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图书馆
余姚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余姚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小学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泗门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69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小学教育
分类号:
G620
页数:
16
页码:
569-58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泗门镇小学教育的发展包含了私立希范初等小学堂 、私立竟成初等小学堂、私立承志初等小学堂 、私立存著初等小学堂 、塘后小学、私立二房初等小学堂 等。
关键词:
泗门镇
普通教育
小学教育
内容
清末小学教育
光绪二十七年(1901),东山、兰风、开元三乡士民十余人在成之庄集会,决定试办新学。次年正月二十日,三乡诚意高等小学堂正式开学,是为浙江省第一所私立高等小学堂。光绪二十九年七月,朝廷《奏定学堂章程》颁布,境内踵起兴办新学,各姓宗祠义塾亦多改办小学堂。
附 主要小学堂简介
三乡诚意高等小学堂设蔡元房东,今镇中心小学前身。光绪二十七年,由杨晋泰(字卣香)倡议,谢元寿(字庚仙)发起,东山、兰风、开元三乡士民戚延祥(字兴斋)、李子封(字寅初)、蒋怀清(字履齐)等在成之庄集会,各捐巨款,决定试办新学。谢维镛(字检庭)助先世别墅一所以为校舍。陈淦(字笙郊)、王忠标(字君采)、沈启渭(字憩蕙)、谢纶辉(字楞徽)、夏召棠(字憩庵)等余姚籍旅沪富商复劝募同乡商家,认捐常年经费。次年正月二十日,三乡诚意高等小学堂正式开学,延举人谢家山(字梯青)为堂长,聘谢葆濂(字鲁珍)为中学教员,马德瀛为英文教员。此后,知县每年莅校视察为例事,或主持考试,或颁发毕业文凭。光绪三十年,浙江巡抚聂缉椝为何恭寿(字丹书)等余姚县绅士捐资办诚意学堂事奏知光绪皇帝,并奖给“集义储英”匾。至宣统二年,毕业4届,毕业学生16人。
私立希范初等小学堂 设后河塍希范义庄,光绪三十二年谢纶辉创办。
私立竟成初等小学堂 设皇封桥,光绪三十三年创办。
私立承志初等小学堂 设东河沿南,光绪三十二年谢元寿创办。
私立存著初等小学堂 设后塘河村谢氏十二房祠堂存著堂,为今塘后小学前身,宣统元年由谢氏存著义塾改办。
私立二房初等小学堂 设阁老府,宣统元年由谢文正公祭下房众谢宝善等公决创设。
私立核真初等小学堂 设东河沿,宣统二年由谢纶辉创办。
私立莲溪初等小学堂 设水阁周村周氏宗祠大本堂东,为今水阁周小学前身(莲溪亦作濂溪),该学堂在宣统元年由周氏义塾改办。
私立后宅初等小学堂 设第十堡诸氏后宅祠,宣统元年由诸炳南独资创办。
私立行素初等小学堂 设倪家路,宣统元年李子封创办。杜天縻自浙江高等学堂预科毕业后执教于该校。
私立景棋初等小学堂 创办于宣统年间,具体情况已无考。民国时期小学教育
民国元年,按教育部《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学堂改称学校,高等小学校由县设立,初等小学校由乡镇设立。民国4年,初等小学校改称国民学校。据《余姚六仓志》载,民国8年,四门乡境内有高等小学校及国民学校9所,其中公立小学1所、区立国民学校2所、私立国民学校6所。民国5年,教育部推行四年制义务教育。民国12年1月,执行上年教育部颁布的《壬戌学制》,初等教育实行六年制(四、二制),沿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民国18年7月,全县划分为五大学区,现境时属第三学区,在《余姚县学校一览表》登记的学校有10所。民国24年,国民政府定当年度为儿童年,并再次实施义务教育,要求各地开办短期小学,在四年内,凡一切年长者及未入学之学龄儿童,至少应受一年义务教育。民国29年8月,全国统一实施国民教育制度,规定每乡镇设中心国民学校一所,每三保设国民学校一所。时现境内有国民学校十余所,其中代用中心国民学校2所。次年4月,余姚沦陷,学校多停办。是年底,诚意小学率先复校,汪伪政府强令学校登记,并改用日伪教科书。抗日战争胜利后,恢复国民教育制度,部分私塾改办保国民学校。附主要小学简介
诚意代用中心国民学校设蔡元房东。前身系三乡诚意高等小学堂,创办于清光绪二十八年。民国元年改称三乡公立诚意高等小学校。民国16年改办私立诚意商业学校。民国19年改称诚意初级商业职业补习学校。民国25年再改名私立诚意小学。民国29年改名诚意代用中心小学。民国30年4月,因日军入侵而被迫停课,年底复学。民国35年,改称诚意代用中心国民学校。民国时期,共毕业47届,毕业(含肄业)学生669人。毕业生中有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著名农业科学家沈宗瀚、学者杜天縻、金融专家谢寿天、茶叶种植专家谢和寿等。1949年秋,该校由人民政府接管,现名镇中心小学。
建校后至1949年7月历任校长:谢家山(清时称堂长,1902.1~1913.3)、黄鹏飞(1913.3~1916.3)、马启臣(1916.3~1927春)、谢景崧(改办商校,1927春~1935春)、崔友仁(1936.5~1937冬)、谢金柱(名誉校长,1938~1939)、毛尔超(代校长,1939~1940.7)、谢显猷(名誉校长,1941冬)、陆卿鹄(1942春~1942.8)、谢凤藻(1943春~1943冬)、符恺生(1944.1~1946.7)、韩德明(1946.7~1949.7)。
余姚县立第二完全小学 设南谢村。前身系汝湖初等农学堂,创办于清光绪三十二年。民国16年春,改办县立第二完全小学,教学设施可与县立第一完全小学相媲美,曾获县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一名。民国24年春,县议会决议将学校迁至周行镇海莫村,是年底迁校结束,约五分之四的教学设施亦随之转移。历任校长:许斌才(1927春~1928.7)、许乃田(1928.7~1929)、张克华(1930~1935.12)。
私立汝湖初级小学 设南谢村。民国25年1月,在地方热心人士筹办下,原县立第二完全小学址改办私立汝仇湖初级小学。民国30年4月,因余姚沦陷停办。民国35年春,由章彩标等发起复学,改名私立汝湖小学,开设一至四年级,有学生38人。民国37年,改名汝湖代用保国民学校。1949年5月余姚解放时,有3班,学生近100人。历任校长:谢茂治(1936.1~1940)、严志寿(1941春,沦陷后即停办)、刘先顺(1946.2~1946.7)、谢枨寿(私立汝湖小学1946.8~1948.7;汝湖代用保国民学校1948.7~1949.7)。
四门乡区立第一国民学校 设阁老府。前身系私立二房初等小学堂,宣统元年由谢文正公祭下房众谢宝善等公决创设。民国2年改区立。民国4年,称四门乡区立第一国民学校。民国7年6月,谢葆濂捐助泗门区立第一、二国民学校学款1577元,获教育部三等褒状。民国11年,校长经贯之建“平民夜校”。民国18年,《余姚县学校一览表》中校名登记为“四门第一初级小学”。
四门乡区立第二国民学校 设后塘河戚氏祠堂。民国5年创办。民国18年,《余姚县学校一览表》中未见登记。
私立希范国民学校 设后河塍希范义庄。前身系私立希范初等小学堂,光绪三十二年谢纶辉创办。民国元年改名私立希范初等小学校。民国4年改称私立希范国民学校。民国7年,创办人谢纶辉获教育部三等金质嘉祥奖。民国18年,《余姚县学校一览表》上校名登记为“希范初级小学”。
私立承志国民学校 在东河沿南。前身系私立承志初等小学堂,光绪三十二年谢元寿创办。民国元年改名私立承志初等小学校。民国4年改称私立承志国民学校。民国18年《余姚县学校一览表》上校名登记为“承志初级小学”。
私立存著国民学校 设后塘河存著堂。前身系谢氏存著义塾,创办于清同治十年。宣统元年改办私立存著初等小学堂。民国元年改名私立存著初等小学校。民国4年改称私立存著国民学校。民国18年《余姚县学校一览表》上校名登记为“存著初级小学”。抗日战争时期,开始招收外姓子弟入学。1952年由人民政府接管。现名塘后小学。
私立核真国民学校 设东河沿。前身系私立核真初等小学堂,宣统二年谢纶辉创办。民国元年改名私立核真初等小学校。民国4年改称私立核真国民学校。民国18年,《余姚县学校一览表》上校名登记为“核真初级小学”。
私立莲溪国民学校 设水阁周村周氏宗祠大本堂东。前身系周氏义塾,创办于清康熙四十一年。宣统元年改办私立莲溪初等小学堂。民国元年改名私立莲溪初等小学校。民国4年改称私立莲溪国民学校。常年设2班,学生60余人,教师2人。民国11年,校长丁桂芳建议校董会购置校园旁一块旱地辟为操场,又订阅《小朋友》、《儿童世界》等杂志,开办“小小图书馆”。民国18年,《余姚县学校一览表》上校名登记为“莲溪初级小学”。民国22年,因生源增加,于周氏竹堑房祠堂(俗称小祠堂)设分校,名“竹堑小学”。1952年由人民政府接管。现名水阁周小学。民国9年至1952年历任校长:丁桂芳、黄子兴、章永灿、黄似宪、周基等。私立行素国民学校 设倪家路。前身系私立行素初等小学堂,宣统元年由李子封创办。民国元年改名私立行素初等小学校。民国2年,创办人李子封获大总统袁世凯特奖一等嘉祥奖。民国4年改称私立行素国民学校。民国8年,扩至4个班级,学生百余人,教师有符仰之等。数年后因李家衰败而停办。民国28年,由村民倪继承发起,向泗门籍旅沪人士募得稻谷1.5万斤,移址李氏祠堂复学,定名倪村小学。常年设2班,学生70余人,一律免收学费,只收取少量书簿费,教师有宋百泉、戚劳民、周福厚、任吉芳等。民国33年,扩至4班,学生120余人,教师有宋百泉、周福厚、毛杏仙、楼爱华等,办学经费由旅沪企业家倪芝招女士赞助。民国36年后,聘请水阁周村酷爱戏剧的周介一为教师,每天课余辅导学生排演滩簧.、绍剧、越剧等戏曲,节假日至附近各村演出,时称戏文学校。1951年,教师有谢建立、周福厚、杨培明、王克贞4人,谢建立任校长。1952年由人民政府接管,先后改名红卫小学、倪家路小学。1998年并入黄家道地小学。
私立东山完全小学 设东岳庙西南问日庵。民国18年春,东山义庄董事谢显曾因泗门一带失学儿童较多,尤其女孩入学率更低,遂拨义庄部分款项为办学经费,借址谢氏四房家庵问日庵办学,聘谢翔吾(谢家山之弟)为校长。常年招收学生80余人,开设一至五年级,分两个复式班进行教学。学生中女学生占多数,聘请的教师亦多为女教师,故时称女校。学校重视体育活动,辟有篮球场、沙坑、足球场等活动场所,还特制有标准乒乓球台,培养出众多乒乓球手,与邻近学校比赛时曾囊括全部名次。民国21年,东山小学女生篮球队在临山区小学生篮球赛中夺得冠军。民国22年,省教育厅派督学至东山小学视察,誉该校为“活泼泼地”,此四字后书写于操场大门上。学校于1950年停办,毕业生中有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农村体育积极分子费纯中等。民国18年至1950年历任校长:谢翔吾、徐哲甫、陆聪宇、陈汉臣。
周巷区朗霞乡第十四保国民学校 设海南村施氏祠堂。前身系施氏私塾,创办于民国2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改办周巷区朗霞乡第十四保国民学校,学生近30人,设1班,进行多复式教学,教师先后有徐宾良、高吉甫等。1949年5月余姚解放后,改名施家小学。
临山区明风乡第六保国民学校 设海南村旺家清节堂。前身系旺家私塾,创办于民国2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改办临山区明风乡第六保国民学校,学生近30人,设1班,进行多复式教学,教师先后有钱沛余、韩水清等。民国38年2月,因经费拮据、教师薪水无着而停办。同年9月复学,改名旺家小学。
私立泗南初级小学 民国18年,《余姚县学校一览表》上有登记,具体情况已无考。新中国成立后小学教育
1949年5月泗门解放时,学校“暂维现状,即日开学”。旋海南村以民办形式成立施教区教育基金筹集小组,恢复旺家小学。8月,后塘河村民魏心田出资于大古塘后建心田小学,提倡普及农村女子教育。是年秋,人民政府接管诚意小学,全体教师转为公办。
1950年,诚意小学改名县立四门小学,负责泗门区境内泗门镇及泗北、明风、东蒲、天华、道塘、朗霞、海南、曹娥、朗海、镇海、万圣、夹塘等13个乡镇小学的业务辅导。
1951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现境内兴起办学热潮,宗族祠堂、寺庙等公用建筑多辟为校舍。万圣乡利用没收的地主家木材建造两排草屋,创办万圣小学。1952年9月,各类学校均由政府接收改为公办。时现境内有公办小学28所,其中泗门镇5所(含后塘河村3所)、泗北乡3所、海南乡3所、明风乡3所(含水阁周村2所)、万圣乡2所、夹塘乡3所、湖北乡6所、东蒲乡3所。
1953年,贯彻“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方针,纠正盲目发展倾向,小学教育进入整顿阶段。是年,小学停止春季招生,一律改为秋季招生。
1954年10月,余姚、慈溪调整区划,现境大部划属慈溪县。泗门小学辅导范围调整为曹娥、朗海、镇海、万圣、夹塘、湖北、临海、兰海、横塘、泗门、海南、泗北等12个乡镇。1958年,由慈溪县教育局拨款,在鹤柱跟建塘后乡中心小学新校舍;改造黄家道地小学,并更名为泗北小学。
1961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是时,国家经济处于暂时困难,学龄儿童中出现大量流生。1964年上半年,推行“两种教育制度”,大力发展简易小学(下半年改称耕读小学)。时现境内有耕读小学近40所,其中含东蒲公社6所、万圣公社8所、夹塘公社7所、湖北公社6所、塘后公社9所,基本实现每村一所耕读小学。耕读小学教学业务由各公社中心小学负责辅导,张兴祥任泗门区耕读小学辅导员。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两种教育制度”遭批判,耕读小学均停办,其他小学也“停课闹革命”,部分教师遭批斗。1968年2月,学校“复课闹革命”,学生学习以读毛主席语录、唱语录歌、大批判为主要内容。同年9月,改六年制为五年制,取消升学考试。是年,抽调贫下中农进驻学校,各校成立贫下中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实行贫下中农管理学校。1969年秋,公办小学下放到大队办,各大队均设完小。同时开始盲目发展中学,部分小学校舍被占用,部分小学教师到中学任教,小学民办教师剧增,学校正常教学秩序遭破坏,教学质量严重下降。
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小学教学秩序逐渐恢复正常。1978年,再次整顿教育事业,调整学校布局,各公社建立中心学校,管理辖区内初中、小学。
1981年,泗门镇中心小学改建为泗门区中心学校,负责泗门区境内泗门、曹娥、朗海、镇海、万圣、夹塘、湖北、塘后等2镇6公社初中、小学业务辅导任务。1982年,撤销公社中心学校,初中、小学分开设置,成立公社中心小学,开始建普及义务教育档案。1983年,公社中心小学改称乡中心小学。1984年起,小学均实行六年制。是年,泗门区学龄儿童入学率98.5%,在校学生年巩固率98.6%,毕业班学生毕业率97.5%,12~15周岁初等教育普及率95.6%。1985年2月,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教育管理体制,除泗门区中心小学市办市管外,其他小学均下放乡、村管理。1986年10月,全市有10个乡镇首批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包括现境内的泗门镇、湖北乡。1987年,塘后乡、万圣乡为市第二批实施九年义务制教育乡镇。1988年11月,宁波市教委评定湖北乡为1988年宁波市基础教育先进乡镇。
1989年1月,泗门区中心小学改名泗门镇中心小学,下放泗门镇办,另设泗门区辅导学校,担负全区初中、小学业务辅导任务。是年9月,因塘后乡并入泗门镇,塘后乡中心小学改名镇中心小学分校。20世纪80年代,因教学网点调整先后撤并的学校有:陆家庄小学、张家小学、新桥小学、红卫小学、万圣村小学、戚家路小学、谢家路小学、石角丘小学、钱家路小学、湖北村小学、庙山中路小学、施家小学、马家小学、大路头小学、夹长路小学、后海舍小学、红阳小学(原上新屋小学)、大庙周小学、皇封桥小学等。
1990年和1991年,夹塘乡、东蒲乡先后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1992年4月撤区扩镇并乡后,由镇中心小学负责全镇小学业务辅导任务,并设置万圣、夹塘、湖北、塘后、东蒲5个片校,协助镇中心小学辅导片内小学。是年,在全镇22所小学中推行农村整体优化教育实验,以求全面提高小学教学质量。1994年2月,设镇教育辅导室,管理全镇初中、小学、幼儿园及成人教育。1999年,泗门镇被公布为省教育强镇。20世纪90年代,因教学网点调整先后撤并的学校有:海防小学、国庆小学、陶家路小学、水路头小学(原西宅小学)、祠堂丘小学、相公潭小学、老丘小学、楝树下小学、庙山路小学、下庙山路小学、小路下小学、倪家路小学、黄家道地小学等。
2000年春,隆昌小学、黄墩 潭小学并入夹塘小学。2001年3月,杨家小学并入东蒲小学;9 月,洪家路小学并入塘后小学。 2003年秋,水阁周小学划属泗门镇管理。至此,全镇有小学7所,分别为镇中心小学、东蒲小学、 水阁周小学、塘小学、万圣小
学、夹塘小学、湖北小学。
2004年,全镇7所小学共有117班,学生5141人,教职工212人。附主要小学简介
泗门镇中心小学设振兴路68号。前身系三乡诚意高等小学堂,创办于清光绪二十八年。民国时期,先后改名三乡公立诚意高等小学校、私立诚意商业学校、私立诚意商科职业补习学校、私立诚意小学、诚意代用中心小学、诚意代用中心国民学校等。1949年秋由人民政府接管,改名诚意小学。次年更名县立四门小学,1952年改称泗门区中心小学。1961年,附设幼儿班。1964年被定为慈溪县城镇重点小学。1973年,称泗门镇五七学校。1974年秋附设初中部,
泗门镇中心小学1976年秋附设高中部。1978年春,高中部并入泗门中学。1979年称泗门镇中心小学,1981年秋称泗门区中心学校。1982年,红卫小学并入,同时初中部单独设置。1986年,幼儿班停办。1989年,改名泗门镇中心小学。1998年,被命名为省体育传统项目(乒乓球)学校。2004年有22班、学生1233人、教职工54人,校园总占地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1949年5月至2004年,累计毕业小学50届,毕业(肄业)学生6500余人;毕业初中7届,毕业(肄业)学生490余人;毕业高中1届,毕业(肄业)学生100人。
1949~2004年历任校长:李志焘(1949.7~1950.1)、陈季康(1950.1~1950.8)、孙孑鸣(1950.8~1951.2)、龚德威(1951.2~1951.8)、黄一斋(1951.8~1952.8)、周树生(1952.8~1953.7)、陆志清(1953.8~1959.8)、孙柏祥(1959.8~1960.10)、劳修亚(1963.5~1969.8)、吴嘉庆(革命领导小组组长1972.8~1978.2)、干凤苗(1978.9~1981.10)、王梦鱼(1981.10~1983.8)、谢南桥(1983.8~1984.9)、谢荣泉(1984.8~1986.8)、宋岳新(1986.8~1988.8)、顾麟芳(1988.8~1989.2)、杨国君(副校长主持日常工作1989.2~1991.8,校长1991.8~1992.8,1994.9~2003.8)、宋岳新(1992.8~1994.8)、沈建云(2003.8~)。
塘后小学 设后塘河社区谢家路江东。前身系谢氏存著义塾,创办于清同治十年。清宣统元年,改办私立存著初等小学堂。民国时期,先后改名私立存著初等小学校、私立存著国民学校等。1952年,由人民政府接管。1954年,自存著堂迁至心田小学。1956年,改名塘后乡中心小学。1958年,由慈溪县教育局拨款,在鹤柱跟建新校舍,建筑面积576平方米。1969年,成立业余乒乓球队(今镇中心小学乒乓球训练基地前身),在全国、省、市级比赛中多次获奖。1978年,负责塘后公社7所大队小学(黄家道地小学、洪家路小学、马家小学、倪家路小学、大路头小学、夹长路小学、后海舍小学、旺家小学、红阳小学)辅导任务。同年,附设初中班。1982年,初中、小学单独设置,成立塘后公社中心小学。次年,改名塘后乡中心小学。1986年,获省第八届运动会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次年又被评为宁波市业余体育训练先进单位。1990年,被命名为宁波市红领巾劳动实验基地,有关劳动教育的实验活动及论文在全国、省、市级比赛中多次获奖。1994年成立小星星艺术团,1996年被命名为市少年宫艺术培训基地。1999年8月迁现址,校园总占地面积1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2001年秋,洪家路小学并入,学区内教学网点调整工作完成,从此结束村办小学历史。2004年有23班,学生1051人,教职工38人。
1946~2004年历任校长:戚绍康(1946~1948夏)、谢荣初(1948秋~1951)、谢逸华(1952~1958.8)、劳修亚(1958.8~1960.8)、史生鸿(1960.8~1961.8)、劳维芳(1961.8~1965.8)、王贞英(1965.8~1969.8)、徐柄荣(贫管组组长1969.8~1977.8)、谢南桥(1977.8~1978.8)、蔡定生(1978.8~1982.8)、吴登友(1982.8~1983.8)、王梦鱼(1983.8~1988.8)、谢荣时(1988.8~1998.8)、赵玲珍(1998.8~2000.8)、张永连(2000.8~2003.8)、宣建康(2003.8~)。
东蒲小学 设东蒲村泗马公路西侧。前身系东蒲私塾,创办于民国时期,后改办含德小学。1951年,改名泗门区东蒲小学,自东蒲社祠迁址周氏宗祠。1952年,由人民政府接管。1954年,划属低塘区。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承担东蒲公社杨家、西宅、陆家庄、张家、新桥等5所大队小学辅导任务。1969年,附设初中部。1971年,初中部单独分设。1983年,改名东蒲乡中心小学,担负全乡2所村小学(杨家小学、水路头小学)辅导任务。1987年,划属马渚区。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后,改称泗门镇东蒲小学。2001年迁现址,校园总占地面积12300平方米,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是年秋,杨家小学并入,学区内教学网点调整工作完成,结束村办小学历史。2004年有11班,学生427人,教职工19人。
1949~2004年历任校长:谢福成、周博甫、陈雪帆、周伟鉴(以上任职年限不详)、谢荣泉(1957.8~1958.8)、陈岳青(1958.8~1967)、周招娣(革命领导小组组长1968~1969)、陈岳青(1970~1986.8)、孙沛阳(1986.8~1989.8)、闻小森(1989.8~1991.8)、何学浩(1991.8~1992.8)、张岳翔(1992.8~1995.8)、戚月珍(1995.8~2000.8)、邹渭灿(2000.8~2002.8)、张森祥(2002.8~2004.8)、马燕群(2004.8~ )。
万圣小学 设万圣村开夹公路北侧。1951年,万圣乡利用从地主家没收的木材建造两排草屋,计20余间,创办万圣小学,开设一至四年级,招收学生百余人。1956年,改建为光明乡中心小学,开设五、六年级共8班,招收光明乡境内的万圣、湖北、夹塘及邻近的镇海等地各村初小毕业生,合计350余人。1958年,改称万圣管理区中心小学,1961年再改名万圣公社中心小学。1969年秋,下放到大队办。1982年,恢复万圣公社中心小学。1983年,改称万圣乡中心小学,担负全乡5所村小学(海防小学、国庆小学、陶家路小学、祠堂丘小学、相公潭小学)业务辅导任务。1988年,被命名为市级文明单位。1992年,改名泗门镇万圣小学,同年撤并海防小学、国庆小学、陶家路小学、祠堂丘小学。1997年秋,撤并相公潭小学,学区内教学网点调整工作完成,从此结束村办小学历史。1999~2003年,两次扩建校舍,校园总占地面积9471平方米,建筑面积3966平方米。2004年有14班,学生551人,教师27人。
历任校长:王银辉(1951~1952)、吴明辉(1953~1957.8)、李方铎(1957.8~1959.8)、劳维芳(1959.8~1960.8)、陈逸顺(1960.8~1962.8)、史生鸿(1962.8~1969.8)、裘传忠(1982.8~1998.8)、李国新(1989.8~2003.8)、魏巍(2003.8~ )。
夹塘小学 设夹 塘村石角丘。前身系夹塘乡二村小学,址设隆昌村,创办于1950年。1951年,改建为夹塘乡中心小学,先后改名夹塘管理区中心小学、夹塘公社中心小学。1969年秋,下放到大队办。1982年,以石角丘村小学为基础,恢复夹塘公社中心小学,次年改称夹塘乡中心小学,担负全乡5所村小学(老丘小学、戚家路小学、谢家路小学、隆昌小学、黄墩潭小学)辅导任务。1992年,改名泗门镇夹塘小学。1999年扩建校舍,校园总占地面积9088平方米,建筑面积3265平方米。2000年春,随隆昌小学、黄墩潭小学并入,学区内教学网点调整工作完成,从此结束村办小学历史。2004年有19班,学生743人,教职工29人。
历任校长:谢建立(1951.8~1952.8)、潘桂荣(1952.8~1959.8)、李方铎(1959.8~1969.8)、樊国潮(1982.8~1984.8)、陈逸顺(1984.8~1995.8)、印凤仙(1995.8~2000.8)、高丽君(2000.8~2001.8)、宣建康(2001.8~2003.8)、严宝军(2003.8~)。
湖北小学 设湖北村共济路西侧。前身系湖北乡中心校,创办于1956年。初仅设五、六年级,招收湖北乡境内各村初小毕业生。1958年,湖北村小学并入,改建为完全小学。1969年秋,下放到大队办。1982年,恢复湖北公社中心小学,次年改称湖北乡中心小学,担负全乡4所村小学(下庙山路小学、楝树下小学、小路下小学、上庙山路小学)辅导任务。1992年,改名泗门镇湖北小学。1995年秋,庙山路小学、小路下小学并入,学区内教学网点调整工作完成,从此结束村办小学历史。2004年5月迁现址,校园总占地面积19240平方米,建筑面积6179平方米。2004年有22班,学生906人,教师34人。
历任校长: 石小堂(1956.8~1963.8)、杨如龙(1961.8~1969.8)、金渭清(1982.8~1987.8)、吴永标(1987.8~2003.10)、周建辉(2003.10~)。
水阁周小学 设水阁周村。前身系周氏义塾,创办于清康熙四十一年。清宣统元年,改办私立莲溪初等小学堂。民国时期,先后改名私立莲溪初等小学校、私立莲溪国民学校等。1952年,由人民政府接管,改名明风小学,改建为完全小学,时有学生150余人、教师5人。1957年夏,附设民办中等文化补习班,半年后停办。1958年,开办农业中学,改称水阁周学校,有8班,学生400余人,旋改办水阁周小学。1960年,朗霞初级中学在水阁周小学设分校,开设初一、二年级两班,一年后撤销。1969年,附设初中班。1976年,附设高中班,1978年停办。1983年,初中班并入朗霞初级中学。1985年,皇封桥小学并入。1998年,原址改建校舍,校园总占地面积5134平方米,建筑面积1743平方米。2004年有6班,学生230人,教职工11人。毕业生中有书法家谢翘、宁波市副市长魏建明等。
1949~2004年历任校长:严定华、符百望、陈继康、陈克观(以上任职时间不详)、孙孑鸣(1961.8~1963.8)、邵峡泉(1963.8~1966.8)、周福厚(1966.8~1969.8)、余孝惠(1969.8~1970.8)、王克贞(1970.8~1976.8)、周惠新(1976.8~1984.8)、周似锐(1984.8~1985.8)、周月英(1985.8~1996.8)、童兆江(1996.8~1997.8)、张建颐(1997.8~1999.8)、严亚国(1999.8~2003.8)、周建辉(2003.8~2003.10)、陈君江(2003.10~ )。
红卫小学 设汝湖社区南谢。前身系汝湖初等农学堂,创办于清光绪三十二年。民国时期,先后改办县立第二完全小学、私立汝仇湖初级小学、私立汝湖小学、汝湖代用保国民学校等。1949年5月余姚解放后,改名私立汝湖初级小学。1952年春,湖堤乡百益亭“四复式”班并入,是年改为公办。1954年秋,改建为完小,称公立汝湖小学。1967年,改名泗门镇红卫小学。1969年,下放到大队办。1972年附设初中班,至1977年共招收3届,其中毕业2届。1976年,改名泗门镇红卫学校,附设学前班。1978年春,附设的初中班并入镇五七学校附设初中班。是年秋,受镇五七学校委托,开办小学补习班,每年招收1班。1982年秋,并入泗门区中心小学,校址上筹建镇初级中学。
1949~1982年历任校长:谢慎三(1949.8~1952.7)、李晓峰(1952.8~1954.7)、王银辉(1954.8~1957.7)、王联香(1957.8~1958.7)、潘桂荣(1958.8~1960.1)、史生鸿(1960.2~1960.7)、孙杏永(1960.8~1961.7,1964.8~1966.8,1967.1~1976.7)、谢显涛(代理校长1961.8~1963.7)、王贞英(1963.8~1964.7)、诸桂富(革命领导小组负责人1966.10~1966.12)、谢佰年(1976.8~1982.7)。
洪家路小学设海南村。前身系旺家私塾,创办于民国2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改办临山区明风乡第六保国民学校。民国38年2月,因经费拮据、教师薪水无着而停办。是年5月泗门解放,海南村以民办形式成立施教区教育基金筹集小组,于9月1日复学,改名旺家小学。设1个复式班,有学生13人。1950年,因学生增多,校区自旺家清节堂迁至徐家村村民吴瑞茂家,并改名海南小学,设2班。1952年秋,由人民政府接管。1969年,下放到大队办,改名红英学校,附设初中班。1970年,新胜耕读小学并入。1983年,改称洪家路小学。2001年9月,因教学网点调整,洪家路小学撤销,改设塘后小学洪家路教学点,班级由6班减至2班。2003年,撤销教学点,并入塘后小学。
1949~2001年历任校长:谢欣胜(1949.9~1951冬,1952.8~1956.1)、李方铎(1956.1~1957.8)、蔡美泉(1960.8~1969.8)、徐如乔(1969.8~1971.8)、谢静生(1971.8~1996.8)、张岳翔(1996.8~2000.8)、宣建康(2000.8~2001.8)。
黄家道地小学设泗北村黄家道地。民国35年,村民集资在宝林庵(俗称朝东庵)开办学校,聘诸梦云为教师,设1班,学生近30人。1950年,设2班,学生50余人。1952年,由人民政府接管。1953年,改称泗北乡五村小学。1958年,由慈溪县教育局拨款改造校舍,并改名泗北小学,改建为完小。1969年,下放到大队办,改名红光小学。1975年,附设初中班。1983年,改称黄家道地小学。1999年,并入塘后小学。
1951~1999年历任校长:杨元漪(1951.8~1958.8)、徐藕娟(1958.8~1967.8)、俞志良(1967.8~1969.8)、杨家德(1969.8~1975.8)、徐巧英(1975.8~1989.8)、李国新(1989.8~1998.8)、严宝军(1998.8~1999.8)。
皇封桥小学 设大庙周村皇封桥自然村。前身系皇封桥私塾,创办于民国35年,设村民杨晋泰家。1950年,改村办,名皇封桥小学,有2个复式班,设一至四年级,教师2人,学生60余人。1952年,由人民政府接收。1954年,改建为完小。1965年,改名旺丰小学。1974年,附设初中班。1978年,初中班并入水阁周小学初中部。1983年,改称皇封桥小学。1985年9月,并入水阁周小学。
知识出处
《泗门镇志》
出版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反映了泗门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商贸、风情、人物、天时、地理诸内容。
阅读
相关机构
三乡诚意高等小学堂
相关机构
私立希范初等小学堂
相关机构
私立竟成初等小学堂
相关机构
私立承志初等小学堂
相关机构
私立存著初等小学堂
相关机构
塘后小学
相关机构
私立二房初等小学堂
相关机构
诚意代用中心国民学校
相关机构
余姚县立第二完全小学
相关机构
私立汝湖初级小学
相关机构
四门乡区立第一国民学...
相关机构
四门乡区立第二国民学...
相关机构
私立希范国民学校
相关机构
私立承志国民学校
相关机构
私立存著国民学校
相关机构
私立核真国民学校
相关机构
私立莲溪国民学校
相关机构
私立行素国民学校
相关机构
私立东山完全小学
相关机构
周巷区朗霞乡第十四保...
相关机构
临山区明风乡第六保国...
相关机构
泗门镇中心小学
相关机构
东蒲小学
相关机构
万圣小学
相关机构
夹塘小学 设夹
相关机构
湖北小学
相关机构
水阁周小学
相关机构
红卫小学
相关机构
洪家路小学
相关机构
黄家道地小学
相关机构
皇封桥小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泗门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