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语法举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泗门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75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语法举隅
分类号: H17
页数: 7
页码: 710-71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泗门镇方言的小称词、语词杂脞等情况。
关键词: 泗门镇 方言 语法举隅

内容

小称词
  构成形式 泗门话的小称功用相当于普通话的“子”、“儿”、“头”等词缀。它的构成是借原词韵母的鼻音化来完成的,即将没有鼻韵尾的阴声韵变为加鼻 辅音或鼻化音的阳声韵。具体变化形式大致有以下数类:
  1.变换元音加鼻化音。
  耙→铁耙,耙读作盘。
  2.元音后变塞音尾为鼻音尾。
  肉→ 鲜豆肉,肉读作绒。
  3.改变复合元音加鼻尾。
  阿哥,背称、他称时作,哥读作棍。
  老太婆,表亲昵时称,婆读作贫。
  4.元音后变塞音尾为鼻化音。
  拐脚(痛子)中“脚”由,读作浆。
  5.改变主要元音加鼻化音。
  筷一般只用小称。
  小称变音有时发生在后缀词素上,称之为类词缀,亦举数例说明:
  1.花→,读作欢。
  菜欠咸,盐花再揞眼啷!(菜欠咸,加些微量的盐!)
  天落雨毛花哉!(天下细雨了!)
  这两句话中的“花”作为词素,已虚化为微量之意。“盐花”指少量的盐,“雨毛花”指微雨、细雨。
  2.“脚”一般称渣滓残料,虚化后也作为类后缀小称。
  淘米泔脚,淘过米的泔水
  下饭碗脚,剩菜残羹
  3.头→,读作亭。
  冷饭头、讨饭头(乞丐)、五更头、老妊头(中年妇女、已婚妇女),“头”均读作亭。
  有时未加“头”字前,原词已是小称,如“碗脚头”中“脚”字原已是小称化,再加“头”字后缀,读作碗浆亭。
  4.衣→读作茵。
  一般实喻其薄的比喻义不念茵,如“竹衣”不念小称,只有虚化义才用作类后缀小称。
  粥衣汤言极稀之粥,念粥茵汤。
  语法作用可简括为小称化和名称性两点。小称化指词一经韵尾的曲折变化,即对原词赋予一种特有的意义,或喻其小、或表其亲昵。名词性指小称系名词,通过小称化,还可将各种类型的短语转化为名词。小称化是构词形式,名词性则指其性质。
  事物总是相形而见其善恶、美丑、尊卑、大小的,泗门话的口语里,凡有这类大小美丑之辨的事物名称,可用小称,其精神在相对而言。如喻其小,小狗可称小根,小鸡可称小金,细雨霏罪可称为雨毛花(欢)。鲜的蚕豆肉可用小称,读鲜豆绒。而猪肉或牛羊肉不能用小称,不能将猪肉读为猪绒,便是比较而言。表亲昵则伯伯称,叔叔称,阿弟背称或他称为,阿妹背称或小称为……喻小和表亲昵都给原词赋予一种特有的意义。
  小称之名词性,是指能将非名词及各种类型的词组通过小称化而转化为名词。
  “鸟搴”牌是主动宾短语,念作的小称后,便专指手提鸟笼走街穿巷为人占卜糊口的江湖人了。喻其小或表亲昵,赋予原词以特定的一层意思,尚偏重于修辞色彩上,因为小狗、小鸡之类,前面仍有小字,原词词义未变。能将词或词组及句子形式转化为名词,则是语法功能了,说明小称还有-定的构词能力。
  使用范围和发展趋势泗门话里,小称词的使用极为普遍,已是词汇中的一部分。有些日常生活里的常用词,口语只习惯用小称,如筷只念小称[k'ua],藤念藤铃(猕猴桃),得人惜念得人心(意为惹人爱怜),饭米碎念饭米闪(意为饭屑)等。有些则是正称和小称并用,如铁耙、叔叔、虾、牌、碗脚等。还有些已趋于消亡,仅存在于老年人的口语中,如对兄弟姐妹的背称、他称,现在的年轻人听到阿棍、阿定、阿金、阿明已是一头雾水。对粥茵(衣)汤,雨毛欢(花)等,年轻人都干脆直称薄粥、毛毛雨了。口语中的小称词汇越来越少,是小称词汇的发展趋势。
  语词杂脞
  这里所用的字,均为同音假借。即只用其音而不管其字所代表的词。
  1.时间副词:才生、到毛、脚管、千朝百日。
  才生,表刚刚:这桩事体我也才生晓得格。
  到毛,表立刻:侬先去(开),我到毛来哉。
  脚管,表经常:佢脚管欺负我。
  千朝百日,表偶然:我是千朝百日来来格。
  2.因果连词“格拉”和假设连词“是话”。
  佢平时脚管讲造话,格拉无人相信佢哉。
  (平时经常说谎是因,现在没人相信他是果)
  侬是话勿相信,自家跑过去看看。
  (勿相信是一种假设)
  3.虚化了的方位处所词素“头”,用途相当于文言文中的“处”,含义极广泛。如:
  我头=我处 先生头=先生处
  佢头=他那里 姆妈头=姆妈那里
  河头=河边 桥头=桥上
  亮头=有光亮处 暗头=没光线处
  4.代词用“拉”表复数,如“盍拉”(我们)、“佢拉”(他们)。
  “小明拉格学校”等于普通话说“小明他们的学校”。
  5.数量词后可以加表合成或分开的后附词素“生 ",以确定其存在。如:
  一块布裁作三块生。
  三块破板钉作一块生。
  上句表分开,下句表合成。“生”有强调实实在在存在的3块布和1块板之意。
  6.语气助词“贾”、“哉”、“啷哉”用于陈述句。
  贾:有强调意味,整句话的语气是上升调。
  好个贾!(好的呀)
  侬去过哉贾!(你去过了呀)
  哉、啷哉:相当于普通话语气词“了”,用“啷哉”较“哉”语气强些。
  饭吃过哉。
  我来子大半日啷哉!
  7.单用“啷”是动态助词,用于动词、形容词后表动态的完成,具有强调意味。例:
  问:饭吃过啷未答:饭吃过啷哉。
  有时还隔着补语。例:
  佢格两日(他这几天)欢喜煞啷。
  8.动态助词“啷”又表存在,相当于普通话的“着”。如:
  佢来啷。(他在)
  钱柜里园啷。(钱柜里藏着)
  9.量词重叠加虚化了的“相似”,强调逐一和一律。
  佢日日相似去跳舞。——强调他每天跳舞,不间断。
  苹果个个相似有介大。——表个个一般大。
  教室间间相似有介亮。——强调每间采光一样好。
  10.动词重叠后再加补语,表未然。如:
  校样送送过来。
  毛线园园(藏藏)好。
  队伍排排整齐。
  三句均表示须做而将做。
  11.介词“则”和被动句。普通话用“被”、“给”等字表被动,且可省去施动者(主动者,宾语)。泗门话用“则”字表被动,“则”字后不能省去施动者。如:被子给打碎了。——茶杯则人家敲破哉。
   钞票被骗去了。——钞票则人家骗子去哉。
   这两句话里如省去施动者“人家”便不成话。
  12.“则”又是连词,相当于普通话的“同”、“跟”*“和”等字。如:
   我则但做队(一起)上街。
   我则姆妈话话看,明朝到倷屋里来。
  13.动态动词,“过”可以离开动词,放在宾语后或句末。如:
  上午落雨过哉。
  钞票从来呒有存起来过。
  两句中“过”均离开动词,前句中间隔着宾语,后句“过”在句末。
  14.副词“快”表将要,它在句中的位置是在谓语后充补语,与普通话异。如:
  目的地到快哉。(到快哉——将要到了)
  我的病好快哉。(好快哉——将痊愈了)
  “快”还可以隔着宾语或形容词补语。如:
  买米快哉。(将买米了——隔着宾语)
  跑煞快。(跑得够呛——隔着形容词补语)
  15.“动词+大+勿出”和“动词+大+勿出+形容词”(如“叫大勿出”、“看大勿懂”)这种格式,口语里应用频繁,语气委婉,不直接否定而实已否定。如:
  侬话这粥已馊臭了,我倒是吃大勿出。(“吃大勿出”实际是吃不出馊臭,也就是没馊臭)
  昨天晚上蚊子介多,我真睏大勿好。(“睏大勿好”实际是没睡好)
  16.否定副词“呒觉”,用在动词谓语前表意有些特殊,含有双重意思。如:
  我们乡下地方,呒觉吃。(“呒觉吃”有无可吃、不好吃的双重意思,主人在客气)
  我作业还未做好,杭州呒觉去哉。(“呒觉去”有无法去、不可去的双重意义)
  “呒觉”有时还单用,意为“不要紧”或“没关系”,作一句礼貌话来看。如乙碰翻了甲停放的自行车,当乙向甲道歉时,甲便说“呒觉呒觉”。
  17.问句常用肯定否定式(正反词)表示语气,否定副词常用“勿”、“未”(“勿”表不,“未”表没有)。如:你近来好勿好?
  但今末来勿来?
  普通话也有这种句式,但用得少。一般只说:“你近来好吗?”“他今天来吗?”这“好勿好”、“来勿来”又可说成“好弗”、“来弗”。但“弗”并非单纯的语气词,而是“勿啦”或“勿啊”合音的结果。
  用“未”[mi]的肯定否定式,一如古汊语句式。如:
  饭吃过啷未?(饭吃过了没有)
  佢来啷未?(他来了没有)
  书借来未?(书借来没有) 18一“呒没”、“呒有”用作否定动词和否定副词。如:
  这本书我呒没。
  我店里呒有英汊字典。
  用作否定副词时,常与“来”、“去”等字组合,在谓语后充补语。如:
  我看戏呒没去。(我没去看电影)
  佢开会呒有来。(他没有去开会)
  19.动态助词“子”用于动词后,表完成。如:
  饭吃子去。(吃饭了再走)
  书佢拕子去哉。(书他拿走了)
  20.补语和代词宾语的位置:泗门话里,补语可放在代词宾语前,也可放在代词宾语后,还可将补语中的结构助词拆开,宾语嵌在其中。如:
  打侬煞——补语在代词宾语后。
  讴声我——补语在代词宾语前。
  打侬得过——补语在代词宾语后。
  打得过侬——补语在代词宾语前。
  打得侬过——补语中结构助词“得”与“过”拆开,宾语嵌在中间。
  这5例中,第4例较少,后三例以第5例为多。同样的句式还有“吃得但落”、“啃得但动”、“话得但过”等,这里的“但”(第三人称)指人也指事。
  21.口语中不用“把”字句,而仍有处置对象的句式。习惯是动词重叠后加补语,一样把宾语提前而不用“把”字。如:
  门打打开。(把门打开)
  鸡杀杀好。(把鸡杀好)
  22.可能补语和结果补语,采用语气和字调的轻重、长短、升降来表达。如:问:文章写得好勿好?答:写得好!
  问:文章写勿写得好?(即能否写好)答:写得好。
  上句答话中的补语“好”重音升调,表示自己写得满意(结果)。下句答话中的补语“好”轻读降调,表示可能写得好。

知识出处

泗门镇志

《泗门镇志》

出版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反映了泗门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商贸、风情、人物、天时、地理诸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泗门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