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物古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泗门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774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文物古迹
分类号: K928.71
页数: 39
页码: 752-79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泗门镇境内文物古迹以明、清及民国时期地面建筑物为主。在历经天灾人祸损毁后,至2004年仍有大量遗存,集中分布于建成区及水阁周、皇封桥等村落,在大庙周、海南等村亦有少量遗存等文物古迹的概况。
关键词: 泗门镇 文物 古迹

内容

境内文物古迹以明、清及民国时期地面建筑物为主。在历经天灾人祸损毁后,至2004年仍有大量遗存,集中分布于建成区及水阁周、皇封桥等村落,在大庙周、海南等村亦有少量遗存。
  第一节 重要文物古迹
  1997年3月,市政府公布谢迁状元楼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是泗门镇首个受法律保护的古建筑。至2004年,全镇共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点4处,市级重要文物古迹7处,市级历史文化保护区2处。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状元楼 位于西大街社区大学士第北,系明代大学士谢迁幼年时的书房,始建于明代中期。相传此屋落成时,泗门谢氏八世祖谢莹正要发动众人搬迁,适逢儿媳邹氏做产。谢莹以《诗经》中“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之句,给新生孙儿取名迁,字于乔。谢迁于明成化十一年(1475)中状元后,对书房加以扩建。清代,又经谢迁后裔谢钟和、谢宜相等数次修葺。现建筑为重檐歇山顶,坐北朝南,三间二弄。梁架为穿斗、抬梁混合式结构,七柱九檩。楼上檐下挂墨书“状元楼”三字古匾。楼下石磉礅已全部沉入地面,楼房整体向西倾斜。
  南顺盛 位于水阁周村,系周氏世居宅院,建于清代早期。整体建筑坐北朝南,由砖雕门楼、主楼和东西厢楼组合成院。
  门楼为砖石混合结构,通高5.45米。勒脚做成须弥座,上立石柱。石柱上压有石天盘,浮雕花鸟图案。石天盘上置砖雕华板,透雕狮子滚绣球等图案。屋顶檐部为仿木结构,置砖制檩、椽及一斗三升斗拱。屋脊两翼微翘,中饰砖叠宝顶。
  主楼为重檐硬山顶,三开间,通面阔12.14米,通进深12.07米。前设廊,与厢楼回廊贯通。穿斗式梁架,八柱十一檩,用材粗壮,无艺术构件。前廊抱头梁饰有卷草类的单线条刻纹。
  厢楼亦为重檐硬山顶,各为六间一弄。通面阔23.29米,通进深8.4米。穿斗式梁架,五柱八檩,用材略小于主楼,亦无艺术构件。
  该宅门楼砖雕、石雕技艺精湛,图案丰富,为姚北地区清代早期民居宅院门楼建筑的代表,2001年8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市级文物保护点
  谢氏宗祠 又名四门谢氏始祖祠堂,俗称“大祠堂”,位于后塘河社区大通路78号。始建于明正德六年(1511),后数次毁建。现建筑为清同治至光绪年间重建,占地3650平方米。整体建筑坐北朝南,沿中轴线依次为门楼、首进长二公祠、二进三太傅祠、三进伯登公祠,另有东偏房、积谷仓及后花园等建筑。前后三个天井均为石板铺地,中置甬道。四周围以高墙。
  门楼原有两层,为明代建筑,现存门洞及两间耳房。正额镌“四门谢氏始祖祠堂”八个大字,上下设莲花和祥云。门洞为圆拱门,拱沿施仙鹤祥云图。底设须弥基座,雕宝绶、祥云纹饰。西侧设斗拱雀替。门洞东西各建一间耳房,后立面均有石窗。
  首进长二公祠,硬山顶高平屋,五开间。前设廊,置卷棚顶。牛腿承挑檐檩。卷棚及牛腿雕人物故事,静物花卉。明次间抬梁,四柱落地,五架梁。梢间穿斗、抬梁混合式,五柱八檩,前单后双。抬梁用材粗大平直,蝴蝶木较大,花篮雕刻精美。脊檐下设攒,为一斗三升平身科斗拱。抬梁前金柱为须弥式柱础,地面石板对缝平铺,中为地砖。正脊正中置插牌,设滚花,两侧置吻。
  二进三太傅祠,大式重檐硬山顶高平屋,五开间。明次间抬梁,四柱落地,五架梁。梢间穿斗、抬梁混合式,五柱七檩。前设廊,置卷棚。檐柱及牛腿承挑檐檩。明次间前檐柱及金柱为须弥式柱础,正脊设瓦头滚花,中置砖雕人物插牌并落款。复檐设砖雕望柱隔栏。屋内设平顶,用方形木板拼接而成,每块均绘有单独的景物小品。地铺石板,中为地砖。东西山墙为双马头。
  三进伯登公祠,单檐硬山顶楼房,五开间。明间抬梁,五柱落地,五架梁;次梢间穿斗、抬梁混合式,六柱八檩。楼下前设廊,二楼设倚栏,山墙墀头设砖雕及彩绘。两侧翼楼各一间,三柱落地,东西山墙各置一门洞。
  三太傅祠西侧为积谷仓,硬山顶平房,五开间,穿斗式梁架,八柱八檩。前设廊,檐下设十字斗拱承檐檩。积谷仓北原有后花园。
  伯登公祠东侧有偏房五间,硬山顶平房。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五柱八檩,前单后双。
  该祠雕刻装饰精美,建筑规格较高,是余姚地区迄今保存最大最好的宗祠建筑群,2001年8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点。
  周氏老洋楼 位于水阁周村大厅路7号,民国时期建筑。坐北朝南,由砖雕墙门、主楼和东西厢楼组合成院,其布局类似云南一带一颗印式,占地180.8平方米。
  砖雕墙门石料采用梅园石,门罩上开一扇砖雕窗,两边围墙上装有琉璃窗和铁窗。主楼三开间,单檐硬山顶,抬梁式梁架,五柱九檩。前后设阳台,顶设花板,雕凸字纹,颇具徽派建筑特色。东西厢楼各一间,抬梁式结构,二柱五檩。
  该楼风格为中国传统院落,又融入西洋因素,反映出民国时期中体西用的谢氏宗祠三进
  建筑理念及宁绍商人既秉承传统、又富有创新意识的精神面貌,2004年7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点。
  三省堂 位于状元楼西南,清代中期建筑,因《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得名。坐北朝南,原有前后三进,现仅存头进门厅、三进主楼及东西厢房,占地1817.9平方米。
  门厅硬山顶平屋,三开间,明间设外八清水砖墙门,前有三层石阶。穿斗式梁架,四柱六檩。主楼重檐硬山顶,七开间,青瓦铺顶,元宝砖覆脊。穿斗式梁架,七柱九檩。前檐设廊,十字拱承檐檩。抱头梁平直,跨度较大。木格窗及窗臼古朴大方。廊下石板错缝铺地,内部明间为石板对缝,其余各间为木板。屋后有天井,四周围墙脚用三层大石板砌成。主楼前两侧有厢房,东三间、西五间,均为硬山顶平屋,穿斗式梁架,五柱七檩,前设廊。
  三省堂整体规模宏大,主楼保存较好,为姚北地区清代中期建筑的典型例证,2004年7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点。
  成之庄 位于西大街社区望安路14号,清同治二年(1863)建。整体坐北朝南,三进三纵。沿中轴线依次为门厅、仪门、大天井、主楼、罩屋。大天井两侧有厢楼,厢楼后又有东西侧屋。总占地约3500平方米。
  门厅为硬山顶高平屋,面阔十一间。明间辟外八清水砖雕墙门,施卷棚,雕刻丰富。门额上曾挂清廷御赐“世袭骑都尉”匾。
  主楼称世德堂,重檐硬山顶,面阔十一间。青瓦覆顶,石板错缝铺地。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七柱十檩,前单步后双步。前檐设廊,檐柱施斗拱装饰,抱头梁伸出檐柱再承飞檩。世德堂用材粗大,装饰简洁古朴。
  罩屋为硬山顶平屋,五开间,五柱八檩。后有高墙。
  大天井两侧厢楼均为单檐硬山顶,三开间,六柱八檩,二层设栏。东厢楼背后有平屋十一间,西厢楼北后有平屋七间,西北角围墙内还有五间酒作坊。
  成之庄为余姚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地主庄园,具有重要的历史和建筑价值,2004年7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点。
  市级重要文物古迹
  大学士第 位于状元楼南。明代早期四合院建筑,为谢迁祖父谢莹的宅第,也是谢迁幼年生养之所。整体坐北朝南,东西横阔14.2米,南北进深23.3米,均为硬山顶平房。
  前进门厅面阔五间,穿斗式梁架,三柱五檩。明间设过道,横额上内外均阳刻“大学士第”四个大字,每字45厘米见方,笔力刚劲有力。
  二进正厅五开间,檐下长条石板铺地,屋内方形青砖铺地。五架抬梁带前廊后披,梁柱较长,装饰简单。
  两侧厢房均面阔三间,三柱五檩,石板对缝铺地。
  大学士第是余姚现存年代最早的宅院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重要的建筑价值。2004年12月被列为市级重要文物古迹。
  大方伯第位于望安路成之庄西。系明代广东左布政使谢迪府第,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后数次毁建,现存第一进光范堂和第三进永思居。光范堂重建于民国8年,檐下横额镌“大方伯第”四个大字,为谢迪十五世孙谢谷寿所书。永思居又称方伯祠,旧祀谢迪派下历代神主,现辟为老年活动室。2004年12月,公布大方伯第为市级重要文物古迹。
  容德堂“岁进士”匾 容德堂位于望安路万安桥西北角,系清乾隆年间贡生谢楫旧宅。中堂檐下悬“岁进士”匾,上款题“署理工部右侍郎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提督浙江学政王杰为”,下款题“乾隆甲午科绍兴府学廪生考充岁贡谢楫立”。2003年,容德堂因城镇建设需要被拆。2004年12月,“岁进士”匾被列为市级重要文物古迹。
  高踏步民居 又名“潜德堂”,位于汝湖社区后南谢。清乾隆年间建筑。整体坐北朝南,由门楼、主楼和两侧厢楼围成三合院式,占地851平方米。
  门楼为石库门结构,设四石方柱,上有砖雕,雕工精致细腻。主楼为重檐硬山顶,三间二弄。青瓦铺顶,瓦当滴水较长。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八柱十檩。前檐设廊,十字拱承檐檩,抱头梁平直,明间悬“潜德堂”匾。前开六扇方格木门,后设八道菱格木窗,其余各间窗扇嵌小雕刻物件,亦较精美。两侧厢楼均为重檐硬山顶,各六间二弄,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七柱十一檩。底楼檐前设廊,廊前设栏,与主楼呈回廊。
  高踏步民居为典型的清中期建筑,且保存较好,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2004年12月被列为市级重要文物古迹。
  祥丰宅 位于望安路大方伯第西。清晚期建筑,系祥丰米铺业主谢树庭居宅。整体坐北朝南,由门厅、主楼和两侧厢房围成四合院式,占地面积447平方米。
  门厅为硬山顶平房,面阔七间。明间设过道,四柱四檩,穿斗式梁架,斗拱处牛腿施精美雕花,地面用石板错缝平铺。主楼为重檐硬山顶,面阔五间。穿斗、抬梁混合式结构,六柱八檩。前檐下设廊,明间开六扇花格门,上施矩形格纹。东次间开双道花格窗,窗臼为花瓶造型,上雕精细花纹。底楼地面用石板错缝平接。西山墙为观音兜山墙。
  该宅作为泗门晚清商贾居所,虽多数立面已改制,但整体布局仍较完整,具有一定代表性。2004年12月被列为市级重要文物古迹。
  万安桥 位于望安路与河塍路交口处。该桥取名“万岁问安”之意,始建于明嘉靖初年(1522),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重建。这是境内现存仅有的一座单孔石拱桥,全长6.25米,洞跨径1米,拱矢高1.25米,桥身最窄处宽2.2米。桥面中间为一块方正的荷花板,桥身两边各置四望柱、六栏板、二抱鼓石,正中桥栏外侧各刻“万安桥”三字。东西落坡各置七级石阶。拱券用条石,纵联并列砌筑法砌造,券沿外翻。桥底正中块券石上浮雕火球。桥侧面两边各置长系石,头部凿成鳌首,下刻楹联:“万人犹识东山里,安土同墩汝水滨。”
  该桥于1996年改作旱桥,但保存基本完整,对研究姚北平原桥梁演变史有一定价值。。2004年12月被列为市级重要文物古迹。
  皇封桥 位于大庙周村皇封桥自然村中心,东西横跨皇封桥江。此桥系三孔平板石桥,桥墩由长方形条石边角磨圆叠砌而成,两桥台为石条错缝垒筑。桥东西原各有五级石阶,现已平铺浇筑水泥。桥面原长7米,宽2.5米,1985年时拓宽。桥面两侧各立四望柱,中间四望柱上雕刻石狮子。正中栏板外侧面各刻篆书体“皇封桥”三字,为晚清举人杨积芳所书。南栏板外侧并阴刻有“中华民国十三年中元甲子中秋日”与奉修工匠姓名。2004年12月被列为市级重要文物古迹。
  市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阁老府传统文化街区 位于西大街社区,其范围东起河塍路,北至西大街、西起湖边路、南至望安路。以谢迁旧宅阁老府遗址为主体,街区内分布有大学士第、状元楼、大方伯第、一甲重光祠、知止斋、三省堂、成之庄、人和庄、祥丰老宅、万安桥、容德堂等明清古建筑,其中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文物保护点2处、市级重要文物古迹5处。2004年12月被列为市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皇封桥古村落 位于大庙周村西南隅。村内河沟纵横,桥梁众多,有太平桥、乐成桥、燕冀桥等,尤以皇封桥名闻四乡,村因以为名。以皇封桥为中心,有杨晋泰商号、祥丰里、咸丰染店、同泰钱号、马鞍埠头、烧香埠头等明清建筑。2004年12月被列为市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第二节 其他文物古迹
  境内民国前建筑除少量列入政府保护名录外,其余多任其自生自灭,部分已破败不堪。光明粮站、谢家路船闸等建筑虽为新中国成立后所建,因能体现时代特色,亦予以介绍。
  太傅世家 俗称二房厅,位于东大街社区蔡元房西。相传为明建昌知县谢一麟的宅第,亦有人认为是明两淮盐运使运判、太仆寺丞谢一鹏的府第,名光禄第。该建筑整体坐北朝南,前后二进,占地1188平方米。前进衍庆堂,重檐硬山顶楼房,面阔五间。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七柱九檩,前单后双。前檐设廊,抱头梁造型朴素。檐廊下铺长条石板,内堂铺方形青砖。后进德逸馆,建筑形制与前进基本一致。
  一甲重光祠 位于大学士第与三省堂门厅之间,系泗门谢氏二房汝房支(谢迁仲子谢丕派)供奉历代神主之所。因谢迁、谢丕父子皆为一甲进士,故旧有匾曰“一甲重光”。该祠坐北朝南,单进三开间硬山式平房。
  杏五房 位于汝湖社区前南谢,系谢迁嫡长曾孙谢敬行(排行五)后裔聚居处,故旧名行五房。坐北朝南,单进七开间,重檐硬山顶楼房。中堂曾为泗门谢氏二房长房支(谢迁长子谢正派)供奉历代神主之所,称行五房祠。
  知止斋 位于三省堂门厅西,原为谢迁七世孙、清四川龙安知府谢钟和的书斋,斋名取自《礼记·大学》中“知止而后有定”之句。康熙三十二年(1693)谢钟和去世后辟为太傅祠,供奉谢迁及上三代神主。书斋坐北朝南,系单进建筑,由大厅及东侧积谷仓组成,均为三开间的硬山顶平屋,总占地193.7平方米。大厅明间抬梁式梁架,四柱落地,曾悬匾曰“敬时思孝”。次间穿斗、抬梁混合式结构,五柱七檩。积谷仓穿斗、抬梁混合式结构,五柱七檩,用材较小。
  蔡元房 又称敬义堂,位于东大街社区南石洞,系清中期谢蔡元旧宅。整体坐北朝南,由大厅、仪门、主楼及东西厢楼组成,占地面积873.9平方米。大厅为硬山式高平房,三开间。明间为抬梁式梁架,四柱十檩。次间为抬梁、穿斗混合式,用五柱。七架梁前置卷棚后带双步。主楼为重檐硬山式,三开间,穿斗式梁架,七柱十檩,前设廊。东西厢楼各九间一弄,均硬山顶,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东厢楼前双檐,后单檐,四柱六檩,后槛墙脚石板并列砌筑。西厢楼前后均重檐,五柱七檩。大厅至主楼过道上有仪门,双坡硬山顶,石柱石梁。
  谢氏六房宅 位于万安桥东。为泗门谢氏六房子孙世居之所,格局较为混乱,建筑时代亦多有不同。仪门、东侧楼、门厅为明末清初时期建筑,前楼、主楼、东侧单披、单楼为清代中晚期建筑。
  前楼为重檐硬山顶,四间一弄,东数第二间为弄。穿斗、抬梁混合式结构,五柱七檩。
  仪门为砖石混合结构,门框为大条石块框筑,素面无纹饰楹联。门额上覆青瓦,饰砖雕,刻卷云纹。门臼为木质,上施卷草纹。
  大厅为硬山顶高平屋,穿斗、抬梁混合式结构,五柱七檩。现存二间,正对砖雕门楼的明间原设穿堂。
  主楼重檐硬山顶,七开间,观音兜山墙。穿斗、抬梁混合式结构,七柱九檩。檐下辟廊,施十字斗拱承檐檩,地面为石板对缝平铺而成。抱头梁上雕刻石榴宫灯图。柱础为灯笼造型,上饰祥云纹。屋内地面较廊下略高,门槛处施绣球形透气孔。窗为方格花窗,门臼上并刻精美雕花。
  主楼东侧有单侧披屋,二柱落地,抬梁式结构,四架檩。前为东侧楼,重檐硬山顶,两间一弄,穿斗、抬梁混合式结构,三柱五檩,施方格花窗。
  主楼与侧楼间有一单楼,硬山顶,一开间,穿斗、抬梁混合式结构,四柱六檩。
  该宅前期建筑造型较为古朴素雅,晚期建筑较为精美考究,从中可见不同时期建筑的发展演变过程。
  咸和房 位于西大街社区天和房西,清代中期建筑。整体坐北朝南,前厅后楼,两侧厢楼前后贯穿,占地1528平方米。原前有墙门,后有罩屋,现均已拆改。
  前厅为硬山顶高平屋,五间二弄。明间七架抬梁带前单步后双步,其余各间八柱十檩,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前檐设廊,十字拱承檐檩,抱头梁厚实。主楼为重檐硬山顶,五间二弄。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七柱十一檩。前设廊,后有披屋。两侧厢楼各十四间二弄,六柱十檩,与厅堂构成回廊。
  天和房 位于咸和房东,清代晚期建筑。整体坐北朝南,有前后两进,每进均有东西厢楼,各成院落,占地面积近1500平方米。
  前进为硬山式平房,五间二弄,中堂曾悬“茂德堂”匾。檐下辟廊,施卷棚。两侧厢楼各为七间,重檐硬山式。西厢楼后为花园,有五间朝南硬山式平房。
  后进为重檐硬山顶楼房,面阔七间。六柱八檩,穿斗、抬梁混合式结构。檐下辟廊,施十字斗拱承檐檩,斗拱上略施花纹,抱头梁素面。明间原为过道,前后各开六扇花格门,通楼后太平池。现池不存,后门已封。次、梢、尽间檐下设雨栏,石质栏槽,上筑立木质花格。现仅西次梢间存,其余立面均改。二楼亦设雨栏,全木质,较一楼略大。檐下及天井均为石板错缝铺砌。
  主楼两侧有走马楼式厢楼与主楼相连,各三间重檐硬山顶,五柱七檩,穿斗、抬梁混合式结构。西厢楼与主楼连接处开一门洞,上饰砖雕,原次间檐下设与主楼相同雨栏,现仅存部分石槽。东厢楼南山墙上存双马头。东西厢楼南山墙檐下均开拱形门洞,上饰砖雕门罩。
  天和房分布规整,规模宏大,为泗门清晚期代表性建筑。
  泰和房 位于西大街社区后街,清代晚期至民国时期建筑,系清末民初上海滩金融界名人谢纶辉故居。整体坐北朝南,主体建筑有门楼、门厅、前院大厅、前楼、主楼、两翼楼及前后侧楼等,占地1341.5平方米。
  门楼为海派石库门式,建于民国时期。门洞为哥特式青砖圆拱门,两侧立柱亦为青砖砌筑,上设灰雕装饰。大门为厚板门包铁皮,置门环。门楼东侧为门厅,硬山顶平房,四开间,山墙墀头施彩绘。
  前院大厅为硬山顶平屋,三开间。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六柱九檩,前单后双。大厅东侧为前楼,重檐硬山顶,三开间,前设廊。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五柱七檩。东西山墙基由石板垒砌。庭院内石板错缝平铺。
  后院主楼为重檐硬山顶,七间两弄,前设廊。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六柱八檩。东西翼楼各两间一弄,亦为重檐硬山顶,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五柱八檩,檐柱设十字拱。楼板搁栅为圆木。翼楼与主楼相连的弄间分设墙门,上为走马楼。
  后院西侧另有一小侧院,有前后两侧楼。南侧楼为重檐硬山顶,三开间,五柱七檩,檐柱设十字拱承檐檩。北侧楼建于民国,单檐硬山顶,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五柱七檩。底楼辟廊,廊柱为方柱,雀替施花卉雕刻。
  该宅格局宏大,建筑风格为中西结合的海派样式,有一定的建筑和历史研究价值。
  后街竹丝墙门 位于后街16号,清代中期建筑。整体坐北朝南,由门厅、主楼及两厢房围成四合院式,占地425.3平方米。
  门厅为硬山顶平房,五开间,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五柱七檩。檐柱设牛腿承挑檐檩。明间为穿堂,设板门六扇,地面用石板错缝平铺。两侧山墙为荷叶山墙,现仅存东山墙。门厅与主楼之间为天井,东西两侧为厢房。主楼重檐硬山顶,五开间。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七柱九檩。檐柱设十字拱承檐檩,抱头梁素面。前设廊,廊下西山墙设门,置门罩。两侧山墙设双马头,置石窗。
  藕荷弄当店 位于东大街社区藕荷弄,系清光绪年间益泰典当铺旧址,后数次改建,现存主楼、西厢屋、水池等,占地362.8平方米。主楼坐南朝北,九开间,前重檐后单檐,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六柱八檩。前带廊,廊下石板错缝平铺。梢间背面开石库门,通后天井。背面二楼置槛墙,上设栏杆,内置摇窗。主楼前为一方池水,石砌池壁,池水泛绿。西厢屋现仅存一间。
  东山弄孙氏老屋 位于东大街社区东山弄,原系成之庄长子谢茂豫别业,俗称小东山,后转于孙姓,并于民国22年重建。整体坐北朝南,由墙门、正屋、东厢屋、天井组成,占地299.15平方米。墙门上额书“居之安”。正屋五开间,单檐硬山顶,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五柱八檩。明次间前辟廊。檐柱头施十字斗拱承檐檩,抱头梁素面,变形回字纹木摇窗。东厢屋两间,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四柱六檩。正屋后有菜园、池塘。
  人和庄 位于成之庄东,与成之庄并排连建。整体建筑坐北朝南,成四合院回廊格局,占地887平方米。前进为重檐硬山顶楼房,五间二弄,明间原设墙门。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五柱七檩。后进形制与前进基本相同。两侧厢楼各五间,四柱五檩穿斗式。天井为石板错缝铺地。
  井头弄老宅 位于后街20~22号,清代中期建筑。整体坐北朝南,由倒座、正楼、东侧屋及朝东墙门组成,占地489.2平方米。
  倒座为硬山顶平屋,六开间。穿斗、抬梁混合式结构,五柱七檩,东山墙开石窗。现临街立面改为正立面,不见原始风貌。主楼为重檐硬山顶,面阔五间。五柱七檩,穿斗、抬梁混合式结构。明次间檐下辟廊。楼上开双窗,施方格纹。倒座与主楼间为天井,用石板错缝铺砌。天井东侧有侧屋,二开间,三柱五檩,穿斗、抬梁混合式结构。东侧屋与主楼连接处建朝东墙门,二柱落地,外八墙门,开门两扇。墙门两侧饰砖雕,牛腿上雕刻花卉祥云图。
  该宅因为临街,寸土必争,导致倒座与主楼没有分布在同一中轴线上,格局无对称关系,是古民居中较有特色的一例。
  谢氏敬履堂 位于东大街社区季孟弄13号,明代建筑,俗称老屋。整体坐北朝南,由门厅、主楼、厢屋围成四合院式,占地473.1平方米。
  门厅为硬山式平房,五开间,五柱七檩,明间设中柱,前后带廊。主楼重檐硬山顶,五开间,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五柱八檩。前设廊后带双步梁。檐下石板对接平铺,阶沿石横长厚实。檐柱础高脚底,腹鼓,下垫磉盘。东西前檐山墙处开门。两侧厢屋各三间,硬山顶,三柱五檩。门厅外东南角有一口古井,井圈石质,上下圆口,井壁砖块横列叠砌,口窄内宽腹深,井水清冽,为附近民众生活水源。
  该宅为境内尚存的明代民居之一,对研究姚北地区建筑沿革有一定参考价值。
  红桂路竹丝墙门 位于汝湖社区红桂路64号,清代建筑,以其墙门门面用竹条编排,故名。整体坐北朝南,由门厅、主楼、两侧厢房围成四合院式,占地593.4平方米。
  门厅为硬山式平房,七开间,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四柱六檩。明间前施挑檐檩,后带廊,设两道大门,头道即为竹丝墙门。牛腿较粗大,雕饰人物故事图案。梁轩间正中雕牡丹,两边为凤凰,寓意凤戏牡丹。主楼五间,重檐硬山顶,西山墙置一马头。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六柱八檩。两边缝为穿斗式梁架,八柱八檩。前辟廊至次间,梢间廊下开木质雕花玻璃门。明间开六扇玻璃木门,次间开回字纹摇窗,内置玻璃推窗。二楼窗槛前施木栅栏,内开格子窗。天井用石板错缝平铺。
  红桂路诸宅 位于红桂路十堡桥弄1号,坐北朝南,由墙门、主楼及天井组成,占地153.6平方米。墙门为石库门框,上施砖雕,额曰“云蒸霞蔚”。门头双檐飞逸,中夹插牌。主楼单檐硬山顶,三开间,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五柱七檩,砖木混作。檐下辟廊,设卷棚顶,底楼檐柱小牛腿挑檐檩,二楼设阳台扶栏。该宅以中体为主,西式为辅,是境内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中西合璧式民国建筑。
  东墙门诸宅 位于汝湖社区第十堡东墙门24~26号,相传为明进士诸燮旧宅。整体坐西朝东,墙门临河,主楼五开间重檐硬山顶。
  谢氏行素堂 位于汝湖社区杏五房西,系清咸丰九年(1859)进士谢锡蕃旧宅,民国时期转与沪上画家谢之光。主楼原为七间,现存四间,重檐硬山顶。
  裕泰老宅 位于汝湖社区三门堰桥东南角,清晚期建筑,系清末民初裕泰贳船厂业主谢桂生居宅。整体坐北朝南,由门厅、正厅、东侧屋组成,占地面积434.8平方米。门厅为硬山顶平屋,面阔五间,三柱四檩,穿斗、抬梁混合式结构。明间设过道,开门两扇,石板错缝平铺地面。设外八墙门,砖石结构,上雕花草图案,并划细线做方格纹装饰。檐下牛腿雕刻花草人物故事图。正厅为硬山顶高平屋,面阔五间。明间抬梁式,五柱落地;次梢间穿斗、抬梁式混合结构,六柱八檩。东侧屋为硬山顶,二间一弄,四柱落地,穿斗、抬梁混合式结构。东山墙侧有一古井,石质圆形井圈。
  关帝庙 位于汝湖社区湖边路37号,系民国时期宗教建筑。整体坐北朝南,由门厅、大厅及两侧厢房组成,均为硬山顶平房,占地面积260.5平方米。门厅一间二弄,四柱四檩,穿斗式梁架,施十字斗拱承檐檩。大殿五开间,明间抬梁式梁架,四柱落地;次梢间穿斗、抬梁混合式结构,五柱七檩。两侧厢房各二开间,三柱五檩,穿斗、抬梁混合式结构,两侧有风火墙。
  东山义庄 位于后塘河社区大通路89号,清晚期公益性建筑,由乡绅谢览辉所建。整体坐北朝南,门厅及大厅均为硬山顶平房,总占地960.6平方米。门厅七开间,后设廊。明间为穿堂,设门洞可通河埠,抬梁式梁架,四柱落地,五架梁。其余各间为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五柱七檩。大厅三开间,用材较粗壮平直,间架较大。前设廊,置卷棚。明间抬梁式梁架,四柱落地,五架梁。次间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五柱九檩,前双后双。檐柱设牛腿承挑檐檩。东西山墙廊下设石库门洞。
  兰草堂 位于后塘河社区东道路2弄,系清举人谢炜旧宅。整体坐北朝南,分前后两进。前进为硬山顶平屋,面阔五间,穿斗式梁架,五柱七檩,明间设穿堂。后进硬山顶楼屋,五开间,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五柱七檩。前檐设廊,石板错缝铺地。明间悬“双菊轩”匾。前进前原有天井及门楼,门楼已毁,天井内假山等亦不存,唯存一株高40余米、树龄约300年的银杏树,已列入古树保护名录。
  施启瑞举人府 位于海南村施家自然村102号,清代中期建筑,民间称泰和里,为晚清举人施启瑞旧宅。整体坐北朝南,由砖雕门楼、主楼、两侧厢楼及前后天井组成,占地1071.8平方米。
  砖雕门楼呈双坊四柱式,门额正面雕“怀德维宁”四字,背面雕“所其无逸”四字,其四周均饰精美砖雕及人物故事图。台门正背面石柱上均镌对联,正面字迹已风化,背面镌“大朴弥文克绍箕于稼穑,惟苦为宝光门第于诗书”。门楼后天井地面用长条石板错缝铺砌而成。
  主楼为重檐硬山顶,三间二弄,前设二级石阶。明间穿斗式梁架结构,八柱落地。次、梢间七柱八檩,穿斗抬梁式混合结构。檐下辟廊,施十字斗拱承檐檩。抱头梁下部有精美雕刻,内容为人物故事、四季景色等,旁有“秋饮黄菊酒”等阳刻诗文匹配。明间开六扇花格门,次间施格纹窗。中堂两侧壁上有科举捷报12张,多已斑驳不全,仍可辨者有“捷报官报贵府少老爷施(讳)启瑞高中乙亥恩科浙江乡试中式第五十一名”,为浙江学政衙门所发。
  两侧厢楼为重檐硬山顶,原各面阔九间,现均有缺失。穿斗、抬梁式混合结构,五柱七檩。
  主楼后天井由围墙连接两侧厢楼北山墙围成,并开东西二边门,上饰门额。
  周氏春风堂 位于海南村洪家路自然村,清代建筑,民间又称旗杆墙门。原先规模宏大,有前后三进,现仅存后进主楼,占地593平方米。主楼坐北朝南,重檐硬山顶,面阔九间,石板对缝铺地。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七柱十檩。前檐设廊,施卷棚顶,雕刻精美。檐柱及柱础粗大,柱外施牛腿板及云头承飞檩。窗设四道,外有栏栅,装饰亦较丰富。屋后为天井。
  杨景泰老宅 位于大庙周村皇封桥东南角,清代建筑,系乡绅杨晋泰旧宅。整体坐北朝南,由东院、西院两个三合院及后罩屋组成,占地666.9平方米。
  西院由主楼与两厢楼组成,呈“凹”字形。主楼五间两弄,重檐硬山顶,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七柱十檩。檐下辟廊,檐柱上施十字斗拱承檐檩,抱头梁两角雕花,雕工流畅舒展。明间开六扇回字纹隔扇门。厢楼各两间一弄,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四柱六檩。后山墙及西山墙各开石窗,槛墙高达1.2米,回字形排列。天井正中铺筑石板甬道,宽1.5米。
  东院仅存西厢楼,七间一弄,后山墙为观音兜山墙。前重檐后单檐,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三柱五檩。后设石拱门及砖雕门罩、窗罩。
  东西两院背后为东西走向的后罩屋,现存六间一弄。
  皇封桥杨氏老宅位于大庙周村皇封桥西北角。由门厅、主楼及两侧厢房围成四合院式,占地520.9平方米。
  门厅为硬山顶平屋,五开间。穿斗、抬梁混合式结构,四柱六檩。东次间设过道,设石质门框。其余各间南开石窗,饰“卍”字纹,北施花格门窗。北檐下设廊,施十字斗拱承檐檩。
  主楼为重檐硬山顶,原面阔五间,现西梢间已毁。穿斗、抬梁混合式结构,七柱十檩,前单后双。檐下辟廊,施柱头科十字斗拱成檐檩,斗拱处施雕刻,地面用石板错缝对接。明间开六扇花格门,次间开窗,施“卍”字斜格纹。槛墙敷水泥划细线装饰,下设透气孔。屋内地面为石板铺筑,略高于屋外。
  两侧厢房为硬山顶平房,三开间。明间二柱落地,抬梁式梁架。次间穿斗、抬梁混合式结构,三柱五檩。明间设门,两侧开花格窗,窗下槛墙为水泥质画细线装饰。
  周氏支祠允安堂 位于大庙周村庙西自然村,系开元周氏支祠,清末民初祠堂建筑。原有三进,现仅存第三进正堂及两侧厢房,均为硬山顶平屋,占地318平方米。正堂面阔七间,前檐辟廊,十字拱承檐檩。明间五架抬梁带前单步后双步,其余各降为穿斗式梁架。厢房各三间,与正堂相连,抬梁式梁架,二柱四檩。该祠装饰朴素,用材较小。
  周氏宗祠大本堂 位于水阁周村穿三房20号,系开元周氏宗祠,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光绪年间重建。原先规模宏大,有前后三进,现仅存第三进对越楼。对越楼坐北朝南,重檐硬山顶,面阔七间。明间及次间为五架抬梁带前双步后双步,梢间为五柱九檩,尽间为八柱九檩穿斗式。前檐设廊,檐柱设牛腿、雀替装饰,上施云纹及人物纹等。抱头梁平直,雕刻丰富。柱及柱础均较粗大。
  对越楼东南角为附设周氏义塾,坐北朝南,硬山式平屋,面阔五间,两侧观音兜山墙。明间五架抬梁带前单步后双步,次间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梢间穿斗式梁架。前檐设廊,檐柱直接承檩,外设牛腿及云头、雀替承飞檩。
  水阁周村水龙间 位于水阁周村省塘路4号,系民国时期消防建筑。坐南朝北,硬山顶平屋,三开间,占地103.2平方米。明间穿斗、抬梁混合式结构,五柱八檩,前单后双。次间八柱落地,穿斗式结构。西次间檐下悬“消防队”匾,屋内存放有水龙车、木桶、擎灯等传统消防器材。
  谢和寿故居 位于西大街社区望安路5号,晚清建筑,系台湾著名茶业种植专家谢和寿旧宅。整体坐北朝南,占地309平方米。主楼重檐硬山顶,五开间。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六柱八檩。檐下辟廊,檐柱牛腿挑檐隔,雀替雕饰。明间开六扇隔扇门,槅心为回字纹中夹双喜。东有侧屋四间,穿抬梁混合式梁架,三柱五檩。天井南墙西首处开石库门。
  后街“老油车” 位于后街39号,清中期建筑,原为谢氏所有,以曾在此经营油料加工,故名。整体坐北朝南,前厅后堂,两侧厢楼,呈四合院式,占地461平方米。前厅为歇山顶平屋,五间二弄,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五柱七檩,中柱柱头设十字拱承脊檩。正堂为硬山顶高平屋,三间二弄,前檐设廊,装饰简单。明间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六柱九檩,曾设为祖堂。厢楼为歇山顶,各三开间,四柱五檩。
  谢葆濂故居 又名至善堂,位于后塘河社区丁家路7弄,清代建筑,系贡生谢葆濂旧居。原先规模宏大,现仅存主楼及墙门,占地726.9平方米。
  主楼坐北朝南,重檐硬山顶,七开间。明间八柱落地;次梢间七柱九檩,穿斗抬梁式混合结构;尽间边缝一楼十柱落地,二楼九柱,穿斗式结构。明、次、梢间前檐下设廊,尽间立面推至檐下。廊下置卷棚顶,施柱头科十字斗拱承檐檩,并施精美雕刻。抱头梁上施开光花草纹,雀替上并有精美雕刻。梁上各有矮柱两朵,上雕精美造型。柱础为瓜形,较为肥大。
  主楼西次梢间前有一道墙门,砖石质地,无门额,较为简朴。其西南处还有一道墙门,单披覆顶,二柱落地。门额上原有字迹,现已毁,砖雕花卉图案尚存。
  后塘河俞氏老宅 位于后塘河社区小祠堂路19弄1号,民国时期建筑。整体坐西朝东,有台门及正屋,四周围以围墙,占地1298.3平方米。
  台门硬山造,两柱落地,设门两扇。山墙墀头及内侧施彩绘。上部饰灰雕,中镌门额“惟吾德馨”,两侧饰花卉小品。
  正屋为硬山顶平房,五开间,前设廊,设荷叶山墙。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六柱九檩,前单后双。抱头梁素面。脊檩上饰元宝砖。
  谢氏走马楼 位于后塘河社区小祠堂路29号,民国时期建筑。整体坐西朝东,格局为门厅及以主楼、两翼楼、后楼围成的走马楼,占地267.9平方米。
  门厅位于南翼楼南侧,门朝西开。硬山顶平房,三开间。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五柱七檩。明间西立面设墙门,墙门外八字,下设须弥式侧脚。内设大门两道。
  主楼重檐硬山顶,四开间,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六柱八檩。前设廊,檐柱设十字拱承檐檩。南山墙前廊设门洞。两翼楼为硬山顶,各为两间。中缝为抬梁,五架梁。边缝为穿斗、抬梁混合式,三柱五檩。两翼楼之间有后楼相连,后楼亦为硬山顶,两开间,中缝抬梁,三架梁。后楼西立面与翼楼西山墙连为一体,设有砖窗。
  该宅格局较有特色,为境内所罕见,且主体建筑保存较好,有一定的历史和建筑价值。
  端余里徐氏老宅 位于水阁周村池头周自然村安昌路22~26号,清代建筑,以原主人徐端余而名。整体坐北朝南,前门厅及两侧屋已不存,仅存主楼及两侧厢楼,均为重檐硬山顶,占地面积541.7平方米。
  主楼七间二弄,穿斗、抬梁混合式结构,七柱九檩。檐下辟廊,施柱头科十字斗拱承檐檩,抱头梁上略施花卉图纹,地面用石板错缝铺砌。明间开门六扇,并设金属匾托。次间设双道花格窗,再次间设木板门,梢间为弄,尽间里面设花格栏。次间至尽间内地面均高于檐下,用石板对缝铺砌。东尽间墙基设有“卍”字纹透气孔。檐下除明间外均设雨栏,廊间设门。侧山墙开石窗。主楼与两侧厢楼间设矩形门洞,开门二扇。
  厢楼各一间二弄,穿斗抬梁式混合结构,三柱五檩。檐下辟廊,与主楼成走马楼式。二楼正立面设窗,上施矩形花格纹,后立面设栏栅。东厢楼正脊上设插牌。
  主楼前后均有天井,用石板铺地。后天井北侧筑围墙,东西设庭院,西花园有台门遗迹。
  池头周谢氏老宅 位于水阁周村池头周自然村省塘东路25号,民国时期建筑。整体坐北朝南,由主屋及东侧屋组成,均为三开间硬山顶平屋,占地面积360平方米。
  主屋前檐下设廊,施十字拱承檐檩,抱头梁素面。明间为穿斗、抬梁混合式结构,五柱七檩,开八扇花格门,设退堂,上设神堂。次间穿斗式梁架,七柱七檩,槛墙为水泥划细线装饰。西山墙檐下开一门洞,设门两扇。
  东侧屋穿斗、抬梁混合式结构,四柱六檩。天井处有一开间,饰花格窗。另两间靠主屋东山墙为单批,抬梁式,二柱落地。东侧立面开三窗,北侧开菱形石窗。
  水阁周卫生路周氏老宅 位于水阁周村卫生路9~16号,清代四合院式建筑。整体坐北朝南,占地541.9平方米。
  门厅五开间,单檐硬山顶,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明间辟外八字墙门,外壁表敷灰泥,勒刻砖纹,状如水磨砖,敲之作声。明间前设牛腿挑檐檩,后带廊,廊至次间,四柱六檩。
  正屋五开间,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五柱七檩。明间开六扇玻璃门,两次间开变形回字纹木摇窗,内置玻璃式推窗。前带廊,廊下檐柱上施十字斗拱承檐檩,一斗三升。
  两厢房各三开间,现仅存两开间,存冰裂纹、风车纹木窗。
  天井东南隅有一口古井,六边形井圈,内口圆形。内壁青砖竖排并列,井水已变质。
  水阁周咸兴酒坊 位于水阁周村卫生路1号,系清代一处集住宅与酒作坊于一体的多功能建筑。整体坐西朝东,平面布局呈三合院式,占地440平方米。
  正屋为住宅,五开间,单檐硬山顶,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五柱七檩。前辟廊,廊至次间,明间开双扇雕花隔扇门,内辟神堂,两侧板壁上留有科举报单印痕。
  两厢屋为酒作坊,北五开间,南三开间。南厢屋原有店面,现已改制,墙门辟于东墙靠南首处。天井石板错缝平铺。
  水阁周丁字南路杨宅 位于水阁周村丁字南路10号,民国时期建筑。由正屋及东侧屋组成,占地400.2平方米。
  正屋单檐硬山顶高平屋,五开间。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五柱八檩。前设廊后带双步。檐柱上施十字斗拱承檐檩,月梁素面。明间开六扇板门,廊至次间。次间开斜回字纹木摇窗,内置玻璃式推窗。梢间侧边开双屏门。山墙檐角施彩绘。
  侧屋四开间。正屋与侧屋之间朝北开门。天井石板错缝铺设。
  水阁周紫薇老宅位于水阁周村槐房后路20~22号,清代中晚期建筑,以屋前有一株200年树龄的紫薇树而名。整体坐北朝南,傍河而建,分前后两进,占地295平方米。
  前进主楼重檐硬山式,面阔七间。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六柱八檩。明间后设神堂,开八扇格门,雕工精细。前檐设廊,檐柱设斗拱装饰,抱头梁雕草龙纹及花卉纹。后进为硬山式平屋,四开间,四柱六檩。
  周氏树德堂位于水阁周村横河塍路18~24号,清乾隆年间建筑。整体坐北朝南,规模宏大,有前后三进,门厅悬“树德堂”匾,中厅悬“德昭坤仪”匾。现仅存后进主楼,占地806平方米。
  主楼重檐硬山顶,原为九开间,现西侧两间已毁。青瓦覆顶,石板铺地。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七柱十檩。前檐设廊,十字拱承檐檩。施卷棚顶。檐柱涂黑漆,柱础为钵形,略施雕刻。
  三进屋周宅 位于水阁周村三进屋自然村8~10号,清代三合院式建筑。整体坐北朝南,占地348.7平方米。
  主楼三开间,重檐硬山顶,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五柱七檩。檐下辟廊,石板对缝相接平铺。檐柱上施十字斗拱,一斗三升。明间开六扇板门。屋脊正中砖制插牌。
  两侧厢房各三间,单檐硬山顶。明间为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三柱五檩。次间穿斗式梁架,五柱五檩。前后无廊,内为石板地面。院落西南角有一池塘。
  明风姚氏老宅 位于水阁周村明风自然村省塘路32~33号,民国时期建筑,为旅沪商人姚尧明旧宅。整体坐北朝南,由门厅、主屋及两侧厢房组成,均为硬山顶平屋,穿斗抬梁式混合结构,总占地593.4平方米。
  门厅原为五开间,四柱六檩,现东梢间已不存。明间设过道,开外八墙门,敷水泥画细线为装饰,牛腿上雕花纹,设门四扇,地面用石板错缝铺砌。正屋五开间,五柱八檩,前单后双。前檐下设廊,施柱头科十字斗拱承檐檩,抱头梁素面。两侧厢房各三开间,四柱六檩。天井用石板对缝铺砌。
  水阁周周氏祖堂 位于水阁周村明风自然村大道地7号西侧,晚清时期祠堂建筑。单进三开间硬山顶平屋,坐北朝南,占地面积98.6平方米。明间抬梁式梁架,四柱落地,门开六扇,施龟形方格纹。次间穿斗抬梁式混合结构,五柱八檩,前单后双。前檐下辟廊,施柱头科十字斗拱承檐檩,抱头梁素面,下略施卷云纹。四金柱用材较大,柱础肥矮。其余柱础略高。
  周氏新洋房 位于水阁周村明风自然村丁字路5~26号,民国初年砖木结构建筑。坐北朝南,原先规模宏大,有前后三进,四周溪沟环绕。现仅存头进门厅,占地132平方米,硬山顶平屋,面阔五间,两侧人字山墙高出屋顶丈许,为姚北地区罕见。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四柱六檩。前设四级石阶,后设檐廊。檐柱外施牛腿承飞檩,牛腿雕人物神仙故事。明间开外八字墙门,两侧涂石灰画砖块纹。墙门外东侧有一石井,井圈光滑,井沿圆润,井水清澈。
  该建筑反映出民国初年传统民居之墙门样貌,体现时代变迁中的传统和变革,具有一定历史和建筑价值。
  上新屋杨氏老宅 位于上新屋村中心横路26号,清末民初建筑。坐北朝南,墙门已毁,现仅存主楼,占地265平方米。重檐硬山顶,面阔七间,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八柱十一檩。前单设廊,后双设披屋。前檐下装饰较为丰富,抱头梁较为厚实,雕有《西游记》故事图案,两侧为凤绕花枝图案。檐柱外施牛腿、雀替等承飞檩及云头,雕刻亦繁复。西梢间木隔门窗保存完整,正中两扇木隔门,隔间嵌小饰品,两侧为六边形隔扇。
  该宅为清末民初典型的地主宅院,建筑高大且装饰丰富,具有一定历史和建筑价值。
  倪家路李氏老宅 位于泗北村倪家路自然村祠堂弄路西4号,清代建筑。为村里李姓地主世居宅院,原先规模宏大,现仅存主楼及前后天井,占地399平方米。主楼重檐硬山顶,五开间,两侧立马头山墙,内侧略施彩绘。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八柱十一檩,前双步后单步。前檐双步辟廊,抱头梁素面平直,檐柱上施雀替及琴插,雕刻丰富。外有牛腿及云头承飞檩。明间设六扇木格门,造型美观高大。
  谢家路船闸 位于镇北村冯蔡魏自然村西北,建于1975年12月。有南闸、北闸,中为船箱,既可通船,又可节制水位。闸门宽3米,木质摇门,初用定滑轮控制起降,1983年改上提式卷扬机电力启闭。南闸上有水泥平板桥,桥墩处留空设工具房,用于存放控制闸门升降的工具。北闸东侧建船闸管理处配套用房,计168平方米。
  光明粮站 位于谢家路村沿江路3号东侧,由中心粮仓、四周粮仓及附属用房等6处单体建筑构成,占地面积4762.5平方米。中心粮仓为核心建筑,南北向六间,东西向四间,呈蜂窝状结构。内部立七根立柱,分别位于六角形结点处。顶部内为圆拱形,外由青瓦覆盖成四个斜面,便于排水防潮。外立面设外凸腰线,腰线上每个立面均开窗,便于通风。东面、南面设券顶门道,形成进入粮仓的缓冲地带。光明粮站原为万圣、湖北、夹塘三乡共用粮站,造型别致,风格独特,为20世纪70年代粮仓建筑的重要例证。
  万胜公社国庆大队会堂 位于万圣村小丘路44号,建于20世纪60年代。整体朝南,八开间,通长29米。朝北设会堂门头,设红旗、稻穗等装饰,有“万胜公社国庆大队会堂”10字。内梁架为三角梁结构,上承十一檩。尽头一间设主席台,前设拱券门洞,上施一颗立体红五星。该建筑虽用料普通,做法粗糙,但距解放塘不足百米,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后特定的时代风貌。
  第三节 碑刻
  碑刻,旧时多见于寺庙、祠堂、凉亭、冢墓等,以石质不易磨损,多用于刻官府告示、祠规庙产、墓主生平、述事记功等。2004年,境内尚存历代碑刻20余方。保存比较完好的有:
  重建三太傅公祠碑该碑立于后塘河社区谢氏宗祠第二进东壁,碑文如下:
  盖家庙之设,载在《礼经》。我族大宗祠向有三庙,前为迁姚祖长二公庙,后为第一世祖缵公庙,中即三太傅公祠也。太傅祠之制,仿自省垣,中座为晋太傅文靖公,东座为宋太傅惠正公,西座为明太傅文正公,配享则有于贤公、汝湖公,各有肖像,甚盛典焉。
  忆我三十三世祖于赵宋时自临海迁四门,复穴相仍,至明初未闻立庙。逮正德间,文正公父子经营创始,而四门谢氏之家庙始兴,但只有前、中二庙。嗣后屡遭倾颓,幸修建者代不乏人。后塘河房裔孙玢荣、玢和、玢纬等,于乾隆乙巳邀合族绅耆修中庙,于嘉庆辛未重建前庙,并增建后庙式廓丕基,而三庙之制始定。
  道光戊戌,飓风吹折栋宇。宗长必让仍命董事蓝渠、美箴、醇粹及族人国圣、道本、守范等照旧捐修,并以余资增置祠产,而吾族祠庙之规模于是大备。
  同治壬戌,运逢阳九,遭西匪之劫,三庙俱毁于兵,残垣颓瓦,一片荒凉,痛感奚似。贼既退,宗长胞兄盈法急命绅董邀合族捐资重建前庙,而中后两庙尚未之举也。今岁夏,族孙乌楼房福云自沪归,与予本房祠董式文、文玉言及宗祠,慨然有重建中进之志。但虑经费浩大,独木难支,议将寿十一公祠款与福云己资,对仕兴工。因以告予,予曰善。念我四门谢氏有明以来夙称姚江望族,经贼扰后已十余年于兹矣,而大宗祠制度除前庙外一切均未复旧。今幸叨三太傅公之灵佑,启其衷,先行始建中进,则孝子仁孙之所为,所以光前,亦以裕后也。此举其得已乎,即令布告族房,择日鸠工。自夏迄冬数阅月,祠工告蒇,并祠内塑像五堂及祭桌等器焕然重新,虽仪制悉遵旧典,而墙垣坚固,栋宇恢宏,较之向时殆过之无不及焉。
  是后也,结用钱贰千陆百二十壹千零。寿十一公祠款助付壹千叁百壹拾千零,福云己资助付壹千叁佰壹拾千零。随时经画者式文、文玉,督工料理者高树、维镐。
  意予窃有感焉!思吾族不管殷实之家与慨施之士,恢复前业当更有人,一旦同心共举,则缵公后庙亦不难指日而成矣,是不能无翘企云。
  光绪三年岁在缰圉赤奋若之次嘉平月穀旦
  宗长后塘河房裔孙盈松敬立
  后塘河房裔孙庆樊沐手书丹
  重建碑记
  该碑立于后塘河社区谢氏宗祠第三进东厢房南壁,碑文如下:
  我族之有祠堂,创之者前明文正公,成之者汝湖公也,复增建次进为三太傅祠。历国朝乾隆乙巳年,前进倾圯,宗兄玢荣公与从弟玢纬公捐款重建。嘉庆辛未,次进又将不支,复与从弟玢和公劝捐修复,即以余资增建后进,以追祀第一世祖伯登公及历代宗贤,三进轮奂,洵称美备。
  道光戊戌遭飓风折栋,宗长必让公派捐修葺,以美壁、美箴、醇粹、国圣、道本司基事。盖半皆故董后,故能胜任,愉快奔走。其间,守范与有劳焉。
  咸丰辛酉,粤匪入境,焚毁一空。特子姓琐尾流离,无暇建复。迨同治丁卯,族人稍稍完聚。先兄盈法公倡为履亩输捐之计,以建前进。乃与肇型、克爱、奇树、永和、嗣端、嘉珩等妥议,即命任其责。乃告竣未几,而先兄去世,奈忝居宗长,欲建中后两进,以勉承兄志,奈款钜不能猝办。
  至光绪丙子,乌楼房福云慨然乐助中进费一半,亟议捐益以成此举。而我后塘河房绅董等谓,中进复捐,后进将何以继,不若我房公祭亦任一半,而各房之捐留作后进地步。佥曰:然。遂以我房式文、奇树、高树,乌楼房福云经营其事。岁周而蒇。既为建后进之计,照前进例开捐进主。预先砌驳后进基地,尚得余钱六百余贯,交福云存放生息。至庚申,有四房支下迁居南浔,名梓楠者,得福运任捐,乐助洋银五百元。合之前存本息,已有一千四百贯。因集族人公议,使各房量力输捐,得捐一千余贯。三项合计共二千四百余贯。即于是春庀材鸠工,仍以福云、高树总理,而命维镐、嘉绪赞襄之,迄今春而告成。先是后进基地狭隘,得后塘河房醇福、克定助祠后基地一丈六尺,故规模逾旧制焉。乃费用除所入外,尚亏一千百有奇,复仍前例开捐进主。除费用外,净得捐钱百有奇,仍难弥缝其缺。幸福云孝思不匮,又复引为己任。
  从此三进重新岿然如旧,我历祖在天之灵,当有实式凭之者。爰述前人创修及今兹建复之颠末,以告我族人。是为记。
  光绪八年岁次壬午仲冬之吉
  宗长盈松敬立
  告示碑
  该碑原立于后塘河社区谢氏十二房祠堂,2003年迁至谢氏宗祠,碑文如下:
  补用总捕分府余姚县正堂加六级纪录十二次陶 为
  请示勒石事。据东山三都一里耆民谢春州等呈,称四世祖寿十一公创建宗祠,原有后塘河丁丁地。迨八世祖震公将己产谢家灶东一荡水乡丁新老地亩助入祠内,由是祠典优隆,世传经理。而淡地亦渐次成熟,岁积余资,续置地亩。嗣寿十一公房下子孙,遵循祖训,不敢异议。至同治元年,贼窜四门,祠屋被毁,牌位、谱板等件均遭毁失。所幸祭簿、祠簿犹存,当即邀集,妥议提款鸠工。先起西面五间,暂供牌位,一面照簿整理,惟冀承先继后。现查寿十一公支下,大小约计八百余丁。深恐良莠不等,难保无侵盗之端,议将祖遗簿载震公助产记及祠规、祠产三条,按条勒石于祠左。呈送抄簿,叩请给示勒石等情到县。据此,查屋被毁,邀及妥议提款修理,并将祖遗助产记及祠规、祠产,分别勒石,以垂永久,事属可嘉,除批示外,合行给示勒石。为此示仰该祠下房董子姓人等知悉,尔等须知,祖宗创业艰难,务须遵循祖训,毋得妄生事端,自示之后,各宜凛遵,毋违!特示!
  同治三年六年二十六日给
  祠规碑
  该碑原立于后塘河谢氏十二房祠堂,2003年迁至谢氏宗祠,碑文如下:
  一、国课早完,毋得延迟。
  二、清明日墓祭还二公、寿十一公、延一公、仲和公,附祭永和公。祭毕散胙,大房、二房、三房、三二东房、三二西房、三三房、四房、五房、六房,各房支长一人,老西房支长一人,新西房支长一人,隆惠公支下十六人,隆合公支下十六人,隆本公支下一人,隆聘公支下一人,隆玟公支下一人,隆宾公支下一人,隆珹公支下一人,醇粹公支下一人,川辉公支下一人,肇型公支下一人,奇树公支下一人,高树公支下一人。
  三、上坟胙饼,议折钱文分给:震公支下派得六千文,永和公支下派得一千文,士志公支下派得一千文。
  四、清明后十日,值震公祭者备筵二席,一席祭长二公、明四公,一席祭士定公、震公。
  五、夏祭,各房长绅耆肃具衣冠谒祖,祭毕散胙。
  六、秋祭,祭祖设焰。
  七、冬祭,演戏。日祭仁功侯叶公,配享绳武公;夜祭列代宗祖。各房长绅耆肃具衣冠,挨次拜谒,祭毕散胙。次日,又散胙与席者,照清明式。
  八、除夕,祖前供奉香烛。
  九、祠内毋得堆积摊晒,借做工匠,如违议罚。
  十、戏台并器皿不准借用,如违议罚。
  十一、螟蛉售子不准入祠。子孙倘有充差保者,不准与祭。
  同治三年岁次甲子七月
  震公助产记碑该碑原立于后塘河谢氏十二房祠堂,2003年迁至谢氏宗祠,碑文如下:
  震公生明季,晋太傅文靖公三十七世孙,宋太傅惠正公十三世孙也。其迁姚始祖讳长二者,宋末奉理宗后颁诏,避难台州临海,卜居东山乡汝仇湖之四门,四门有谢氏自此始。子孙繁衍,房之分有十八,故合族既有始祖祠堂,复各建祠,以奉祀分房之祖。寿十一公者,后塘河分房之祖也,生一子,讳延一。延一公生二子,长永和,次仲和。永和公宅居西,曰老西房。仲和公生三子,长士定公,次士贵公,三士志公。士贵公既有孙曾,皆早卒。士志公亦居西,宅曰新西房。士定公居东,宅曰老东房,生一子,即震公。
  自始祖长二以来,咸积德无愆。震公孝友性成,半耕半读,尤敬宗祖。每于清明,独出己资,祭考妣以上七代之墓。邀老西房支长一人、新西房支长一人,同谒饮福。其敦本睦族之意,即可知也。又尝诣祠而慨然曰:“寿十一公既有祠,而祠产仅有后塘河丁,土名十八丁,不足供祭,岂久远哉?”遂将己产谢家灶水乡丁地助作祠产,以隆祠典,且俟养淡成熟,以备修葺费焉。
  震公之后析为六房。长房锦公生四子,讳芳、蕙、莼、兰。次房钰公生三子,讳茂一、茂七、茂十二。三房钺公生四子,长讳荩公,称三大房;次讳葵公,称三二东房;三讳莲,称三三四房;四讳念七公,早卒;四房镃公,生一子讳芬;五房镛公生二子,讳茵、荞;六房锪公,生五子,讳芝、芋、盖、芸、芹。自后曾元济济,不及备载。虽震公既没,而六房之裔各能承遗训、遵旧章,祀事无间。德泽之流,岂不远哉!
  至国朝康熙年间,丁地被豪强僭窃,几乎失之。幸而盖公之元孙茂才讳隆本,葵公之元孙讳隆惠,莲公之元孙讳隆合,三人同志,不辞艰苦,不惜己资,申理于官,四越寒暑而恢复之。乾隆登极以来,时和年丰,丁地肥沃,沙传子母,生息不穷,祠祀已世世勿替。非震公创业于前,何以有此?抑非贤子孙缵之后,何以至此!
  余未第时,常馆于谢氏,见谢氏祭规与祭簿序,故能知其详焉。隆本公之曾孙副榜咸德,隆惠公之孙有伦、有初、有恭、有敬、有为、有志,隆合公之孙玢荣、玢怀、玢纬、玢霞、玢凤,皆余友也,尝欲得余言以记事。尔时奔走仕途,未遑应命。今自京师旋里,爰据所知者以记之云。
  赐进士及第翰林院编修
  诰授奉政大夫翰林院侍讲加一级世晚生邵瑛拜撰
  嘉庆十四年岁次己巳十月穀旦
  同治三年岁次甲子七月
  祠产碑
  该碑原立于后塘河谢氏十二房祠堂,2003年迁至谢氏宗祠,碑文如下:
  祠基
  暑字一百十六号田四厘、一百十七号地三分五厘、一百十七号地四分二厘、一百十七号地二分八厘、一百十七号地三分、一百十八号地三分一厘五毫、一百十九号地二分一厘五毫、一百十九号地三分四厘八毫五丝、一百二十七号地一分六厘、一百号地一分零(谢盈来同继荣来)、一百十七号(祠东南角基地)地共三分五厘
  老产
  谢家灶后塘河丁(即十八丁)老地五分、谢家灶后塘河丁(即十八丁)头丘新地七亩零又二丘七亩零又三丘十一亩零又四丘新筑养淡地十六亩零对落涂场丁壳北至海水为界、谢家灶后塘河丁(即十八丁)新置并爿头丘新地一亩零又二丘新置地一亩零又三丘新置地一亩五分零又三丘地五亩七分零(冯姓来)
  震公助产
  东一荡水乡丁老地十一亩零、谢家灶东一荡水乡丁头丘新地五十三亩又二丘地一百三亩零又三丘地一百九十五亩零又四丘新筑养淡地五百七十五亩零对落涂场丁壳北至海水为界
  新置产
  和区六畈七十二号老地一亩七分零(谢文范来)、方西五分灶鲍丁老地二亩八分零(戚天福来)、方西五分灶施丁老地一亩六分零(周式朝来)、方西五分灶后房丁老地九分(戚壬福来)、谢家灶十八丁第三丘养淡地四亩零、谢家灶十八丁并爿第三丘养淡地四亩零(谢友发友贵来东二房人)、谢家灶中宅九丁头丘新地七亩零(谢笑山来)、四门灶东五丁第三丘地四十一亩零又四丘新筑养淡地六十三亩零计横弓三十五弓对落涂场丁壳北至海水为界、四门灶充二房丁(即九弓丁)第三丘新地三亩八分零计横弓五弓七分办又四丘新筑养淡地二十亩零对落涂场丁壳北至海水为界、四门灶戚家丁第三丘新地七亩零计横弓七弓又四丘新筑养淡地十二亩零对落涂场丁壳北至海水为界、四门灶东钱丁第三丘新地十二亩四分零计横弓十一弓又四丘新筑养淡地二十二亩零对落涂场丁壳北至海水为界、四门灶劳房丁第三丘新地十四亩二分零计横弓十一弓又四丘新筑养淡地二十亩零对落涂场丁壳北至海水为界、四门灶充二房谢丁第三丘新地十一亩零又四丘新筑养淡地十七亩零计横弓八弓对落涂场北至海水为界、四门灶刘丁第四丘新筑养淡地七亩零计横弓五十弓丁壳涂场一绺西有石界表明东即充二房谢丁卖来北至海水为界(此契谢德均来)、革字七百十七号田二亩七分零(谢增来)、木字六百二号田一亩六分零(谢增来)
  隆本公酬劳产
  东一荡水乡丁老地八分(其后裔自行布种,以供生讳忌辰祭)
  同治三年岁次甲子七月
  朝北庙碑
  该碑立于后塘河社区朝北庙旧址,碑文如下:
  佛氏不教,儒者不尚,曷为有助产之举?以母氏任夫人生平信诵《金刚经》,将弃养,犹令延僧敬诵二藏。时有卓锡朝北庙之普隆禅师,清净朴诚,遂敦请焉。越三年,如数诵讫,将酬厥劳,而师已圆寂,迄今未报,窃尝耿耿于中。兹于主持院内,以方东二分灶垦熟丁地四亩零,丁名、节段、坐落、亩分开载于后,为师祭产。令住此庙者,岁为磬香,酬师劳实,志母德也。自助之后,其历年租息任凭收作祀费,弗致缺如。若庙中他项需用,不得动支,亦毋擅行变更等弊。至应完粮银,亦由后主持遵照完纳。爰勒诸石,以垂勿替焉尔。
  方东二分灶王丁孙家屋后地捌分正
  方东二分灶魏三丁三塘后(前后二块)地贰亩壹分
  方东五分灶洪里六丁(二塘下第二节)地捌分正
  方东五分灶五丁新塘南第二节地伍分正
  方东五分灶洪老沟丁(新塘后第二节)地肆分正
  光绪十七年岁次辛卯八月
  庙下庚仙谢元寿敬立
  余姚县立乙种农业学校碑记
  该碑记立于南谢汝湖农校旧址,碑文如下:
  姚地滨海,多腴壤,宜农。顾俗朴旧,好循古,农民又乏常识,不克尽地力,以故地虽饶,其生计无以自异于他邑。邑故无县立农校,今有县立农校承汝湖学校之后也。斯校颠末变革凡三,而邑绅谢君葆濂、周君缉熙、马君有衔、谢君家柱、沈君烈光、蒋君怀清、谢君生如、陈君棣棻、邵君鸿磐、李君子封、诸君炳南、谢君宝书之力为最多。初,谢绅慨农业不振,思有以提倡之,而力未逮者有年矣。旋闻汴省荥阳,有股办农校而善之,爰师其法。集同志纠股份,于前清光绪三十四年正月,创汝湖乙种农业学校于西北乡。课农无人,先设蚕科,而赀遣陶君善松习农扶桑,为他日归而辅道计。至次年冬,先后入股者六十有五人,集银一万三千余元,基础得稍固,然终以股办不合学校例,议以捐助,付公决,慨然曰可,于是一变而化私为公。开办迄今已历五载,学者毕业凡二次。陶君亦学成归国,农科之增设不须假材。然母财日销,筹措多棘,继续扩充,倍难于昔。董事者咸以全县农校尚付阙如,不如归之县立以持久。去年十月,得县议会通过,遂定名为余姚县立乙种农业学校,于是又一变而进乡为县,故曰邑之有县立农业学校承汝湖学校之后也。惟是校既归全县,范围愈广,开支愈繁,旧有各款不敷常年费,现议列入教育预算案,不足之数由县税项下提拨,由是而基础愈固。嗟乎!中华自昔以农国称,古先哲人教导备至,故家给人足无冻馁之患,后世急功利、尚浮华、舍本逐末、薄实业不屑为,国力自此耗。方今患财困愈亟,将欲裕民生、培国本、舍整理农事外更不易为。余喜是校之得有今日也,又喜谢绅及诸同志之遂渐推广已成此举也,遂援笔为之记,并题乐助芳名于左,勒石以志诸君子之盛德。
  知事陈国材撰文(章)
  李子封一千七百元 谢家柱一千一百元 谢宝书一千一十元
  邵鸿磐一千元 胡国骧六百元 谢培庆四百二十四元
  马有衔三百四十元 谢生如三百零六元 宣茂藻三百元
  谢宝彝堂二百五十元周缉熙二百四十元 鲁廷勋二百三十元
  冯景周二百三十元 张午炎二百二十元 夏锺辉二百二十元
  杨成炜二百二十元 戚之升二百元 韩寿椿二百元
  韩裕业二百元 马云骧二百元 黄宇泉二百元
  谢茂宇二百元 谢葆濂一百五十元 蒋怀清一百五十元
  谢连一百五十元 成之公记一百五十元 恤阴堂一百五十元
  谢凤池一百四十元 谢茂元一百三十元 阮性垕一百三十元
  徐成来一百三十元 施彬记一百三十元 沈烈光一百元
  李芬一百元 邵阜成一百元 戚景芳一百元
  戚之俊一百元 戚大汾一百元 吴镕钧一百元
  吴涟钧一百元 陈瑞云一百元 陈四维一百元
  陈凤楼一百元 谢宝善九十元 吴锦翰六十元
  杨文蔚五十元 戚锦荣五十元 戚耦五十元
  戚以藩五十元 宋宗熙五十元 韩寿栴五十元
  韩寿梓五十元 诸炳南五十元 李周封五十元
  符鸿渐五十元 胡绍曾四十元 童祖钧四十元
  杨师震四十元 高寿祺三十元 卢树萱二十元
  戚文焘二十元 戚文祥二十元 叶时春二十元
  潘炳南二十元 张矞二十元 张煜垣二十元
  校长谢凤藻书丹(章)
  土谷尊神碑记
  该碑记立于大庙周村大邃浦庙第一进东墙壁,碑文如下:
  从来栽培之力,悉荷神功,报赛之恩,宜隆祀典。吾里大邃浦庙土谷尊神,呵护一方,民共仰之。奈历年以来,并无祀事,而所谓敬恭神明者,不可得而问焉。友目击心伤,皇然有志。爰助庙侧垂字号民田四分零,所收租息,逢二月二日圣诞,着主持处治余筵。届期邀友庆祝,随即饮福。庶几馨香克荐,得以毋渎神也。第恕年湮代远,时移事殊,爰是勒石于后,以垂不朽尔。东至石磡并河,南至离牌韩柱两弓,西至庙,北至余地。
  咸丰四年岁次甲寅闰七月 日
  孙尚友敬立
  其他碑刻
  大邃浦庙碑记 立于大庙周村大邃浦庙第一进西间东墙壁。共17行,每行37字。除首句“大邃浦庙,旧有关圣帝君及土谷尊神二尊”外,其余字迹因石灰涂抹损毁,大多模糊难辨。碑末落款:道光二年三月口日立。
  石山庵告示碑 原立于镇南村石山庵第一进,20世纪50年代卖给生产队作窖池砌石,后又转至建筑工地拗钢筋之用,字迹大多模糊难辨,现仍由石山庵收藏。碑文第一行刻“余姚县公署布告第二号”,正文计594字,记述立此告示缘由。后立约五条,共计600余字。其中第一条首句为“立约宗旨:专为农业中防禁雇工逃亡及偷窃耕牛、农具、一切植物而设”。碑末落款:中华民国十一年。
  九莲庵碑记 立于泗北村九莲庵内,碑文计18行,共492字。开头为:“蒙恩明清年间,司事改造本庵,因张伦年助庵基一块。”下刻各助庵人姓名和所助田产的方位、面积等。碑末落款:光绪二十二年岁在丙申司事立。
  配享会碑记 立于水阁周村明风自然村大道地7号周氏祖堂西山墙檐下。
  碑高1米,宽0.54米,上书“配享会”及“中华民国九年岁在庚申”等文字。
  周氏祖堂碑记 立于水阁周村周氏祖堂配享会碑记南5米处。碑高1.3米,宽0.54米。上书“碑记”及“光绪三十三年十一月”等文字。
  余姚县四门乡学产碑(残) 立于泗门镇中心小学内。碑文尚存12行计140字。碑首书勒石缘由,正中刻“中华民国廿一年五月廿三日知事陈赞唐”,碑末刻学田位置、面积。
  静觉庵碑 记存于镇北村冯蔡魏静觉庵旧址,光绪六年立。
  武帝会碑 存于镇北村后海舍双龙殿旧址。
  永安会碑 存于西大街社区湖边路庙弄口原永安水龙会旧址,清同治六年十一月立。
  铺路碑记 存于镇南村某民宅,民国6年立。
  附 已散佚的重要碑刻
  余姚汝湖乙种学校记
  该碑刻原立于南谢汝湖农校,20世纪80年代末,镇初级中学改建时散佚,
  碑文如下:
  共和国要以道德为要素,故其民恒能牺私利以举公益。共和国民以自治为天职,故多致力于实业,若学理而厌薄官僚,证之我国乃若不然。我
  民国之成立也一年有半矣,自私自利之风既未有改于曩昔,而全国中稍有知识者乃群以投身政界为荣。法政学校遍布于都市,大率以速成为的,甚且有校外讲义贿卖证书等例,直与科举时之抢替关节相等。乌乎,此岂非共和国之怪现状耶!余方叹息痛恨于此,而余弟元鼎以《余姚汝湖学校事略》见示,余读之肃然起敬,曰:是诚吾所望于全国同胞者矣!溯汝湖乙种学校为谢君及诸同志所创立,始于民国纪元前四年正月,及民国元年乃以县议会之公决而改为余姚县立乙种农业学校,此五年中,学科虽未能完备,然尝赀遣陶君善松赴日本大阪农学校肄业为建设农科之预备。已毕业而归,而校中先设之蚕业本科及预科,则学生之毕业本科者已二次,其成绩固已著矣。其经费,则始由谢君及诸同志集股而积之,凡万三千四十银圆,及纪元前三年十一月公决改为捐款,及民国元年则举其设置及存款悉以充县立乙种农学校之用焉!如谢君及诸同志岂非所谓牺私利以举公益者欤!乙种农业学校虽未足以光大学理,而应用学理以改良实业,则得以是为初。
  桄以视彼设立法政速成科者,度量之相越岂不远欤!余既佩谢君及诸同志创始之劳,而且愿闻其风者之兴起也!为记其始末而详其关系如左,至于同志诸君之姓名及其捐款之数,则详之于簿记,不具书焉。民国二年八月十五日蔡元培记。
  东山义庄碑记
  该碑记由清朱兰撰,原立于后塘河东山义庄,散佚时间不详,碑文如下:
  余识谢君黼平于京师,迄今二十余年矣。但知其俭于自守,勇于任事;而不知其力行为善,汲汲于仁及一家有如斯者。尝读君东山义庄引,所见者远且大。不屑屑为一身子孙计,独于其族,创立义庄。置灶地一千四百余亩有奇,取其所入,给其婚娶、丧葬之资及鳏寡孤独废疾之无力自养者,或本镇猝遇天灾,或外郡客死于四门者,推广恤助,定为成规,永以为式。又虑一己子孙藉口先世所助义庄之产,生心变易,且董其事者侵蚀挪移有所不免,爰于咸丰丙辰立案,存诸县并上达府省,勒碑垂远。仪征晏同甫中丞嘉其行,成其志,准议依行。君乃属余为之记。余维布衣之士,实施经济,晚近罕遇其人。君何所见独远且大,而又虑患之深,是非平日力行为善而能若是乎!然则君固勇于任事者也,勇于任事,必俭于自守。始吾愿世之有志义庄者,效法君,可也。咸丰八年孟夏之月。
  赐进士及第诰授光禄大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加一级随带加一级同邑愚弟朱兰记。
  存著堂义庄碑记
  该碑记由清朱兰撰,原立于后塘河谢氏十二房祠堂,2001年祠堂被拆时
  散佚,碑文如下:
  古者大功异居而同财。有余,则归之宗;不足,则资之宗。宗法立而天下无贫富不均之患。自宗法浸失,一姓之人,涣然无所统纪。同父之子,肥瘠殊等,而服属既绝,一如秦越人之不相关。于是有志之士,创为义庄之举,以收恤族人。荆川有云:义田者,其大宗之遗乎!其起于大宗之废乎!诚慨乎其言之也然,而能知其意者往往难之。吾姚四门谢氏,为宋理宗后族,始迁祖长二公,由临海来姚,分支十八,其居后塘河一支,则寿十一公也。寿十一公四传至名震者,以私产地丁若干亩推助于寿十一公祠中,详见于瑶圃邵舍人所为记。历纪绵远,斥卤之地,辟为上腴。居民之履亩输泉者,橐载而稇至,故岁入益饶。于是裔孙监生式文、州同文玉等念良法之不可弛也,生齿贫瘠者不可无以安也,而天时人事之相乘,所得藉乎以有为者不可一日失也。乃商诸宗老,于祠屋落成之后,即举行义庄。手定规程数则示余,并属为文以记之。余曰:是曷可缓乎哉!君不见范氏之义庄乎,文正创之于先,忠宣增之于后,五传至布衣良器,又补苴而充拓之。于是范氏义庄之名闻天下。然则祖宗有成法,诚不可无贤子孙以继续之也。吾闻震公所助之产,康熙朝几被人侵占矣。幸隆本、隆惠、隆合三君,协力争复,俾数百年之规绝而复续,嗣后布政司理问纯粹经理有年,祠成而又毁于壬戌兵事,今得二君者综核句稽,较若画一累世之业,卒获图成,抑岂易也哉!余观乎规程之善,而又乐事之可大可久也!始之以劝士,继之以鳏寡孤独之养,而昏丧之赠于凶灾之恤终焉。恩周于王政之所不及,事出于人情之不得已。诚由一支以推之一族,由一族以推之一乡一国,所谓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也。虽谓大功同财之义至今存焉,可也。宗法之未坠,吾为谢氏幸,亦岂独为谢氏幸也欤!同治十一年岁在壬申。
  前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提督安徽全省学政同里朱兰撰。
  谢氏希范义庄碑记
  该碑记由诸暨陈遹声撰,原立于谢氏希范义庄,散佚时间不详,碑文如下:
  古言义庄必曰范氏。余官吴门,过所谓范庄者,见绰楔巍然,闬宇翼然,诵读朗然,廪囷殷然。出纳有司,施给以时。若者为教,若者为养,若者给昏葬,若者备水旱,规画秩然,程序井然。食旧德而服先畴,阅七百数十年如一日也,何祖泽之留贻如此其长久!与姚江谢君谷先生尝慕之而未逮焉。其子纶辉吾友,承遗命,顾家贫,出操奇,赢于上海,经营一轨于正,不为诡谲垄利之行,寸累锱积,自少而壮以至于老,乃购田若干亩,地若干亩,构庄屋若干楹,积银币若干元,置器皿杂物若干具,立监司规章程。凡学校之用若干,养鳏寡孤独残疾之用若干,济丧葬昏娶之用若干。其五世祖回五公子孙遍及焉,若天灾卒遇,则又推而外房外姓。收恤宗族,嘉惠乡里,法悉且备,名其堂曰“希范”,继先志也。庄成,命予记其事。予曰:文正当年一寒素耳,其庄赀皆出于官俸,是范氏之世泽,皆朝廷之膏沐也。今子之赀,出于商,与文正无异。虽然,亦赖国家承平,关无苛征,廛无加税,商安其业,无军需之扰,无科征之派,得以有此积累。子之族人得以教、以养、以昏葬、以赈恤者,亦莫非朝廷之生成长育也。自今以往,谢氏后人能饮水思源,知仰事俯蓄之资,皆食毛践土之恩,忠爱之心油然而生。一族一乡之子弟,皆驯谨乐业而无干纪好乱之人,则子之义庄传之千百年,与范庄长存,可也!抑又闻之文正曾孙有名直方者,遭汴京之乱,羁滞岭南,至绍兴中始得还吴。聚其宗族,述忠宣公之训曰:“先文正置义田,非谓斗米匹练,便能饱暖族人,盖有深意存焉。吾经世变,车驾南渡,定都临安,召还岭海,兵火焚毁之余,长幼二千,指聚拜墓下,慈爱恭睦,皆若同居近属。然后知文正之心、忠宣之言深远而有验也。”子之经始此庄,于中原动荡之秋,海寓未靖,干戈方殷,得毋有监于直方之言,怀流离播迁之虑,隐示谢氏长幼,以不忘首邱之意,欲使回五公之流泽与范氏俱长乎。允若兹,则子之用心即文正也,其不徒以述先事贻后昆而已。名曰希范,庶几无愧,爰志之,使归而刻诸石。
  抗日阵亡将士暨死难同胞纪念碑
  民国27年(1938),泗门镇各界民众为悼念抗日阵亡将士及死难同胞,立碑于三门堰宏济桥南侧,碑文由时任余姚县长林泽题撰。民国30年余姚沦陷后,群众将纪念碑藏入河底,预备抗战胜利后重新竖立,后不知所终。
  第四节 故址遗迹
  境内宋元间遗迹,除志乘所载,多无考。明清时宅第、园林、书院、牌坊、坟墓等,尚有故址可寻。
  观澜楼 原址在水阁周村方家自然村,元耆士方恭故宅。元代余姚州判叶恒筑海塘时曾寓此,作《观澜楼记》。
  护龙宅 原址在水阁周村,系周兰畹故宅。元末明初,信国公汤和为征方国珍及备倭,两次经过水阁周,村人周兰畹致千金助军饷。汤和视察村后莲塘,以为卑狭,不足御海,命军士加固。于是踵筑数日,遂成大阜若山,汤和又书“护龙宅”三个大字,勒石表之。
  谢太傅宅 俗称阁老府,遗址在西大街社区万安桥西,始建于明弘治年间。前有柱国坊,正堂称葆光堂,葆光堂后有颐益堂,左有寿春堂,右有贻秋堂,颐益堂后有保誉楼,名称皆取自“纶言”(古代帝王诏令的代称)。该宅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毁于倭患,复建后再毁于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战火。清同治三年(1864),重修葆光堂,每年春节挂谢迁上三世、下四世共八代十二对考妣神像,供子孙瞻仰。20世纪80年代,葆光堂被拆,2003年于汝湖公园内易地重建。
  状元第 原址在大学士第西,由谢莹旧宅拓建。
  侍郎第 原址在状元第西,明吏部左侍郎谢丕故宅。嘉靖三十二年毁于倭患,堂名俱佚。北为钦纶阁,宅西有堂,园称西园。谢丕常与吕改等好友于园中吟诗饮酒。
  世恩第 原址在侍郎第西、大方伯第北,明吏部左侍郎谢丕建。面汝湖为门,门前建有状元坊和探花坊。其内即西堂,与侍郎第相连。长廊曲槛,右通左达;林木之荫,直接湖隈。有槐廊、柳塘、水阁、荷亭,明邑人倪宗正感叹道:“谢家门馆似山林者也。”
  沧浪亭 原址在三门堰西。明正德初年,武选司员外郎谢迪因受兄谢迁牵连,被迫致仕家居,辟池塘于汝湖畔。嘉靖中,谢迪继子谢亘建亭于其上,环以石岸,三面皆水,题名“沧浪亭”。亭成,谢亘卒。谢丕铭之曰:“新亭翼翼,风景无边,濯缨人远,空护云烟。”
  醉梦窝 原址在万安桥西。明中期,大学士吕本之父吕改曾以医隐于泗门,自号醉梦居士,名其住处为“醉梦窝”。
  少傅第 原址在四门市东,明胶州同知谢垔建。第内有锦香阁、德和楼。
  光禄第 原址在万安桥东,明两淮盐运使运判、太仆寺丞谢一鹏故宅。前庆延堂,中焕纶楼,北有双清馆、四美轩。
  豸史故居 原址在西石山,明御史诸演故居。
  诸理斋新居 原址在镇南村沙堰。嘉靖十二年(1533),诸燮自第十堡迁此建书屋,名“东山别业”。门前有联:“卜居且度壬辰岁,登第还需甲午科。”
  锦衣世宅 原址在万安桥东。明代谢迁族孙谢一斋世袭锦衣官,建宅第于此,其堂称“荣锦堂”。清康熙初年毁。
  昌古斋 原址在第十堡,上虞倪元璐题额。明崇祯九年(1636),诸生诸来聘倡古学,集里中同志汪伯蟠、魏圣水、陈象六、谢天益、诸耿衣讲学于此,以云间(古松江府别称)陈子龙为文宗。清康熙十三年(1674),黄宗羲避乱泗门,曾讲学于此。
  半草堂 原址在第十堡诸理斋旧居北,明诸生诸来聘读书处。清康熙十三年,黄宗羲携全家避乱泗门时寓此。
  会元第 原址在万安桥东。清顺治十六年(1659)武会元谢文故宅。堂有匾曰“紫宸近侍”。
  蕉雨轩 旧址在第四门汝湖边,清谢起龙著书处。植蕉数棵,匾称“蕉雨”。内黄张允煓、临山陈古民均作有《蕉雨轩记》。
  余荫居 原址在大方伯第东庑,清谢家兰读书处。谢家兰系谢迪十三世孙,世居于此,额题“余荫”。
  史教谕花园 原址在后塘河社区开原桥西北(今荣属厂址),元代昌国教谕史其希别墅。教谕祖茔在桥东,因辟园、建书院于此。清初时花园已废,里中父老犹称史家花园。
  三留园 又名日涉园,原址在侍郎第北,明谢丕建。园有亭,匾题“成趣”。又有池,跨小桥其上,旁叠怪石成假山。驯仙鹤、梅花鹿各一只。南为寿萱堂,以奉嗣母陆太淑人。园产橘,小而甘,剖之,香雾沁人,称“谢橘”。又产半斤桃,亦有名。
  水阁原 址在侍郎第西,明谢丕建。面湖而轩,石柱雕栏,凡二十间,为谢丕游宴之所。
  笔架山 原址在后塘河谢氏宗祠前,系人工堆积而成的三个小土包。山上植树意为“毛笔”。附近河泊中又有寓意文房四宝中的墨、砚、纸。一个圆形小岛象征“墨”,河泊则象征白纸,“砚”是一个通年不涸的深水槽。
  恩荣第 原址在西街百岁坊,其堂称寿萱堂,为明陆太淑人故宅。清代,百岁傅儒人之孙谢盈若之妻景氏,雍正癸卯(1723)以节孝被旌。自陆太淑人至此,已被旌三次,绍兴知府汪德馨书“恩荣第”三字悬于门首。
  谢氏义学 原址在济美桥西,明谢丕建。谢迁题额“东山书院”。时谢迁家居,喜接后进,谢丕尤加意奖掖,如刑部郎邹绚、苑马寺卿胡安、侍御徐九皋以及同里诸燮,皆一时隽才。吕改寓四门时,亦命其子吕本就学东山书院。
  丛桂书院 原址在丛桂桥南,明谢丕建。院内栽桂成林,因名。
  茹烈士旌门 原址在大义桥孔长官庙东,宋孝廉茹瑷居此,宋亡死于国难。明洪武时,立石旌表其门。崇祯年间,谢起龙之先高祖营寿坟,发土得片石,题“一门三烈”,下书“宋乡贡茹瑷、妻倪氏、妹茹莹”,旁依稀有“洪武”年号。
  “淳厚里”坊 原址在后塘河社区后石洞、“乐善好施”坊西。四柱三间,南北向跨大通路。南宋德佑二年(1276),谢长二奉寿和太皇太后诏避乱泗门,以淳厚德化一方,故称其地为“淳厚里”。明嘉靖初,有司闻于朝,建坊表之。毁于1965年。
  柱国坊 原址在阁老府前,东西向跨道路。坊高8米,宽7.5米。四柱三间,中间两柱石狮护柱,旁边两柱擂鼓石护脚。坊额上“柱国坊”三个大字为谢迁长子谢正所书,旁落款“大明正德十三年十二月吉日立”。坊额对上檐下嵌有蟠龙直书“圣旨”牌。毁于1965年。
  状元坊 旧址在湖边路白象弄口南侧,东西向跨湖边路。坊高5米,宽4米,两柱单间,擂鼓石护脚。坊额横梁上自右至左镌刻“明成化乙未科一甲第一名状元谢迁”。毁于1965年。
  探花坊 旧址在湖边路,距状元坊北40米,东西向跨湖边路。坊高5米,宽4米。两柱单间,擂鼓石护脚。坊额横梁上自右至左镌刻“明弘治乙丑科一甲第三名探花谢丕”。毁于1965年。
  “东山并秀”坊 旧址在后塘河谢氏宗祠前东侧,南北向跨大通路。四柱三间。坊额题“东山并秀”,下横梁前后分署两行字,前为“赠通议大夫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谢选”,后为“旌表谢选妻陆氏”。建于明嘉靖年间,毁于1965年。
  “太傅流芳”坊 旧址在后塘河谢氏宗祠前西侧,南北向跨大通路。四柱三间。坊额题“太傅流芳”,下横梁前后分署两行字,前为“为四门谢氏长二府君立”,后为“赠光禄大夫柱国少傅兼太子太傅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谢原广谢莹谢恩”。建于明嘉靖年间,坊檐早年毁于龙卷风,所遗石柱毁于1965年。
  贞节坊 史称“谢氏旌门”,旧址在龙舌桥谢氏龙舌房祠堂后、“东山并秀”坊东。南北向跨大通路,四柱三间。明嘉靖初,为旌表谢迁弟谢选之妻陆氏孀节而建。毁于1965年。
  贞寿坊 史称“百岁旌门”,俗称百岁坊,旧址在西街。坊高3.5米,宽3.2米,两柱一间。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谢兼才之妻傅氏百岁,适逢康熙皇帝万寿节,朝廷于其宅前赐建此坊。毁于1965年。
  景氏节孝坊 史称“节孝旌门”,旧址在龙舌桥西北谢氏十三房祠堂前。四柱三间,四对擂鼓石护柱。正中大横梁自右至左镌刻“节孝流芳”四个大字,左右小横梁各镌刻“冰清”、“玉洁”两个大字。大横梁对上檐下嵌有蟠龙直书“圣旨”牌。清雍正元年(1723),百岁傅孺人之孙谢盈若之妻景氏以节孝被旌,雍正十三年赐建此坊。毁于1965年。
  黄氏节孝坊 旧址在三门堰北50米处,东西向跨湖边路。规模、形制与景氏节孝坊类同。清道光年间,为旌表谢占龄之妻黄氏节孝赐建。毁于1965年。
  徐氏节孝坊 旧址在义嘉桥北,南北向立西河沿。规模形制与景氏节孝坊类同。旌表人为清嘉庆十一年(1806)殉夫自尽的谢恒若之妻徐氏。毁于1965年。
  “乐善好施”坊 旧址在后塘河东山义庄门前,南北向跨大通路。四柱三间。朝东坊额题“东山义庄”,朝西坊额题“乐善好施”,下横梁前后均刻“为清贡士谢黼平立”。建于清末,毁于1965年。
  诚意学堂坊 旧址在诚意学堂内。木质四柱三间。坊额“诚意学堂”四字为堂长谢家山所书。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民国初年毁于台风。
  节孝亭旧址在大义桥东北河角里,有东西两亭,民国初年为谢取槱继妻黄氏建。东亭匾题“冰清”,西亭匾题“玉洁”。亭正中均竖大石碑,东亭碑文不详,西亭碑刻大总统冯国璋题“彤管扬芬”。毁于20世纪50年代。
  四门谢氏四世祖、五世祖、六世祖合葬墓旧址在陶家堡开原桥西鹤柱根(今塘后公园内)。墓前华表于清同治年间重修,文题“谢氏四世祖五世祖六世祖墓”。毁于20世纪50年代。
  周大宇墓 俗称周知县坟头,旧址在大庙周村章家桥西北。附葬妻郑氏及侧室陆氏。墓前有华表、旗杆、石桌,规模宏大。毁于20世纪50年代。
  熊汝霖衣冠冢 旧址在皇封桥村河后。清乾隆年间建,毁于20世纪50年代。

知识出处

泗门镇志

《泗门镇志》

出版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反映了泗门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商贸、风情、人物、天时、地理诸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泗门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