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编 文化 广电 体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泗门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732
颗粒名称: 第二十一编 文化 广电 体育
分类号: G22;G8;G0
页数: 26
页码: 641-66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泗门镇 群众文化、文学艺术、戏剧、音乐、舞蹈、美术、书法 、摄影等文化 广电 体育的发展概况。
关键词: 泗门镇 文化 光电 体育

内容

四门竹枝词
  〔民国〕谢翘
  重阳赏罢菊花杯,社戏连朝又上台。
  一叶篷船柔橹稳,阿娘接得女儿来。
  第一章 群众文化
  第一节 机构设施
  镇文化站
  1950年3月,泗门镇文化站在东岳庙成立,辟乒乓球室等场地,首任站长朱文余。旋迁西街关帝庙。1957年,增设说书场,并组建业余文工团。1968年活动停止。1974年4月,在中街大墙门头复建镇文化站。1985年,位于新建路的泗门文体馆竣工,建筑面积1042平方米,配工作人员3人,先后辟图书阅览室、书画室、舞厅、录像放映室、老年活动室、乒乓球室、台球室、棋类室等,并建室外灯光篮球场和宣传窗。1989年,塘后乡文化站并入。1992年5月,镇文化站又与区文化站及万圣、夹塘、湖北、东蒲4个乡文化站合并,组建新的泗门镇文化站,有工作人员9人。2004年5月,文体馆因城镇建设需要被拆,镇文化站迁镇政府大院内办公。是年,与镇党政办公室联合创办《今日泗门》报,每月出刊一期,由镇委分管党群工作的副书记担任主编。
  1950~2004年,镇文化站先后举办文艺汇演、戏剧演出、民间艺术大会串、文化大巡游、提灯晚会等大型活动300余次;举办音乐、舞蹈、戏剧、故事演讲、文学创作等培训班100余期,参加人数5000余人次;举办爱国主义教育、文明之星、美化生活、改革成果等大中型主题展览100余次。
  1979年和1982年,先后两次被评为省先进文化站;1985年和1986年,又连续两年被评为省体育工作先进集体;1989年,被评为省特级文化站;1990年,被评为全国先进文化站。
  1974~2004年历任站长:谢敬康(1974.4~1975.8)、谢荣时(1975.8~1978.8)、杨水昌(1978.8~1982.8)、刘永章(1982.8~1992.5)、范立书(1992.5~1994.12)、王兴中(1994.12~1996.5)、谢纯尧(1996.5~2004.3)、施小仙(2004.3~2004.9)、杨霞尔(2004.9~)。
  区文化站
  1952年,泗门区文化站成立。1968年活动停止。1977年9月恢复,站长谢敬康。同时成立公社文化站,由区文化站负责业务辅导。时全区有泗门镇文化站及塘后、小曹娥、镇海、朗海、万圣、夹塘、湖北、临海、兰海、横塘等10个公社文化站。1979年,区文化站被评为省先进文化站。同年,横塘、兰海、临海3个文化站划归临山区文化站。1992年5月,区文化站与镇文化站等合并。
  工人俱乐部
  1949年11月,镇总工会在人和庄成立工人俱乐部,辟图书阅览室、乒乓球室、书画室等,并在万安桥六房晒场安装篮球架、单双杠等体育运动设施。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各企事业单位亦普遍成立工人俱乐部。1982年后,工人俱乐部改称“职工之家”。
  农村文化宫
  1950年,南谢村率先创办农村俱乐部,随后农村俱乐部与日俱增,至1964年,村村建立了俱乐部。俱乐部经常在农业社范围内组织文艺创作、读书看报、演出宣传、讲故事、出黑板报和各种体育比赛活动。“文化大革命”期间,俱乐部普遍改为业余文艺宣传队,“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复称原名。1982~2004年,曾先后改称青年之家、民兵之家、青年民兵之家、村民之家、村文化宫等。1983年,后塘河村青年民兵之家被评为省先进集体,上新屋村青年民兵之家受到南京军区通报表彰。
  图书馆、室
  明末清初,第十堡“昌古斋”有藏书上万卷。民国时期,谢宝书在南谢恤阴堂创办开益图书馆,取“开卷有益”之意而名。1950年3月,镇文化站设图书阅览室,配兼职管理员1人,向社会募得图书2000余册,订有报刊20余种。1985年,镇文化站在文体馆二楼辟图书馆,有藏书5000余册、报纸24种、杂志21种,配专职管理员1人。1986年,镇文化站图书馆被评为省少年儿童图书馆(室)先进单位。1997年有藏书11300余册。至2004年,先后举办少儿优秀读物展、农业科技图书展等多项文化活动。
  1982年,王孝芳在阁老府创办家庭文化室,有藏书1000余册,报刊20余种。
  书店、书摊
  民国时期,仁济久号百货店兼售各类图书,附近学校教科书亦由其组织供应,并有儿童连环画出租。新中国成立初期,镇上有谢文邦、陈汉臣两家书店,文具、图书兼营。1954年,泗门供销社设新华书店门市部。1983年,供销系统推行“新华书店为主体,多种流通渠道、多种所有制、多种购销形式、少流通环节”发行体制,集体、个体书店(摊)不断开设。至2004年,全镇有图书销售、出租店(摊)31家。
  电影放映队
  民国12年(1923),有旅沪同乡在泗门平民夜校结业典礼结束后试映电影以示祝贺,是为境内电影放映之始。民国14年,又有日本卜内门肥田粉公司为宣传化肥功效,到泗门放映无声电影《大家发财》。
  1953年,镇总工会邀请省电影队在人和房天井内放映16毫米无声电影。1956年起,由慈溪县电影站委派放映员,固定在泗门大会堂放映16毫米电影。1958年2月,县电影站成立35毫米电影队,巡回在泗门等集镇放映。1971年,镇电影放映队成立,编制2人,隶属县电影站。1977年,泗门区各公社均成立电影队。1980年,镇电影队安装35毫米电影放映机。1994年,泗门大会堂改建为文化娱乐中心,电影亦由单机放映改为双机放映,此后年均放映电影350场。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后,全镇有电影队6个,其中原乡电影队5个。2002年,撤销塘后、夹塘、湖北、东蒲电影队,万圣电影队继续保留。
  录像放映室
  1987年,镇文体馆辟录像放映室,有座位200个,录像带由市文化馆影像出租点提供。初用18英寸电视机,数年后改为大屏幕投影放映机放映。2001年,因家庭电视机、VCD、DVD的普及而关闭。
  歌舞厅、KTV室
  1988年12月,全市首家乡镇舞厅在镇文体馆开业。至1994年,全镇有舞厅6家,另有KTV室3家。2002年后,歌舞厅、KTV室大多关闭。公园
  2004年,占地80余亩的汝湖公园竣工,公园内辟有文化广场、音乐喷泉、健身路径等,总投资1000余万元。
  第二节 传统民间艺术
  境内传统民间艺术起源于元朝,盛行于明清两代,多在元宵灯会及迎神赛会上表演,民国时期逐渐衰落,1983年后重新挖掘和恢复部分传统民间艺术。
  大纛旗 俗称大旗。在明代抗倭时,作虚张声势、迷惑倭寇之用,后发展为民间艺术表演形式。旗面方形,绸或布制成,面积约10平方米,上画水墨龙或用黑毛绒剪制成五福共寿图案,绣有“××胜社”社名,不同颜色的旗帜代表不同地域的礼拜社。以大毛竹作旗杆,插在大木架中,迎会时由4人作抬。旗杆顶端有圆盘,下垂4根纤绳,称前纤、后纤、左纤和右纤,每根纤绳各有1人相拉,以防大纛旗歪斜。旗杆上装饰雉鸡毛和小铜铃。民国时期,全镇有大纛旗十余口,迎会时排于队伍前列,经过街市时缓走,在公路等开阔地面则你追我赶,以争头口旗为荣。当大纛旗过桥时,拉前纤的壮汉跑得更快,拉后纤的只需拉紧纤绳,腾空一跃,不用过桥就能飞越过岸。民国37年,群众为抗议金圆券的不断贬值,用金圆券币纸糊大纛旗,以讽刺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1958年后未再表演。
  犴舞 境内最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之一,为全国所独有。犴又称犴龙、露龙,长得似龙非龙。传说犴能化露,舞犴能生克五行,为民除害,保佑阳光雨露均匀,五谷丰登。犴的制作方法与制作布龙相仿,以竹篾为骨架,分头、身、尾共7节,全长约15米。犴头似狗头,亦略似狐,上生两只角和一双耳朵,左右眼睛、眼圈生黑毛,眼珠似铁球,喙分上下两颌,上颌有鼻,中间露舌,下巴有红色短须,五官造型夸张威武。身黄色,段节如布龙状,无鳞片,背脊上垂挂华须,分披两边。尾分上、下两叉。
  迎会时,犴舞排在大纛旗后。前面一令旗开路,紧接帅旗手高举特大帅旗,旗面上绣有一个巨大的篆体“犴”字和“国泰民安”四个黄底红字,还绣有“××村××社”的礼拜社名。帅旗后是鼓乐队,再后是五面五色三角旗,每面三角旗上各绣制金、木、水、火、土一字,以代表五行。犴由犴珠导引,随珠起舞,有拉场、吃珠、三跳、摆桩、进桩、串阵、出桩、撤桩、遁坤、腾坤、甩尾、收场等12个基本阵法。表演时,锣鼓、招军等乐器伴奏,气氛庄重,动作粗犷。
  民国时期,东蒲张家、新桥等村均有犴会,相传已有200余年历史。其中张家铜钱桥犴会由张洪财于民国32年发起创办,共有23人组成,以一亩九分地作会产。后犴舞队遭遇过路日军,被其野蛮冲散,遂一蹶不振。1991年6月,铜钱桥村在第四代犴舞手张银耀、张森裕等指导下,重新制作犴,并向青年传艺。浙江电视台“文化时空”栏目组曾为泗门犴舞录制专题,通过卫星电视向全世界展示。
  舞龙 俗称滚龙。民国时期,全镇有近十条,迎神赛会时排在犴舞后。滚龙用竹壳做龙骨,色布做龙衣,长短11至15节不等,上绣龙首、龙尾、龙鳞、龙鳍和龙爪。表演时,一人执龙珠导引,后面舞龙手则随龙珠上下翻动,共有36个套路,讲究舞得活、舞得圆、神态真。遇神庙或场地稍大的空地时,数条龙就同时起舞,在各社总领、甲首、首旗、尾旗的指挥下,盘出剪刀阵、梅花阵、淘箩阵、金锁阵、长蛇阵、二龙阵、三才阵、四门阵、五虎阵、莲子阵、七星阵、九曲阵、埋伏阵等阵式。1958年后舞龙一度失传,1983年重新恢复舞龙,连续3年在元宵灯会上表演。
  绷龙 又称绣花龙、样龙、火龙,是以观赏为主的龙。民国时期,全镇有近30条,其中3条为人和庄谢显淮置办。一般以洋珠串成电筒作龙眼,用红、黄、绿各色绸缎作龙身。排夜街时,每节龙身内点燃蜡烛(民国后期改为电珠),遍体透亮,龙口还会喷焰火。擎绷龙者除龙首为青壮年外,余者均为不足15岁的少年,着一样的服饰,民国后期还统一戴墨镜。1958年后,绷龙亦一度失传,1983年恢复。
  木偶摔跤 俗称掼木头人。表演时,伴随“急急风”的锣鼓声,一对如真人般大小的木偶,缠臂搭肩,相互对视,你推我搡,左滚右翻,各不相让。看似两个人在表演,实为一人操作。表演套路主要有两虎对峙、进退拉锯、仙鹤甩嘴、苍鹰噙雏、饿虎扑羊、背水恶战、出奇制胜等。在演“背水恶战”时,演员有意选择河边或桥上,一方失利后退无路,如临悬崖,险象环生,观众为之捏一把汗,最后几经挣扎,出奇制胜,观众才松一口气。
  1983年,由杨志荣等重新制作道具,并在元宵灯会上表演。以后,戚水新、夏建焕等艺人多次受邀赴外地表演。2004年参加在杭州举行的国际武术大赛开幕式表演,获特别奖。
  化装高跷 民国时期,湖口聚兴会下有高跷会,由十余人组成。最前面4人的高跷木腿长丈余,人与屋檐齐。表演时,两人作持枪射击状,另两人作执竹竿赶鸟状。尾部一人女性打扮,手划船桨,头可仰到臀部,动作高难,称“荡湖船”。中间表演者技艺可稍差,高跷木腿不足3尺,扮成青蛇、白蛇、龟精、蚌精以及虾兵蟹精等戏剧人物。1997年,泗门高跷队曾应邀参加宁波港城文化大巡游。
  甩彩瓶 分单人甩、双人甩两种。单人甩的套路有:钻天,即单手向上甩彩瓶,然后用双手接住,边走边甩;二龙抢珠,即把彩瓶从身后甩上天,前面用拳接住;脚花,即用脚把彩瓶向上踢起,用手接;猴子捧仙桃,即一手向上甩,另一手手掌接住;独立金鸡,即一手把彩瓶甩上,用另一手大拇指顶接住。双人甩的套路有:单对花,即两人把一只彩瓶轮流对甩;双对花,即四人两两为阵,两人各持一只彩瓶对甩;老虎进洞,即双人双瓶对甩,对方瞄准瓶口,把单手伸进彩瓶口接住,难度较高。因彩瓶圆滑,表演时难免失手,故一般备有数个彩瓶。1958年后逐渐失传。
  甩酒坛 因酒坛比彩瓶重,表演者更须身强力壮,臂力过人。表演时,先将酒坛抛起,再接住,然后全身四周转圈,或在手臂上、腿上滚旋。个别技高者还能让酒坛在大拇指上徐徐转圈,仿佛酒坛纸糊的一般。表演者均为绍兴移民后代,大多住水路头自然村。1958年后逐渐失传。
  鼓亭 又称细十番鼓亭。亭子由4人作抬,画龙雕凤,装饰华丽。亭柱上挂锣、钹、铃等打击乐器,司锣边走边敲。亭中间坐一鼓手敲堂鼓,亭子四周有乐手吹奏笙、箫、琵琶等管弦乐器。民国时期,后塘河村有耀音轩鼓亭会,由16名民间乐手组成,谢端钦赞助乐器,以3亩田地作会产。境内还有一种名曰赤膊鼓亭,仅1人表演,表演者腰系木头龙架,龙头前伸弯过肩胛,龙口上挂锣鼓,边走边敲。1958年后逐渐失传。
  高抬阁 样子像亭台,高高耸起。在明代抗倭时,作登高瞭望敌情之用,后演变为民间艺术表演形式。阁内由金童玉女扮成《白蛇传》、《八仙过海》、《貂蝉拜月》、《唐僧取经》、《哪吒闹海》等戏剧人物,个别人物还用铁杆绑住悬于半空。小抬阁4人作抬,大抬阁则由24人作抬,乐队能围坐在阁内伴奏。1958年后逐渐失传。
  判会 民国时期迎岳帝会时,水阁周、后塘河等村出迎判会。判会有《调判官》、《大小头鬼》等“鬼舞”组成,共有100余个角色,有十殿阎罗王、判官、鬼保长、牛头、马面、黑无常、白无常、大头鬼、小头鬼、吊死鬼、日巡夜叉等,个个青面獠牙。受酷刑的刁民由鬼卒用镗叉将其仰身叉着游行,场面恐怖。
  《调判官》反映判官由鬼保长引路去捉拿鬼魂时行走在途中的情景。判官身穿红官袍和深蓝色灯笼裤,头戴菱形叶子官帽,右手执纸扇,左手拿勾魂牌票。鬼保长头戴小红缨帽,鼻梁涂白色,身穿蓝色斜襟短衫白袖子、灰色裤子,系白色短围裙,脚踏草鞋,右手夹一把银伞为判官遮阳,左手握芭蕉扇。舞蹈以打击乐敲“武头场”开始,招军吹“龙图”号子。“阴阳门”启,鬼保长出场亮相,调四角,转身进城。放焰火后,鬼保长给判官撑伞、打扇,两者退步出场、亮相。判官掀身探海、眺望,转花梆步后腰。鬼保长跪步在旁,打扇转伞,转叠被,作单腿跳步,小圆场,单腿六步,转圆场,横步,转圆场中堂对立,转小圆场,亮相,退步进“阴阳门”,闭门结束。《调判官》的音乐伴奏以打击乐为主,不时穿插招军以制造恐怖气氛,使人有身临鬼域之感,稍胆怯者不敢观看。
  《大小头鬼》仅两人表演,表现一对老年夫妻相亲相爱的人间情趣,如女人绊倒在地、招手要其丈夫前来扶起等生活细节。表演者各戴大小头面具,穿晚清服饰。小头鬼以男性打扮,又瘦又长,手执折扇;大头鬼以女性打扮,又胖又矮,手握芭蕉扇。小头鬼舞步大摇大摆,大头鬼舞步扭扭捏捏,表演融哑剧与舞剧于一体,夸张风趣。
  调吊 又称调男吊,仅在迎岳帝会时表演。当迎会队伍经过沿途设置的神桌前或空旷的广场时,用三根毛竹临时扎成三脚架,从顶端悬挂白布匹作表演用。表演者上身赤裸,下身着一条红色短裤,在音乐配招军声中上场。基本套路有双脚倒挂、单脚倒挂、双撑脚、单撑脚、双跪脚、后翻、单跪、双踺脚、单脚兴建、童子拜观音、双手拉绷、单手拉绷、左右单翻、仰卧挺尸、单脚滚、马旋、双脚挂、三扑、开落星等,俗称“七十二吊”。
  调无常 传说无常是人死时勾摄灵魂的使者,其形高耸肩膀,头发下披,眉眼下垂如“八”字,身穿白大褂,头戴七尺高帽,上写“一见有喜”四字,脚穿草鞋,颈挂银锭,手拿芭蕉。在敲锣鼓、吹招军、放烟火后,无常从阴阳城出场,自报履历后是一连串的嬉笑怒骂,凡是现实生活中人们不敢非议谈论的,都由无常之口骂出来,称“无常七十二骂”。其中无常骂势利狗的唱词为:“谁人勿晓得我活无常,日走阴来夜走阳,恶人寿短好人长,我勿买面勿贪赃。你狗眼看人低,看勿起我活无常,我前番生长弄前过,看你饿得可怜相,我半碗冷饭给你吃,肉骨头放在你身旁,你就摇头摆尾喜洋洋,当我救命恩公胜爹娘;你进了财主府,翻转狗脸勿认账,啊唔一口咬在我脚跟上,你势利狗儿太猖狂!只认衣衫勿认人,就是倷辈狗中生。骂你畜生坏心肠,又欺善来又怕硬,硬的来,洞里张,善的来,喉咙响,东边一只来叫起,西边一只轧闹猛。我今一块砖头来丢起,唬退一群狗中生(畜生)……”还有骂瘌皮狗、晦气狗、贪嘴狗、长脚狗、下作狗、骗人狗、吃素念佛狗、黑心狗、短命狗等。新中国成立后未再表演。
  调五无常 五无常的主角叫活无常,其他四个角色分别为无常嫂、无常阿领、无常伯伯和小无常。表演风趣幽默,使观众觉得无常既是鬼又是人,既懂理又有情,既可怕又可亲。新中国成立后未再表演。
  除上述项目外,境内传统民间艺术还有洋船、采莲船、蜈蚣舞、报马、报牛、水流星、火流星、大头和尚、哑子背疯婆等。至2004年,多濒临失传。
  
  第二章 文学艺术
  第一节 文学
  境内文学创作始于宋代。据明嘉靖《余姚县志》载:南宋末年,杨子祥自浙西东还,遇邓牧、谢翱、方九思于临安,相与吊古赋诗。归姚后杜门著书二十年,撰有《山水游录》二卷、《杨氏家范》五卷等。
  至明代,诗人、散文作家辈出。最杰出者首推状元谢迁,史称其“为文正大温厚,不事雕啄”,著有《文正公集》四十卷、《湖山唱和诗》二卷、《归田稿》十卷、《梅花百咏》等,其中《归田稿》被收入清《四库全书》。文名紧随谢迁之后的是诸燮,清光绪《余姚县志》称“余姚固多文学,无不屈意下此两人(注:另一人是张元)”,著有《诸理斋先生全稿》。此外,谢莹有《直庵存稿》,谢麖有《诗钞》。谢丕有《归省录》、《肥遁斋稿》、《留园集》、《济美集》等,谢用枢有《春陵集》、《益津稿》、《麇城稿》、《蕲黄稿》,谢用模有《奇英录》,谢敏行有《怡秋堂稿》、《蠹塌贻编》,谢焕行有《宝善堂遗草》,谢彦祥有《雪余吟稿》,等等。
  清代,诸来聘有《精思楼诗集》、《昌古斋集》,谢先春有《品雪斋稿》,谢蓁庵有《台游草》、《闽游草》、《避难焚余》,谢麟有《遗诗》,周文坛有《远斋诗草》一卷、《杂录》一卷,谢霖有《愤草略》,谢辙有《心言偶存》,谢焱有《课余吟草》,周燮有《平圃小草》一卷,谢辛有《遗集》,周堃有《水阁诗草》四卷、《邱园杂著》一卷,谢大贤有《遗诗》,杨旭方有《龙山草堂集》,谢宜相有《逸存诗》,谢廷宾有《遗稿》,谢起龙有《蕉雨轩诗文集》,谢曰都有《遗稿》,谢曰俞有《慎德堂稿》,谢匡瀚有《蓼庭遗稿》,谢宗泗有《遗诗》,谢秀岚有《雪渔小草》、《雪船吟》四卷,谢洲有《散木斋诗文集》二卷,谢守稼有《兰玉堂集》,谢道纲有《东山诗集》,谢曰钦有《其佳轩诗草》一卷,谢祖铨有《东山制艺》、《东山赋抄》,谢尚忠有《补堂遗诗》,谢锡蕃有《行素堂诗稿》,谢兰有《春秋传略骈体》,谢培有《独慎居蒜草》二卷,谢家兰有《余荫居存稿》,周室辅有《沁庐诗钞》(亦作《唱酬诗钞》),谢取槱有《得我所诗草》,谢元寿有《自怡吟》二卷,谢培庆有《述欧居遗文》,谢葆濂有《桐阴碧处诗稿》,谢赐恩妻叶氏有《遗稿》(叶氏也是明清时期境内唯一的女作家)。
  民国时期,周世风有《奁影集》、《絮果兰因馆诗话》,杨积芳有《应酬文录》,旅居武汉的谢翘有《景眺轩诗草》五集、《四门十景咏》、《四门竹枝诗百首》、《堕泪集》、《勤游集》。民国11年,经贯之、杨伯豪、谢宝书、诸章达、谢谷仓、谢凤藻等诗文爱好者在阁老府成立“姚江同声诗社”,首任社长徐松坡,继任社长杨积芳。诗社以“研究翰墨、联络感情”为宗旨,至民国14年,发展会员达155人,分布于泰国、菲律宾等国家以及台湾、哈尔滨、郑州等地区,出版诗集《姚江同声诗社三编》,收录各地会员诗文千余首。
  新中国成立后,发表在省级以上刊物的文学作品有200余篇。其中,谢纯昌微型报告文学《乡村女教师》发表在1986年11月《中国农村经营报》上,并获全国微型报告文学大赛一等奖;另有杂文《包围脱离记》发表于1982年第5期《红旗》。谢纯尧报告文学《乒乓球热在小村庄里》发表在1986年第9期《中国体育》(英文版)。谢纯尧、徐渭明、华炯若合写的报告文学《心潮逐浪向天际》,入选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当代企业家》丛书。谢志强个人出版《会唱歌的果实》等小小说集10部,有十余篇作品由中国作家协会选入《中国百年微型小说精品》丛书,3篇作品入选加拿大大学教材《中国小小说选集》,另有微型小说《珠子的舞蹈》、《享受错误》蝉联全国第三、四届微型小说年度评选一等奖。徐渭明个人出版《走在季节的边缘》、《与时代同行》等专著5部,有30余篇作品在全国和省级各类评比中获奖,另有部分作品入选《中国新闻年鉴》。
  1949~2004年,旅居外地的泗门籍著名作家有谢翘、吴岳添、吴瑞虎、谢定桥(笔名戟锋)、杜汝淼等。谢翘于1956年赋诗百首编成《和平集》呈送给非洲埃及国。吴岳添在1995~2004年间出版《远眺巴黎》、《塞纳河畔》等文集。吴瑞虎在1980~2004年间共发表报告文学、新闻作品2000余篇,出版报告文学集《飞豹啸海天》等。谢定桥从1957年开始写诗,50余年创作诗、词、联千余篇,著有《戟锋文稿》、《戟锋吟草》,与人合著有十集电视文学剧本《竺可桢》等。杜汝淼从1966年开始从事文学、新闻创作,出版专著十余部。1988年,谢菊曾随笔《十里洋场的侧影》由花城出版社出版。20世纪90年代末,谢山旧体诗集《苦口诗词草》在香港出版。
  第二节 戏剧 音乐 舞蹈
  戏剧
  清同(治)光(绪)年间,泗北横屋滩簧班向上海滩簧等其他剧种学习表演程式和演唱方法,对余姚滩簧进行改良。
  民国26年,谢显曾组织成立县抗战剧团,创作《抗日小英雄》等多部剧本,用话剧、的笃板、活报剧等方式在各乡镇巡回演出,并将剧本铅印后出版。
  新中国成立后,各业余剧团、俱乐部自编自演多部戏剧,其中话剧有《三打成之庄》,越剧有《结表缘》、《真假女婿》,现代戏有《惊雷》等,均远近闻名。1982~1986年,泗门区连续5年举办农村戏曲汇演。
  音乐
  清代,谢正树擅弹铜琵琶。民国时期,各村坊大多拥有乐队,规模较大的村坊甚至有数支乐队。这些乐队主要为元宵灯会、迎神赛会伴奏用,有粗十番和细十番之分。粗十番是唢呐加锣鼓的一种演奏形式,由6~8人组成,常用曲目有《过场》、《大小开门》、《骑马》、《辕门》、《云庆》、《双子》、《出家行》等。当唢呐吹奏时,锣鼓疏而轻,唢呐停奏时,锣鼓则密而重。细十番是丝竹乐队的统称,人员由十余人至数十人组成,管乐有笛子、洞箫、笙、小唢呐;弦乐有板胡、二胡、高胡、中胡、四弦胡、大胡;弹拨乐有月琴、琵琶、三弦、金刚腿(即斗子)、秦琴等。镇上商界有一班细十番,迎会时演奏《花贰场》、《将军得胜令》、《四合如意》、《醉步登楼》等民间曲牌,闻名方圆百里。后塘河细十番班以酒盅为乐器,每人左右手各执两只酒盅,盅口对合,合着乐拍碰击,音响清而脆亮。20世纪50年代,大多数民间乐队并入各业余剧团。1984~2004年,音乐爱好者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歌词、歌曲十余首,其中魏琦华的歌曲《思念》在1984年余姚电台创作音乐专题节目中播放一星期。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王元根、邵承忠在泗门中学组建学生乐队。1997年,塘后小学组建小星星艺术团,民乐合奏《喜洋洋》参加宁波市小学生文艺调演获表演二等奖。
  舞蹈
  传统民间舞蹈有舞龙、舞狮、犴舞、蜈蚣舞、调五无常、纱船、木偶摔跤、踩高跷等,多在元宵灯会、迎神赛会上表演。1997年,镇文化站排练的歌伴舞《纽约的司机驾着北京的梦》,参加宁波市东海明珠乡镇歌舞汇演,获优秀表演奖和优秀编导奖。1999年,歌伴舞《爱是永恒》参加市乡镇文艺调演,获优秀演出奖。
  第三节 美术 书法 摄影
  美术
  清代,谢葆深画学米芾,谢文玉、周埏、谢肇泉等工山水、花鸟。民国时期,谢之光擅长人物、鸟兽、花卉等,尤擅仕女画,后寓居上海以舞台美术、商业美术设计为业,为上海滩著名的广告画家。新中国成立后,谢之光改画国画,代表作有《万吨水压机》、《巨轮下水》、《南湖船》等。1979~2004年,周肇泉在全国各地报纸杂志上发表漫画2000多幅,1994年,《新农村》杂志为其出版漫画专集。
  旅居外地的泗门籍当代画家有谢隆道、谢春林、谢定乔等。谢隆道,民国28年出生于上海,擅长中西绘画和书法,作品及艺术传略曾入编《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中国书画作品收藏宝典》。谢春林,1986年底赴日本定居,1992年创立国际书画文化交流协会,为日本水墨画家中的重要代表人物,后任国际书画文化交流协会会长,日中国际文化基金会主席等职务,出版有《谢春林画集》、《谢春林中日风景百图选》、《怎样画水墨画》等。谢定乔,浙江大学书画社副社长,擅长中国画,著有《中国画构图三百例》等。
  书法
  明代,谢迁书法入载《国朝名贤遗墨》,草书《五言绝句》收藏于上海博物馆。其长子谢正的真、草出入颜、赵间,篆、隶尤有秦汉人风致,为李东阳所敬服,“四门谢氏始祖祠堂”堂额即由谢正所题。谢迁的四子谢亘、曾孙谢敏行皆善书。另有双桥杨抚亦善书,能作尺余大字。清代,谢葆深书法逼近赵孟頫。清末民初,杨积芳、谢家山为浙东一带有名的书法家。新中国成立后,谢嗣昂、杨子荣、朱可赞、谢建新、谢再桥、奕永芳、戚家梁、王杰等人的书法在市内均有知名度。
  摄影
  20世纪80年代,镇文化站组织摄影爱好者参加由市文化馆举办的摄影培训班,业余摄影队伍逐渐壮大。1986年9月,谢纯尧的专题摄影《乡村乒乓队》在《中国体育》海外英文版上发表。此后,应柏军、谢银源等亦数次发表摄影作品。
  第三章 戏曲表演
  民国前,戏剧活动多与敬神祀祖有关,有灯头戏、礼拜戏、庙会戏、太平戏、还愿戏、拦街戏、开光戏、冬至戏以及寿庆戏、蓬头戏等,大都宣传神权、族权,是封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流行的剧种主要有绍兴大班(绍剧)、余姚滩簧(姚剧)、的笃班(女子越剧)等。新中国成立后,戏剧舞台随政治形势几度冷热。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传统戏剧表演形式部分被现代歌舞所代替。
  第一节 演出团体
  余姚滩簧班
  清同治至光绪年间,泗北村民王火金、戚竹善与周巷段头湾农民小美香、四湾村农民童光,在泗北横屋自然村成立横屋滩簧班,一度进上海演出,并灌制唱片《卖小糖》。民国后期,境内滩簧班以水阁周培生班最有名,主要演员有破眼良庆、谢茂奎、祥照等。
  滩簧班社一般由“四花、四旦、三后场(即乐队)、一里厢(即道具师傅)”共12人组成。艺人多为农民、工匠,闲季组班,忙时生产。演出的传统剧目有《打窗楼》、《马浪荡》、《庵堂相会》等72出,唱词诙谐幽默,情节通俗易懂,颇受群众欢迎。同时亦有淫秽戏,如《十八摸》、《扒灰佬》等。旧时正经人家子弟耻看滩簧,传统庙会禁演滩簧。为遮人耳目,滩簧戏班有时前半夜演绍兴大戏,后半夜演滩簧。至1949年5月,滩簧班皆濒临解散。
  1953年后,谢茂奎等部分老艺人进入县姚剧团,其余艺人大都成为农村业余剧团骨干。2004年,境内有振兴、马家两家余姚滩簧班。
  越剧戏班
  民国15年,嵊县的笃班(女子越剧)开始在境内演出,因深受观众欢迎,遂成境内主要剧种,出现以演员艺名命名的越剧戏班,主要有根梅舞台、金凤舞台等。这类剧目近似于曲艺说唱,由一名女性演员日夜上场演唱折子戏,后场配以二胡、锣鼓等简单的乐队。当演员中场休息时,就由数个跑龙套的出来做打虎跳、竖蜻蜓等简单武术动作以填补冷场。新中国成立后,这类戏班即解散。
  抗日救亡剧团
  民国26年,上海“八一三”淞沪战役爆发的消息传到泗门,蒋扬均等发起成立镇“业余救亡剧团”。最初有潘丙初、干如忠、谢汝昌、谢海耀、孙肇梅、周观立、谢显声、谢显纪、胡坚标等15人参加,后又有谢磐如、孙肇康等加入。剧团以街头演出为主,用话剧、的笃板、活报剧等表演方式进行抗日救亡宣传。除在镇内演出外,还在东至小安街、西至五车堰、北至庵东镇的姚北一带巡回演出,至年底共演出70余场。
  响团
  又称唱班。民国时期,由堕民、道士等民间戏曲爱好者组成,具有一定的职业性。大户人家婚丧嫁娶、上坟祭祖、祠堂进牌位、寺庙庆典等活动,一般均雇请响团坐唱。以唱绍兴大戏为主,剧目有《渔樵会》、《斩李光》、《龙虎斗》等,用锣鼓、板胡、月琴、二胡、笛子等乐器伴奏。新中国成立后,多并入农村业余剧团。至2004年,仍有少数响团在民间活动。
  职工业余剧团
  1950年,镇总工会与镇工商业联合会合作组建业余话剧团,组织工人、教师、医生、民间艺人等40余人,深入工厂、农村进行文艺宣传。由谢炎昌编剧并导演的话剧《三打成之庄》参加宁波地区职工文艺调演,获创作、演出一等奖。1957年,镇文化站组建业余文工团,1968年停止活动。
  农村业余剧团
  1950年,农村业余剧团迅猛发展。其中,南谢、第十堡、窎桥头等村创办越剧团,东河沿、后街、后塘河、大庙周、水阁周等村创办滩簧团、绍剧团。为配合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以及农业合作化运动,剧目以现代戏为主,如《血海深仇》、《惊雷》等,传统戏主要有《打窗楼》、《双推磨》、《前后庵堂》、《两兄弟》等。1952年,倪家路村业余剧团自编自导的现代越剧《陈一凡》参加省业余剧团创编节目汇演,获创作、编导、演出一等奖。此后,省文化厅常派专业人员指导该团排演现代戏。
  1956年,部分农村业余剧团纳入农村俱乐部。1957年,受“左”的思想干扰,多数剧团解散。1962年起又恢复发展,农村戏剧活动再次出现高潮。是时,对演出节目有大小、古今之争,农村俱乐部大都按文化部门贯彻的“小型多样”原则,演出反映阶级斗争的小戏,农村剧团则大都继续上演传统戏。时以钉店阿祥、肉店戚福根、谢忠发、王忠发等发起组织的窎桥头村绍剧团(后改称泗门绍剧团)影响最大,该剧团至80年代中期还经常去外地演出。
  “文化大革命”期间,农村剧团和农村俱乐部被批判为“文艺黑线”产物,越剧团和姚剧团或停演,或改组为文宣队,仅允许绍剧团继续演出。是时,以塘后公社红升大队组织的绍剧团最有名,演出剧目全部由京剧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改编。“文化大革命”后期,泗门镇三大队成立京剧团,主要演员有戚福兴、上海下乡知识青年谢夏兰等,演出《红灯记》、《沙家浜》等样板戏。
  1978年后,农村业余剧团再次恢复。1984年,业余剧团多转为民间职业剧团,成为自愿结合、自主经营的民间艺术表演团体,形式有姚剧、越剧、绍剧、魔术、歌舞、曲艺等。
  第二节 演出场地
  民国时期,多以祠堂、庙宇为演出场地,水阁周村的开元周氏宗祠、后塘河的谢氏十二房祠堂、东岳殿等均建有戏台,并附化妆、住宿用房及可容千人看戏的场地。时女子越剧和滩簧不得进祠庙,在空地上临时搭台演出,称之草台戏。迎神赛会时,还在沿途搭台演戏酬神,最多一年有13台,分别设在前南谢、行五房、陈家埠头、高阶沿、藕荷漕斗、成裕晒场、阁老府、六房晒场、蔡元房晒场、大墙门头、东道地、大祠堂门口、长道庄,戏班多为绍兴大戏班。民国26年,后塘河村开明绅士谢叔叙邀请上海一家话剧(时称文明戏)团在东岳庙演出,是为境内演出话剧之始。
  1950年,由镇工商业联合会发起,将东岳庙改建为泗门大会堂,除作开会场地外,主要供演戏之用。1965年,泗门大会堂重新翻建,成为影、剧两用的新型剧院。为此,拆除镇上13座明清时期建筑的古牌坊及蜈蚣桥,石料全部充作大会堂墙基。
  1994年5月,在泗门大会堂原址上改建文化娱乐中心,总投资480万元,建筑面积2962平方米。中心辟影剧院及舞厅、溜冰场、录像放映室、台球室、电子游戏室、碰碰车室、卡拉OK室等多种文娱活动场所。
  第四章 广播 电视
  第一节 广播
  1958年10月,卫星人民公社广播站成立,后改名泗门区广播站,站址在成之庄大门西侧。广播站仅一间房子、一张桌子、一只话筒和一台300瓦扩音机,首任广播员郑仁娟。初期在每个农业合作社安装一只喇叭,每晚转播慈溪县广播站节目一次。
  1965年,单位和个人安装有线广播增多,增外线工5名。广播音量由原县、区广播站二级放大延伸到乡镇站三级放大,转播由一天一次增至三次。1968年,全镇安装田头高音喇叭14只,各生产大队配备1名兼职广播线路工。区广播站在春耕及双夏农忙季节的每天下午开设自办节目,称为田头广播,内容以新闻和戏曲欣赏为主。田头广播至1979年停止。
  1971年,撤销区广播站,成立泗门镇广播站,负责泗门区各公社的广播信号传递任务。配专职人员3名,站长谢成章。
  1980年起,镇广播站每周固定开设一次自办节目,内容有新闻、农技专题等。1982年,成立镇通讯报道组,有成员20余人。1983年,对机房进行改造,完善收、录、播设施,并通过省、县二级广播部门的达标验收。是年,乡镇广播站体制转为县属大集体,人事权归县广播站。1985年后,镇广播站通过举办培训班和开展“好新闻”评比活动,通讯员队伍逐渐扩大,由魏忠坤、倪永康、杨水昌、谢纯尧、苗喻、俞张千、沈建华、严敖齐、王文苗、周肇泉等采编的新闻稿件频频在各级报刊、电台发表。1987年,余姚电台设泗门记者站,倪永康、杨水昌、谢纯尧被聘为特约记者。
  1992年5月撤区扩乡并镇后,由镇广播站统一发送广播信号,原乡广播站改为片站。是年,自办节目改每周两次,一次为新闻,每档15分钟;另一次为专题,每档10分钟。1994年12月,镇广播站转为全民事业单位。1995年8月,广播站迁镇文体馆三楼,采用晶体管扩音机转播,功率由800瓦增至1500瓦。是年,撤销东蒲、湖北两个片站,对部分村开始实行广播、电视共缆传输。
  1998年8月,撤销万圣片站,由夹塘片站负责万圣、夹塘、湖北三片的广播传输。2002年7月,撤销夹塘片站,广播信号由镇站统一传输。是年12月,乡镇广播电视管理实行“文广分离”,单独设置文化站和广播电视站。镇广播电视站实行“以条为主、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其人、财、物划归市广播电视中心管理。2004年10月,镇广播电视站迁址位于光明南路的广播电视大楼。
  第二节 电视
  20世纪70年代中期,境内始有电视机。
  1993年8月,成立镇电视站,人员与镇广播站合编,称广播电视站,谢成章任站长,配沈伟明、谢建成、杨怀铭等电视新闻专职报道员。10月1日,镇东新村160户居民率先开通有线电视,可收视频道12个,每月收视费5元。随后,镇南、后街、西大街等村亦相继开通,有线电视用户达到1500户。是年,镇电视站每周开设一次自办节目,每次用时15分钟,次日重播一次。1994年,开通后塘河、东河沿、南谢、陶家堡、小路下、楝树下等村的有线电视,用户增至3500户。
  1995年6月,镇广播电视站通过宁波市广播电视局达标验收,定为合格站。1998年,与市广播电视局光缆联网,收视频道从12个增至24个,每月收视费从5元调整为10元。是年,村村开通有线电视,用户超过1万,并经宁波市广播电视局验收,定为特级站。
  2004年10月,泗门广播电视大楼在光明南路落成,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内设播控中心、摄制室、制作室等。至年底,全镇16个行政村、4个社区全部实现广播电视共缆传输,有线电视频道由24个增至32个,有线电视总户数达到14662户。
  第五章 体育
  第一节 群众体育
  传统体育
  境内传统体育有武术、游泳、拔河、棋类、放风筝、跳绳、踢毽子、摔跤等,另有犴舞、舞龙、舞狮、踩高跷、甩彩瓶、甩酒坛等,多在元宵灯会、迎神赛会上表演。
  武术 镇境地处海隅,历来受盗寇之害,为自卫及健身计,民间习拳练武相沿成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谢志望出资募集乡勇五百人,配备刀枪棍剑等武器,划汝仇湖地百余亩为校场进行操练,以防倭寇进犯。清顺治十七年(1660),谢文中武会元,殿试中二甲第二名武进士。清咸(丰)同(治)年间,成之庄常年拥有地方武装“黄头勇”数百人,平时训练有素,彪悍善战,最多时募集至5000人。民国时期,近代体育运动兴起,武术活动渐趋衰落。
  游泳 境内河网密布,每逢盛夏,游泳甚为普遍,男性青少年尤多。1973年和1975年,镇文化站在三门堰万江池两次组织青少年游泳赛。20世纪80年代后,因江河水质污染,群众游泳活动日趋减少。
  拔河 民国时期,境内拔河活动流行。新中国成立后,各单位多于冬季组织比赛活动。1994年10月曾举行全镇拔河比赛,有12个单位参赛。
  棋类 明代,以谢迁为代表的士大夫均擅长下围棋。明末谢彦祥著有《棋谱》。清代,善弈者以谢美箴为代表,凡至泗门卖技者必入谒。1949年后,棋类活动以中国象棋为主。1984年,成立泗门镇中国象棋协会。同年,镇文化站举行首届“庆丰杯”中国象棋赛,后连续举办9年。1985年5月,邀请中国象棋冠军陈奇到泗门献技。1986年,邀请中国象棋大师于幼华和胡荣华开辅导讲座课,并和境内棋手进行切磋比赛,时间持续三天三夜。1998年,泗门镇组队参加市“友东杯”中国象棋精英赛,沈红军获冠军。1999年,参加市首届“舜田杯”中国象棋等级赛,沈红军、成建苗、周贤君分获第二、三、四名。2004年,参加省农民运动会宁波赛区选拔赛,周建芬获女子冠军。
  近代体育
  清末,境内始有田径、球类等近代体育活动,仅限于诚意学堂及汝湖农校。1949年后,工人俱乐部和农村俱乐部普遍建立,近代体育活动逐渐普及,每年举办各种体育比赛。1984年8月,成立镇体育协会。同年,省体委、文化厅和共青团浙江省委联合命名泗门镇为“体育之乡”。1990年2月,举办镇首届消防运动会,76名业余消防员参赛,比赛项目有消防泵出水操作、100米混合干粉灭火、100米泡沫灭火、50米干粉灭火和四盘水带连接等。1992年5月,镇团委、文化站联合举办青年登山赛,有100余人参加。是年8月,举办镇青少年游泳比赛,有60余人参加。1993年,镇文化站举办“庆丰杯”中国象棋赛、乒乓球赛和“夜光杯”篮球赛。1995年,举行全镇田径运动会,有100余人参加。1996年,举行镇青年运动会,参赛运动员达120余人。2001年11月,成立镇社会体育指导站,首任站长谢纯尧。2002年,举行全镇农民运动会。
  篮球 新中国成立初,镇上大中专毕业生成立“大中联谊会”,下设大中篮球队,队长谢善源。1950年,镇总工会组建工人篮球队。是后,各企事业单位亦相继成立篮球队,经常组织比赛。1960年,第十堡村成立农民篮球队,并与工人篮球队开展友谊赛。1980年,在泗门大会堂前建灯光球场,组织全镇13支篮球队比赛。后每年组织篮球比赛,还邀请周边乡镇、部队的篮球队进行友谊赛。1985年,成立镇篮球协会。2004年,全镇有篮球队25支,组队参加市全运会篮球赛获亚军。
  乒乓球 20世纪50年代,各俱乐部多辟有乒乓球活动室,乒乓球运动普遍开展。1969年,塘后小学建立业余乒乓球队(今镇中心小学乒乓球训练基地前身)。1985年,塘后乡农民乒乓球队代表宁波地区参加省青年农民乒乓球选拔赛,获男、女团体冠军;又代表浙江省参加在湖南长沙举行的全国“青年文化杯”乒乓球赛,获男子团体第四名、女子团体第三名、男子单打第五名、女子单打第二名的好成绩(队员均毕业于塘后小学)。2004年成立镇乒乓球协会,同年组队参加宁波市农民乒乓球赛,获男子团体、女子团体、男子单打、女子单打四个第一名。
  足球 境内足球运动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2002年,成立业余青年足球沙龙,成员达100余人。2003年,镇文化站在娱乐中心广场举行首届业余青年足球对抗赛(三人组),有22支球队参
  赛,泗门电信支局足球队获第一名。是年4月,泗门“乔士”足球队应邀参加省业余足球邀请赛,获第三名。2004年,“乔士”足球队参加市业余青年足球对抗赛获第二名,参加余姚、慈溪两市“国庆”杯城乡业余青年足球联赛获冠军。是年,“乔士”足球队参加第六届“百威啤酒”杯全国业余足球挑战赛,获第六名。
  老年体育
  1985年,成立镇老年人体育协会,后每年举行老年人体育运动会。协会还结合春节、元旦、重阳、国庆等节日,组织开展中国象棋、门球、飞镖、乒乓球、钓鱼等适合老年人的体育比赛。1993年,成立镇太极拳协会。1998年,举行全镇老年人运动会。2002~2004年,举办各类培训班15期,培训骨干120余人次,内容包括太极拳、太极剑、健身球、秧歌舞、腰鼓、中国象棋、桥牌等;参加上级组织的培训11次,培训骨干60余人次。2004年,镇老年人体育协会组队参加市千人太极拳表演获优胜奖,参加市第十二届全运会门球赛获团体第一名,飞镖赛获男团第二名。
  第二节 学校体育
  体育课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三乡诚意高等小学堂率先开设体育课。民国时期,县立第二完全小学、存著小学、承志小学、核真小学等均开设体育课,开展童子军训练活动。每年春、秋季,各校组织爬山、远足等活动。
  20世纪50年代初,多数学校每周开设2节体育课。1958年“大跃进”时,体育课多被劳动课取代,部分体育场地被辟为生产园地。“文化大革命”期间,军事训练代替体育课。1978年后,体育课恢复正常。1985年,中小学试用省编体育课本。1986年后,中小学全面开展“达标”活动,经常组织开展体育课教研活动,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体育锻炼一语断体育锻炼
  民国时期,各校体育场地普遍不足,设备简陋,课余体育活动多为踢毽子、跳绳、拍皮球等。
  新中国成立后,课余体育活动得到重视推广。1954年推行第一套少年儿童广播体操,1958年推行眼保健操。20世纪70年代至2004年,形成“两课、两操、体育锻炼两活动”(每星期2节体育课,每天做广播操、眼保健操,每星期开展2次课外活动)制度。
  1957年,中小学全面推行“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锻炼制度”(简称“劳卫制”),把“劳卫制”锻炼纳入体育课。1979年,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县教育局、体委采取上课、课余、竞赛相结合的办法,使15%乡中心小学、25%区中心小学、35%中学的体育达标要求得到推广落实。1981年,湖北公社初中体育达标率达53.2%,被评为省先进单位。至2004年,全镇中小学生体育达标率平均达96%以上。
  学校业余训练
  新中国成立后,各校根据自身条件,成立球类、田径、棋类、体操等运动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训练,并开展竞赛活动。1951年,泗门小学组队参加县第一届人民体育运动大会,教师史济焕获1500米第三名,教师谢善源获800米、1500米、3000米、5000米四项第一,学生谢秀梅获女子乒乓球单打冠军,学生何美英在女子径赛项目中获优秀成绩,学生费纯中获铅球第一名。史济焕、谢善源、谢秀梅、何美英4人还被选拔参加宁波地区运动会。
  1969年下半年,塘后小学组建业余乒乓球队,由教师费纯中任教练。1970年定为少体训练网点。1971年组队参加慈溪县乒乓球比赛,获男子团体、女子团体、男子单打、女子单打4个冠军。后多次参加省、市级比赛,均取得好成绩。1976年,被省体委、教育厅批准为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发给活动经费500元。1984年,塘后小学乒乓球队有运动员255人。1995年,乒乓球训练基地移至镇中心小学。2002年,镇中心小学乒乓球队参加市第一届“实验杯”小学生乒乓球训练点(校)交流赛,获团体总分第一名。同年,参加宁波市小学生乒乓球赛,获男子甲组、女子乙组团体第一。
  第三节 体育设施
  清光绪二十八年,三乡诚意高等小学堂修建新式运动场,并添置篮球、排球、足球、木制长短哑铃、舢板赛船等体育器械。民国时期,学堂又添设沙坑、单杠、乒乓球等设施。
  20世纪50年代初,镇总工会在人和庄内设乒乓球、康乐球等活动室,还在万安桥六房晒场建篮球场,并添置双杠、单杠等体育设施。50年代后期,增设简易网球场。60年代初,第十堡村率先建造农村篮球场,多数学校亦于此时建篮球场。1976年,塘后小学投资5万多元建乒乓球训练房,建筑面积268平方米。1980年,镇政府在大会堂前建造灯光篮球场,时全镇有单位自建篮球场3个。1984年,镇政府投资13.5万元建文体馆,面积1042平方米,内设乒乓球、台球、棋类室和老年活动室等,还在室外建门球场。1985年3月,北泗居委居民干彩岫自筹资金5000余元,在天和房建简易溜冰场。90年代,全镇增添学校篮球场6个、农村篮球场4个。1996年,镇政府投资4800万元建文化娱乐中心,内设台球室、溜冰室、碰碰车场等,总面积2960平方米。1997年6月,东大街居委居民戚建锋建造简易露天游泳池。2000~2004年,全镇再增篮球场8个、门球场1个,安装健身路径十多条,第四职业技术学校还建造400米跑道运动场、足球场。各行政村、社区相继建造村落文化宫,开辟棋牌、乒乓球等活动室,特别是西大街社区还设有残疾人活动室。

知识出处

泗门镇志

《泗门镇志》

出版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反映了泗门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商贸、风情、人物、天时、地理诸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泗门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