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图书馆
余姚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余姚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防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泗门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72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防疫
分类号:
R184
页数:
6
页码:
626-63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泗门镇新中国成立前,境内无专门防疫机构,卫生防疫工作多由各善堂实施等情况。
关键词:
泗门镇
防疫
机构
内容
新中国成立前,境内无专门防疫机构,卫生防疫工作多由各善堂实施。据民国《余姚六仓志》记载,清光绪二十年(1894),南谢恤阴堂有种痘、施药之善举。民国4年春,后塘河谢存著堂创办存著牛痘局、存著施药局。民国22年,恤阴堂聘请李家骥开展义诊,预防与治疗兼施。民国23年,私立姚北同春医院开展牛痘接种,每次接种收一块银圆。
新中国成立初期,打预防针需借助个体医生的有限力量,部分群众因不信预防针能防病而不愿接受。1956年起,泗门区卫生所配专职防疫人员,指导各乡镇联合诊所(后改称公社卫生保健所)开展防疫工作。1977年始,实施计划免疫。
1982年,泗门区中心卫生院成立防疫科,乡镇卫生院同时配专职防疫人员,建立疫情报告制度和传染病管理预案,形成县、区、乡镇3级卫生防疫网。1983年9月,各乡镇卫生院建常年接种站,规定每月20日为接种日。为保证疫苗效价和接种质量,泗门区中心卫生院接种站购置冰箱、冷藏包等器械,建立疫苗转运冷链系统。1995年,市第四人民医院防疫科改建为镇预防保健站,主要负责全镇健康教育、计划免疫、慢性病防治、死因监测、地方病防治、传染病防治、精神卫生管理等工作。2004年,镇预防保健站有专业人员7人,其中主管医师1人、医师2人、医士4人,并通过省卫生防疫站“示范化接种门诊”验收。
传染病防治
新中国成立前,境内公共卫生设施落后,医疗条件差,传染病时有发生。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重视传染病防治,开展预防接种和计划免疫,逐步改善公共环境卫生,使传染病发生周期延长,发病人数减少,死亡率大幅下降,有些传染病已基本消灭。1950年始,全民接种牛痘。1954年,消灭天花。1956年起,现境内每年进行各类预防接种1万人次以上,主要疫苗有牛痘、麻疹、百日咳、流脑、白喉、霍乱、小儿麻痹糖丸、卡介苗等18种。1973年基本控制脊髓灰白质炎,1975年消灭白喉,1984年起实施计划免疫。此后,麻疹、百日咳、乙脑、伤寒、破伤风等疾病得到有效控制,未再发生流行。至2004年,各种疫苗接种率达99%以上。
天花 新中国成立前在境内广泛流行,是儿童死亡率最高的传染病之一,即使侥幸逃过死亡劫难,也会留下满脸麻子。1950年起,人民政府免费为儿童接种牛痘。1954年,境内消灭天花。2004年,儿童已免种牛痘。
霍乱 俗称“瘪螺痧”,镇境属高发区。民国26年、29年,霍乱两次大流行,感染者一般头天发病次日死亡,时有全家死于霍乱而无人收尸之惨状。新中国成立后,亦多次大规模流行。1962年,发病50例,死亡4例;1975年,发病27例;1980年,发病145例;1995年发现4例。此后未再发现门诊病例。1975年5月,泗门区境内副霍乱(俗称“二号病”)暴发流行,疫情最严重的是临海公社(今属临山镇)。慈溪县政府邀请浙江医科大学、浙江医院、东海舰队、2081部队、7350部队等单位的100余名医务人员赶赴疫区进行防治,并对疫点严加封锁,禁止患者、病菌携带者和密切接触者外出。8月31日,在杭州、宁波、余姚、上虞、绍兴、萧山、慈溪等火车站、汽车站和水路码头设卫生检疫站,人员须凭预防接种证出入。同时,派民兵守护海岸线,禁止捕捞、买卖小海产品。至12月24日,疫情得到控制。1979~1983年,每年均发生副霍乱流行。1979年,发病130例,检出带菌者45例;1980年,发病145例,检出带菌者61例;1981年,发病2例;1983年,发病19例,检出带菌者3例。1980~1983年,省卫生实验院和省卫生防疫站联合在泗门区中心卫生院设浙东副霍乱防治实验基地,研究副霍乱发病规律,制订防治对策,为控制疫情提供科学依据。1984年后,未再发生大规模流行。
脊髓灰白质炎 简称脊灰,俗称小儿麻痹症。1965年开始疫情登记。1965~1972年,泗门区共发病26例,其中1965年13例、1966年5例、1967年1例、1968年4例、1971年2例、1972年1例。1973年后,未新发病例。1968年始,每年给1~3周岁儿童服用小儿麻痹糖丸。1998年起,每年对包括暂住人口在内的所有儿童进行一次强化免疫。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简称流脑。1965~1968年,现境内北部沿海地区流脑暴发流行。1965年,发病156例,死亡8例;1966年,发病138例,死亡15例;1967年,发病226例,死亡10例;1968年,发病172例,死亡6例。后每年均有门诊病例。据泗门镇传染病发病情况统计记录,1980年,发病16例;1985年,发病27例。1986年后,未见新发门诊病例。
病毒性肝炎 俗称黄疸肝炎,镇境属高发区。1979~1987年,每年暴发流行。1979年,发病312例;1980年,发病871例;1981年,发病106例;1982年,发病99例;1983年,发病152例;1984年,发病73例;1985年,发病119例;1986年,发病366例;1987年,发病618例;1988年后,疫情基本控制;2004年,发病26例。
性病 新中国成立后一度绝迹。1993年,重新发现性病患者,发病率逐年上升。据泗门镇传染病发病情况统计记录,1995年,发现淋病14例,梅毒2例;2000年,淋病34例,梅毒7例;2004年,淋病75例,梅毒23例。
地方病防治
新中国成立前,流行较广的地方病主要有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麻风病等,罹疫死亡者甚众。据新中国成立后调查统计,海南村在民国时期有40余人死于血吸虫病,全村846户家庭中,领子进门的126户,领囡招女婿的109户,孤老寡居105户。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重视地方病防治,有效控制地方病的发生和流行。1985年,经省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考核验收,达到消灭血吸虫病标准。丝虫病、钩虫病亦于20世纪80年代消灭。
血吸虫病 俗称鼓胀病、扫箕胀,主要流行于海南村、泗北村一带。1955年,慈溪县组织血防人员在泗门区海南乡(今海南村)春风堂运河发现钉螺,面积1080平方米,即用土埋加药物方法灭螺。同时对附近居民感染情况进行查访,因设备简陋、经验缺乏,连续数年均未发现感染者。1963年秋,春风堂附近有十余名居民因自感体衰乏力,在绍兴求医时经直肠镜检查确诊感染血吸虫病。后患者数量陆续增多,引起政府重视,同年11月成立海南公社血防领导小组,慈溪县卫生科抽调8名医务人员开展防治。1964年春,慈溪县卫生科组织23名医务人员,对海南村及附近地区的河沟、池塘进行地毯式搜索,在毗邻的泗北、塘后、曹娥、朗海、镇海等5个公社17个大队查出有螺面积18570平方米。经直肠镜活体组织检查,查出患者946人,574名重度感染者随即入院治疗,当年培训不脱产血防人员和医务人员141人。1965年春、秋两季,慈溪县卫生科再次组织125名医务人员,在上年发现钉螺地区新发现有螺面积12453平方米。当年投入6832人次进行灭螺工作,在疫区改善饮水条件,实行粪便集中搭棚加盖处理,并打井85口,建饮水池90个。1966年,慈溪县卫生科抽调医务人员69名、血吸虫病防治人员182名,又发现有螺面积2323平方米。1970年,慈溪县抽调医务人员170名,历时3个月,出动13万人次,在泗门区未再发现钉螺;全面普查居民大便,查到新发病患13人。1971年,出动8万人次,未发现钉螺;普查18644人大便,查到新发病患3人。同年11月,经省有关部门检查验收,已达到基本消灭血吸虫病要求。1985年,经省、宁波市血吸虫病检查考核组验收,已达到消灭血吸虫病标准。此后,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转入长期监督、监测。
疟疾 俗称冷热病、买柴病,有间日疟和三日疟之分。1965~1985年,现境内共发病3099例。发病较多的年份有:1965年,213例;1971年,391例;1972年,235例;1973年,283例;1974年,235例;1978年,200例;1979年,313例。1971年起,对疟疾加强防治,大力整治环境卫生,减少蚊子孳生地。给每个历史患者和现症患者服用乙胺嘧啶和伯氨喹啉,对他们进行抗复发治疗。1987年后,常住居民无见新发病例。
丝虫病 俗称大脚风。轻度患者表现为腿部发流火,重症患者则腿部出现橡皮肿,基本丧失劳动能力。1970年,泗门区开展丝虫病普查,检查31700人,查出患者163人。1983年,进行第二次普查,检查13191人,未发现新发病例。此后至2004年,无门诊病例报告。
钩虫病 俗称黄胖病。境内北部棉区曾是高发区,半数棉农受到不同程度感染,轻者无特殊感觉,重者四肢乏力,丧失劳动能力,妇女患染则造成不育。民间有“一年黄,二年胖,三年见阎王”之说。1958年起,开展大规模防治工作,采用四氯乙烯大剂量一次性治疗方式。1970年,泗门区普查35000人,查出病人4031人,感染率高达11.53%。此后,引导群众改变生活习惯和耕作制度,加强预防,感染率逐年下降。1980年后,未见新发病例。
麻风病 1970年,泗门区开展麻风病普查,查出患者26人,其中结核型20人、瘤型6人。1975~1986年,又发现11例。患者集中麻风病院治疗,国家免医疗费,并给予患者生活补贴。2004年,全镇尚有现症患者10人,均在治疗中。
知识出处
《泗门镇志》
出版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反映了泗门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商贸、风情、人物、天时、地理诸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泗门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