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图书馆
余姚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余姚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章 职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泗门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677
颗粒名称:
第三章 职工
分类号:
F241
页数:
6
页码:
554-55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泗门镇民国时期,境内职工以商店店员、工厂作坊职工为主。1949年5月泗门解放时,全镇有职工近1000人,其中商店店员300余人,工业、手工业职工649人,均受雇于业主等职工发展概况。
关键词:
泗门镇
职工
制度
内容
第一节 职工构成
民国时期,境内职工以商店店员、工厂作坊职工为主。1949年5月泗门解放时,全镇有职工近1000人,其中商店店员300余人,工业、手工业职工649人,均受雇于业主。新中国成立后,职工性质分全民所有制职工、集体所有制职工、土地征用工、小集体企业职工、乡镇集体企业职工、民营企业职工等。
全民所有制职工新中国成立后,陆续在泗门设立粮食、棉花等专卖企业及银行营业所,始有全民所有制职工。1956年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全镇有全民所有制职工197人(含教师,下同)。1958年“大跃进”时期大办工业,全民工业企业招收大批农村劳动力,同时供销社职工转入全民所有制,全民所有制职工激增至3080人。1961年,贯彻中央关于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停办、下放一批全民企业,全民所有制职工锐减至454人。此后,邮电、供电、金融、医疗卫生、教育等全民事业部门职工持续增加。1993~2000年,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食品站、运输公司、粮食管理所等全民所有制企业先后转制,其职工落实安置政策后,不再保留全民所有制职工身份。
集体所有制职工 1956年私营工商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合作商业和手工业社(组)职工成为县属集体企业职工。至1957年底,全镇有集体所有制职工279人。后企业性质几经变化,职工人数几度增减。1976年,有县属集体所有制职工931人。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插队落户知识青年大批返城,主要安置在集体所有制工商企业,集体所有制职工有较大增加。1987年,有集体所有制职工1157人。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市属大集体工商企业陆续转为股份制企业或民营企业。至2001年,除行政、事业部门职工仍保留市属大集体所有制身份外,大部分市属大集体所有制职工或留用为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职工,或自谋职业,不再保留大集体所有制职工身份。
土地征用工 1978年后,随集镇建设加快,每年有土地被征用。时规定经国家批准征用的土地,按每亩土地安排1人,由劳动部门统筹安置到国营、市(县)属大集体企事业单位。或由用地单位自行安置,均不转户粮关系,称为土地征用工,享受所在单位正式工待遇。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后,这批职工按全民、大集体正式职工编制落实安置政策,不再保留土地征用工身份。
小集体企业职工 1984年,县政府鼓励各系统兴办劳动服务公司,吸纳以本系统职工家属为主的城镇待业人员就业。时泗门粮管所、棉花加工厂、塑料四厂等市属大集体企业先后兴办独立核算的小集体企业,其职工由主办单位自行招收,习惯称之小集体企业职工。
乡镇集体企业职工 1958年,镇政府为安置城镇闲散劳动力,开始兴办镇办企业。1962年后,各公社为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亦开始兴办社队企业。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迅速发展,乡镇办企业逐步成为农村经济支柱,职工队伍迅速扩大。1993~2000年,乡镇集体所有制企业陆续转换经济机制,原职工或转为民营企业职工,或自谋职业。
第二节 劳务管理机构
民国时期,政府不承担劳动管理责任。私营工商企业职工凭亲朋好友介绍,经中介人签订合约后,由雇主自行管理。
新中国成立后至1965年,职工劳务管理由区公所及乡镇(公社)经济管理委员会负责。“文化大革命”期间,由区、公社革命委员会管理。1977~1986年,由区公所及乡镇人民政府管理。1987年,设泗门劳动服务公司,受市劳动局和泗门区公所双重领导,主要负责职工社会保障、劳动就业介绍、劳动保护、职业病监管及工伤事故调处等。1990年,改称泗门劳动就业服务站。1997年,又改名镇劳动事务所,属行政事业性单位。2003年6月,撤销镇劳动事务所,成立镇劳动和社会保障综合服务中心,承担职工养老、失业、工伤、生产和医疗等社会保险、劳动就业和再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农村合作医疗、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及劳动用工管理等职能。2004年3日,镇劳动和社会保障综合服务中心迁址光明南路126号,至2004年,配备在编人员7人,临聘人员5人。
第三节 用工管理制度
民国时期,私营工商企业用工多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达成聘用、解聘约定。合约凭雇主方意愿,一般都写上“伤残、病亡,全凭天定,与雇主无涉”等条文。初入行业的职工,要举行拜师仪式,学徒期一般2~3年。学徒期间,雇主仅供食宿。在商店学做生意的以先生学生关系相承,在工厂作坊学技术的以师傅徒弟关系相承,重要的行业及职位还须有担保人。职工去留,全凭雇主意愿,若擅自离职或被雇主解雇,就难以在当地再就业,所以受雇职工只能逆来顺受,多数与雇主结成终身雇佣关系。新中国成立初期,私营工商企业的新职工多由政府介绍安排,少数职工仍由企业自行聘用。企业非转行歇业,不得擅自解聘职工。1956年起,实行计划用工制。1986年后,逐步推行劳动合同制。
计划用工制 1956年私营工商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原职工全部留用,均转为公私合营企业、手工业社(组)、合作商业职工。此后,职工招收由县劳动局直接管理,县劳动局根据劳动用工需求,编制招工计划,经县政府批准后,将招工指标分解到各主管局、区公所、乡镇政府。各主管局、区公所、乡镇政府按分配到的招工指标,在城镇待业人口中选择符合条件的人员,推荐至县劳动局,县劳动局批准录用后办理招工手续,再分配到各主管局,由主管局落实到企事业单位。招工手续一经确定,调动、辞职、解除劳动关系等均需通过县主管局、县劳动局批准。计划用工管理制度一直延续至1995年实施全员劳动合同制止,此间安排到企事业单位的大中专毕业生、部队转业复员军人等,均属全民或集体所有制职工。
劳动合同制 1986年始,全民所有制、市集体所有制企事业单位对新招收职工实行劳动合同制,称为合同制正式工。1995年后,全面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全民及集体所有制职工均须与单位签订集体劳动合同,成为合同制职工。用工单位按市劳动部门统一的合同文本,定期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
乡镇企业劳动用工管理 1979年前,乡镇企业劳动用工主要由乡镇政府、村(居委会)推荐安排。1980年后,随着企业承包责任制的不断完善,企业开始自主招收职工,除少数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实行合同管理外,其他职工均以厂纪厂规行使劳动用工管理职能。1987年泗门劳动服务公司成立后,经劳动服务公司中介推荐的劳动用工,均签订劳动合同。1997年,日商独资达森木业(宁波)有限公司开始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为全镇首家实行劳动合同制的非公有制企业。2002年后,实行劳动合同制的企业逐年增多。2004年,全镇职工劳动合同签订率达83%。
第四节职工工资、福利及保障
工资 民国时期,私营企业职工工资有计时、计件、拆账等多种形式,工资高低悬殊。据民国时期《余姚县政府县政汇编》记载,民国17~20年,工厂长工(固定工)工资以月计算,每人每月6~15元不等;工厂短工(临时工)工资以日计算,每人每日0.3~0.6元不等;手工业工人工资以工计算,每工0.3~0.8元不等;商业伙友工资以月计算,每人每月8~20元不等。抗日战争胜利后,民国政府滥发纸币,物价飞涨,职工工资概以时值米价计发,所得大大低于战前,职工生活困难。
新中国成立初,各行业职工工资计发多沿袭旧习,工资额高低悬殊。据1949年底统计数据,时泗门镇商业职工年平均工资190.44元(折合新人民币,下同)、工业职工年平均工资401元、小学教师年平均工资240元、医疗卫生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420元,高低最大相差1.2倍。1954年10月,企业职工调整工资,建立等级工资制度。1956年工资改革,人均月工资由34.11元增至42.04元,时全镇各业职工年人均工资最高为612元,最低为435.56元,差距缩小至0.4倍。1957年,调整公私合营企业职工工资,调整面为57.6%,人均月增资1.71元。1959年,调整全民所有制职工工资,人均月增资3.45元。1960年,调整手工业系统县属大集体职工工资,建立计时定额奖励等形式的工资制度。1971年,对三级工以下的低工资职工按参加工作年限,分别调升一级工资,人均月增资6.57元。1977年,对二级工以下的职工,按参加工作年限普升一级工资,部分学徒工提前转正定级。1979年,40%的职工升一级工资,其中全民所有制职工月增资5.96元。
1983年,改革工资制度,实行企业经济效益同职工收入挂钩的办法。是年,全民所有制职工人均月增资6.77元,集体所有制职工人均月增资6.48元。1984年,对1972年底前参加工作和上山下乡的老二级工(含三级)普升一级工资,人均月增资6.45元。1985年,企业实行工资改革,职工级别工资制改为由基础工资、岗位工资、绩效工资组成的结构工资制,企业普遍实行工效挂钩的工资分配形式。2002年,实行职工最低工资标准。2004年,全镇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2759元。
职工奖金 民国时期,私营工商业主视赢利状况和雇员业绩,年终派发“红包”,多寡全由业主自定。
新中国成立初,部分私营企业对职工实行年终双薪制。1950年起,工业企业逐步建立超产奖、质量奖、新产品试制奖等单项奖励。1956年后,工业系统推行以生产成本、产品质量和生产总值三项指标为依据的奖励制度。1958年,工商企业全面实行跃进奖。1959年,企业对直接从事生产的职工建立综合性奖。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取消奖励制度,把奖金改为2.5元的附加工资平均发放。1978年,各企业全面恢复奖励制度,除固定奖外,各系统按行业特点设置单项奖。1981年,实行年终奖制度,规定效益好的企业,全年奖金不超过三个月平均工资额,其他企业控制在两个月的平均工资额。1983年,试行经济承包责任奖。1984年,对完成生产计划、利税增加的企业,实行奖金不封顶,并规定奖金超过两个半月工资额的企业,开征奖金税。
劳动保护 民国时期,全镇仅有2家机器生产企业,设备陈旧,无安全生产设备,生产职工凭经验操作,无严格的操作规程,缺乏安全保障。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重视安全生产。1950年起,多次组织安全卫生大检查。1954年,各企业制订劳动保护实施方案。1956年,全面实施《工厂安全卫生规程》、《建筑安装工程安全技术规程》、《工人职工伤亡事故报告规程》和《女工保护条例》。按“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企业加强安全生产教育,改进安全生产设施,消除事故隐患,建立和健全安全生产制度。《女工保护条例》则对女工实行“四期”(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保护。1957年后,企业普遍加强防暑降温、防冻保温措施,增设降温、排气设施,供应饮料和防暑药物。1978年,对新建、扩建工程项目实行劳动保护、安全生产“三同时”(设计、施工、投产使用)会审制度,对特种作业工种职工须经考核考察,合格后凭证上岗操作。
1982年,对锅炉压力容器实行安全监察制度,普查登记压力容器,经检查合格颁发使用许可证。1986年后,安全生产日趋制度化,各企业建立安全生产领导组织,生产车间设安全员。各乡镇工业办公室配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在市劳动局指导下,负责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和生产事故调处。1992年,镇政府成立安全生产领导小组,以后每年两次普查企业安全生产情况,对易燃易爆企业开展重点监察,对压力容器、行车、生产用提升电梯实行年检制度。镇政府与各企业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定期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增强企业安全防范责任意识。
职业病防治 1957年起,对高空、高温作业和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的工种开展职业病防治。1962年,对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的职工建立保健食品供应制度。20世纪60年代中期,石棉行业改进操作流程,更新生产设备,对石棉车全部加防尘罩,逐步推广无尘石棉工艺。1981年起,加强对特种有毒有害行业的检查、预防工作。1987年,在泗门区中心卫生院设立职业病预防治点,定期对职工进行职业病预防和健康检查。当年有120名职工参加职业病体检,未发现职业病例。1999年,属二轻系统的宁波富丽门皮件厂发生黏合剂中毒职业病例,由主管局负责,及时采取防治、调岗等措施。2002年10月,成立市卫生监督所泗门分所,负责职业卫生的检查和监督工作。2002~2004年,全镇有753人参加职业病体检,未发现职业病例。
退休制度 职工退休制度始于1953年。1958年,落实国务院《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实行统一退休制度,职工退休后,可由其子女或其赡养亲属1人顶替招工。1980年,规定新中国成立前参加革命工作的老职工,可以享受离休待遇。1982年,停止执行顶替招工办法,其家庭成员为农业户口的职工,仍可选招子女中的1人进入企业。1984年后,新招收的合同制长期工实行社会劳动保险制度。1987年起,全民、市属大集体所有制职工离休费、退休费先后实行社会统筹。2000年后,全面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民、市属大集体职工亦开始缴纳养老保险金。至2004年,全镇有离休、退休、退职职工822人,其中新中国成立前参加革命工作的离休老职工7人。
知识出处
《泗门镇志》
出版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反映了泗门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商贸、风情、人物、天时、地理诸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泗门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