厢楼组合成院,其布局类似云南一带一颗印式,占地180.8平方米。
砖雕墙门石料采用梅园石,门罩上开一扇砖雕窗,两边围墙上装有琉璃窗和铁窗。主楼三开间,单檐硬山顶,抬梁式梁架,五柱九檩。前后设阳台,顶设花板,雕凸字纹,颇具徽派建筑特色。东西厢楼各一间,抬梁式结构,二柱五檩。
该楼风格为中国传统院落,又融入西洋因素,反映出民国时期中体西用的谢氏宗祠三进
建筑理念及宁绍商人既秉承传统、又富有创新意识的精神面貌,2004年7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点。
三省堂 位于状元楼西南,清代中期建筑,因《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得名。坐北朝南,原有前后三进,现仅存头进门厅、三进主楼及东西厢房,占地1817.9平方米。
门厅硬山顶平屋,三开间,明间设外八清水砖墙门,前有三层石阶。穿斗式梁架,四柱六檩。主楼重檐硬山顶,七开间,青瓦铺顶,元宝砖覆脊。穿斗式梁架,七柱九檩。前檐设廊,十字拱承檐檩。抱头梁平直,跨度较大。木格窗及窗臼古朴大方。廊下石板错缝铺地,内部明间为石板对缝,其余各间为木板。屋后有天井,四周围墙脚用三层大石板砌成。主楼前两侧有厢房,东三间、西五间,均为硬山顶平屋,穿斗式梁架,五柱七檩,前设廊。
三省堂整体规模宏大,主楼保存较好,为姚北地区清代中期建筑的典型例证,2004年7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点。
成之庄 位于西大街社区望安路14号,清同治二年(1863)建。整体坐北朝南,三进三纵。沿中轴线依次为门厅、仪门、大天井、主楼、罩屋。大天井两侧有厢楼,厢楼后又有东西侧屋。总占地约3500平方米。
门厅为硬山顶高平屋,面阔十一间。明间辟外八清水砖雕墙门,施卷棚,雕刻丰富。门额上曾挂清廷御赐“世袭骑都尉”匾。
主楼称世德堂,重檐硬山顶,面阔十一间。青瓦覆顶,石板错缝铺地。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七柱十檩,前单步后双步。前檐设廊,檐柱施斗拱装饰,抱头梁伸出檐柱再承飞檩。世德堂用材粗大,装饰简洁古朴。
罩屋为硬山顶平屋,五开间,五柱八檩。后有高墙。
大天井两侧厢楼均为单檐硬山顶,三开间,六柱八檩,二层设栏。东厢楼背后有平屋十一间,西厢楼北后有平屋七间,西北角围墙内还有五间酒作坊。
成之庄为余姚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地主庄园,具有重要的历史和建筑价值,2004年7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点。
市级重要文物古迹
大学士第 位于状元楼南。明代早期四合院建筑,为谢迁祖父谢莹的宅第,也是谢迁幼年生养之所。整体坐北朝南,东西横阔14.2米,南北进深23.3米,均为硬山顶平房。
前进门厅面阔五间,穿斗式梁架,三柱五檩。明间设过道,横额上内外均阳刻“大学士第”四个大字,每字45厘米见方,笔力刚劲有力。
二进正厅五开间,檐下长条石板铺地,屋内方形青砖铺地。五架抬梁带前廊后披,梁柱较长,装饰简单。
两侧厢房均面阔三间,三柱五檩,石板对缝铺地。
大学士第是余姚现存年代最早的宅院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重要的建筑价值。2004年12月被列为市级重要文物古迹。
大方伯第位于望安路成之庄西。系明代广东左布政使谢迪府第,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后数次毁建,现存第一进光范堂和第三进永思居。光范堂重建于民国8年,檐下横额镌“大方伯第”四个大字,为谢迪十五世孙谢谷寿所书。永思居又称方伯祠,旧祀谢迪派下历代神主,现辟为老年活动室。2004年12月,公布大方伯第为市级重要文物古迹。
容德堂“岁进士”匾 容德堂位于望安路万安桥西北角,系清乾隆年间贡生谢楫旧宅。中堂檐下悬“岁进士”匾,上款题“署理工部右侍郎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提督浙江学政王杰为”,下款题“乾隆甲午科绍兴府学廪生考充岁贡谢楫立”。2003年,容德堂因城镇建设需要被拆。2004年12月,“岁进士”匾被列为市级重要文物古迹。
高踏步民居 又名“潜德堂”,位于汝湖社区后南谢。清乾隆年间建筑。整体坐北朝南,由门楼、主楼和两侧厢楼围成三合院式,占地851平方米。
门楼为石库门结构,设四石方柱,上有砖雕,雕工精致细腻。主楼为重檐硬山顶,三间二弄。青瓦铺顶,瓦当滴水较长。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八柱十檩。前檐设廊,十字拱承檐檩,抱头梁平直,明间悬“潜德堂”匾。前开六扇方格木门,后设八道菱格木窗,其余各间窗扇嵌小雕刻物件,亦较精美。两侧厢楼均为重檐硬山顶,各六间二弄,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七柱十一檩。底楼檐前设廊,廊前设栏,与主楼呈回廊。
高踏步民居为典型的清中期建筑,且保存较好,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2004年12月被列为市级重要文物古迹。
祥丰宅 位于望安路大方伯第西。清晚期建筑,系祥丰米铺业主谢树庭居宅。整体坐北朝南,由门厅、主楼和两侧厢房围成四合院式,占地面积447平方米。
门厅为硬山顶平房,面阔七间。明间设过道,四柱四檩,穿斗式梁架,斗拱处牛腿施精美雕花,地面用石板错缝平铺。主楼为重檐硬山顶,面阔五间。穿斗、抬梁混合式结构,六柱八檩。前檐下设廊,明间开六扇花格门,上施矩形格纹。东次间开双道花格窗,窗臼为花瓶造型,上雕精细花纹。底楼地面用石板错缝平接。西山墙为观音兜山墙。
该宅作为泗门晚清商贾居所,虽多数立面已改制,但整体布局仍较完整,具有一定代表性。2004年12月被列为市级重要文物古迹。
万安桥 位于望安路与河塍路交口处。该桥取名“万岁问安”之意,始建于明嘉靖初年(1522),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重建。这是境内现存仅有的一座单孔石拱桥,全长6.25米,洞跨径1米,拱矢高1.25米,桥身最窄处宽2.2米。桥面中间为一块方正的荷花板,桥身两边各置四望柱、六栏板、二抱鼓石,正中桥栏外侧各刻“万安桥”三字。东西落坡各置七级石阶。拱券用条石,纵联并列砌筑法砌造,券沿外翻。桥底正中块券石上浮雕火球。桥侧面两边各置长系石,头部凿成鳌首,下刻楹联:“万人犹识东山里,安土同墩汝水滨。”
该桥于1996年改作旱桥,但保存基本完整,对研究姚北平原桥梁演变史有一定价值。。2004年12月被列为市级重要文物古迹。
皇封桥 位于大庙周村皇封桥自然村中心,东西横跨皇封桥江。此桥系三孔平板石桥,桥墩由长方形条石边角磨圆叠砌而成,两桥台为石条错缝垒筑。桥东西原各有五级石阶,现已平铺浇筑水泥。桥面原长7米,宽2.5米,1985年时拓宽。桥面两侧各立四望柱,中间四望柱上雕刻石狮子。正中栏板外侧面各刻篆书体“皇封桥”三字,为晚清举人杨积芳所书。南栏板外侧并阴刻有“中华民国十三年中元甲子中秋日”与奉修工匠姓名。2004年12月被列为市级重要文物古迹。
市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阁老府传统文化街区 位于西大街社区,其范围东起河塍路,北至西大街、西起湖边路、南至望安路。以谢迁旧宅阁老府遗址为主体,街区内分布有大学士第、状元楼、大方伯第、一甲重光祠、知止斋、三省堂、成之庄、人和庄、祥丰老宅、万安桥、容德堂等明清古建筑,其中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文物保护点2处、市级重要文物古迹5处。2004年12月被列为市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皇封桥古村落 位于大庙周村西南隅。村内河沟纵横,桥梁众多,有太平桥、乐成桥、燕冀桥等,尤以皇封桥名闻四乡,村因以为名。以皇封桥为中心,有杨晋泰商号、祥丰里、咸丰染店、同泰钱号、马鞍埠头、烧香埠头等明清建筑。2004年12月被列为市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知识出处
《泗门镇志》
出版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反映了泗门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商贸、风情、人物、天时、地理诸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泗门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