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干部队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泗门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67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干部队伍
分类号: D262.3
页数: 2
页码: 545-54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泗门镇1949年6月后,现境内陆续建立泗门镇、四海乡等乡镇人民政府以及中共泗门区委、泗门区公所,共有区、乡镇行政干部(不包括教师,下同)21人等干部队伍概况。
关键词: 泗门镇 人事 干部队伍

内容

行政干部
  1949年6月后,现境内陆续建立泗门镇、四海乡等乡镇人民政府以及中共泗门区委、泗门区公所,共有区、乡镇行政干部(不包括教师,下同)21人。随着各项事业的发展,干部队伍逐年扩大,至1954年底增至46人。1958年,部分干部带薪下放劳动。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机构精简,行政干部减至34人,1963年回升至44人。至1979年底,现境内有行政干部72人。此后,因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以工代干和半脱产人员转干以及落实干部政策等原因,干部人数有所变动。1991年底,有行政干部61人。1997年9月,实施国家公务员制度,镇机关有63名行政干部转为国家公务员,其中现职领导17人、非领导职务31人、科员15人。至2004年,镇机关有在职公务员52人。
  新中国成立后,市(县)派驻区、乡镇的行政、司法执法人员,隶属行政干部队伍。20世纪50年代,泗门区设公安特派员1~2人、税务干部5~7人。60年代后,又陆续建立区财政税务所、公安派出所、工商所、法庭,干部人数增加。至1991年底,市派驻泗门的行政、司法执法人员近50人,1997年9月均转为国家公务员。2004年,市派驻泗门的行政、司法部门公务员有88人,均由市主管部门直接管理。
  泗门解放初期,区、乡镇行政干部由随军南下干部、地方坚持革命斗争的干部及新吸纳的工农积极分子组成,年龄偏轻、文化偏低。1956年后,除部队转业安置、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外,停止向社会吸收干部,乡镇干部缺额以半脱产、以工代干等形式解决,干部年龄增大,但文化程度仍偏低。1978年实行离退休制度,同时采取提前退休政策,现境内有9名未到离退休年龄的干部办理提前退休手续。此后,通过推荐干部培训深造、鼓励干部参加自学考试、招收社会优秀青年、分配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基层等途径,初步形成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格局。1992年,镇机关有行政干部69人,其中年龄在45岁以下的41人(占59.4%),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28人(占40.6%)。1997年9月实施国家公务员制度。2004年,镇机关有国家公务员52人,其中年龄在36~45岁的28人(占53.9%),35岁以下的12人(占23.1%),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38人(占75%)。
  事业干部
  新中国成立初期,区、乡镇不配备事业干部。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从农村和企业抽调骨干从事专业管理工作,1961年多精简回原单位。1963~1971年,区、乡镇陆续配置社队企业、农业专业管理、广播等事业人员,其中区公所配置为在编事业人员,乡镇为编外自配人员。1972年,泗门区聘用全民事业干部2人,担任乡镇农村会计辅导员。1979年,泗门区录用全民事业干部7人,担任乡镇计划生育专管员。1982~1998年,乡镇文化、广播电视、农业、工业、政法等站(所)的自配人员陆续转为在编事业编制,其中全民事业录用4人,全民事业聘用43人,全民工人招工4人,大集体合同聘用49人。
  2004年底,全镇有在编事业编制80人,其中全民事业编制42人、全民工人6人、集体事业编制32人。年龄在45岁以下的46人,占57.5%;35岁以下的24人,占30%。文化程度在大中专以上的40人,占50%。有专业技术职称的58人,占72.5%,其中中级以上职称的25人,占31%。

知识出处

泗门镇志

《泗门镇志》

出版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反映了泗门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商贸、风情、人物、天时、地理诸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泗门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