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图书馆
余姚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余姚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章 公共卫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泗门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723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公共卫生
分类号:
R126.4
页数:
5
页码:
632-63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泗门镇饮水卫生、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和劳动卫生等情况。
关键词:
泗门镇
公共
卫生
内容
1956年4月,镇房管会设粪便管理小组,有工作人员3人。1957年,成立镇环境卫生管理站,有工作人员4人。1959年,成立镇市政工程队,与镇环境卫生管理站一套班子挂两块牌子。1983年,泗门区中心卫生院成立预防保健科,对公共卫生实施监督管理。1986年4月,成立镇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下设办公室,首任主任由退休干部孙亚飞担任。2002年10月,市卫生监督所泗门分所成立,负责管理除爱国卫生外的食品卫生、劳动卫生、学校卫生等公共卫生。
1995年,泗门镇获省卫生镇称号。2004年,全镇有省卫生村4个、宁波市卫生村8个、余姚市卫生村7个。
第一节 饮水卫生
新中国成立前,境内居民多饮用江河水、雨水和井水,生产、生活水源混用,水质被污染,导致寄生虫病、胃肠道传染病时有发生。集镇上水质最好的是岳庙池。
新中国成立后,开始改造饮用水源。1959年,泗北管理区在黄家道地新打一口水井,深74.96米。1965年,结合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开展粪、水管理试点,提倡分塘分段使用水源,派员去海宁、平湖等地取经,在海南村等防疫区打井85口。以生产队或自然村为单位确定一个固定饮水池,以生产大队为单位确定一个中心饮水池,共建饮水池90个。1976年,湖北公社农场大队建造能容纳50吨水量的水塔,取江水经漂白粉消毒,供全村70户家庭300人饮用。
1981年6月,镇政府投资27.7万元,在湖边路建泗门自来水厂。1982年7月正式供水,日供水2000吨,基本满足建成区12000人日常生活用水需要。1986年后,自来水厂数次改建,供水对象扩大至13万人,范围覆盖泗门、小曹娥两镇及慈溪市部分行政村。2004年,全镇自来水覆盖面达100%,80%的家庭还挖有水井作为备用水源。
第二节 食品卫生
每年夏、秋是境内胃肠道疾病的高发季节,因饮食不洁导致患病的情况屡有发生。1971年7月26日上午,塘后公社红阳大队(今上新屋村)宰杀一头因误食有毒青草而起病的耕牛,煮熟后村民分食。至下午五时,陆续有人发病,症状为发热、腹痛、腹泻、腹胀、头痛、乏力、恶心呕吐。至次日凌晨,先后发病112人,年龄最小者2岁、最大者81岁,凡食用牛肉者无一幸免。慈溪、余姚两县防疫部门组织大批医务人员全力抢救,所幸无一人死亡。经调查、取证、化验,最后认定为沙门氏菌所致食物中毒。
1985年7月起,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必须取得“卫生许可证”方可从事食品生产和经营,并对环境场所、设备布局、工艺流程、贮存运输、容器包装等作严格规定,确定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范围。
1996年3月,市卫生局聘请泗门预防保健站朱正明、徐建明两位医师为食品卫生监督员,负责全镇食品卫生管理和行政执法。2002年10月,市卫生监督所泗门分所成立,有工作人员7人,管辖范围包括泗门、小曹娥、朗霞3镇。2004年,3镇共有食品生产企业78家,食品经营单位(户)569家,从业人员2865人。全年共出动监督人员569人次,检查各类对象2403户次;检查辖区内农贸市场39家次,查获违法经营户22家,销毁假冒伪劣食品102046千克,价值7万元;对违法情节严重的食品生产经营者作出行政处罚,计罚款6400元;取缔违法食品加工点5个;对2729名食品从业人员进行健康体检,查出不适合从事食品生产行业人员13人,予以强制调离食品行业处理。
第三节 环境卫生
20世纪50年代初期,全镇仅成之庄前设有一只垃圾箱。1956年4月,镇房管会粪便管理小组对建成区内集中在一起的茅屋粪缸以及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车站、码头的简易厕所,实行粪便统一管理,有偿调卖给农村生产队。
1957年11月,由县卫生科授牌授印,成立泗门镇环境卫生管理站(简称环卫站),首任站长谢祖耀。建站初,仅有扫帚、粪桶和手拉车等简单劳动工具。在对粪便实行管理的基础上,环卫站增加道路保洁项目,在建成区设置23只用4块石板围成的简易垃圾箱。1958年,开始建公共厕所,建筑材料及除虫药物均由县防疫站调拨。1965年,结合血吸虫病防治,在海南村等防疫区实行粪缸集中搭棚加盖处理。同年,环卫站在万安桥东建高平房4间作为办公用房,占地面积450平方米。1966年,成立镇市政工程队,负责河塘砌石、井底清理及建饮用水池等市政建设。同年,在血吸虫病防疫区,拆除大量露天粪缸,建密封粪池114个、两格式密封厕所84个、简易厕所250个。1971年,在血吸虫病防疫区,又拆除露天粪缸4537个,建密封粪池141个、无害化厕所522个。至1973年,建成区共有旱式公厕70余个。
1983年,环卫站在西洋桥西建容量为300余立方米的垃圾中转站和储粪池,并添置手扶拖拉机用于垃圾清运。1989年,垃圾中转站迁至大古塘马家自然村附近。1995年,在杭州湾海涂湖北、夹塘交界处建垃圾填埋场,面积4.5万平方米。2001年7月,一次性拆除建成区内197只垃圾箱,实行居民垃圾上门收集,成为宁波市第一个无垃圾箱的乡镇。同年8月,环卫站在大义桥东建起市内第一座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及新办公用房,总占地面积40000平方米,其中办公用房7间2层楼,建筑面积700平方米。此后,环卫站陆续购置装载量11立方米的后装式垃圾压缩车1辆、13吨洒水车1辆、扫地车1辆、6吨吸粪车1辆、湿地推土机2辆、农用运输车8辆、三轮保洁车56辆。2002年起,全镇所有行政村生活垃圾集中由村保洁员上门收集,环卫站负责运输。2003年,开展以改厕为重点的环境整治,全镇新建和改建公共厕所67个(其中水冲式公共厕所48个),建节水型三格式无害化户厕13329个,拆除所有简易户厕和露天粪缸。
2004年,环卫站共有职工88人。其中,道路保洁员29人,建成区内18小时保洁道路57304平方米、14小时保洁道路128868平方米、9小时保洁道路391184平方米,合计577356平方米;垃圾收集员22人,负责建成区5000户居民的生活垃圾上门收集;公共厕所保洁员4人,负责建成区40座水冲式公共厕所的保洁工作;河道保洁员2人,负责建成区13.5千米河道保洁;2人负责日均100吨垃圾的推平、消毒及覆盖;夜间保洁员2人,每天在建成区主要街道保洁至午夜12时;驾驶员及清运员17人,负责全镇的垃圾中转、洒水、清粪工作。全镇16个行政村亦有保洁员145人,其中河道保洁员14人。是年,镇政府出资100万元,在夹塘村建起宁波市第一座村级垃圾压缩中转站。
第四节 劳动卫生
20世纪70年代,现境内发展石棉行业,大多数家庭有石棉纺车。防疫部门定期检查,上门宣传,劝说从业人员使用防尘用具。1987年,泗门石棉厂发现2例I期矽肺患者,此后每年对石棉厂接触粉尘工人进行一次健康检查。1984年7月9日,夹塘乡石角丘村榨菜厂在清理榨菜池废水时,有13人急性硫化氢中毒,死亡4人,经医务人员全力抢救,其余9人脱离危险。1999年,宁波富丽门皮件厂在生产皮革时使用氯丁胶,造成12人急性苯中毒,其中4人被诊断为急性障碍性贫血,因医药费及后续治疗费用巨大,致使该厂破产倒闭。
2002年前,全镇劳动卫生由市卫生防疫站劳动卫生科负责管理,定期对电镀厂、石棉厂、蓄电瓶厂等有毒有害企业进行监测。2002年10月,成立市卫生监督所泗门分所。2004年,对全镇34家有职业病危害的企业检查135家次,对132名从事苯、铬作业的工人进行健康检查。第五节学校卫生
1979年起,学校卫生由卫生防疫部门进行监督指导,主要是监测学生健康状况,开展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改善学校卫生环境和教育卫生条件,加强对传染病、学生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1985年后,每年普查普治中小学生头虱、寄生虫卵等,并加强对龋齿的防治。2003年,对学校食堂卫生监督实行分级量化管理。2004年,市卫生监督所泗门分所对辖区内的学校及幼托机构食堂累计检查106次,对8823名中小学生进行一次健康检查。
知识出处
《泗门镇志》
出版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反映了泗门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商贸、风情、人物、天时、地理诸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泗门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