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饮水卫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泗门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72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饮水卫生
分类号: TS201.6
页数: 2
页码: 632-63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泗门镇新中国成立后,开始改造饮用水源等情况。
关键词: 泗门镇 饮水 卫生

内容

新中国成立前,境内居民多饮用江河水、雨水和井水,生产、生活水源混用,水质被污染,导致寄生虫病、胃肠道传染病时有发生。集镇上水质最好的是岳庙池。
  新中国成立后,开始改造饮用水源。1959年,泗北管理区在黄家道地新打一口水井,深74.96米。1965年,结合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开展粪、水管理试点,提倡分塘分段使用水源,派员去海宁、平湖等地取经,在海南村等防疫区打井85口。以生产队或自然村为单位确定一个固定饮水池,以生产大队为单位确定一个中心饮水池,共建饮水池90个。1976年,湖北公社农场大队建造能容纳50吨水量的水塔,取江水经漂白粉消毒,供全村70户家庭300人饮用。
  1981年6月,镇政府投资27.7万元,在湖边路建泗门自来水厂。1982年7月正式供水,日供水2000吨,基本满足建成区12000人日常生活用水需要。1986年后,自来水厂数次改建,供水对象扩大至13万人,范围覆盖泗门、小曹娥两镇及慈溪市部分行政村。2004年,全镇自来水覆盖面达100%,80%的家庭还挖有水井作为备用水源。

知识出处

泗门镇志

《泗门镇志》

出版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反映了泗门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商贸、风情、人物、天时、地理诸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泗门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