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群众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泗门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733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群众文化
分类号: G247
页数: 9
页码: 642-65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泗门镇机构设施、传统民间艺术等群众文化概况。
关键词: 泗门镇 群众 文化

内容

第一节 机构设施
  镇文化站
  1950年3月,泗门镇文化站在东岳庙成立,辟乒乓球室等场地,首任站长朱文余。旋迁西街关帝庙。1957年,增设说书场,并组建业余文工团。1968年活动停止。1974年4月,在中街大墙门头复建镇文化站。1985年,位于新建路的泗门文体馆竣工,建筑面积1042平方米,配工作人员3人,先后辟图书阅览室、书画室、舞厅、录像放映室、老年活动室、乒乓球室、台球室、棋类室等,并建室外灯光篮球场和宣传窗。1989年,塘后乡文化站并入。1992年5月,镇文化站又与区文化站及万圣、夹塘、湖北、东蒲4个乡文化站合并,组建新的泗门镇文化站,有工作人员9人。2004年5月,文体馆因城镇建设需要被拆,镇文化站迁镇政府大院内办公。是年,与镇党政办公室联合创办《今日泗门》报,每月出刊一期,由镇委分管党群工作的副书记担任主编。
  1950~2004年,镇文化站先后举办文艺汇演、戏剧演出、民间艺术大会串、文化大巡游、提灯晚会等大型活动300余次;举办音乐、舞蹈、戏剧、故事演讲、文学创作等培训班100余期,参加人数5000余人次;举办爱国主义教育、文明之星、美化生活、改革成果等大中型主题展览100余次。
  1979年和1982年,先后两次被评为省先进文化站;1985年和1986年,又连续两年被评为省体育工作先进集体;1989年,被评为省特级文化站;1990年,被评为全国先进文化站。
  1974~2004年历任站长:谢敬康(1974.4~1975.8)、谢荣时(1975.8~1978.8)、杨水昌(1978.8~1982.8)、刘永章(1982.8~1992.5)、范立书(1992.5~1994.12)、王兴中(1994.12~1996.5)、谢纯尧(1996.5~2004.3)、施小仙(2004.3~2004.9)、杨霞尔(2004.9~)。
  区文化站
  1952年,泗门区文化站成立。1968年活动停止。1977年9月恢复,站长谢敬康。同时成立公社文化站,由区文化站负责业务辅导。时全区有泗门镇文化站及塘后、小曹娥、镇海、朗海、万圣、夹塘、湖北、临海、兰海、横塘等10个公社文化站。1979年,区文化站被评为省先进文化站。同年,横塘、兰海、临海3个文化站划归临山区文化站。1992年5月,区文化站与镇文化站等合并。
  工人俱乐部
  1949年11月,镇总工会在人和庄成立工人俱乐部,辟图书阅览室、乒乓球室、书画室等,并在万安桥六房晒场安装篮球架、单双杠等体育运动设施。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各企事业单位亦普遍成立工人俱乐部。1982年后,工人俱乐部改称“职工之家”。
  农村文化宫
  1950年,南谢村率先创办农村俱乐部,随后农村俱乐部与日俱增,至1964年,村村建立了俱乐部。俱乐部经常在农业社范围内组织文艺创作、读书看报、演出宣传、讲故事、出黑板报和各种体育比赛活动。“文化大革命”期间,俱乐部普遍改为业余文艺宣传队,“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复称原名。1982~2004年,曾先后改称青年之家、民兵之家、青年民兵之家、村民之家、村文化宫等。1983年,后塘河村青年民兵之家被评为省先进集体,上新屋村青年民兵之家受到南京军区通报表彰。
  图书馆、室
  明末清初,第十堡“昌古斋”有藏书上万卷。民国时期,谢宝书在南谢恤阴堂创办开益图书馆,取“开卷有益”之意而名。1950年3月,镇文化站设图书阅览室,配兼职管理员1人,向社会募得图书2000余册,订有报刊20余种。1985年,镇文化站在文体馆二楼辟图书馆,有藏书5000余册、报纸24种、杂志21种,配专职管理员1人。1986年,镇文化站图书馆被评为省少年儿童图书馆(室)先进单位。1997年有藏书11300余册。至2004年,先后举办少儿优秀读物展、农业科技图书展等多项文化活动。
  1982年,王孝芳在阁老府创办家庭文化室,有藏书1000余册,报刊20余种。
  书店、书摊
  民国时期,仁济久号百货店兼售各类图书,附近学校教科书亦由其组织供应,并有儿童连环画出租。新中国成立初期,镇上有谢文邦、陈汉臣两家书店,文具、图书兼营。1954年,泗门供销社设新华书店门市部。1983年,供销系统推行“新华书店为主体,多种流通渠道、多种所有制、多种购销形式、少流通环节”发行体制,集体、个体书店(摊)不断开设。至2004年,全镇有图书销售、出租店(摊)31家。
  电影放映队
  民国12年(1923),有旅沪同乡在泗门平民夜校结业典礼结束后试映电影以示祝贺,是为境内电影放映之始。民国14年,又有日本卜内门肥田粉公司为宣传化肥功效,到泗门放映无声电影《大家发财》。
  1953年,镇总工会邀请省电影队在人和房天井内放映16毫米无声电影。1956年起,由慈溪县电影站委派放映员,固定在泗门大会堂放映16毫米电影。1958年2月,县电影站成立35毫米电影队,巡回在泗门等集镇放映。1971年,镇电影放映队成立,编制2人,隶属县电影站。1977年,泗门区各公社均成立电影队。1980年,镇电影队安装35毫米电影放映机。1994年,泗门大会堂改建为文化娱乐中心,电影亦由单机放映改为双机放映,此后年均放映电影350场。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后,全镇有电影队6个,其中原乡电影队5个。2002年,撤销塘后、夹塘、湖北、东蒲电影队,万圣电影队继续保留。
  录像放映室
  1987年,镇文体馆辟录像放映室,有座位200个,录像带由市文化馆影像出租点提供。初用18英寸电视机,数年后改为大屏幕投影放映机放映。2001年,因家庭电视机、VCD、DVD的普及而关闭。
  歌舞厅、KTV室
  1988年12月,全市首家乡镇舞厅在镇文体馆开业。至1994年,全镇有舞厅6家,另有KTV室3家。2002年后,歌舞厅、KTV室大多关闭。公园
  2004年,占地80余亩的汝湖公园竣工,公园内辟有文化广场、音乐喷泉、健身路径等,总投资1000余万元。
  第二节 传统民间艺术
  境内传统民间艺术起源于元朝,盛行于明清两代,多在元宵灯会及迎神赛会上表演,民国时期逐渐衰落,1983年后重新挖掘和恢复部分传统民间艺术。
  大纛旗 俗称大旗。在明代抗倭时,作虚张声势、迷惑倭寇之用,后发展为民间艺术表演形式。旗面方形,绸或布制成,面积约10平方米,上画水墨龙或用黑毛绒剪制成五福共寿图案,绣有“××胜社”社名,不同颜色的旗帜代表不同地域的礼拜社。以大毛竹作旗杆,插在大木架中,迎会时由4人作抬。旗杆顶端有圆盘,下垂4根纤绳,称前纤、后纤、左纤和右纤,每根纤绳各有1人相拉,以防大纛旗歪斜。旗杆上装饰雉鸡毛和小铜铃。民国时期,全镇有大纛旗十余口,迎会时排于队伍前列,经过街市时缓走,在公路等开阔地面则你追我赶,以争头口旗为荣。当大纛旗过桥时,拉前纤的壮汉跑得更快,拉后纤的只需拉紧纤绳,腾空一跃,不用过桥就能飞越过岸。民国37年,群众为抗议金圆券的不断贬值,用金圆券币纸糊大纛旗,以讽刺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1958年后未再表演。
  犴舞 境内最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之一,为全国所独有。犴又称犴龙、露龙,长得似龙非龙。传说犴能化露,舞犴能生克五行,为民除害,保佑阳光雨露均匀,五谷丰登。犴的制作方法与制作布龙相仿,以竹篾为骨架,分头、身、尾共7节,全长约15米。犴头似狗头,亦略似狐,上生两只角和一双耳朵,左右眼睛、眼圈生黑毛,眼珠似铁球,喙分上下两颌,上颌有鼻,中间露舌,下巴有红色短须,五官造型夸张威武。身黄色,段节如布龙状,无鳞片,背脊上垂挂华须,分披两边。尾分上、下两叉。
  迎会时,犴舞排在大纛旗后。前面一令旗开路,紧接帅旗手高举特大帅旗,旗面上绣有一个巨大的篆体“犴”字和“国泰民安”四个黄底红字,还绣有“××村××社”的礼拜社名。帅旗后是鼓乐队,再后是五面五色三角旗,每面三角旗上各绣制金、木、水、火、土一字,以代表五行。犴由犴珠导引,随珠起舞,有拉场、吃珠、三跳、摆桩、进桩、串阵、出桩、撤桩、遁坤、腾坤、甩尾、收场等12个基本阵法。表演时,锣鼓、招军等乐器伴奏,气氛庄重,动作粗犷。
  民国时期,东蒲张家、新桥等村均有犴会,相传已有200余年历史。其中张家铜钱桥犴会由张洪财于民国32年发起创办,共有23人组成,以一亩九分地作会产。后犴舞队遭遇过路日军,被其野蛮冲散,遂一蹶不振。1991年6月,铜钱桥村在第四代犴舞手张银耀、张森裕等指导下,重新制作犴,并向青年传艺。浙江电视台“文化时空”栏目组曾为泗门犴舞录制专题,通过卫星电视向全世界展示。
  舞龙 俗称滚龙。民国时期,全镇有近十条,迎神赛会时排在犴舞后。滚龙用竹壳做龙骨,色布做龙衣,长短11至15节不等,上绣龙首、龙尾、龙鳞、龙鳍和龙爪。表演时,一人执龙珠导引,后面舞龙手则随龙珠上下翻动,共有36个套路,讲究舞得活、舞得圆、神态真。遇神庙或场地稍大的空地时,数条龙就同时起舞,在各社总领、甲首、首旗、尾旗的指挥下,盘出剪刀阵、梅花阵、淘箩阵、金锁阵、长蛇阵、二龙阵、三才阵、四门阵、五虎阵、莲子阵、七星阵、九曲阵、埋伏阵等阵式。1958年后舞龙一度失传,1983年重新恢复舞龙,连续3年在元宵灯会上表演。
  绷龙 又称绣花龙、样龙、火龙,是以观赏为主的龙。民国时期,全镇有近30条,其中3条为人和庄谢显淮置办。一般以洋珠串成电筒作龙眼,用红、黄、绿各色绸缎作龙身。排夜街时,每节龙身内点燃蜡烛(民国后期改为电珠),遍体透亮,龙口还会喷焰火。擎绷龙者除龙首为青壮年外,余者均为不足15岁的少年,着一样的服饰,民国后期还统一戴墨镜。1958年后,绷龙亦一度失传,1983年恢复。
  木偶摔跤 俗称掼木头人。表演时,伴随“急急风”的锣鼓声,一对如真人般大小的木偶,缠臂搭肩,相互对视,你推我搡,左滚右翻,各不相让。看似两个人在表演,实为一人操作。表演套路主要有两虎对峙、进退拉锯、仙鹤甩嘴、苍鹰噙雏、饿虎扑羊、背水恶战、出奇制胜等。在演“背水恶战”时,演员有意选择河边或桥上,一方失利后退无路,如临悬崖,险象环生,观众为之捏一把汗,最后几经挣扎,出奇制胜,观众才松一口气。
  1983年,由杨志荣等重新制作道具,并在元宵灯会上表演。以后,戚水新、夏建焕等艺人多次受邀赴外地表演。2004年参加在杭州举行的国际武术大赛开幕式表演,获特别奖。
  化装高跷 民国时期,湖口聚兴会下有高跷会,由十余人组成。最前面4人的高跷木腿长丈余,人与屋檐齐。表演时,两人作持枪射击状,另两人作执竹竿赶鸟状。尾部一人女性打扮,手划船桨,头可仰到臀部,动作高难,称“荡湖船”。中间表演者技艺可稍差,高跷木腿不足3尺,扮成青蛇、白蛇、龟精、蚌精以及虾兵蟹精等戏剧人物。1997年,泗门高跷队曾应邀参加宁波港城文化大巡游。
  甩彩瓶 分单人甩、双人甩两种。单人甩的套路有:钻天,即单手向上甩彩瓶,然后用双手接住,边走边甩;二龙抢珠,即把彩瓶从身后甩上天,前面用拳接住;脚花,即用脚把彩瓶向上踢起,用手接;猴子捧仙桃,即一手向上甩,另一手手掌接住;独立金鸡,即一手把彩瓶甩上,用另一手大拇指顶接住。双人甩的套路有:单对花,即两人把一只彩瓶轮流对甩;双对花,即四人两两为阵,两人各持一只彩瓶对甩;老虎进洞,即双人双瓶对甩,对方瞄准瓶口,把单手伸进彩瓶口接住,难度较高。因彩瓶圆滑,表演时难免失手,故一般备有数个彩瓶。1958年后逐渐失传。
  甩酒坛 因酒坛比彩瓶重,表演者更须身强力壮,臂力过人。表演时,先将酒坛抛起,再接住,然后全身四周转圈,或在手臂上、腿上滚旋。个别技高者还能让酒坛在大拇指上徐徐转圈,仿佛酒坛纸糊的一般。表演者均为绍兴移民后代,大多住水路头自然村。1958年后逐渐失传。
  鼓亭 又称细十番鼓亭。亭子由4人作抬,画龙雕凤,装饰华丽。亭柱上挂锣、钹、铃等打击乐器,司锣边走边敲。亭中间坐一鼓手敲堂鼓,亭子四周有乐手吹奏笙、箫、琵琶等管弦乐器。民国时期,后塘河村有耀音轩鼓亭会,由16名民间乐手组成,谢端钦赞助乐器,以3亩田地作会产。境内还有一种名曰赤膊鼓亭,仅1人表演,表演者腰系木头龙架,龙头前伸弯过肩胛,龙口上挂锣鼓,边走边敲。1958年后逐渐失传。
  高抬阁 样子像亭台,高高耸起。在明代抗倭时,作登高瞭望敌情之用,后演变为民间艺术表演形式。阁内由金童玉女扮成《白蛇传》、《八仙过海》、《貂蝉拜月》、《唐僧取经》、《哪吒闹海》等戏剧人物,个别人物还用铁杆绑住悬于半空。小抬阁4人作抬,大抬阁则由24人作抬,乐队能围坐在阁内伴奏。1958年后逐渐失传。
  判会 民国时期迎岳帝会时,水阁周、后塘河等村出迎判会。判会有《调判官》、《大小头鬼》等“鬼舞”组成,共有100余个角色,有十殿阎罗王、判官、鬼保长、牛头、马面、黑无常、白无常、大头鬼、小头鬼、吊死鬼、日巡夜叉等,个个青面獠牙。受酷刑的刁民由鬼卒用镗叉将其仰身叉着游行,场面恐怖。
  《调判官》反映判官由鬼保长引路去捉拿鬼魂时行走在途中的情景。判官身穿红官袍和深蓝色灯笼裤,头戴菱形叶子官帽,右手执纸扇,左手拿勾魂牌票。鬼保长头戴小红缨帽,鼻梁涂白色,身穿蓝色斜襟短衫白袖子、灰色裤子,系白色短围裙,脚踏草鞋,右手夹一把银伞为判官遮阳,左手握芭蕉扇。舞蹈以打击乐敲“武头场”开始,招军吹“龙图”号子。“阴阳门”启,鬼保长出场亮相,调四角,转身进城。放焰火后,鬼保长给判官撑伞、打扇,两者退步出场、亮相。判官掀身探海、眺望,转花梆步后腰。鬼保长跪步在旁,打扇转伞,转叠被,作单腿跳步,小圆场,单腿六步,转圆场,横步,转圆场中堂对立,转小圆场,亮相,退步进“阴阳门”,闭门结束。《调判官》的音乐伴奏以打击乐为主,不时穿插招军以制造恐怖气氛,使人有身临鬼域之感,稍胆怯者不敢观看。
  《大小头鬼》仅两人表演,表现一对老年夫妻相亲相爱的人间情趣,如女人绊倒在地、招手要其丈夫前来扶起等生活细节。表演者各戴大小头面具,穿晚清服饰。小头鬼以男性打扮,又瘦又长,手执折扇;大头鬼以女性打扮,又胖又矮,手握芭蕉扇。小头鬼舞步大摇大摆,大头鬼舞步扭扭捏捏,表演融哑剧与舞剧于一体,夸张风趣。
  调吊 又称调男吊,仅在迎岳帝会时表演。当迎会队伍经过沿途设置的神桌前或空旷的广场时,用三根毛竹临时扎成三脚架,从顶端悬挂白布匹作表演用。表演者上身赤裸,下身着一条红色短裤,在音乐配招军声中上场。基本套路有双脚倒挂、单脚倒挂、双撑脚、单撑脚、双跪脚、后翻、单跪、双踺脚、单脚兴建、童子拜观音、双手拉绷、单手拉绷、左右单翻、仰卧挺尸、单脚滚、马旋、双脚挂、三扑、开落星等,俗称“七十二吊”。
  调无常 传说无常是人死时勾摄灵魂的使者,其形高耸肩膀,头发下披,眉眼下垂如“八”字,身穿白大褂,头戴七尺高帽,上写“一见有喜”四字,脚穿草鞋,颈挂银锭,手拿芭蕉。在敲锣鼓、吹招军、放烟火后,无常从阴阳城出场,自报履历后是一连串的嬉笑怒骂,凡是现实生活中人们不敢非议谈论的,都由无常之口骂出来,称“无常七十二骂”。其中无常骂势利狗的唱词为:“谁人勿晓得我活无常,日走阴来夜走阳,恶人寿短好人长,我勿买面勿贪赃。你狗眼看人低,看勿起我活无常,我前番生长弄前过,看你饿得可怜相,我半碗冷饭给你吃,肉骨头放在你身旁,你就摇头摆尾喜洋洋,当我救命恩公胜爹娘;你进了财主府,翻转狗脸勿认账,啊唔一口咬在我脚跟上,你势利狗儿太猖狂!只认衣衫勿认人,就是倷辈狗中生。骂你畜生坏心肠,又欺善来又怕硬,硬的来,洞里张,善的来,喉咙响,东边一只来叫起,西边一只轧闹猛。我今一块砖头来丢起,唬退一群狗中生(畜生)……”还有骂瘌皮狗、晦气狗、贪嘴狗、长脚狗、下作狗、骗人狗、吃素念佛狗、黑心狗、短命狗等。新中国成立后未再表演。
  调五无常 五无常的主角叫活无常,其他四个角色分别为无常嫂、无常阿领、无常伯伯和小无常。表演风趣幽默,使观众觉得无常既是鬼又是人,既懂理又有情,既可怕又可亲。新中国成立后未再表演。
  除上述项目外,境内传统民间艺术还有洋船、采莲船、蜈蚣舞、报马、报牛、水流星、火流星、大头和尚、哑子背疯婆等。至2004年,多濒临失传。

知识出处

泗门镇志

《泗门镇志》

出版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反映了泗门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商贸、风情、人物、天时、地理诸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泗门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