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环境卫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泗门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726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环境卫生
分类号: R12
页数: 2
页码: 634-63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泗门镇1957年11月由县卫生科授牌授印,成立泗门镇环境卫生管理站(简称环卫站)等情况。
关键词: 泗门镇 环境 卫生

内容

20世纪50年代初期,全镇仅成之庄前设有一只垃圾箱。1956年4月,镇房管会粪便管理小组对建成区内集中在一起的茅屋粪缸以及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车站、码头的简易厕所,实行粪便统一管理,有偿调卖给农村生产队。
  1957年11月,由县卫生科授牌授印,成立泗门镇环境卫生管理站(简称环卫站),首任站长谢祖耀。建站初,仅有扫帚、粪桶和手拉车等简单劳动工具。在对粪便实行管理的基础上,环卫站增加道路保洁项目,在建成区设置23只用4块石板围成的简易垃圾箱。1958年,开始建公共厕所,建筑材料及除虫药物均由县防疫站调拨。1965年,结合血吸虫病防治,在海南村等防疫区实行粪缸集中搭棚加盖处理。同年,环卫站在万安桥东建高平房4间作为办公用房,占地面积450平方米。1966年,成立镇市政工程队,负责河塘砌石、井底清理及建饮用水池等市政建设。同年,在血吸虫病防疫区,拆除大量露天粪缸,建密封粪池114个、两格式密封厕所84个、简易厕所250个。1971年,在血吸虫病防疫区,又拆除露天粪缸4537个,建密封粪池141个、无害化厕所522个。至1973年,建成区共有旱式公厕70余个。
  1983年,环卫站在西洋桥西建容量为300余立方米的垃圾中转站和储粪池,并添置手扶拖拉机用于垃圾清运。1989年,垃圾中转站迁至大古塘马家自然村附近。1995年,在杭州湾海涂湖北、夹塘交界处建垃圾填埋场,面积4.5万平方米。2001年7月,一次性拆除建成区内197只垃圾箱,实行居民垃圾上门收集,成为宁波市第一个无垃圾箱的乡镇。同年8月,环卫站在大义桥东建起市内第一座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及新办公用房,总占地面积40000平方米,其中办公用房7间2层楼,建筑面积700平方米。此后,环卫站陆续购置装载量11立方米的后装式垃圾压缩车1辆、13吨洒水车1辆、扫地车1辆、6吨吸粪车1辆、湿地推土机2辆、农用运输车8辆、三轮保洁车56辆。2002年起,全镇所有行政村生活垃圾集中由村保洁员上门收集,环卫站负责运输。2003年,开展以改厕为重点的环境整治,全镇新建和改建公共厕所67个(其中水冲式公共厕所48个),建节水型三格式无害化户厕13329个,拆除所有简易户厕和露天粪缸。
  2004年,环卫站共有职工88人。其中,道路保洁员29人,建成区内18小时保洁道路57304平方米、14小时保洁道路128868平方米、9小时保洁道路391184平方米,合计577356平方米;垃圾收集员22人,负责建成区5000户居民的生活垃圾上门收集;公共厕所保洁员4人,负责建成区40座水冲式公共厕所的保洁工作;河道保洁员2人,负责建成区13.5千米河道保洁;2人负责日均100吨垃圾的推平、消毒及覆盖;夜间保洁员2人,每天在建成区主要街道保洁至午夜12时;驾驶员及清运员17人,负责全镇的垃圾中转、洒水、清粪工作。全镇16个行政村亦有保洁员145人,其中河道保洁员14人。是年,镇政府出资100万元,在夹塘村建起宁波市第一座村级垃圾压缩中转站。

知识出处

泗门镇志

《泗门镇志》

出版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反映了泗门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商贸、风情、人物、天时、地理诸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泗门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