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泗门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762
颗粒名称: 第一章 习俗
分类号: K892
页数: 17
页码: 728-74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泗门镇民俗、习俗的介绍,概括了生活、生产、岁时、礼仪、信仰、庙会等。
关键词: 泗门镇 习俗 信仰

内容

第一节 生活习俗
  饮食
  主食 境内居民一日三餐,主食米饭。早稀,中、晚两干。农忙时节,三餐均干,加一两餐点心。崇尚节约,有“吃三年烂饭起幢屋”的俗语。旧时遇灾年水稻歉收则吃麦粞饭(米麦共煮)、瓜菜饭,间食高粱(俗称打粟)、玉米(俗称六谷)、番薯等。农村多食涨性好、出饭率高的早米,晚米用作舂年糕,糯米多用来做酒和点心。
  菜肴 旧时日常菜肴崇尚节俭,新结姻亲登门必杀鸡宰鸭。遇迎亲、祝寿、造屋、小儿满月等喜事办筵席,则贫富丰俭相差悬殊。有八围筵(8冷盆、10热菜、2点心)、十二围筵(12冷盆、12热菜、4点心)、十六围筵(12冷盆、12热菜、4点心、4水果),直至24围筵。丧事入殓日以素斋待客,称落灵;出殡回来可开荤腥,称转丧饭。
  城乡皆有自制咸菜、干菜的习惯,有“三日不吃咸菜汤,脚膀有点酸汪汪”的俗语。传统菜肴制作方法有腌(腌菜、腌泥螺、腌蟹、腌肉等)、霉(霉干菜、霉千张、霉豆腐等)、浸(用腌苋菜梗卤浸制豆腐、菜头、毛豆等)、糟(糟鸡、糟肉,以酒糟做调味配料)等。烹饪方法有煎、炒、烤(干煮)、炖、蒸、煨等。20世纪80年代后,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多数人家日常不断荤腥,宴请规格日趋高档,往往饱食有余,颇多浪费。
  点心 料以米粉、面粉为主。按季节时令不同,有团子、粽子、艾青饺、糯米金团、松花金团、年糕、麻团、蛋糕、馒头、麻糍、烧卖、面条、大饼、油条、生煎包子、油乌龟、臭豆腐干等。
  饮料 酒为旧时祭祀和待客必备,以黄酒为主。农村多喝用糯米自酿的米酒,称白酒。用大小麦和高粱酿制的白酒称烧酒。杨梅成熟季节,用烧酒浸杨梅,称杨梅烧酒,药饮兼用。20世纪80年代后,流行饮用啤酒。90年代起,时兴红酒(葡萄酒)。待客饮茶多用绿茶,新年待客时加糖,称鸳鸯茶,以示客气。20世纪90年代后,时兴用咖啡等饮料待客。日常自饮一般贪图方便,用白开水或矿泉水、纯净水。宴席饮料有可乐、雪碧、椰子汁等,种类颇多。
  服饰
  衣着 明代时,本地居民服饰崇尚朴素,平民不论贫富皆穿粗布,贵族也不豪奢。上百户家庭唯数家齐备骢帽大布袍,一般人家遇节庆只能临时借用。清代中期后逐渐奢华,富贵之家取织造名缎为常服,妇女多用貂额银鼠套衣,年少之徒皆穿马褂,下及奴婢也着绫罗锦绮。民国初年,服饰沿袭清制。劳动男子平时穿对襟袄、叠拢裤(俗称短打)。老年人天冷时腰系竹裙。婴孩穿和尚衣,外裹抱裙。幼童穿开裆裤,胸前系围涎。士绅、商人、知识分子穿长袍,正规场合外加马褂。女子上袄以大襟喇叭袖为主,下穿长裤,外加罩裙;中老年妇女平时系布褴,知识界妇女多穿旗袍。民国后期,工商界人士、教师兴中山装,间有西装。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兴中山装、列宁装。20世纪60年代兴青年装,妇女兴穿两用衫。“文化大革命”期间,青年男女兴绿军装,中老年多穿蓝、灰色中山装。80年代后,兴西装、牛仔裤、夹克衫、羽绒衫、皮衣、T恤等,式样日新月异,色彩鲜艳。
  鞋袜 民国时期,婴孩穿虎头鞋,男子穿深口或小圆口布夹鞋,老年人穿布靴。冬天布棉鞋有二脱头、河蚌壳、鸭舌头三种。雨雪天穿木屐、竹板、钉鞋,或在布鞋底涂上桐油充作雨鞋。女子七岁缠足,穿绣花尖顶鞋。民国中后期,兴球鞋、套鞋、皮鞋,妇女兴搭襻鞋、高跟皮鞋。劳动者或赤脚,或穿草鞋,冬天穿箬壳草鞋。新中国成立后,兴解放鞋、塑料凉鞋。20世纪80年代后,兴各式皮鞋、皮靴、运动鞋、保暖鞋等。清代至民国初期,多穿细白布缝制的袜子,后流行针织线袜。渔民冬天穿头发编织的发袜以避水保温。民国中后期出现翻袜、套袜、长筒丝袜。20世纪60年代后,流行尼龙袜、卡普隆袜。90年代后,年轻女子兴连裤长筒丝袜。
  帽 民国时期,士绅、商人及知识分子以铜盆帽作礼帽(俗称大帽),平时戴西瓜顶帽(亦叫秋帽,俗称小帽)。劳动者夏戴草帽,冬戴罗宋帽或猢狲帽。沿海农民、渔民、搬运工人等戴毡帽,老年妇女戴黑绒包头,青年妇女一般不戴帽。新中国成立后,流行戴八角帽、人民帽、解放帽。20世纪90年代后,出门旅游流行戴太阳帽。
  发型 清代时,男子留辫;未婚女子梳单辫,前挑刘海;已婚女子挽发髻,横插银簪外加网罩;十六岁前儿童不蓄发。民国时期,男剃光头、平头、圆顶头;未婚女子梳双辫,已婚女子梳绕绕头、翻头;孩童剃瓦片头、桃形头。20世纪50年代,男多西发,女多一刀剪短发。80年代,青年女子兴烫发,青年男子兴长发。90年代后,少数年轻人染黄、红发,发型多样。个别青年男子有留长发梳成马尾状,女子也有剪平头者。
  佩饰 民国时期,女子七岁穿耳,以戴簪钗、珠花、耳环、手镯、戒指为美,富户多戴金质,中等人家戴银质或镀金。男童佩戴长命项圈、带铃镯子,男子也有戴戒指、手镯的。新中国成立后,首饰一度绝迹,男子兴佩钢笔以示有文化。“文化大革命”期间,流行佩毛主席像章。20世纪80年代,金戒指、金项链、金耳环等复兴。90年代后兴铂金,年轻男子有以戴耳钉为时髦的。
  居住
  本地居民多聚族而居。民国时期,镇上住房多为砖木结构一层平房或两层楼房。少数富户深宅大院,有台门、仪门、大天井、左右厢房。商界人士住宅多为两进,前进临街店堂排门开间,后进作坊兼卧室。利济塘以南农村多木结构砖壁平房,中间一间为厅堂(俗称堂前),屋前有道地,屋后多为竹园。亦有三合院式建筑,围墙内有天井、明堂。利济塘以北多草舍。20世纪80年代后,镇上居民住宅风行公寓式套间,农村建房多为两至三层的水泥钢筋结构楼房。
  房屋朝向,历来以朝南为主,但忌朝正南,认为正南与南极星相冲克,要绝后,唯庙宇、祠堂朝正南。避开门对门、门对弄、山墙对门,若门临路口,则在墙基嵌一块小石碑,上刻“泰山石敢当”,以示避邪驱鬼。房屋左侧称青龙,右侧称白虎。据说青龙怕臭,故东首忌放粪缸、猪羊牛圈等;白虎怕炙,故西屋忌砌灶。忌西邻房子高于或超前于东邻,这样的形制称白虎伸手。村里有人建新房,周围邻居习惯在门楣上挂一面镜子,或朝建房处挂一面筛子,筛子里贴一张红纸,写上“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
  外出
  旧时外出须择吉日,一般择初三、十六出门。近地多步行,远途乘航快船。豪富之家出门雇乌篷船(俗称脚划船)或坐轿。民国23年(1934),观曹公路筑成,始以汽车为交通工具。20世纪80年代初,农民下地、工人上班,多以自行车代步。80年代中后期,开始出现轻骑、摩托车。90年代后,私家轿车逐渐增多,又出现电动自行车,有些老年人以三轮车代步。
  第二节 生产习俗
  旧时生产习俗多有迷信色彩,今已基本摈除。
  农业生产 农历正月初八,农民望晴预测年成。有农谚曰:“头八晴,好秧性;二八晴,好年成;三八晴,好收成。”二八、三八是指正月十八、廿八。
  正月十四日晚,农家用火把照田间,焚烧杂草中的蝗虫卵,谓“照蝗虫”。是日,亦是耕种田地较多人家雇用的长工开始劳作的日子。
  二月初二,相传为土地公公生日,农家在田头点上三支清香,摆三只酒盅,分别放上米、茶叶、黄酒,祈求田公田婆保佑平安丰收。
  惊蛰日,听雷声预测年成。农谚云:“惊蛰闻雷米如泥。”如雷动在惊蛰前,则预示当年歉收。
  二月十二日,看天色预测年成。如这一日天色晴好,则预示当年风调雨顺,是个丰收年。相传这一日又是棉花神生日,棉农要选晒棉籽,以祈求棉苗生长茁壮。
  三月初三,听蛙声预测当年雨水多寡。农谚云:“田鸡叫午前,丰产在高田;田鸡叫午后,低田不用愁。”
  清明浸秧籽。农家要吃发芽的蚕豆(俗称芽豆),祈盼谷芽像蚕豆芽一样粗壮。牧童一早将牛赶至田头,任其吃草子(苜蓿),任何人不得干涉,称“放青”,俗谓“吃之清明露水草,就要开始耕田哉”。
  插秧种田要办大田王酒,请大田王菩萨。早上7时左右,主人家将鸡、肉、鱼三牲及三茶六酒、点心等供在田头,点燃香烛,然后磕头礼拜。仪式完毕,将所供酒菜招待种田师傅,且只有插头行秧的作头才有资格吃鸡头。种田时,以糯米粉团子作点心,暗喻插下去的秧苗如团子粘在土里落地生根。
  四月十六,看天色预测雨水。晴者年内多雨水,雨者年内多旱情,最好是阴有云。农谚云:“有谷无谷,要看四月十六。”又云:“天上有云,地上有谷。”
  五月廿二、廿三,农民迎青苗菩萨巡至稻青虫旺发的田贩,求得青苗菩萨的“令箭”(实为桃木枝)插在田头,以避虫害。芒种后十天,迎九莲庵、莲风寺的刘猛将军神像以驱蝗。
  六月初三,看天气预测早稻丰歉。如天气凉快,则预示早稻歉收。农谚云:“六月不热,五谷不结;六月盖被,有谷无米。”
  早稻新米开碾后,农家将第一碗新米饭供奉灶神,族长率众供祭土地神。
  七月三十日,为地藏王诞辰,家家供香烛、盆水于地。妇孺用新采摘的棉花蘸水揩眼睛,谓能眼目清亮,不会患染眼疾。
  秋收后,不种春粮作物的冬闲田亦需翻耕,俗称“田要冬耕,儿要亲生”。
  入冬后,农家习惯冬舂米,谓冬舂米米粒坚硬,可避免碎米,提高出米率。
  大年三十,农家备香烛酒菜至田头祭祀田公田婆,以酬土地神给予的收成,并祈求来年有好收成。同日,准备饭、菜、团子三种食物,给耕牛“分岁”,如牛先吃饭,预示明年水稻会有好收成,以便主人选择是多种稻还是多种菜。
  农家习惯夏季打河草、秋季种草子、冬季捻河泥以作当家肥,俗语有“田要有力河泥草子,人要有力桂圆荔枝”。
  外海捕捞 造船前三天要祭祖。祭礼备三桌,摆成“品”字形,每桌六只酒盅、六双筷子、三条长凳,酒菜要丰盛。点燃蜡烛后,造船者上三支香,从上桌拜到下桌,把自己要造船的事禀告祖宗,以求祖宗保佑。出海时,船头严禁大小便,以防触犯船神。农历七月半须祭祀海难游魂,祈求平安丰收。
  手工业 旧时石、木、泥水、裁缝、箍桶等工匠多为当地人,理发、弹花、银、铜、铁、锡匠多为天台、永康等外地人。学艺须在正月择吉日请人介绍拜师,未经拜师学艺者同行不予承认。拜师时先祭本行祖师,再拜师傅。学徒期限一般三年,其间师傅只供饭食,不付工钱。除春节岁假外平时不准回家,吃饭时要给师傅盛饭,而且必须“师傅先吃饭,学徒先放筷”,还要给师傅倒夜壶、领小孩、洗衣服。满师后办满师酒,师傅赠半副工具,称“半作”。要另找师傅过堂,俗称“三年学徒,四年半作”,半作只领一半工钱。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建立新型的师徒关系,徒弟享有较多的人身自由权。
  商业 旧时商号多供奉财神赵公元帅,合伙经营则供关公读《春秋》像,以示情契义深。一般在正月初五早上祭祀财神。店堂中设置显示各业特色的青龙牌,如中药店的青龙牌上书写“韩康遗风”,酒店的青龙牌上有书写“杜康遗风”或“太白遗风”的。出售商品讲究包装,各业包装样式不同,如杂货店为三角包、南货店为斧头包、中药店为四角包、布店为长方包。端午、中秋、除夕为商铺收账日期,腊月二十五封账(对外不赊欠)。进商店当学徒称学生意,须有人担保,写好“生死文书”,约定学徒期间“生死由天,与店无关”。三年学徒期间不准回家,白天以打杂或帮老板娘做家务为主。清代后期至民国期间,年轻小伙子大多去上海学生意。
  第三节 岁时习俗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早上开门放爆竹,谓“开门炮”,此时人人穿戴一新。早餐吃豆茶、糯米粉团子、年糕、粽子,谓之“头头顺流、团团圆圆、年年高升”。族中男丁及新婚媳妇去祠堂祭祖,家长率全家去祖坟“拜坟岁”。当天不外出串门,忌说不吉利的话、做不吉利的事(如动剪刀、打破碗盏等)。初二后,亲友互访,互赠礼品,给小孩子拜岁钱。初四后半夜(即初五子时),商店、工厂设酒菜供请财神。初五商店开门营业。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规定春节放假3天。90年代后,加上前后星期天,假日延长至7天。机关团体及企事业单位组织春节团拜,慰问烈军属、离退休人员及“五保户”老人等。
  元宵 俗称“灯节”。旧时元宵节欢庆活动从正月十三日开始,持续到正月十八日结束。十三日为上灯夜,祠堂里张灯结彩,挂祖宗像,奏乐设筵祭祀,连续演五天五夜的灯头戏。十四日夜,吃五米粥。十五日,家家团聚吃糯米粉团子。从元代起,十五、十六连续两个晚上,镇上要迎龙灯以悦龙王,称龙灯会。开始仅在大古塘上盘旋而已,明正德年间,吏部侍郎谢丕增制各种杂灯,乃迎入街市。嘉靖后,每年元宵龙灯须至教场基蟠戏为定规,以示对抗倭英雄谢志望的纪念。新中国成立后,龙灯会习俗逐渐消失。1983~1985年,一度恢复元宵灯会,除传统的龙灯、狮子灯、马灯、走马灯、纱船灯外,又新制凤凰灯和骆驼灯,观众如潮。
  清明节 旧时缘门插柳,家家做艾青麦果(米粉掺艾青汁做的燕饼),吃苜蓿(称“亮眼草子”)。人们采荠菜、马兰头等野菜,谓“三月三,荠菜赛灵丹”。家家户户携带酒菜香烛至亡故的父母等至亲坟头祭奠,清除墓前杂草并培土。祠堂组织十六岁以上的男丁祭扫祖坟。娘家要给出嫁未满一年的姑娘送艾青麦果及扇子等夏令用品,称“望青”。仕女去郊外赏春,游览名胜古迹,谓“踏青”。新中国成立后,学校、企事业单位在清明前后组织春游、祭扫烈士墓。
  立夏 旧时立夏尝三鲜,其中蚕豆、苋菜、黄瓜称地三鲜;樱桃、枇杷、杏子称树三鲜;螺蛳、河豚、鲥鱼称水三鲜。家庭贫困者吃几个鸡蛋以滋补身体。称人体重,谓立夏称体重不会疰夏。忌坐门槛,谓立夏坐门槛要疰夏。端午节 节前,准女婿(俗称毛脚女婿)要去女方家送节,礼品须考究。出嫁女儿去娘家送节则比较随便,娘家一般也不会计较。姑娘缝制各式香袋,内装雄黄、樟脑等香料,或挂床前,或佩小孩子胸前。旧俗还有在门前挂艾条为旗、插菖蒲为剑。室内洒雄黄酒,以麦冬、艾叶等熏蒸以驱除五毒(蛇、蜈蚣、蜘蛛、蟾蜍、蝎)。小孩额头上用雄黄酒写“王”字,据说夏天可以少生痱子。家家裹粽子、煮茶叶蛋、炒罗汉豆,中午吃“五黄”(雄黄酒、黄鱼、黄瓜、黄鳝、黄壳蟹)、“六白”(豆腐、茭白、小白菜、白斩鸡、白切肉、白条鱼)。
  夏至 吃面条,谓“端午馄饨夏至面,吃之像牛一样健”。
  农历六月六 给家里的狗、猫洗澡,俗谓:“六月六,狗猫要汰浴。”
  乞巧节 农历七月初七,妇女在葡萄棚下设酒菜供请织女以乞巧。是日,小姑娘穿耳洞。农村里还有“七月七,吃新鸡”的习俗。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又名鬼节,俗称七月半。这一日家家设斋祭祀祖先,俗称“做七月半羹饭”。
  中秋节 节前,亲友间互赠月饼等礼品。是夜,合家团聚,吃月饼、赏月。
  重阳节 旧时士大夫有重阳登高的习俗。20世纪90年代后,政府定此日为“老人节”,以示敬老。
  冬至 至亡故至亲坟头祭扫,给坟头加土以防冻保暖。民间还选冬至前后动土做新坟。祠堂设供、演戏祭祀祖先。亡故族人神主于此日进祠堂,称“进主”。
  除夕 俗称过年。从腊月中旬即开始置办年货。出嫁女儿向娘家送年节,徒弟向师傅送年礼。农历十二月二十至三十日,称日为夜,俗称二十夜、廿一夜、廿二夜……三十夜(如月小,廿九夜也称三十夜)。廿三夜又称小年夜,晚饭前供糯米粉团子祭灶君,意为封住灶君嘴巴,不使其上天说坏话。旧时每家灶君堂两边都有副对联:“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祭祀完毕,撕下灶君像朝天焚烧,称送灶君上天,至除夕日换上灶君新像。廿四夜掸尘。大年三十,贴年画、春联。祭祖祀神奉三茶六酒,用三牲、年糕等作供品。祭祀完毕吃年夜饭,称分岁,桌上必备一碗鱼,谓“年年有余”。小辈向长辈敬酒,长辈给小孩子发压岁钱。家中若有人外出未归,要虚设一副碗筷,以示阖家分岁。旧时除夕夜阖家群坐至天亮,谓之守岁。80年代后,大多家庭看春节联欢晚会电视节目,到半夜十二点燃放鞭炮,迎接新年后就寝。附
  夏至九九歌
  一九至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吃茶甜如蜜。
  四九三十六,争向街头宿。五九四十五,树头黄叶舞。
  六九五十四,乘凉不入寺。七九六十三,夜眠盖被单。
  八九七十二,被单添夹里。九九八十一,家家舂炭结。
  【注】夏至次日,数至九九八十一天为暑尽。
  冬至九九歌
  一九至二九,想呼不出手。三九至四九,河上滚捣臼。
  五九四十五,腊梅带雪舞。六九五十四,篱笆抽嫩枝。
  七九六十三,破衣两头甩。八九七十二,猫狗寻阴地。
  九九八十一,飞爬一起出。
  【注】冬至次日,数至九九八十一天为寒尽。
  第四节 礼仪习俗
  婚嫁
  旧式婚嫁过程繁复,主要有定亲、纳聘、成亲、回门四道程序,耗时费财。夫妻结合,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本人不能做主,直至拜堂成亲,方能夫妻相见。各家贫富有异,其繁简排场亦有所不同。
  定亲 俗称吃茶。男方父母若中意某家姑娘,遣媒人向女方父母提亲。若女方亦有意结亲,男方再通过媒人问女方生辰八字,称“请庚”。请算命瞎子“排八字”,称“合肖”。若无“冲克”,男方即遣媒议聘。
  纳聘 俗称订婚、小好日。双方联姻后说定彩礼,男方择吉日先把头盘送往女家。头盘送去部分彩礼并附龙凤大帖,此帖亦是双方定亲不得反悔的唯一凭证。是日,男方宴请媒人及亲友。二盘又称催节,男方正式选定结婚喜日,把全部彩礼送往女方,女方便筹办嫁妆,做好嫁女准备。嫁妆中除眠床由男方准备外,新房内的桌、椅、台、凳、桶、架等全部家具,以及被子、枕头、新郎新娘的四季衣衫鞋袜,全由女方随嫁送去。奁物中还必须预备孝服。旧时豪富人家嫁女嫁妆丰盛,有“十里红妆”之称,有的还陪嫁良田耕地,称“财田产”。贫困人家即使无力铺张,但马桶(俗称子孙桶)非准备不可。
  成亲 即结婚,俗称好日。婚前2~3天,男方遣人至女方家搬嫁妆,进门要送“折杠钱”。嫁妆到男方家,须请尊长之妇检点衣衫,称“掏箱”,但忌掏装孝服的箱子。“子孙桶”由新郎弟弟提进新房,并由第一个在桶里撒尿的男孩拿取女方家事先放在桶里的彩蛋、花生果、爆米花和红包。女方提前1天办酒席,因新娘于此日行“笄礼”,故谓之“开面酒”,亦称“并头酒”。新郎至女家饮酒,坐堂前朝南正位,由女方的兄弟作陪,称“过门”。成亲日上午发轿迎娶,轿内必备一只热火熜。迎亲队伍由大红灯笼开道,并有吹打乐队,转弯鸣锣,过桥放炮。利济塘以北多为绍兴、上虞移民,仍沿袭绍兴、上虞一带的习俗,在晚上迎娶,称“夜轿”。至女家,要为火熜添加薪火,不可使其冰冷。乐队数次吹打,催新娘上轿,谓“催轿”。新娘起床梳妆,穿戴凤冠霞帔,吃“上轿饭”,至中堂拜祭祖先,由兄长抱上轿。轿子离开后,女方母亲要在中堂哭泣,以示对女儿出嫁的不舍,谓“哭轿”。新娘的兄弟、堂兄弟随即动身去男方家做新舅爷,称“会亲”。轿至男家,轿放中堂外,新娘步着铺设的麻袋入中堂,谓“传代”。中堂里点龙凤花烛,新郎新娘举行成亲仪式,称“拜堂”。拜堂后,由龙凤花烛导引,新郎新娘入洞房。夫东妻西并坐床沿,喝糖茶、莲子羹等。筵席上,新娘的长兄坐朝南正位,新郎作陪。贳轿师傅单独一人享受一桌。晚上闹新房,俗称“吵房”,直闹到深更半夜,须公婆、媒人赔话方罢。就寝前,新郎新娘喝暖房酒。
  回门 又称双回门。婚后第二天或第三天,新郎陪新娘回娘家,当日原轿去原轿回。
  新中国成立后,提倡婚姻自主、婚事简办。男女双方到政府部门办理结婚登记即为合法夫妻。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迎娶不再用花轿,有的以船代之,也有步行、坐自行车的。80年代后,彩礼、嫁妆日渐丰厚,迎娶用面包车、小轿车,婚宴铺张。
  丧葬
  俗称白事。旧时丧葬礼仪繁琐,迷信色彩浓厚。
  送终 弥留之际,子女亲属守候在旁,一断气即下跪号哭,随即给死者沐浴、理发、更衣。
  送无常 在死者手上放一盏灯笼,并在床头设一供桌,摆五碗素菜,焚烧事先准备好的“经佛”,名曰“歇床羹饭”。再在门前放一把梯子,焚烧“路引”,名曰“送无常”。若死者平时吃“观音素”,则去附近河埠头焚烧“船引”。
  停尸 俗称摊板头。把死者放在门板上,脸盖白布,头南脚北安置中堂。脚后点一盏油灯,头前挂白布帘(称“孝帘”,孝读作“耗”)。客死在外者,遗体不得入屋,要在门前搭棚办丧事。
  报丧 俗称报死讯。报丧人须倒夹雨伞,至死者亲友家要将雨伞倒置在大门外,不得带入,吃点烟火食即走。报丧人走后,要在门前摔一张瓦片或一只碗,表示以避晦气。
  守灵 在中堂设“孝堂”(读作“耗堂”),子女披麻戴孝,日夜守护。奔丧者前来,媳妇、女儿等要号哭。请道士做法事,或请佛婆念“板头佛”,以告慰亡灵。
  入殓 一般在死后第三天晚上,把遗体安放灵柩内。傍晚要宴请亲友吃素斋,称落灵斋,又称豆腐斋饭。入殓前,先由女儿梳头。穿衣服时,由孝子捧头。为忌“丧事成双”,入殓衣衫务必成单。盖殓被时,一一报明送者姓名。盖棺前,不许啼哭,忌眼泪掉入棺内。上榫头后,必须大哭,俗称哭入材。
  出殡 俗称出丧。一般在第四天早上。单声破锣开道,幡幛引导。由女婿捧死者木主牌位或遗像。子、媳、女、孙等披麻戴孝跟随、守护在灵柩旁,须哀哭以示孝顺,众亲友跟灵柩后送葬。过桥时,孝子要先爬过桥,在桥堍跪接。棺材进穴要放得不偏不倚,意为对子孙不偏袒。送丧回转由死者女儿捧木主牌位或遗像,到家后要跨越门前燃烧的烟堆,以示脱晦。宴请亲友吃“回丧斋”。
  做七 死后每过7天祭奠1次,共7次。以“五七”为最隆重,众亲友到场,设宴,请道士做道场。以后还有百日祭、周年祭、满百岁祭等。
  殡葬 旧时盛行土葬。用砖块或石板制椁,椁内安柩,堆土为坟。富裕者未死即营寿坟,安葬时多有陪葬品。官宦坟前还有华表、神道、石翁仲等。贫寒者乏钱做坟,用稻草裹棺材或用砖块围砌,浮厝地面,甚至有直接用草包裹尸,送义冢掩埋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丧葬习俗多有改革。如以追悼会代替吊唁,遗像代替牌位,戴黑纱、白花代替披麻戴孝,播放哀乐代替吹打乐队,以火葬代替土葬,亲友多以送花圈表示哀悼。喜庆
  寿庆 旧俗36岁为本寿,36岁前不做寿,称做生日。为避“四”与“死”谐音,40岁也不庆祝。50岁开始逢“十”举行寿庆。寿庆时,富贵之家设寿堂,挂寿幛、寿联,上供祭祖,请寿星菩萨,祈祷增福增寿。亲友前来祝寿,送红烛、寿鞋、寿面等寿礼。寿宴上必上“长寿面”。父母亲66岁,出嫁的女儿把肉切成66块,烧熟送父母吃。新中国成立后,寿庆仪式从简,20世纪80年代后,亲友间普遍送西式裱花蛋糕为寿礼。
  生育 女儿临产前1个月左右,娘家要送婴儿衣服鞋帽,以及寓意“早生贵子”的红枣、花生、桂圆、粽子等,谓之催生。出生后,旧俗24小时内不给小孩子喂奶。吃开口奶前先喂黄连,意为先苦后甜。向娘家报生时,生男孩用雄鹅,生女孩用母鸡。月子里,娘家及其他亲友向产妇送糖、面、鸡、蛋等,经济条件好的送火腿,称生姆羹。婴儿满月要剃头,办“剃头酒”宴请亲友。婴儿外婆家要送满月衣、虎头帽、老虎鞋,富裕人家还要送金锁片、银项圈、响铃手镯等。剃头后抱婴儿过一座桥,有“走过桥将来胆子大”之说。小孩一般有乳名和书名。乳名多取阿狗、阿猫、阿牛等动物名,以祈易养。书名多按金、木、水、火、土五行排列,缺者补,并按家谱族辈排行,搭配取名。女孩取名比较随便,一般不按族辈排行。
  建房
  民俗建房前要看风水,择地基,选动土、上梁的日子。动土一般选清晨,除房主外,再在亲友或邻居中选个福寿双全的长者帮忙。先在地基中央供三牲、点香烛,祭祀当方土地。房主叩拜,长者在旁祈祷“四方平稳、万事如意、寿比南山、福如东海”。接着,房主在房基的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用锄头象征性地掏土。长者紧跟其后撒米粒和茶叶,念四方词以求各方土地保佑:“东至观海卫,西至沥海所,南至大岚山,北至海水岸。”上梁日,至亲要用幢篮担送五牲(雄鸡、鹅、鲤鱼、羊肉、猪肉)、一块写有“紫微高照”的红布、一盆万年青、一株挂着钞票的摇钱树,以及香烛、黄酒、毛巾等。一般亲友送馒头、米粉糕等。“紫微高照”中的“照”字,下面只能写三点,四点为“火”,犯忌。祭祀时,房主一敬天、二敬地、三敬鲁班祖师,再请太平菩萨。祭祀结束,泥水、木匠两个作头指挥上栋梁,把“紫微高照”的红布钉于栋梁正中,红布两边挂纸元宝。接着抛“上梁馒头”,第一双馒头要由户主长辈用被单布接住。晚上办上梁酒(俗称谢师酒),宴请泥木工匠、众亲友等。
  第五节 信仰习俗
  泗门民间传统信仰是以自然崇拜为基础,不论佛教、道教,凡与日常生产生活有关的神灵统称为菩萨而加以膜拜,并不专一信仰某一宗教。
  信仰的神祇主要有灶神、财神、龙王、东岳大帝(泰山神)、关帝圣君(关羽)、天医尊神(华佗)、蚱蜢将军(刘猛)、天妃娘娘(林默娘,即福建台湾一带所称妈祖)、曹娥娘娘、张相公(张夏)、桑九郡王(桑宪保)、叶仁功侯(叶恒)、叶知县(叶炜)等,除灶神供奉于每家每户外,其余均建庙专祀。各业还有各自的祖师爷,如裁缝崇奉轩辕,铁匠崇奉太上老君,石、木、泥水、银、铜、锡匠崇奉鲁班,篾(竹)匠祖师是泰山。相传“唐明皇造戏文,杨贵妃造滩簧”,故滩簧班子尊杨贵妃为祖师。拜师学艺如不先拜祖师,则不为同行所承认。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亦随处有神。田里有田公田婆,屋有屋神,车有车神,古树有树神。家蛇被尊为家龙,不可随便赶走,更不可杀害。其他还有床神、筷神、船神、桥神等等。
  民间日常信仰活动有烧香、做羹饭、驱邪、占卜、看风水、关仙、鬼神附身等。
  烧香是指给神祇上香膜拜,以示对神祇的敬意,祈求平安。烧香者可在家里自设的神龛前上香,也可去庙宇上香。通常是农历每月初一、十五,或是传说中各菩萨的生日,也有每天上香的。一年中烧香最多的是正月初一,是日有半夜子时去庙宇烧头香的。家境殷实的还去四大名山朝山敬香。
  做羹饭是指设供祭祀祖先。一般人家一年中逢七月半、过年做两次羹饭,亦有做清明羹饭和冬至羹饭的。家里遇嫁娶、丧事、建房、迁居、生日、添丁等大事,也要做羹饭告知祖先。
  驱邪之法因所罹灾患不同而各异。小孩出生后,要请算命瞎子排八字,若算出难以顺利成年,就制百家衣、戴长命锁、认菩萨为干亲等避关煞。婴儿夜间啼哭不止,在路口张贴“天皇皇、地皇皇”字样的红纸以祈求止哭,俗称“送夜叫郎”。孩童受惊,一人抱孩童于灶间,一人在后门口点燃旧报纸(通称为申报纸),并大呼孩童名字“某某回来”,俗称叫魂灵。家里有人久病不愈或精神恍惚疑有精怪缠身,就施食给孤魂野鬼,祈求病人早日康复,俗称做野羹饭。病重之人,结婚可以祛病,俗称冲喜。有人上吊身亡,“五七”日请道士将象征吊死鬼的稻草人赶至空旷处焚烧,俗称别吊。发生火灾后,请戏班子演戏,俗称做太平戏。明清之际,第十堡一带屡遭火灾,村民照方士之言筑一高泥墩以挡火龙,遗迹至今犹存。
  占卜主要是卜卦、扶乩、求签、看相、测字、算命、鸟搴牌等,多请相士、瞎子先生进行。卜卦,是运用《周易》来预测将来。扶乩,是在畚箕上插一根毛线针,由两人扶畚箕移动,毛线针在沙盘上画出字句来作为神的指示。求签,是在庙宇神佛前抽签来占卜吉凶。看相,是观察人的相貌、骨骼或手掌的纹路等来判断其命运的好坏。测字,是把汉字的偏旁部首拆开或合并,作出解说来占吉凶。算命(十六岁成年后方称“算命”,小孩子称“排八字”),是按人的生辰八字,用阴阳五行推算人的命运,断定人的吉凶祸福。鸟搴牌,是用驯养的小鸟为人抽签以占卜吉凶。
  看风水是请风水先生选择屋基、墓地等。
  关仙是通过神汉巫婆把过世先人的灵魂招来,并与之对话。
  另外,神汉巫婆自称身上有某神或某鬼附身,并利用所谓的神力为人看病驱邪。
  新中国成立后,烧香、做羹饭、驱邪、占卜、看风水、关仙、鬼神附身等民间迷信活动一度基本消除,20世纪80年代后重又出现。
  第六节 庙会习俗
  庙会是祭祀神佛、先贤的形式之一,有宗教成分和迷信色彩,亦是传统市集的一种形式。泗门庙会以迎神赛会(即把庙内菩萨抬出巡游)为主要表现形式。据地方文献记载:“明时倭寇入犯,各村团练乡勇演习队伍保障,一方有警,则交相接应。后太平无事,遂于戈矛为旗帜,借神道以驱疫。”境内迎神赛会约有400余年历史,至20世纪50年代末停止活动。
  庙会会期 泗门民间庙会迎神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每年菩萨的诞辰或忌日定期举行;另一种是遇灾害临时择定。各神会出迎范围依据民众要求而不同,大致是东至朗霞,南至天华、东蒲、沿山,西至湖堤,北至泗北、海南、镇海(现属小曹娥镇)到临海(现属临山镇)一带。毗邻地区的周巷平王庙五月初五的天医胜会、青山下沙畈沙陀庙六月初一的龙王会,也迎至朗霞、泗门、湖堤等地。迎神盛况境内迎神赛会以刘猛将军会和岳帝会最为盛大。
  刘猛将军会,每年二月十二日先将神像从正殿抱至前进侧殿供奉,并演绍兴大戏资庆。接着和尚四方张贴“迎纸”(即通告),宣告出巡日期,号召各地民众准备好执事仪仗。正式出巡前,为神像拂尘开面,换上新冠、新袍、新履。迎会队伍一般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仪仗队。最前面的是报铳队, 鸣放铳炮示意迎会队伍即到;接着是八对十六人的清道校尉;路中间由耍火流星或舞锐叉协助清道;后面八面抬锣,四面“肃静”、“回避”虎头禁牌,夹以青铜钺、金瓜、龙凤、虎豹、金鸡、玉兔等各式仪仗和旗帜;最后是两排二十四人的火铳队,逢神桌火铳并发。第二部分是各种民间艺术展示表演。大致有衔牌、万民伞、月镜八仙、大纛旗、幢幡、塔灯、盘车、高抬阁、高跷、抬锣、对锣、七面锣、粗细十番、招军、鼓亭、赤膊鼓亭、鼓船、纱船、采莲船、犴舞、布龙、珠绸龙、火龙、蜈蚣舞、狮子白象、仙鹤白鹿、大头和尚、哑子背疯婆、木偶摔跤、五无常、报马、报牛、炮担等,还有拳术、举石担、舞镋叉、甩酒甏、抛彩瓶、三上吊等民间体育杂耍,各种刀、枪、剑、矛、戈、铳、炮也夹杂在队伍之中,每到神桌表演一番。第三部分是后拥队,迷信色彩浓重。有香亭、提香炉、神轿、背掌扇、虎头禁牌、背王印、背令旗、刽子手、校尉、特大抬锣、长杆铜号、铜铳、炮担等,最后是挂肉芯灯扮作犯人的队伍。整个迎神队伍前后有五六里之长,仅大纛旗就有一百余面,五无常二三十班。巡游者中半数以上为泗门、临山沿海一带的绍兴移民。刘猛将军会会期三天,第一天巡游人和丘(现属小曹娥镇)至湖北等沿海地区,第二天巡游泗门当地,第三天巡至湖堤(现属临山镇)。晚上在主巡地区的街上排夜街,湖堤排在大古塘上,泗门则排在大街上。入夜,整条大街灯烛如同白昼,笙笛锣鼓声响彻天空,各式杠头执事边排街边表演,沿途演戏酬神。仅泗门集镇内最多一年有13台,戏班多数是绍兴大班(绍剧)。
  岳帝会又称东岳大帝会。传说商周时期兴周伐纣的大将黄飞虎死后封为东岳大帝。农历二月卅至三月初一的旺家孙庵岳帝会、三月初五至初七的皇封桥庙岳帝会、三月十五至十七的新岳殿岳帝会均迎东岳神。以新岳殿岳帝会规模最大,俗称“迎第四门菩萨”。皇封桥庙岳帝会有会产土地20多亩,每年在熊家街、谢义巷等迎会沿途设七石缸,内放黄酒,另有数十箩香干,供迎会者食用。新岳殿岳帝会同时迎朝北庙的天医尊神和络芦庵的关帝圣君,俗称“三尊头”。迎会时,三座神轿按小在前、大在后神位品秩排列,依次为天医尊神、关帝圣君、东岳神。关帝旁的周仓由活人扮饰,背着大刀跟在神轿后,每到神桌前可撮捞“结缘果”,并有儿童讨吃“脱晦”之俗。相传东岳大帝是冥府第七殿阎罗王,故岳帝会时还要出迎判会。
  庙会组织 旧时庙有庙产,参加迎神赛会的各会社也大多有会产。主要是田地产,以每年的地租收入作迎会经费。后塘河鼓亭会有3亩土地的会产。泗门商界的细十番班,由各商铺赞助。凡要出迎菩萨的社庙均成立理事会,理事会除监理庙产,还确定菩萨开光、出巡等事宜,并授权和尚承办。在靠近社庙的地方成立庙甲组织,负责整理出迎的神轿、呼拥菩萨的銮驾等。其他参加迎会的各会社内也设总领、甲首、头旗、尾旗等组成人员。各会社或按地段定名,或按所置的杠头、执事命名,有东街介寿会、中街景福会、西街聚兴会、湖口高跷会、窎桥头大旗会、阁老府鬼会、水阁周判会等。
  香会 旧时逢菩萨生日或佛像开光等,信徒结伴去庙宇里诵经念佛,称香会。通宵念佛的称“宿山”。一年中有十余次之多,有纪念观音圣诞、成道、出家的;有礼拜刘猛将军、东岳大帝、关帝圣君和包龙图的;有祭祀天妃娘娘、曹娥娘娘的,还有僧尼特意设置的水陆法会、梁皇法会、盂兰盆会等,其间还穿插放生、放焰口等宗教仪轨。新中国成立后,香会渐废,20世纪90年代后重又出现。
  庙会市集 庙会时,商贩在庙宇周围设摊交易,谓之庙会市集,俗称拦街。拦街多在春秋两季举行,春季以交易生产必需品为主,秋季以添置衣着和购买年货为主,会期一般三至五天。市集商品有香烛锡箔、农具山货、呢绒绸缎、棉布百货、绒线针织、各式鞋帽、四季衣衫、文房四宝、书画字帖、儿童玩具、金银饰品、铜锡铁器、陶瓷缸甏、器皿杂物、糕点小吃,乃至江湖杂耍、测字看相、郎中行医、说唱卖梨膏糖等等。商贩及民间艺人多从宁绍等地或外省而来,常年以赶庙会为生。每次庙会都有商贾资助演戏,地痞赌徒趁机开台摆赌。新中国成立后,庙会扬弃其封建迷信部分,演化为物资交流大会,地点由庙宇附近移向街道集镇。20世纪80年代,泗门集镇及湖北等乡还数次举行物资交流大会。至90年代,因日常物资供应充足,交流大会渐废。

知识出处

泗门镇志

《泗门镇志》

出版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反映了泗门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商贸、风情、人物、天时、地理诸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泗门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