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图书馆
余姚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余姚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职工构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泗门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67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职工构成
分类号:
F241.1
页数:
2
页码:
554-55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泗门镇民国时期,境内职工以商店店员、工厂作坊职工为主。1949年5月泗门解放时,全镇有职工近1000人,其中商店店员300余人,工业、手工业职工649人,均受雇于业主等职工构成。
关键词:
泗门镇
职工
构成
内容
民国时期,境内职工以商店店员、工厂作坊职工为主。1949年5月泗门解放时,全镇有职工近1000人,其中商店店员300余人,工业、手工业职工649人,均受雇于业主。新中国成立后,职工性质分全民所有制职工、集体所有制职工、土地征用工、小集体企业职工、乡镇集体企业职工、民营企业职工等。
全民所有制职工新中国成立后,陆续在泗门设立粮食、棉花等专卖企业及银行营业所,始有全民所有制职工。1956年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全镇有全民所有制职工197人(含教师,下同)。1958年“大跃进”时期大办工业,全民工业企业招收大批农村劳动力,同时供销社职工转入全民所有制,全民所有制职工激增至3080人。1961年,贯彻中央关于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停办、下放一批全民企业,全民所有制职工锐减至454人。此后,邮电、供电、金融、医疗卫生、教育等全民事业部门职工持续增加。1993~2000年,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食品站、运输公司、粮食管理所等全民所有制企业先后转制,其职工落实安置政策后,不再保留全民所有制职工身份。
集体所有制职工 1956年私营工商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合作商业和手工业社(组)职工成为县属集体企业职工。至1957年底,全镇有集体所有制职工279人。后企业性质几经变化,职工人数几度增减。1976年,有县属集体所有制职工931人。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插队落户知识青年大批返城,主要安置在集体所有制工商企业,集体所有制职工有较大增加。1987年,有集体所有制职工1157人。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市属大集体工商企业陆续转为股份制企业或民营企业。至2001年,除行政、事业部门职工仍保留市属大集体所有制身份外,大部分市属大集体所有制职工或留用为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职工,或自谋职业,不再保留大集体所有制职工身份。
土地征用工 1978年后,随集镇建设加快,每年有土地被征用。时规定经国家批准征用的土地,按每亩土地安排1人,由劳动部门统筹安置到国营、市(县)属大集体企事业单位。或由用地单位自行安置,均不转户粮关系,称为土地征用工,享受所在单位正式工待遇。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后,这批职工按全民、大集体正式职工编制落实安置政策,不再保留土地征用工身份。
小集体企业职工 1984年,县政府鼓励各系统兴办劳动服务公司,吸纳以本系统职工家属为主的城镇待业人员就业。时泗门粮管所、棉花加工厂、塑料四厂等市属大集体企业先后兴办独立核算的小集体企业,其职工由主办单位自行招收,习惯称之小集体企业职工。
乡镇集体企业职工 1958年,镇政府为安置城镇闲散劳动力,开始兴办镇办企业。1962年后,各公社为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亦开始兴办社队企业。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迅速发展,乡镇办企业逐步成为农村经济支柱,职工队伍迅速扩大。1993~2000年,乡镇集体所有制企业陆续转换经济机制,原职工或转为民营企业职工,或自谋职业。
知识出处
《泗门镇志》
出版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反映了泗门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商贸、风情、人物、天时、地理诸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泗门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