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图书馆
余姚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余姚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勤工俭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泗门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70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勤工俭学
分类号:
G522.5
页数:
2
页码:
609-61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泗门镇教育部门在学校内实施勤工俭学政策的情况介绍等。
关键词:
泗门镇
勤工俭学
内容
清光绪三十四年,汝湖初等农学堂置桑田和桃李园约35亩,供学生实验,为境内学校实施勤工俭学之肇始。民国初期,县立乙种农业学校组织学生养蚕缫丝,将蚕丝送到县里后,再由县下拨教育经费。
1956年,泗门小学在慈溪县内率先创办“小三场”(工场、农场、饲养场),中高年级每班有一块实验园地,由学校安排种植棉花、小麦、水稻、油菜、络麻、蔬菜等不同作物,总面积约2亩。1958年,泗门小学开始饲养猪、羊等牲畜,并从泗门镇三大队拨入土地20余亩、牛两头,建立米丘林小组等兴趣小组,进行嫁接、引种、密植和高产试验。是年,镇民办中学成立“五一”少年农庄、红领巾饲养场,还组织学生通过编织草帽、草鞋等劳动解决学校部分经费。同年,新成立的泗门初级中学通过开荒拆坟,创办“小三场”。1959~1961年,各校通过“小三场”建设,发动师生在校园内外空闲杂地种植瓜、菜,改善学校食堂伙食,度过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1965年,镇民办中学改办镇工读中学,与镇综合厂挂钩,实行半工半读,是为慈溪县第一所半工半读学校。“文化大革命”期间,泗门中学、泗门小学等学校继续创办“小三场”,建立学工、学农基地,实行队校挂钩,经常组织师生下生产队劳动。1975年,夹塘公社中学在七塘江北岸划地20余亩种植水稻,建学农基地。1978年,“小三场”多停办。
1988年后,重新提倡劳动教育,组织学生开展自我服务、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及简单的生产劳动和科技小制作活动。1991~1999年,塘后小学开展劳动特色教育,成立河姆渡少年农科院,建宁波市级红领巾劳动实验基地,组织学生开展“卫星搭载番茄种子”栽培实验等活动,年均饲养肉猪300余头、肉鸡300余只,以及鹌鹑、荷兰鼠等。1993年,塘后小学“卫星搭载番茄种子”栽培实验获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三等奖,论文《科学快速养猪》在全国青少年百科竞赛中获浙江赛区普及奖。
1971年后,校办工厂开始发展,先后有泗门小学、泗门中学、东蒲公社初级中学、红卫学校、水阁周小学等创办校办企业。1973年,水阁周学校塑料厂因经营得法,每年利润可观,村幼儿园、小学所招聘的民办教师工资均由校办厂支付,学生入学全部免费。
1980年,县教委指示各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校办工厂继续发展。除泗门区中心小学、塘后中学校办厂由学校投资并提供厂房外,其余校办企业均为社队企业(后改称乡镇企业)挂校办厂牌子,实属社队企业。校办工厂赢利大致一半用于扩大再生产,一半上缴学校用于补充教学经费、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福利待遇。东蒲乡初级中学校办厂创办于1974年2月,由乡政府投资,教师谢宜祥任厂长,至20世纪80年代,年利润最高达10万元,全乡办学条件因此大为改善。1983年,水阁周学校以校办厂赢利建造教学楼,面积738平方米。夹塘小学校办厂由教师汪涨裕创办于1983年,至2002年,累计上缴学校20余万元。
1993年后,乡镇企业进行经营机制转换,挂校办企业牌子的乡镇企业逐步转为民营企业。1999年,国家取消对校办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校办企业或转型为民营企业,或并闭停业。至2004年,境内已无校办工业。
附 主要校办工厂简介
水阁周小学塑料厂 设水阁周小学内,创办于1973年8月。初期生产电子元件、旅行纸折扇扇柄等,1976年后专业为杭州西湖伞厂生产伞具塑料配件。至1987年,产品销售总额151.83万元,上缴税金7.17万元,创利57.05万元,为学校提供办学资金18.49万元,占总利润的32.4%。学校因有工厂收入,自1976年起免收施教区范围内6个行政村学生的学杂费;1979年秋起又免收幼儿保育费;1983年建造700平方米的教学楼一幢、厕所一个,并改造和修建周围道路;1986年更新全部课桌椅。1987年,厂房建筑面积280平方米,职工48人,年产值35万元,年创利润10.45万元,有固定资产8.15万元,流动资金26万元。1992年,工厂业绩载入《余姚市教育志》。20世纪90年代末停产。
知识出处
《泗门镇志》
出版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反映了泗门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商贸、风情、人物、天时、地理诸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泗门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