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经费 设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泗门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706
颗粒名称: 第七章 经费 设施
分类号: G467.2;G484
页数: 8
页码: 603-60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泗门镇教育经费的来源与勤工俭学、校舍、教学设备的概况等。
关键词: 泗门镇 经费 教学设备

内容

第一节 经费来源
  清末,境内学堂以私人捐助、公共产业租息收入等解决经费。三乡诚意高等小学堂创办时,戚延祥、李子封各助银1000元,谢元寿、王忠标、蒋怀清、陈之藩、杨晋泰、宋鲁记各助银500元,又共同向东山、兰风、开元三乡绅富募银4000余元,合计筹银一万余元,存放钱庄生息作为基金;又捐置田四亩六分零,计银280余元;谢维镛助先世汝滨别墅以为校舍,时价值银3000余元;陈淦、王忠标、沈启渭、谢纶辉、夏召棠等旅沪富商劝募在沪同乡及内地热心公益事业之士,认捐常年经费银每年约2000余元。汝湖初等农学堂创办时,创办人谢宝书引用河南省荥阳县入股筹资办蚕校的经验,邀集66人入股,共筹得银圆13040元。次年,改股金为捐款。另外,核真、希范、竟成、承志、后宅、行素等私立初等小学堂分别由谢纶辉、谢元寿、诸炳南、李子封等独资创办,存著、二房、莲溪等私立初等小学堂则以祠堂、族房产业创办。
  民国元年(1912),汝湖初等农业学堂改称县立乙种农业学校,由县拨款。民国2年,三乡诚意高等小学校因上海同乡常捐骤减,呈请县税补助,次年获准,初每年补贴200元,继增至300元。民国7年6月,谢葆濂捐助泗门乡区立第一、二国民学校学款1577元,获教育部三等褒状。民国16年,汝湖农校改办县立第二完全小学,经费由县核拨;泗门第一初级小学等区、乡立小学,经费由地方筹集,县酌情补助;其余私立小学经费,或私人捐助,或义庄、祠堂、族房产业收入拨充。余姚沦陷期间(1941.4~1945.9),诚意小学因聘请教师经费困难,采取小先生制,请高年级学生帮带初年级学生写字、游戏,代批作业,有时也代上课。抗日战争胜利后,因时局动荡,物价飞涨,教育经费异常拮据,学校多靠收学费、学米勉强维持。
  1949年秋,诚意小学由县人民政府接管,经费由国家拨给,其他学校经费仍由地方自筹、政府酌情补助。1951年下半年,县政府开始随粮附征2.5%作为文教经费。1952年9月,国家接办全部学校,教育经费纳入国家财政预算。1957年后,提倡民办学校,实行国家拨款与地方筹款结合的“两条腿走路”办学方针。
  1985年2月,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教育管理体制,除泗门中学、泗门区中心小学县办县管,其他学校乡镇办乡镇管。各乡镇成立教育经费委员会,负责办学经费筹措与管理。教育经费来源:国家拨款以1984年拨款数为准,并按每年教师变动情况调整;乡镇政府征收教育事业附加,乡镇企业按销售收入的0.5%~1.5%计征,商业、服务业按营业额的0.1%计征,农村计征办法由各乡自定。1987年10月,周金龙捐助水阁周小学500元用于添置教学设备。1989年,泗门区中心小学下放到镇办,当年拨教育事业经费10.707万元,另加肉价补贴2620元。2004年,全镇教育事业经费支出3231.9万元,学生人均公用经费962元。学生缴纳学费是教育经费来源之一。晚清时期,以祠堂、族房产业创办的学堂,族内弟子入学免缴学费。众姓捐助创办的学堂部分收取学费,对个别家庭经济窘困的优秀学生,设“寒额”免除膳宿费。民国时期,政府数次颁发各级学校收费标准,除公立学校外,私立学校按经济来源自行规定,部分学校不收学费。抗日战争胜利后,货币贬值,学费改收学米。
  1949年5月泗门解放后,沿袭收取学米。公立小学高年级学生每人每学期缴纳学米22市斤,中年级为18市斤,初年级为14市斤。1951年,增至高年级35市斤,中年级30市斤,初年级25市斤。1952年改收人民币,后数次调整。1958年后,大队民办小学一般免缴学费。1961年按省规定,小学高年级3元,中年级2.5元,初年级2元。1972年,小学初级1.5元,高级2元;初中走读3元,住宿4元;高中走读4元,住宿5元。1979年,小学初级1.5元,高级2元;初中走读4元,住宿5元;高中走读5元,住宿6.5元。1984年,小学初级3元,高级4元;初中走读8元,住宿16元;高中走读10元,住宿18元。1986年后,各乡镇陆续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名义上免收学费,实际以杂费名目继续收取。第二节 勤工俭学
  清光绪三十四年,汝湖初等农学堂置桑田和桃李园约35亩,供学生实验,为境内学校实施勤工俭学之肇始。民国初期,县立乙种农业学校组织学生养蚕缫丝,将蚕丝送到县里后,再由县下拨教育经费。
  1956年,泗门小学在慈溪县内率先创办“小三场”(工场、农场、饲养场),中高年级每班有一块实验园地,由学校安排种植棉花、小麦、水稻、油菜、络麻、蔬菜等不同作物,总面积约2亩。1958年,泗门小学开始饲养猪、羊等牲畜,并从泗门镇三大队拨入土地20余亩、牛两头,建立米丘林小组等兴趣小组,进行嫁接、引种、密植和高产试验。是年,镇民办中学成立“五一”少年农庄、红领巾饲养场,还组织学生通过编织草帽、草鞋等劳动解决学校部分经费。同年,新成立的泗门初级中学通过开荒拆坟,创办“小三场”。1959~1961年,各校通过“小三场”建设,发动师生在校园内外空闲杂地种植瓜、菜,改善学校食堂伙食,度过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1965年,镇民办中学改办镇工读中学,与镇综合厂挂钩,实行半工半读,是为慈溪县第一所半工半读学校。“文化大革命”期间,泗门中学、泗门小学等学校继续创办“小三场”,建立学工、学农基地,实行队校挂钩,经常组织师生下生产队劳动。1975年,夹塘公社中学在七塘江北岸划地20余亩种植水稻,建学农基地。1978年,“小三场”多停办。
  1988年后,重新提倡劳动教育,组织学生开展自我服务、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及简单的生产劳动和科技小制作活动。1991~1999年,塘后小学开展劳动特色教育,成立河姆渡少年农科院,建宁波市级红领巾劳动实验基地,组织学生开展“卫星搭载番茄种子”栽培实验等活动,年均饲养肉猪300余头、肉鸡300余只,以及鹌鹑、荷兰鼠等。1993年,塘后小学“卫星搭载番茄种子”栽培实验获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三等奖,论文《科学快速养猪》在全国青少年百科竞赛中获浙江赛区普及奖。
  1971年后,校办工厂开始发展,先后有泗门小学、泗门中学、东蒲公社初级中学、红卫学校、水阁周小学等创办校办企业。1973年,水阁周学校塑料厂因经营得法,每年利润可观,村幼儿园、小学所招聘的民办教师工资均由校办厂支付,学生入学全部免费。
  1980年,县教委指示各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校办工厂继续发展。除泗门区中心小学、塘后中学校办厂由学校投资并提供厂房外,其余校办企业均为社队企业(后改称乡镇企业)挂校办厂牌子,实属社队企业。校办工厂赢利大致一半用于扩大再生产,一半上缴学校用于补充教学经费、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福利待遇。东蒲乡初级中学校办厂创办于1974年2月,由乡政府投资,教师谢宜祥任厂长,至20世纪80年代,年利润最高达10万元,全乡办学条件因此大为改善。1983年,水阁周学校以校办厂赢利建造教学楼,面积738平方米。夹塘小学校办厂由教师汪涨裕创办于1983年,至2002年,累计上缴学校20余万元。
  1993年后,乡镇企业进行经营机制转换,挂校办企业牌子的乡镇企业逐步转为民营企业。1999年,国家取消对校办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校办企业或转型为民营企业,或并闭停业。至2004年,境内已无校办工业。
  附 主要校办工厂简介
  水阁周小学塑料厂 设水阁周小学内,创办于1973年8月。初期生产电子元件、旅行纸折扇扇柄等,1976年后专业为杭州西湖伞厂生产伞具塑料配件。至1987年,产品销售总额151.83万元,上缴税金7.17万元,创利57.05万元,为学校提供办学资金18.49万元,占总利润的32.4%。学校因有工厂收入,自1976年起免收施教区范围内6个行政村学生的学杂费;1979年秋起又免收幼儿保育费;1983年建造700平方米的教学楼一幢、厕所一个,并改造和修建周围道路;1986年更新全部课桌椅。1987年,厂房建筑面积280平方米,职工48人,年产值35万元,年创利润10.45万元,有固定资产8.15万元,流动资金26万元。1992年,工厂业绩载入《余姚市教育志》。20世纪90年代末停产。第三节 校舍
  清光绪二十八年,谢维铺助先世汝滨别墅为三乡诚意高等小学堂校舍,计大厅3间、小厅3间、平屋10余间,时价值银3000余元。后又增建礼堂5间、讲堂4间、自修室4间、学生寝室10间、教员室3间、阅览室1间、墙门屋7间、厨房3间等,合计校舍面积16800平方尺。创办于光绪三十四年的汝湖初等农学堂,鼎盛时期有楼房3间、平房22间、蚕房3间、披屋7间、钟楼1间, 办公室、教室、操场、食堂、贮藏室、传达室、厕所等俱全。除三乡诚意高等小学堂和汝湖初等农学堂自有校舍外,晚清及民国时期,其他学校多借用祠堂、义庄、庙宇、民房作校舍。
  1951年,开展群众办学宣传,将土地改革中没收的地主房屋、祠堂、庙宇等拨给学校,万圣、湖北等地发动群众搭建草房作为校舍。1953年,开展校舍安全检查,县分期分批拨款修理、改造或重建校舍。1956年8月1日,超强台风过境,校舍均遭不同程度损毁,由政府拨款于9月1日开学前全部修复。20世纪50年代末,新建慈溪县第六初级中学、塘后乡中心小学等校舍。
  20世纪60年代,大量新建的民办小学校舍质量甚差,留下安全隐患。1978年后,国家增加教育投资和地方集资,用以修理危房,新建校舍。1988 年11月,宁波市教委宣布余姚市14个乡镇为1987年宁波市教育设施“一无两有”(无危房、有教室、有课桌椅)乡镇,现境内的泗门镇、湖北乡、塘后乡名列其中。1992年后,全镇中小学校舍或原地拆建,或易地新建,全部进行改造,至2004年,共投入基建资金3732.7万元,新建、改造校舍面积33500平方米。 2004年,全镇中小学校舍总面积42555万平方米,学生人均5.66平方米。第四节 教学设备
  清末,三乡诚意高等小学堂设置阅览室,订有上海《神州日报》等报刊供学生阅读。汝湖初等农学堂则有日本式农具、一架600倍检验蚕病毒的显微镜以及数部缥丝机等设备供学生实验操作。除三乡诚意高等小学堂和汝湖初等农学堂外,其他学校设备简陋。至民国时期,不少学校学生还需自带课桌凳上课, 教师靠“心钟”(心中有数)、“挂钟”(太阳)、“摆钟”(炊烟)估计作息时间。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有关部门逐年拨款添置、更新教学设备。1979年,泗门小学用自制幻灯机开始电化教育,幻灯机、录音机逐步进入教室用于各科教学。1985年,市教仪站选取泗门区中心小学为电化教育定点学校,推动全镇电化教育的发展。1992年12月,镇中心小学在全镇率先添置电脑设备。1998年,为迎接省教育强镇检査,各校均建立图书室,并添置电脑、电视机、幻灯机等教学设备。2004年,全镇有中学实验室8个、小学实验室8个, 总建筑面积2160平方米;中小学共有电脑449台、电视机168台、幻灯机162 台、收录机204台;中小学图书室共藏书12.7万册。

知识出处

泗门镇志

《泗门镇志》

出版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反映了泗门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商贸、风情、人物、天时、地理诸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泗门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