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扫除文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泗门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69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扫除文盲
分类号: G720
页数: 3
页码: 594-59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泗门镇在民国11年开始,建立平民夜校教授缺少文化的成人学习知识等。
关键词: 泗门镇 扫盲 夜校

内容

民国11年,四门乡区立第一国民学校校长经贯之建“平民夜校”,教授缺少文化的成人识字记账。民国18年12月,县识字运动宣传委员会指示县立第二完全小学在南谢村装置民众识字牌,内容有“长到老学到老”、“看日报须识字”、“要识字须入学”、“国事就是自己事”、“大家都应管国事”、“要知国事快识字”等,每两周更新。同年,在泗门大街添设民众阅报牌,负责人诸昌龄。民国28年,由中共领导的泗门镇第十三青年救亡宣传室在谢家路图南庙举办妇女夜校,聘请一名教师教农村家庭妇女识字,时间约一年,先后有50人脱盲。民国37年11月,县督导会议决定乡镇中心国民学校至少举办2班民众教育班,保校至少1班。
  1949年5月泗门解放后,各村农民协会在冬闲期间兴办冬学,扫除青少年文盲。1952年,泗门区成立扫盲办公室,指导乡、村开展扫盲工作,推广“速成识字法”。是年冬,区公所举办冬师训练班,受训200余人,区长陈旭兼任班主任,谢建立任副班长。1953年,部分冬学采取“农闲多学,农忙少学,大忙放假”办法,逐步改冬学为常年民校。1956~1957年,各村均创办夜校,多选在私家宅院,请小学高年级学生教学识字。1958年“大跃进”时期,各农业生产合作社均建立民校,利用冬闲、晚上等时间学习,有的还组织田头识字、上门帮教等。民校教师一般由合作社会计或村团支部书记兼任,镇民办中学教师一周三次下村辅导扫盲工作,光明乡民办中学师生经常分组到田头教群众识字。
  1962年底,扫盲教育纠正过高过急做法,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组织扫盲。1964年,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统计,现境内(不含东蒲公社)12岁以上的人口28546人,尚未达到文化普及要求的有22546人,占78.9%。其中,不识字14881人,占52.1%;初识字2267人,占7.9%;初小5398人,占18.9%;其余为文盲。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各大队兴办“红专夜校”,由大队共青团支部组织青壮年学习文化知识,各公社配不脱产扫盲干部负责各大队扫盲工作。
  1978年,贯彻国务院《关于扫除文盲的指示》,县、区、镇(公社)成立工农教育委员会,确定由区、镇(公社)中心校副校长兼管扫盲工作,动员社会力量和农村小学教师参加业余教育工作,加快扫盲进程。1982年,泗门镇及现境内各公社配专职业余教育干部,以扫盲为主要任务。1983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现境内12岁及12岁以上的人口45212人,其中文盲、半文盲16295人,占36%。
  1985年,现境内各乡镇宣布基本消除青少年文盲。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现境内15岁以上(含15岁)的人口46211人,其中文盲、半文盲8705人,占18.8%。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镇15岁以上(含15岁)的人口50180人,其中文盲2863人,占5.7%。
  附平民夜校简介
  民国11年,国民政府推行平民教育,四门乡区立第一国民学校校长经贯之遂建立“平民夜校”,教缺少文化的成人识字记账,其中有理发师傅、裁缝师傅以及街上开肉店、摆菜摊的,合计近300人。因师资不足,经贯之还请三、四年级学生帮教成人识字。这些成人学生白天遇到小学生,都会恭恭敬敬地称一声“小先生”。
  平民夜校结业时,举行隆重的结业典礼,县知事陈国材到场祝贺。大家齐唱《扫盲歌》:“嗟吾辈两目如瞽,做事真叫苦。幸而夜为日之余,约伴提灯来读书。现今识字虽无几,阅看已自如。”是夜,有旅沪同乡携一部放映机,于典礼结束后播放电影。观众人山人海,以致校墙亦被挤塌。

知识出处

泗门镇志

《泗门镇志》

出版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反映了泗门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商贸、风情、人物、天时、地理诸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泗门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