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图书馆
余姚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余姚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章 戏曲表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泗门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740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戏曲表演
分类号:
J821.9/824
页数:
4
页码:
655-65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泗门镇民国前,戏剧活动多与敬神祀祖有关,有灯头戏、礼拜戏、庙会戏、太平戏、还愿戏、拦街戏、开光戏、冬至戏以及寿庆戏、蓬头戏等戏曲表演的概况。
关键词:
泗门镇
戏曲
表演
内容
民国前,戏剧活动多与敬神祀祖有关,有灯头戏、礼拜戏、庙会戏、太平戏、还愿戏、拦街戏、开光戏、冬至戏以及寿庆戏、蓬头戏等,大都宣传神权、族权,是封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流行的剧种主要有绍兴大班(绍剧)、余姚滩簧(姚剧)、的笃班(女子越剧)等。新中国成立后,戏剧舞台随政治形势几度冷热。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传统戏剧表演形式部分被现代歌舞所代替。
第一节 演出团体
余姚滩簧班
清同治至光绪年间,泗北村民王火金、戚竹善与周巷段头湾农民小美香、四湾村农民童光,在泗北横屋自然村成立横屋滩簧班,一度进上海演出,并灌制唱片《卖小糖》。民国后期,境内滩簧班以水阁周培生班最有名,主要演员有破眼良庆、谢茂奎、祥照等。
滩簧班社一般由“四花、四旦、三后场(即乐队)、一里厢(即道具师傅)”共12人组成。艺人多为农民、工匠,闲季组班,忙时生产。演出的传统剧目有《打窗楼》、《马浪荡》、《庵堂相会》等72出,唱词诙谐幽默,情节通俗易懂,颇受群众欢迎。同时亦有淫秽戏,如《十八摸》、《扒灰佬》等。旧时正经人家子弟耻看滩簧,传统庙会禁演滩簧。为遮人耳目,滩簧戏班有时前半夜演绍兴大戏,后半夜演滩簧。至1949年5月,滩簧班皆濒临解散。
1953年后,谢茂奎等部分老艺人进入县姚剧团,其余艺人大都成为农村业余剧团骨干。2004年,境内有振兴、马家两家余姚滩簧班。
越剧戏班
民国15年,嵊县的笃班(女子越剧)开始在境内演出,因深受观众欢迎,遂成境内主要剧种,出现以演员艺名命名的越剧戏班,主要有根梅舞台、金凤舞台等。这类剧目近似于曲艺说唱,由一名女性演员日夜上场演唱折子戏,后场配以二胡、锣鼓等简单的乐队。当演员中场休息时,就由数个跑龙套的出来做打虎跳、竖蜻蜓等简单武术动作以填补冷场。新中国成立后,这类戏班即解散。
抗日救亡剧团
民国26年,上海“八一三”淞沪战役爆发的消息传到泗门,蒋扬均等发起成立镇“业余救亡剧团”。最初有潘丙初、干如忠、谢汝昌、谢海耀、孙肇梅、周观立、谢显声、谢显纪、胡坚标等15人参加,后又有谢磐如、孙肇康等加入。剧团以街头演出为主,用话剧、的笃板、活报剧等表演方式进行抗日救亡宣传。除在镇内演出外,还在东至小安街、西至五车堰、北至庵东镇的姚北一带巡回演出,至年底共演出70余场。
响团
又称唱班。民国时期,由堕民、道士等民间戏曲爱好者组成,具有一定的职业性。大户人家婚丧嫁娶、上坟祭祖、祠堂进牌位、寺庙庆典等活动,一般均雇请响团坐唱。以唱绍兴大戏为主,剧目有《渔樵会》、《斩李光》、《龙虎斗》等,用锣鼓、板胡、月琴、二胡、笛子等乐器伴奏。新中国成立后,多并入农村业余剧团。至2004年,仍有少数响团在民间活动。
职工业余剧团
1950年,镇总工会与镇工商业联合会合作组建业余话剧团,组织工人、教师、医生、民间艺人等40余人,深入工厂、农村进行文艺宣传。由谢炎昌编剧并导演的话剧《三打成之庄》参加宁波地区职工文艺调演,获创作、演出一等奖。1957年,镇文化站组建业余文工团,1968年停止活动。
农村业余剧团
1950年,农村业余剧团迅猛发展。其中,南谢、第十堡、窎桥头等村创办越剧团,东河沿、后街、后塘河、大庙周、水阁周等村创办滩簧团、绍剧团。为配合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以及农业合作化运动,剧目以现代戏为主,如《血海深仇》、《惊雷》等,传统戏主要有《打窗楼》、《双推磨》、《前后庵堂》、《两兄弟》等。1952年,倪家路村业余剧团自编自导的现代越剧《陈一凡》参加省业余剧团创编节目汇演,获创作、编导、演出一等奖。此后,省文化厅常派专业人员指导该团排演现代戏。
1956年,部分农村业余剧团纳入农村俱乐部。1957年,受“左”的思想干扰,多数剧团解散。1962年起又恢复发展,农村戏剧活动再次出现高潮。是时,对演出节目有大小、古今之争,农村俱乐部大都按文化部门贯彻的“小型多样”原则,演出反映阶级斗争的小戏,农村剧团则大都继续上演传统戏。时以钉店阿祥、肉店戚福根、谢忠发、王忠发等发起组织的窎桥头村绍剧团(后改称泗门绍剧团)影响最大,该剧团至80年代中期还经常去外地演出。
“文化大革命”期间,农村剧团和农村俱乐部被批判为“文艺黑线”产物,越剧团和姚剧团或停演,或改组为文宣队,仅允许绍剧团继续演出。是时,以塘后公社红升大队组织的绍剧团最有名,演出剧目全部由京剧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改编。“文化大革命”后期,泗门镇三大队成立京剧团,主要演员有戚福兴、上海下乡知识青年谢夏兰等,演出《红灯记》、《沙家浜》等样板戏。
1978年后,农村业余剧团再次恢复。1984年,业余剧团多转为民间职业剧团,成为自愿结合、自主经营的民间艺术表演团体,形式有姚剧、越剧、绍剧、魔术、歌舞、曲艺等。
第二节 演出场地
民国时期,多以祠堂、庙宇为演出场地,水阁周村的开元周氏宗祠、后塘河的谢氏十二房祠堂、东岳殿等均建有戏台,并附化妆、住宿用房及可容千人看戏的场地。时女子越剧和滩簧不得进祠庙,在空地上临时搭台演出,称之草台戏。迎神赛会时,还在沿途搭台演戏酬神,最多一年有13台,分别设在前南谢、行五房、陈家埠头、高阶沿、藕荷漕斗、成裕晒场、阁老府、六房晒场、蔡元房晒场、大墙门头、东道地、大祠堂门口、长道庄,戏班多为绍兴大戏班。民国26年,后塘河村开明绅士谢叔叙邀请上海一家话剧(时称文明戏)团在东岳庙演出,是为境内演出话剧之始。
1950年,由镇工商业联合会发起,将东岳庙改建为泗门大会堂,除作开会场地外,主要供演戏之用。1965年,泗门大会堂重新翻建,成为影、剧两用的新型剧院。为此,拆除镇上13座明清时期建筑的古牌坊及蜈蚣桥,石料全部充作大会堂墙基。
1994年5月,在泗门大会堂原址上改建文化娱乐中心,总投资480万元,建筑面积2962平方米。中心辟影剧院及舞厅、溜冰场、录像放映室、台球室、电子游戏室、碰碰车室、卡拉OK室等多种文娱活动场所。
知识出处
《泗门镇志》
出版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反映了泗门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商贸、风情、人物、天时、地理诸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泗门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