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普通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泗门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688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普通教育
分类号: G527.55
页数: 25
页码: 566-59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泗门镇普通教育概括了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等。
关键词: 泗门镇 普通教育

内容

第一节学前教育学前教育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运动中,为解放农村妇女劳动力,各生产大队兴办幼儿班、托儿所,多由邻近数个生产小队联办农忙托儿所。1961年,农忙托儿所大部停办。同年秋,泗门区中心小学在大墙门头原镇工会内开办泗门区校幼儿班,首期招收1班。1965年,区校幼儿班迁址舒季里,扩招至3班,其中1班为民办班,2班为公办班。
  1972年后,农村幼儿班、托儿所陆续恢复,规模较大的有泗门镇三大队托儿所、塘后公社幼儿园、水阁周大队幼儿园等。1978年,学前教育与计划生育、妇幼保健一起归口各级妇联管理。是年,塘后公社幼儿园园长魏建华在省妇女代表大会上介绍办园经验,并出席全国妇女代表大会。1979年,各大队普遍开办幼儿班或托儿所,部分小学按县教育局要求附设学前班。
  1986年秋,区校学前班停办,改由镇中心幼儿园招生。1987年,泗门区共有幼儿园44所,计60班,其中小学附设学前班5班。在园幼儿共计2223人,教职工76人。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出现民办幼儿园,原乡镇办、村办幼儿园相继转为个人经营。1996年,学前教育纳入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幼儿园向规模化、规范化发展。
  2004年,全镇有幼儿园14所,计59班,其中小学附设学前班1班。在园幼儿合计1832人,教职工123人。附主要幼儿园简介神州幼儿园设河塍路150号。前身镇中心幼儿园,创办于1976年。初办时常年招6班,在园幼儿200余人,教职工8人。1987年,在园幼儿293人,教职工14人。1997年被命名为宁波市首批达标乡镇中心幼儿园,2001年被评为余姚市三星级幼儿园。同年,由镇办转为民办。2004年1月,自东大街迁现址,改名神州幼儿园。总占地面积4740平方米,建筑面积2028平方米,有8班,在园幼儿280人,教职工23人,园长谢秀凤。
  盛事达幼儿园设大庙周村洪明路。原为供销社系统幼儿园,创办于1988年,2000年转为民办。2001年被命名为宁波市达标乡镇中心幼儿园。同年,自义嘉桥西北迁现址,更名盛事达幼儿园。总占地面积4290平方米,建筑面积2662平方米。2004年被评为宁波市乡镇示范性幼儿园。是年,有7班,在园幼儿340人,教职工15人,园长桑华菊。
  塘后幼儿园设后塘河社区大古塘后。前身为塘后公社红升大队幼儿园,创办于1958年。1976年,由红升大队和群胜大队联办,在园幼儿增至200余人,教职工8人。1978年,园长魏建华在省妇女代表大会上介绍办园经验,并出席全国妇女代表大会。1986年转由个人承包,经费上自负盈亏。1987年,有3班,在园幼儿97人,教职工3人。1994年,自戚家祠堂迁现址,总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50平方米。2004年,有6班,幼儿119人,教职工11人,园长马映庆。
  小路下实验幼儿园设小路下村共济路西。由村民王伟创办于2000年,总占地面积38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2004年,有10班,在园幼儿415人,教职工23人,园长王伟。
  万圣中心幼儿园设万圣村。前身为万圣公社相公潭大队幼儿园,创办于1979年,1990年改称万圣乡中心幼儿园。1995年转为民办,并迁现址,总占地面积1440平方米,有楼房7间。2004年,有5班,在园幼儿150余人,教职工8人,园长陆巧迷。
  陶家路村幼儿园设陶家路村。创办于1996年7月,占地面积350平方米。2004年,有2班,在园幼儿50余人,教职工3人,园长丁素娥。
  谢家路村幼儿园设谢家路村。前身为夹塘公社红色大队幼儿园,创办于1979年。2001年6月,老丘、戚家路、谢家路、隆昌等4村幼儿园合并,组建新的谢家路村幼儿园,占地面积698平方米,建筑面积632平方米。一度改办镇中心幼儿园分园。2004年,在园幼儿150余人,教职工9人,园长任亚丹。
  夹塘村红胜幼儿园设夹塘村黄墩潭。由原黄墩潭村幼儿教师樊爱娟创办于1996年,占地面积750平方米,有大型游戏活动设备4件、图书2000余册。2004年,在园幼儿200余人,教职工8人,园长樊爱娟。
  东蒲幼儿园设东蒲小学内。1994年,东蒲小学附设学前班,分学前中班和学前大班2班。占地面积510平方米,建筑面积290平方米,有大型游戏活动设备5件、图书300余册。2004年,在园幼儿60人,教职工3人。
  海南幼儿园设海南村洪家路自然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由村民吴凤仙个人出资租用3间平房创办,时有在园幼儿34人,教师2人。1961年,拆分为旺家、施家、洪家路3个大队幼儿园,共有在园幼儿76人,教师5人。1973年,又合并集中在海南小学内,设大班、中班、小班各1班,有教师5人。1984年,由个人承包,旺家、施家、洪家路3村重新分开办园,共4班,在园幼儿86人,教师5人。2000年,因生源外流,旺家、施家2家幼儿园停办。2003年,洪家路幼儿园亦停办。
  水阁周村幼儿园设水阁周村。创办于1974年,幼儿园设备添置、教师工资等均由水阁周学校校办厂负责,幼儿免费入托。常年设2班,在园幼儿80余人,教师3人。2001年,因生源减少停办。
  第二节小学教育清末小学教育光绪二十七年(1901),东山、兰风、开元三乡士民十余人在成之庄集会,决定试办新学。次年正月二十日,三乡诚意高等小学堂正式开学,是为浙江省第一所私立高等小学堂。光绪二十九年七月,朝廷《奏定学堂章程》颁布,境内踵起兴办新学,各姓宗祠义塾亦多改办小学堂。
  附主要小学堂简介
  三乡诚意高等小学堂设蔡元房东,今镇中心小学前身。光绪二十七年,由杨晋泰(字卣香)倡议,谢元寿(字庚仙)发起,东山、兰风、开元三乡士民戚延祥(字兴斋)、李子封(字寅初)、蒋怀清(字履齐)等在成之庄集会,各捐巨款,决定试办新学。谢维镛(字检庭)助先世别墅一所以为校舍。陈淦(字笙郊)、王忠标(字君采)、沈启渭(字憩蕙)、谢纶辉(字楞徽)、夏召棠(字憩庵)等余姚籍旅沪富商复劝募同乡商家,认捐常年经费。次年正月二十日,三乡诚意高等小学堂正式开学,延举人谢家山(字梯青)为堂长,聘谢葆濂(字鲁珍)为中学教员,马德瀛为英文教员。此后,知县每年莅校视察为例事,或主持考试,或颁发毕业文凭。光绪三十年,浙江巡抚聂缉椝为何恭寿(字丹书)等余姚县绅士捐资办诚意学堂事奏知光绪皇帝,并奖给“集义储英”匾。至宣统二年,毕业4届,毕业学生16人。
  私立希范初等小学堂设后河塍希范义庄,光绪三十二年谢纶辉创办。
  私立竟成初等小学堂设皇封桥,光绪三十三年创办。
  私立承志初等小学堂设东河沿南,光绪三十二年谢元寿创办。
  私立存著初等小学堂设后塘河村谢氏十二房祠堂存著堂,为今塘后小学前身,宣统元年由谢氏存著义塾改办。
  私立二房初等小学堂设阁老府,宣统元年由谢文正公祭下房众谢宝善等公决创设。
  私立核真初等小学堂设东河沿,宣统二年由谢纶辉创办。
  私立莲溪初等小学堂设水阁周村周氏宗祠大本堂东,为今水阁周小学前身(莲溪亦作濂溪),该学堂在宣统元年由周氏义塾改办。
  私立后宅初等小学堂设第十堡诸氏后宅祠,宣统元年由诸炳南独资创办。
  私立行素初等小学堂设倪家路,宣统元年李子封创办。杜天縻自浙江高等学堂预科毕业后执教于该校。
  私立景棋初等小学堂创办于宣统年间,具体情况已无考。民国时期小学教育民国元年,按教育部《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学堂改称学校,高等小学校由县设立,初等小学校由乡镇设立。民国4年,初等小学校改称国民学校。据《余姚六仓志》载,民国8年,四门乡境内有高等小学校及国民学校9所,其中公立小学1所、区立国民学校2所、私立国民学校6所。民国5年,教育部推行四年制义务教育。民国12年1月,执行上年教育部颁布的《壬戌学制》,初等教育实行六年制(四、二制),沿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民国18年7月,全县划分为五大学区,现境时属第三学区,在《余姚县学校一览表》登记的学校有10所。民国24年,国民政府定当年度为儿童年,并再次实施义务教育,要求各地开办短期小学,在四年内,凡一切年长者及未入学之学龄儿童,至少应受一年义务教育。民国29年8月,全国统一实施国民教育制度,规定每乡镇设中心国民学校一所,每三保设国民学校一所。时现境内有国民学校十余所,其中代用中心国民学校2所。次年4月,余姚沦陷,学校多停办。是年底,诚意小学率先复校,汪伪政府强令学校登记,并改用日伪教科书。抗日战争胜利后,恢复国民教育制度,部分私塾改办保国民学校。附主要小学简介诚意代用中心国民学校设蔡元房东。前身系三乡诚意高等小学堂,创办于清光绪二十八年。民国元年改称三乡公立诚意高等小学校。民国16年改办私立诚意商业学校。民国19年改称诚意初级商业职业补习学校。民国25年再改名私立诚意小学。民国29年改名诚意代用中心小学。民国30年4月,因日军入侵而被迫停课,年底复学。民国35年,改称诚意代用中心国民学校。民国时期,共毕业47届,毕业(含肄业)学生669人。毕业生中有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著名农业科学家沈宗瀚、学者杜天縻、金融专家谢寿天、茶叶种植专家谢和寿等。1949年秋,该校由人民政府接管,现名镇中心小学。
  建校后至1949年7月历任校长:谢家山(清时称堂长,1902.1~1913.3)、黄鹏飞(1913.3~1916.3)、马启臣(1916.3~1927春)、谢景崧(改办商校,1927春~1935春)、崔友仁(1936.5~1937冬)、谢金柱(名誉校长,1938~1939)、毛尔超(代校长,1939~1940.7)、谢显猷(名誉校长,1941冬)、陆卿鹄(1942春~1942.8)、谢凤藻(1943春~1943冬)、符恺生(1944.1~1946.7)、韩德明(1946.7~1949.7)。
  余姚县立第二完全小学设南谢村。前身系汝湖初等农学堂,创办于清光绪三十二年。民国16年春,改办县立第二完全小学,教学设施可与县立第一完全小学相媲美,曾获县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一名。民国24年春,县议会决议将学校迁至周行镇海莫村,是年底迁校结束,约五分之四的教学设施亦随之转移。历任校长:许斌才(1927春~1928.7)、许乃田(1928.7~1929)、张克华(1930~1935.12)。
  私立汝湖初级小学设南谢村。民国25年1月,在地方热心人士筹办下,原县立第二完全小学址改办私立汝仇湖初级小学。民国30年4月,因余姚沦陷停办。民国35年春,由章彩标等发起复学,改名私立汝湖小学,开设一至四年级,有学生38人。民国37年,改名汝湖代用保国民学校。1949年5月余姚解放时,有3班,学生近100人。历任校长:谢茂治(1936.1~1940)、严志寿(1941春,沦陷后即停办)、刘先顺(1946.2~1946.7)、谢枨寿(私立汝湖小学1946.8~1948.7;汝湖代用保国民学校1948.7~1949.7)。
  四门乡区立第一国民学校设阁老府。前身系私立二房初等小学堂,宣统元年由谢文正公祭下房众谢宝善等公决创设。民国2年改区立。民国4年,称四门乡区立第一国民学校。民国7年6月,谢葆濂捐助泗门区立第一、二国民学校学款1577元,获教育部三等褒状。民国11年,校长经贯之建“平民夜校”。民国18年,《余姚县学校一览表》中校名登记为“四门第一初级小学”。
  四门乡区立第二国民学校设后塘河戚氏祠堂。民国5年创办。民国18年,《余姚县学校一览表》中未见登记。
  私立希范国民学校设后河塍希范义庄。前身系私立希范初等小学堂,光绪三十二年谢纶辉创办。民国元年改名私立希范初等小学校。民国4年改称私立希范国民学校。民国7年,创办人谢纶辉获教育部三等金质嘉祥奖。民国18年,《余姚县学校一览表》上校名登记为“希范初级小学”。
  私立承志国民学校在东河沿南。前身系私立承志初等小学堂,光绪三十二年谢元寿创办。民国元年改名私立承志初等小学校。民国4年改称私立承志国民学校。民国18年《余姚县学校一览表》上校名登记为“承志初级小学”。
  私立存著国民学校设后塘河存著堂。前身系谢氏存著义塾,创办于清同治十年。宣统元年改办私立存著初等小学堂。民国元年改名私立存著初等小学校。民国4年改称私立存著国民学校。民国18年《余姚县学校一览表》上校名登记为“存著初级小学”。抗日战争时期,开始招收外姓子弟入学。1952年由人民政府接管。现名塘后小学。
  私立核真国民学校设东河沿。前身系私立核真初等小学堂,宣统二年谢纶辉创办。民国元年改名私立核真初等小学校。民国4年改称私立核真国民学校。民国18年,《余姚县学校一览表》上校名登记为“核真初级小学”。
  私立莲溪国民学校设水阁周村周氏宗祠大本堂东。前身系周氏义塾,创办于清康熙四十一年。宣统元年改办私立莲溪初等小学堂。民国元年改名私立莲溪初等小学校。民国4年改称私立莲溪国民学校。常年设2班,学生60余人,教师2人。民国11年,校长丁桂芳建议校董会购置校园旁一块旱地辟为操场,又订阅《小朋友》、《儿童世界》等杂志,开办“小小图书馆”。民国18年,《余姚县学校一览表》上校名登记为“莲溪初级小学”。民国22年,因生源增加,于周氏竹堑房祠堂(俗称小祠堂)设分校,名“竹堑小学”。1952年由人民政府接管。现名水阁周小学。民国9年至1952年历任校长:丁桂芳、黄子兴、章永灿、黄似宪、周基等。私立行素国民学校设倪家路。前身系私立行素初等小学堂,宣统元年由李子封创办。民国元年改名私立行素初等小学校。民国2年,创办人李子封获大总统袁世凯特奖一等嘉祥奖。民国4年改称私立行素国民学校。民国8年,扩至4个班级,学生百余人,教师有符仰之等。数年后因李家衰败而停办。民国28年,由村民倪继承发起,向泗门籍旅沪人士募得稻谷1.5万斤,移址李氏祠堂复学,定名倪村小学。常年设2班,学生70余人,一律免收学费,只收取少量书簿费,教师有宋百泉、戚劳民、周福厚、任吉芳等。民国33年,扩至4班,学生120余人,教师有宋百泉、周福厚、毛杏仙、楼爱华等,办学经费由旅沪企业家倪芝招女士赞助。民国36年后,聘请水阁周村酷爱戏剧的周介一为教师,每天课余辅导学生排演滩簧.、绍剧、越剧等戏曲,节假日至附近各村演出,时称戏文学校。1951年,教师有谢建立、周福厚、杨培明、王克贞4人,谢建立任校长。1952年由人民政府接管,先后改名红卫小学、倪家路小学。1998年并入黄家道地小学。
  私立东山完全小学设东岳庙西南问日庵。民国18年春,东山义庄董事谢显曾因泗门一带失学儿童较多,尤其女孩入学率更低,遂拨义庄部分款项为办学经费,借址谢氏四房家庵问日庵办学,聘谢翔吾(谢家山之弟)为校长。常年招收学生80余人,开设一至五年级,分两个复式班进行教学。学生中女学生占多数,聘请的教师亦多为女教师,故时称女校。学校重视体育活动,辟有篮球场、沙坑、足球场等活动场所,还特制有标准乒乓球台,培养出众多乒乓球手,与邻近学校比赛时曾囊括全部名次。民国21年,东山小学女生篮球队在临山区小学生篮球赛中夺得冠军。民国22年,省教育厅派督学至东山小学视察,誉该校为“活泼泼地”,此四字后书写于操场大门上。学校于1950年停办,毕业生中有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农村体育积极分子费纯中等。民国18年至1950年历任校长:谢翔吾、徐哲甫、陆聪宇、陈汉臣。
  周巷区朗霞乡第十四保国民学校设海南村施氏祠堂。前身系施氏私塾,创办于民国2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改办周巷区朗霞乡第十四保国民学校,学生近30人,设1班,进行多复式教学,教师先后有徐宾良、高吉甫等。1949年5月余姚解放后,改名施家小学。
  临山区明风乡第六保国民学校设海南村旺家清节堂。前身系旺家私塾,创办于民国2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改办临山区明风乡第六保国民学校,学生近30人,设1班,进行多复式教学,教师先后有钱沛余、韩水清等。民国38年2月,因经费拮据、教师薪水无着而停办。同年9月复学,改名旺家小学。
  私立泗南初级小学民国18年,《余姚县学校一览表》上有登记,具体情况已无考。新中国成立后小学教育
  1949年5月泗门解放时,学校“暂维现状,即日开学”。旋海南村以民办形式成立施教区教育基金筹集小组,恢复旺家小学。8月,后塘河村民魏心田出资于大古塘后建心田小学,提倡普及农村女子教育。是年秋,人民政府接管诚意小学,全体教师转为公办。
  1950年,诚意小学改名县立四门小学,负责泗门区境内泗门镇及泗北、明风、东蒲、天华、道塘、朗霞、海南、曹娥、朗海、镇海、万圣、夹塘等13个乡镇小学的业务辅导。
  1951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现境内兴起办学热潮,宗族祠堂、寺庙等公用建筑多辟为校舍。万圣乡利用没收的地主家木材建造两排草屋,创办万圣小学。1952年9月,各类学校均由政府接收改为公办。时现境内有公办小学28所,其中泗门镇5所(含后塘河村3所)、泗北乡3所、海南乡3所、明风乡3所(含水阁周村2所)、万圣乡2所、夹塘乡3所、湖北乡6所、东蒲乡3所。
  1953年,贯彻“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方针,纠正盲目发展倾向,小学教育进入整顿阶段。是年,小学停止春季招生,一律改为秋季招生。
  1954年10月,余姚、慈溪调整区划,现境大部划属慈溪县。泗门小学辅导范围调整为曹娥、朗海、镇海、万圣、夹塘、湖北、临海、兰海、横塘、泗门、海南、泗北等12个乡镇。1958年,由慈溪县教育局拨款,在鹤柱跟建塘后乡中心小学新校舍;改造黄家道地小学,并更名为泗北小学。
  1961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是时,国家经济处于暂时困难,学龄儿童中出现大量流生。1964年上半年,推行“两种教育制度”,大力发展简易小学(下半年改称耕读小学)。时现境内有耕读小学近40所,其中含东蒲公社6所、万圣公社8所、夹塘公社7所、湖北公社6所、塘后公社9所,基本实现每村一所耕读小学。耕读小学教学业务由各公社中心小学负责辅导,张兴祥任泗门区耕读小学辅导员。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两种教育制度”遭批判,耕读小学均停办,其他小学也“停课闹革命”,部分教师遭批斗。1968年2月,学校“复课闹革命”,学生学习以读毛主席语录、唱语录歌、大批判为主要内容。同年9月,改六年制为五年制,取消升学考试。是年,抽调贫下中农进驻学校,各校成立贫下中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实行贫下中农管理学校。1969年秋,公办小学下放到大队办,各大队均设完小。同时开始盲目发展中学,部分小学校舍被占用,部分小学教师到中学任教,小学民办教师剧增,学校正常教学秩序遭破坏,教学质量严重下降。
  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小学教学秩序逐渐恢复正常。1978年,再次整顿教育事业,调整学校布局,各公社建立中心学校,管理辖区内初中、小学。
  1981年,泗门镇中心小学改建为泗门区中心学校,负责泗门区境内泗门、曹娥、朗海、镇海、万圣、夹塘、湖北、塘后等2镇6公社初中、小学业务辅导任务。1982年,撤销公社中心学校,初中、小学分开设置,成立公社中心小学,开始建普及义务教育档案。1983年,公社中心小学改称乡中心小学。1984年起,小学均实行六年制。是年,泗门区学龄儿童入学率98.5%,在校学生年巩固率98.6%,毕业班学生毕业率97.5%,12~15周岁初等教育普及率95.6%。1985年2月,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教育管理体制,除泗门区中心小学市办市管外,其他小学均下放乡、村管理。1986年10月,全市有10个乡镇首批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包括现境内的泗门镇、湖北乡。1987年,塘后乡、万圣乡为市第二批实施九年义务制教育乡镇。1988年11月,宁波市教委评定湖北乡为1988年宁波市基础教育先进乡镇。
  1989年1月,泗门区中心小学改名泗门镇中心小学,下放泗门镇办,另设泗门区辅导学校,担负全区初中、小学业务辅导任务。是年9月,因塘后乡并入泗门镇,塘后乡中心小学改名镇中心小学分校。20世纪80年代,因教学网点调整先后撤并的学校有:陆家庄小学、张家小学、新桥小学、红卫小学、万圣村小学、戚家路小学、谢家路小学、石角丘小学、钱家路小学、湖北村小学、庙山中路小学、施家小学、马家小学、大路头小学、夹长路小学、后海舍小学、红阳小学(原上新屋小学)、大庙周小学、皇封桥小学等。
  1990年和1991年,夹塘乡、东蒲乡先后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1992年4月撤区扩镇并乡后,由镇中心小学负责全镇小学业务辅导任务,并设置万圣、夹塘、湖北、塘后、东蒲5个片校,协助镇中心小学辅导片内小学。是年,在全镇22所小学中推行农村整体优化教育实验,以求全面提高小学教学质量。1994年2月,设镇教育辅导室,管理全镇初中、小学、幼儿园及成人教育。1999年,泗门镇被公布为省教育强镇。20世纪90年代,因教学网点调整先后撤并的学校有:海防小学、国庆小学、陶家路小学、水路头小学(原西宅小学)、祠堂丘小学、相公潭小学、老丘小学、楝树下小学、庙山路小学、下庙山路小学、小路下小学、倪家路小学、黄家道地小学等。
  2000年春,隆昌小学、黄墩潭小学并入夹塘小学。2001年3月,杨家小学并入东蒲小学;9月,洪家路小学并入塘后小学。2003年秋,水阁周小学划属泗门镇管理。至此,全镇有小学7所,分别为镇中心小学、东蒲小学、水阁周小学、塘小学、万圣小学、夹塘小学、湖北小学。
  2004年,全镇7所小学共有117班,学生5141人,教职工212人。附主要小学简介泗门镇中心小学设振兴路68号。前身系三乡诚意高等小学堂,创办于清光绪二十八年。民国时期,先后改名三乡公立诚意高等小学校、私立诚意商业学校、私立诚意商科职业补习学校、私立诚意小学、诚意代用中心小学、诚意代用中心国民学校等。1949年秋由人民政府接管,改名诚意小学。次年更名县立四门小学,1952年改称泗门区中心小学。1961年,附设幼儿班。1964年被定为慈溪县城镇重点小学。1973年,称泗门镇五七学校。1974年秋附设初中部,泗门镇中心小学1976年秋附设高中部。1978年春,高中部并入泗门中学。1979年称泗门镇中心小学,1981年秋称泗门区中心学校。1982年,红卫小学并入,同时初中部单独设置。1986年,幼儿班停办。1989年,改名泗门镇中心小学。1998年,被命名为省体育传统项目(乒乓球)学校。2004年有22班、学生1233人、教职工54人,校园总占地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1949年5月至2004年,累计毕业小学50届,毕业(肄业)学生6500余人;毕业初中7届,毕业(肄业)学生490余人;毕业高中1届,毕业(肄业)学生100人。
  1949~2004年历任校长:李志焘(1949.7~1950.1)、陈季康(1950.1~1950.8)、孙孑鸣(1950.8~1951.2)、龚德威(1951.2~1951.8)、黄一斋(1951.8~1952.8)、周树生(1952.8~1953.7)、陆志清(1953.8~1959.8)、孙柏祥(1959.8~1960.10)、劳修亚(1963.5~1969.8)、吴嘉庆(革命领导小组组长1972.8~1978.2)、干凤苗(1978.9~1981.10)、王梦鱼(1981.10~1983.8)、谢南桥(1983.8~1984.9)、谢荣泉(1984.8~1986.8)、宋岳新(1986.8~1988.8)、顾麟芳(1988.8~1989.2)、杨国君(副校长主持日常工作1989.2~1991.8,校长1991.8~1992.8,1994.9~2003.8)、宋岳新(1992.8~1994.8)、沈建云(2003.8~)。
  塘后小学设后塘河社区谢家路江东。前身系谢氏存著义塾,创办于清同治十年。清宣统元年,改办私立存著初等小学堂。民国时期,先后改名私立存著初等小学校、私立存著国民学校等。1952年,由人民政府接管。1954年,自存著堂迁至心田小学。1956年,改名塘后乡中心小学。1958年,由慈溪县教育局拨款,在鹤柱跟建新校舍,建筑面积576平方米。1969年,成立业余乒乓球队(今镇中心小学乒乓球训练基地前身),在全国、省、市级比赛中多次获奖。1978年,负责塘后公社7所大队小学(黄家道地小学、洪家路小学、马家小学、倪家路小学、大路头小学、夹长路小学、后海舍小学、旺家小学、红阳小学)辅导任务。同年,附设初中班。1982年,初中、小学单独设置,成立塘后公社中心小学。次年,改名塘后乡中心小学。1986年,获省第八届运动会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次年又被评为宁波市业余体育训练先进单位。1990年,被命名为宁波市红领巾劳动实验基地,有关劳动教育的实验活动及论文在全国、省、市级比赛中多次获奖。1994年成立小星星艺术团,1996年被命名为市少年宫艺术培训基地。1999年8月迁现址,校园总占地面积1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2001年秋,洪家路小学并入,学区内教学网点调整工作完成,从此结束村办小学历史。2004年有23班,学生1051人,教职工38人。
  1946~2004年历任校长:戚绍康(1946~1948夏)、谢荣初(1948秋~1951)、谢逸华(1952~1958.8)、劳修亚(1958.8~1960.8)、史生鸿(1960.8~1961.8)、劳维芳(1961.8~1965.8)、王贞英(1965.8~1969.8)、徐柄荣(贫管组组长1969.8~1977.8)、谢南桥(1977.8~1978.8)、蔡定生(1978.8~1982.8)、吴登友(1982.8~1983.8)、王梦鱼(1983.8~1988.8)、谢荣时(1988.8~1998.8)、赵玲珍(1998.8~2000.8)、张永连(2000.8~2003.8)、宣建康(2003.8~)。
  东蒲小学设东蒲村泗马公路西侧。前身系东蒲私塾,创办于民国时期,后改办含德小学。1951年,改名泗门区东蒲小学,自东蒲社祠迁址周氏宗祠。1952年,由人民政府接管。1954年,划属低塘区。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承担东蒲公社杨家、西宅、陆家庄、张家、新桥等5所大队小学辅导任务。1969年,附设初中部。1971年,初中部单独分设。1983年,改名东蒲乡中心小学,担负全乡2所村小学(杨家小学、水路头小学)辅导任务。1987年,划属马渚区。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后,改称泗门镇东蒲小学。2001年迁现址,校园总占地面积12300平方米,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是年秋,杨家小学并入,学区内教学网点调整工作完成,结束村办小学历史。2004年有11班,学生427人,教职工19人。
  1949~2004年历任校长:谢福成、周博甫、陈雪帆、周伟鉴(以上任职年限不详)、谢荣泉(1957.8~1958.8)、陈岳青(1958.8~1967)、周招娣(革命领导小组组长1968~1969)、陈岳青(1970~1986.8)、孙沛阳(1986.8~1989.8)、闻小森(1989.8~1991.8)、何学浩(1991.8~1992.8)、张岳翔(1992.8~1995.8)、戚月珍(1995.8~2000.8)、邹渭灿(2000.8~2002.8)、张森祥(2002.8~2004.8)、马燕群(2004.8~ )。
  万圣小学设万圣村开夹公路北侧。1951年,万圣乡利用从地主家没收的木材建造两排草屋,计20余间,创办万圣小学,开设一至四年级,招收学生百余人。1956年,改建为光明乡中心小学,开设五、六年级共8班,招收光明乡境内的万圣、湖北、夹塘及邻近的镇海等地各村初小毕业生,合计350余人。1958年,改称万圣管理区中心小学,1961年再改名万圣公社中心小学。1969年秋,下放到大队办。1982年,恢复万圣公社中心小学。1983年,改称万圣乡中心小学,担负全乡5所村小学(海防小学、国庆小学、陶家路小学、祠堂丘小学、相公潭小学)业务辅导任务。1988年,被命名为市级文明单位。1992年,改名泗门镇万圣小学,同年撤并海防小学、国庆小学、陶家路小学、祠堂丘小学。1997年秋,撤并相公潭小学,学区内教学网点调整工作完成,从此结束村办小学历史。1999~2003年,两次扩建校舍,校园总占地面积9471平方米,建筑面积3966平方米。2004年有14班,学生551人,教师27人。
  历任校长:王银辉(1951~1952)、吴明辉(1953~1957.8)、李方铎(1957.8~1959.8)、劳维芳(1959.8~1960.8)、陈逸顺(1960.8~1962.8)、史生鸿(1962.8~1969.8)、裘传忠(1982.8~1998.8)、李国新(1989.8~2003.8)、魏巍(2003.8~ )。
  夹塘小学设夹塘村石角丘。前身系夹塘乡二村小学,址设隆昌村,创办于1950年。1951年,改建为夹塘乡中心小学,先后改名夹塘管理区中心小学、夹塘公社中心小学。1969年秋,下放到大队办。1982年,以石角丘村小学为基础,恢复夹塘公社中心小学,次年改称夹塘乡中心小学,担负全乡5所村小学(老丘小学、戚家路小学、谢家路小学、隆昌小学、黄墩潭小学)辅导任务。1992年,改名泗门镇夹塘小学。1999年扩建校舍,校园总占地面积9088平方米,建筑面积3265平方米。2000年春,随隆昌小学、黄墩潭小学并入,学区内教学网点调整工作完成,从此结束村办小学历史。2004年有19班,学生743人,教职工29人。
  历任校长:谢建立(1951.8~1952.8)、潘桂荣(1952.8~1959.8)、李方铎(1959.8~1969.8)、樊国潮(1982.8~1984.8)、陈逸顺(1984.8~1995.8)、印凤仙(1995.8~2000.8)、高丽君(2000.8~2001.8)、宣建康(2001.8~2003.8)、严宝军(2003.8~)。
  湖北小学设湖北村共济路西侧。前身系湖北乡中心校,创办于1956年。初仅设五、六年级,招收湖北乡境内各村初小毕业生。1958年,湖北村小学并入,改建为完全小学。1969年秋,下放到大队办。1982年,恢复湖北公社中心小学,次年改称湖北乡中心小学,担负全乡4所村小学(下庙山路小学、楝树下小学、小路下小学、上庙山路小学)辅导任务。1992年,改名泗门镇湖北小学。1995年秋,庙山路小学、小路下小学并入,学区内教学网点调整工作完成,从此结束村办小学历史。2004年5月迁现址,校园总占地面积19240平方米,建筑面积6179平方米。2004年有22班,学生906人,教师34人。
  历任校长:石小堂(1956.8~1963.8)、杨如龙(1961.8~1969.8)、金渭清(1982.8~1987.8)、吴永标(1987.8~2003.10)、周建辉(2003.10~)。
  水阁周小学设水阁周村。前身系周氏义塾,创办于清康熙四十一年。清宣统元年,改办私立莲溪初等小学堂。民国时期,先后改名私立莲溪初等小学校、私立莲溪国民学校等。1952年,由人民政府接管,改名明风小学,改建为完全小学,时有学生150余人、教师5人。1957年夏,附设民办中等文化补习班,半年后停办。1958年,开办农业中学,改称水阁周学校,有8班,学生400余人,旋改办水阁周小学。1960年,朗霞初级中学在水阁周小学设分校,开设初一、二年级两班,一年后撤销。1969年,附设初中班。1976年,附设高中班,1978年停办。1983年,初中班并入朗霞初级中学。1985年,皇封桥小学并入。1998年,原址改建校舍,校园总占地面积5134平方米,建筑面积1743平方米。2004年有6班,学生230人,教职工11人。毕业生中有书法家谢翘、宁波市副市长魏建明等。
  1949~2004年历任校长:严定华、符百望、陈继康、陈克观(以上任职时间不详)、孙孑鸣(1961.8~1963.8)、邵峡泉(1963.8~1966.8)、周福厚(1966.8~1969.8)、余孝惠(1969.8~1970.8)、王克贞(1970.8~1976.8)、周惠新(1976.8~1984.8)、周似锐(1984.8~1985.8)、周月英(1985.8~1996.8)、童兆江(1996.8~1997.8)、张建颐(1997.8~1999.8)、严亚国(1999.8~2003.8)、周建辉(2003.8~2003.10)、陈君江(2003.10~ )。
  红卫小学设汝湖社区南谢。前身系汝湖初等农学堂,创办于清光绪三十二年。民国时期,先后改办县立第二完全小学、私立汝仇湖初级小学、私立汝湖小学、汝湖代用保国民学校等。1949年5月余姚解放后,改名私立汝湖初级小学。1952年春,湖堤乡百益亭“四复式”班并入,是年改为公办。1954年秋,改建为完小,称公立汝湖小学。1967年,改名泗门镇红卫小学。1969年,下放到大队办。1972年附设初中班,至1977年共招收3届,其中毕业2届。1976年,改名泗门镇红卫学校,附设学前班。1978年春,附设的初中班并入镇五七学校附设初中班。是年秋,受镇五七学校委托,开办小学补习班,每年招收1班。1982年秋,并入泗门区中心小学,校址上筹建镇初级中学。
  1949~1982年历任校长:谢慎三(1949.8~1952.7)、李晓峰(1952.8~1954.7)、王银辉(1954.8~1957.7)、王联香(1957.8~1958.7)、潘桂荣(1958.8~1960.1)、史生鸿(1960.2~1960.7)、孙杏永(1960.8~1961.7,1964.8~1966.8,1967.1~1976.7)、谢显涛(代理校长1961.8~1963.7)、王贞英(1963.8~1964.7)、诸桂富(革命领导小组负责人1966.10~1966.12)、谢佰年(1976.8~1982.7)。
  洪家路小学设海南村。前身系旺家私塾,创办于民国2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改办临山区明风乡第六保国民学校。民国38年2月,因经费拮据、教师薪水无着而停办。是年5月泗门解放,海南村以民办形式成立施教区教育基金筹集小组,于9月1日复学,改名旺家小学。设1个复式班,有学生13人。1950年,因学生增多,校区自旺家清节堂迁至徐家村村民吴瑞茂家,并改名海南小学,设2班。1952年秋,由人民政府接管。1969年,下放到大队办,改名红英学校,附设初中班。1970年,新胜耕读小学并入。1983年,改称洪家路小学。2001年9月,因教学网点调整,洪家路小学撤销,改设塘后小学洪家路教学点,班级由6班减至2班。2003年,撤销教学点,并入塘后小学。
  1949~2001年历任校长:谢欣胜(1949.9~1951冬,1952.8~1956.1)、李方铎(1956.1~1957.8)、蔡美泉(1960.8~1969.8)、徐如乔(1969.8~1971.8)、谢静生(1971.8~1996.8)、张岳翔(1996.8~2000.8)、宣建康(2000.8~2001.8)。
  黄家道地小学设泗北村黄家道地。民国35年,村民集资在宝林庵(俗称朝东庵)开办学校,聘诸梦云为教师,设1班,学生近30人。1950年,设2班,学生50余人。1952年,由人民政府接管。1953年,改称泗北乡五村小学。1958年,由慈溪县教育局拨款改造校舍,并改名泗北小学,改建为完小。1969年,下放到大队办,改名红光小学。1975年,附设初中班。1983年,改称黄家道地小学。1999年,并入塘后小学。
  1951~1999年历任校长:杨元漪(1951.8~1958.8)、徐藕娟(1958.8~1967.8)、俞志良(1967.8~1969.8)、杨家德(1969.8~1975.8)、徐巧英(1975.8~1989.8)、李国新(1989.8~1998.8)、严宝军(1998.8~1999.8)。
  皇封桥小学设大庙周村皇封桥自然村。前身系皇封桥私塾,创办于民国35年,设村民杨晋泰家。1950年,改村办,名皇封桥小学,有2个复式班,设一至四年级,教师2人,学生60余人。1952年,由人民政府接收。1954年,改建为完小。1965年,改名旺丰小学。1974年,附设初中班。1978年,初中班并入水阁周小学初中部。1983年,改称皇封桥小学。1985年9月,并入水阁周小学。第三节中学教育新中国成立前中学教育清光绪二十八年春,三乡诚意高等小学堂开学,仿《山东学堂章程》设置中学课程,聘谢葆濂为中学教员,是为境内中学教育之始。
  民国16~25年,三乡诚意高等小学校改办私立诚意商业学校,学制七年,最后一年(即高小三年级)选用初中一年级课本。民国31年冬,诚意小学办战时初中补习班,招收因受抗日战争影响未能升初中的高小毕业生,开设课程有初中代数、语文、英文等。
  新中国成立后中学教育
  1957年9月,泗门镇为解决小学毕业生升学问题,选址镇中心俱乐部(原关帝庙)开办镇民办中学,是为境内第一所普通中学。是年夏,水阁周小学设民办中等文化补习班,半年后停办。1958年,慈溪县政府接受魏心田先生所赠私立心田学校校舍,创办慈溪县第六初级中学。同年,光明乡民办中学开学。1959年,县第六初级中学改名泗门初级中学。
  1960年,光明乡民办中学并入泗门镇民办中学。是年,朗霞初级中学在水阁周小学设分校,开设一、二年级两班,一年后撤销。1962年秋,时属余姚县低塘区的东蒲公社在杨家大队创办东蒲公社农业中学。1965年,泗门区在湖北农场创办泗门区农业中学。是年,镇民办中学改办镇工读中学,实行半工半读的教学模式。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各校“停课闹革命”,学校领导、教师大多受冲击。1967年,“复课闹革命”,教学秩序仍极为混乱。1968年,各校成立贫下中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实行贫下中农管理学校。是年秋,夹塘公社中学、湖北公社中学成立,泗门初级中学派两名教师到万圣小学办戴帽初中,镇工读中学并入泗门初级中学,泗门区农业中学停办。1969年,开展“教育革命”,推行初中不出队,要求每个公社有完中或初中附设高中班,初中学制改两年制。是年,东蒲小学、红英小学(原海南小学)、水阁周小学等均附设初中班。
  1970年3月,泗门初级中学下放到公社办,在同一校址拆办泗门镇初级中学和塘后公社初级中学。8月,两校合并,更名泗门棉花加工厂五七中学。9月,招收首届高中班,成为完中,高中学制两年。1971年,夹塘公社中学办高中班。1972年9月,泗门棉花加工厂五七中学改名慈溪县泗门中学;红卫小学附设初中班。是年起,以大队为单位,由贫下中农推荐招收高中生。1974年,镇五七学校、皇封桥小学均附设初中部。1975年9月,夹塘公社中学在七塘江边建高中部;同年,湖北公社中学、万圣公社中学均附设高中班。1976年,湖北公社中学在七塘边创办湖北五七高中。同年,镇五七学校初中部、东蒲公社中学、水阁周小学初中部均开设高中班,泗北小学附设初中班。
  1978年春,镇五七学校高中部并入泗门中学。同年秋,泗门中学开始通过文化课考试招收高一新生,同时各小学、初级中学附设高中班及湖北五七高中停止招生。各公社成立中心校,初中行政工作归公社中心校负责,教学业务由泗门中学辅导。是年,塘后小学附设初中班。1979年,初中恢复三年制,泗门中学开始面向全区招收初中班学生。
  1982年秋,各公社初级中学单独设校,同时各小学附设初中班停办。是年,泗门中学高中改三年制。11月,县政府定泗门镇初级中学为区重点初级中学。1985年2月,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教育管理体制,除泗门中学由市办市管,其余初级中学均由乡镇办乡镇管。1988年,泗门中学停止招收初中班。1989年,塘后乡初级中学并入泗门镇初级中学。
  1992年6月,泗门中学改办市第四职业技术学校,停止招收普通高中新生,境内初中毕业生要读普通高中的由全市其他普通高中招收。1995年,万圣初级中学并入夹塘初级中学。次年,湖北初级中学亦并入夹塘初级中学,成立镇第二初级中学。
  2000年秋,东蒲初级中学迁入汝湖路现址,更名镇第三初级中学。至此,全镇有初级中学3所,分别为镇初级中学、镇第二初级中学、镇第三初级中学。2004年,全镇3所初级中学共有47班,学生2343人,教职工147人。附主要中学简介泗门镇初级中学设后塘河社区大古塘后。前身系泗门镇五七学校附设初中部,创办于1974年。1982年8月,初中部单独分设,成立泗门镇初级中学,校址设南谢村原红卫学校。同年11月,被县政府定为泗门区重点初级中学。1989年,与塘后乡初级中学合并,学校总部设于原塘后乡初级中学,并在原红卫学校设分部。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后,被定为泗门镇中心初级中学。1993年,总部校舍扩建结束,总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40平方米,分部随之撤销。2004年有22班,学生1165人,教职工69人。
  历任校长(负责人):吴嘉钦(筹建组负责人1982.8~1983.8)、杨守斋(1983.8~1984.8)、戴柏铭(1984.8~1987.8,1989.8~1992.8)、陈慧锋(1987.8~1988.8)、闻觉敏(1988.8~1989.8)、洪征军(1992.8~ )。
  泗门镇第二初级中学设谢家路村湖夹公路北侧。前身为夹塘公社中学,创办于1968年。1971年附设高中班。1975年,在七塘江边建高中部。1979年,高中部停办。1982年,改名夹塘公社初级中学,次年再改称夹塘乡初级中学。1984年,自隆昌村迁现址。1995年秋,万圣初级中学并入。是年,扩建校舍,校园总占地面积1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287平方米。1996年,与湖北初级中学合并,定名泗门镇第二初级中学。2004年有10班,学生435人,教职工30人。
  历任校长(负责人):张文康(革命领导小组组长1968.8~1970)、谢荣泉(党支部书记1971~1977.8)、顾竹轩(负责人1977.8~1978.8)、史生鸿(1978.8~1986.8)、洪征军(1986.8~1993.8)、姚永利(1993.8~1998.8)、任文(1998.8~2000.8)、钱勋(2000.8~2002.8)、刘林尧(2002.8~)。
  泗门镇第三初级中学设汝湖路。前身系东蒲农业中学,创办于1962年。1969年,由杨家村迁入东蒲小学,改名东蒲公社初级中学。1978年,改称东蒲公社中心学校。1983年,称东蒲乡初级中学。1988年,迁址西堑自然村。1992年,称泗门镇东蒲初级中学。2000年9月迁现址,改名泗门镇第三初级中学,校园总占地面积29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400平方米。2004年有15班,学生743人,教职工48人。
  历任校长(负责人):陈岳青(负责人1962.8~1971.8)、周维君(负责人1971.8~1972.8,1973.8—1976.8)、谢宜祥(负责人1972.8~1973.8)、周小乔(贫管组组长1976.8~1977.8)、郭永灿(1977.8~1979.8)、陈岳青(1979.8~1983.8)、周更生(1983.8~1990.8)、沈桐根(1990.8~1998.8)、陈如浩(1998.8~)。
  泗门中学设大古塘后。1958年秋,慈溪县政府接受魏心田先生所赠私立心田学校校舍,创办慈溪县第六初级中学。首年招生4班,有学生217人,教职工16人。次年,改名慈溪县泗门初级中学。1960年,班级增至12班,学生647人,教职工25人。是年,举办一年制会计培训班,招收学生40人。1970年3月,下放到公社办,拆分为泗门镇初级中学和塘后公社初级中学。8月,两校合并,更名慈溪县泗门棉花加工厂五七中学,并开始招收高中班,成为完中。1972年9月,改名慈溪县泗门中学。1978年春,镇五七学校高中部并入。1979年,面向泗门全区招收初中班。1984年,开办机械专业职业高中班。1987年,受市教育局和泗门区公所委托,筹办泗门区职业高中班。1988年,初中班停办。1992年6月,改办市第四职业技术学校,停招普通高中学生。自1958年建校至1994年,累计毕业初中26届,毕业(肄业)学生4000余人;高中23届,毕业(肄业)学生近4000人。
  历任校长(负责人):毛步遂(负责人1958.8~1959.1)、岑杜翔(副校长主持日常工作1959.1~1960.10)、龚森炎(副校长主持日常工作1960.10~1962.8)、杨勤(1962.8~1970.8)、叶家棣(负责人1970.8~1973.8)、叶家棣(副校长主持日常工作1973.8~1977.8,副校长主持日常工作1982.8~1983.8)、谢荣泉(1977.8~1982.8)、吕钦章(1983.8~1984.6)、岑利益(1984.6~1986.8)、陈冰雨(1986.8~1989.8)、陈慧锋(1989.8~1992.8)。
  泗门镇民办中学1957年9月,泗门镇为解决小学毕业生升学问题,选址镇中心俱乐部(原关帝庙)创办镇民办中学。首年招生1班,学生50人,教师2人。次年,迁址原东山小学,贯彻勤工俭学、勤俭办学方针,开辟“五一少年农庄”、“红领巾饲养场”,学生通过课余生产劳动解决部分学杂费。1959年,再迁址舒季里,设初一至初三3班,教师6人。1960年,光明乡民办中学并入。1964年,又迁大古塘南吴氏祠堂(今市第四职业技术学校教师宿舍址)。1965年,为解决社会青少年闲置问题,改办镇工读中学,实行半工半读教学模式。1968年,并入泗门初级中学。
  历任校长(负责人):王小冬(副镇长兼校长1957.8~1964.8)、黄常森(负责人1964.8~1965.8)。
  湖北初级中学设湖北村。前身系湖北公社中学,创办于1968年2月。1975年,在七塘江北岸附设五七高中,至1979年停办。1983年,改名湖北乡初级中学。1992年,称泗门镇湖北初级中学。1996年,并入镇第二初级中学。
  历任校长(负责人):王生友(贫管会主任1968.2~1970.2)、孙水芳(负责人1970.2~1978.8)、金渭清(1978.8~1982.8)、韩福根(1982.8~1990.8)、谢尧根(1990.8~1996.8)。
  万圣初级中学设万圣村。1968年9月,泗门初级中学派教师沈元孝、张正凯到万圣小学办戴帽初中,首年招1班,学生40人。至1975年9月,扩至6班,学生300余人,教师12人,并附设高中班。1978年9月,高中班停办。1982年,单独设置万圣公社初级中学,次年改名万圣乡初级中学。1992年,称泗门镇万圣初级中学。1994年,因教学网点调整而停止招生,学区内小学毕业生转入镇初级中学就读。1995年,并入夹塘初级中学。
  历任校长(负责人):裘传忠(万圣小学负责人1969.8~1978.8)、李方铎(1978.8~1982.8)、阮开琪(1982.8~1984.8)、顾竹轩(1984.8~1990.8)、陈长源(1990.8~1995.7)。

知识出处

泗门镇志

《泗门镇志》

出版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反映了泗门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商贸、风情、人物、天时、地理诸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泗门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