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图书馆
余姚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余姚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章 公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泗门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647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公安
分类号:
D035.1
页数:
11
页码:
514-52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泗门镇公安机构、镇压反革命、打击刑事犯罪和户籍管理等情况。
关键词:
泗门镇
公安
机构
内容
第一节 公安机构
1950年,泗门区配公安员。1953年5月,建泗门派出所,址设区公所内。1954年7月2日,公安员改称公安特派员。10月,余姚、慈溪两县调整县界,泗门派出所划归慈溪县公安局领导。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派出所失去正常工作秩序,公安特派员制被迫中止。1979年,重设泗门区派出所。1985年3月,建泗门镇派出所和塘后乡派出所。1989年5月,塘后乡派出所并入泗门镇派出所。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时,区派出所和镇派出所合并,称泗门派出所。
1982年,泗门派出所被评为省公安战线先进集体。1988年,又被省公安厅评为秉公执法文明办事优胜单位,所长冯林被评为省优秀所长。
1953~1966年历任派出所所长:张学明、马志才、魏稼芳。1979~2004年历任派出所所长:戚巨茂(1979.6~1985.3)、冯林(1985.3~1994.2)、周成刚(1994.2~1995.3)、陈如煊(1995.4~2004.10)、马国林(2004.11~ )。
1998年,市刑警大队泗门刑警中队成立,址设派出所大院内,2003年撤销。
第二节 镇压反革命
1949年5月余姚解放后,土匪、恶霸、特务、帮会头目、反动党团骨干分子相互勾结,制造政治谣言,破坏土地改革,袭击区、乡镇人民政府,抢劫公私财物,扰乱地方治安。此阶段公安工作重点为开展反动党、团、特清查登记,镇压反革命,取缔反动会道门。
反动党、团、特清查登记
1950年11月1日,开展反动党、团、特、军、政、警、宪人员总登记。县设总登记处,下设五个登记分处。在周行镇设第二分处,周行区区长郭众群兼任第二分处主任,负责周行、泗门、临山、马渚4个区的登记工作。该项工作历时半个月,至11月15日结束。时泗门镇共登记国民党员22人(其中区分部委员以上7人),三青团员13人(其中分队长以上3人),军队营长级以上3人,政府系统保长57人、镇长以上52人,帮会分子31人,兵痞25人。
镇压反革命
1950年10月,在开展剿匪反霸、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的同时,按照中央指示精神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简称“镇反”)。运动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自1950年10月至1951年10月,重点打击土匪、特务、恶霸、反动党团骨干和破坏土地改革的不法地主。1951年4月,泗门区召开公审大会,分3批镇压8名犯有严重罪行的反革命分子。对一般反革命分子,按其罪行及表现,分别判处有期徒刑或管制。对罪行严重,但能真诚悔过又有立功表现者,给予从宽处理或奖励。第二阶段自1951年11月至1952年10月,巩固、扩大革命战果,深入开展斗争,在全区形成镇反高潮。第三阶段自1952年11月至1953年10月,重点打击残余反革命分子,取缔反动会道门。1954年,根据“有反必肃、有错必纠”的方针,对在镇反运动中处理的全部案件进行复查,谢桂芬等数名已判死刑的改判死缓或无期徒刑(后大多取保释放或转有期徒刑),数名被错误处理人员得到纠正平反。
取缔反动会道门
境内反动会道门有一贯道、同善社、长生道、大刀会、白莲教和无为教等,其中以一贯道徒众最众,为害最烈。一贯道又名中华道德慈善会,起源于山东济宁,民国31年起在泗门设道坛。1949年5月后,一贯道由公开转入隐蔽,在全县分东南西北四条线继续活动,其中北线包括泗门、临山、周行、周朝、庵东、城北6个区。
1951年11月,县人民政府宣布取缔反动会道门。1952年4月,县公安局对全县反动会道门骨干进行管训,历时2个月。5月17~22日,县公安局在泗门设登记处,对道首及与其相当的道职人员进行登记。11月,举办反动会道门罪证展览,组织道职人员现身说法,发动受害道徒控诉道首反动罪行。取缔反动会道门工作历时1年,现境内近1500名道徒退道,对有现行破坏活动和严重罪行的会道门骨干依法予以惩处。
1953年10月,县人民政府再次开展全面取缔无为教的专项斗争,查封无为教在泗门、湖北、新新一带建立的忠节堂、信义堂等活动场所,对点传师陈祥茂、朱启祥依法判处死刑,教徒纷纷退教。
1980年前后,受国外敌对势力的支持和资助,邪教组织“呼喊派”借基督教的名义,向泗门、马渚等地渗透,建立非法聚会点,秘密发展信徒。1983年8月15日,县人民政府宣布取缔“呼喊派”邪教组织,对为首分子施旌旗、金仁奎依法实行逮捕,取缔工作至11月底基本结束。1984年下半年,“呼喊派”又开始在境内活动。1988年7月,全市范围内再次开展取缔“呼喊派”邪教组织的专项斗争,以后该组织未再有活动。
第三节 打击刑事犯罪
新中国成立后,打击刑事犯罪活动与镇压反革命运动配合进行,对刑事犯罪活动除坚持常管常打,还视治安与发案情况集中打击。
1955年上半年,刑事犯罪活动猖獗,社会治安秩序混乱。7月,在中共慈溪县委统一部署下,泗门区集中搜捕打击惯盗、惯偷、赌头赌棍、流氓及破坏互助合作生产和粮食统购统销的刑事犯罪分子。1956年12月至1957年6月,现境内农村接连发生群体事件,部分区(乡)干部及农业社干部群众被打。慈溪县委抽调县公安等机关干部赴泗门,协助区(乡)制止少数农民借迎神行会闹事,对其中反革命分子的破坏活动予以打击。1958年7~8月,集中打击以偷盗为主的刑事犯罪活动。
1969年8~9月,按省革命委员会保卫组的统一部署,在境内刮打击现行犯罪分子的“红色台风”,由于严重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一批干部群众无辜受害。1970年2~3月,按中共中央精神,开展打击反革命破坏活动和反对贪污盗窃、投机倒把、铺张浪费运动,其间造成多起冤假错案。1973年,在中共慈溪县委部署下,泗门区公所及泗门镇政府成立清查领导小组,开展以打击现行反革命为重点的统一行动。1975年9月,开展打击流窜犯的统一行动。
1976年11月,开展揭批“四人帮”罪行、打击现行反革命分子破坏活动和资本主义势力的“一批双打”斗争,清查贪污盗窃、投机倒把等犯罪活动。1978年2~4月,开展“一批双打三整顿”运动,即深入揭批“四人帮”,打击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打击资本主义势力的猖狂进攻,结合搞好整党整风整社三整顿,发动群众开展大检举、大揭发、大清查、大批判,查获数起贪污盗窃、投机倒把案件。1979年1月,开展治安大清查。
1983年8月,开展“严打”斗争,对流氓团伙、流窜犯罪、杀人、抢劫、投毒、放火、爆炸、强奸、重大盗窃、拐卖妇女儿童的人贩子、卖淫嫖娼等刑事犯罪分子,以及有现行破坏活动的反动会道门头子、反革命分子进行统一搜捕。“严打”斗争至1986年5月29日结束,历经3个战役、9次行动,刑事案件发案率比3年前明显下降。1986年6~9月,开展反盗窃专项斗争。1986年10~12月,开展以侦破大案、要案为重点的打防结合专项斗争。1987年6月,开展以反盗车专项斗争。1989年10~12月,开展重大案件侦破战役。
1990年5~9月,开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专项斗争。1991年,开展严惩拐卖绑架妇女、儿童专项斗争。1992年,开展反盗抢、禁黄毒专项斗争。1996年11月至1997年2月,开展为期4个月的“严打”整治冬季行动。1998年7月,开展“追逃犯、禁黄毒、清盲流”为重点的夏季严打集中整治行动。
2000年,开展打击制作、贩卖假币犯罪联合行动和打击信用卡诈骗犯罪专项整治行动。2001年,开展打击人贩子、解救被拐卖妇女儿童专项行动。2002年6月25~28日,开展“疾风二号”清查行动。同年10月30~31日,开展“反盗抢、禁黄毒”专项斗争。2003年,连续开展“雷电”一号、四号专项斗争,反盗抢、追逃犯、压发案专项斗争,百日大会战,夏季“飓风”行动,“雷电”二号、三号集中统一行动。
2004年,连续开展“平安宁波”一号行动,“04”一号、三号行动,百日攻坚战;攻命案、反盗抢、打流氓、追逃犯、禁赌博会战,网吧互联网服务营业场所专项斗争。是年,全镇刑事发案384起,侦破184起,刑事拘留146人,治安处罚90人。
附案例
1983年7月,以应某、谢某、黄某为首的抢劫、敲诈勒索集团一伙10人,在朗霞乡水阁周村、塘后乡洪家路村、塘后乡至夹塘谢家路堰闸的公路上携带犯罪凶器,使用暴力结伙抢劫,先后抢得现金3.2元和4.25元,以及香烟、牛肉、粮票等物。又冒充交通管理站工作人员,采取胁迫等手段,多次索取他人财物,情节严重。县人民法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全国人大常委会“严打”决定,判处主犯应某(男,20岁,塘后乡后塘河村人)无期徒刑、谢某(男,20岁,泗门镇窎桥头村人)无期徒刑、黄某(男,19岁,朗霞乡水阁周村人)有期徒刑15年,另7名罪犯分别被判处3~12年不等的有期徒刑。
第四节 群防群治
治保组织 1952年,为配合剿匪,防止敌特刺探情报和不法分子的破坏活动,以乡镇为单位,建立治安保卫委员会,委员7~9人;以村为单位,建立治安保卫小组,组员2~3人。1955年,农村以农业合作社为单位建立治保组织。1957年,机关、企事业单位、供销社、手工业社均建立治保组织。1958年,卫星人民公社治保组织与调解组织合并为治保调处委员会,在各管理区及生产大队设分会。1962年11月,治保与调解组织重新分设。“文化大革命”期间,治保组织瘫痪。1978年后,整顿、重建治保组织,各生产大队、居民委员会设治保主任1人、治保委员2人。1995年后,镇政府每年对各村、居委会治保主任培训不少于4次,对治保委员培训不少于2次。2004年,全镇共有治保组织43个、治保委员98名,其中村、社区居委会治保组织20个、委员68名。
镇联防(民防)队 1978年,镇政府招收治安联防队员64人,组建镇治安联防队,由周渭成负责,队员不领报酬。1979年11月,组建专职治安联防队,仍由周渭成负责,办公地点设大墙门头消防队楼上,队员报酬落实到各企业和生产队。1985年3月,以镇治安联防队为基础组建镇派出所。1989年6月,镇派出所招聘队员12人,在原塘后派出所址重建镇治安联防队。是年,区派出所亦组建治安联防队。1992年5月,区、镇治安联防队合并。2002年4月,镇政府招聘队员21人,成立镇民防治安巡逻大队,姚永生任大队长,张春阳任政治教导员。民防治安巡逻大队主要负责全镇民防治安巡逻,有效遏制发案,及时预防、控制、发现现行违法犯罪活动,协助公安机关开展治安安全检查和治安清查,消除危害社会治安的隐患,确保地方安定。2004年,镇民防治安巡逻大队共有队员43人,张春阳任大队长,张汝均任政治教导员。下设6个分队,配备巡逻车2辆、消防车1辆、对讲机16只。
村(居委会)民防队 1992年后,各村、居委会、企业组建各种类型的群防群治组织。农村有党员守夜队、夕阳红治安队、青年夜防队、干部治安队、冬防队等,居委会有居民守夜队、治安队、护楼队、干部执勤队、纠察队、护院队、治安联防队等,企业有保卫队、护厂队、巡逻队、治安管理队等。2002年12月,组建村级专职民防巡逻中队15个,共有队员60人。2004年,东大街、西大街、汝湖3个社区居委会也建立民防巡逻中队,同时新建8个企业民防巡逻队。至年底,全镇共有26个民防治安巡逻中队,有队员163人,配备对讲机60只。是年,泗门镇建立村、居委会、企业民防治安巡逻中队的经验在宁波全市推广。
1995~2004年,泗门镇每年被评为宁波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2001年和2003年又先后两次获得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称号。
第五节 户籍管理
1950年,根据省人民政府通令与《户口管理暂行办法》,统一进行户籍整顿。1951年,建立户口登记、户口迁移、出生死亡报告、入户许可、特种人口移动等户口管理制度,制发户口簿。1955年6月,泗门区公所及各乡镇政府指定专人管理户口。1956年1月,由派出所接管办理户口。1958年1月,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建立统一的户口管理制度。1985年1月,县人民政府出台对无户口人员安置的十项具体办法,使无户口人员得以妥善安置。同年,处理农民自理口粮进城务工、经商和办理无业人口的落户工作。1994年,对父母一方或双方是城镇户口,或配偶一方是城镇户口的人员,办理城镇居民蓝印户口。
1986年,发放第一代居民身份证,到1990年底,泗门区共发放居民身份证66549张,发证率98.9%。2004年,开始做换发第二代居民身份证的准备工作。
第六节 治安管理
禁烟毒 据民国《余姚六仓志》记载,清代中后期,大古塘以北围垦海地曾广种罂粟,收其浆液制作鸦片,流毒甚广。清宣统年间曾下禁烟令,罂粟被次第铲除。至民国9年(1920),罂粟废种,而外地流入鸦片不绝。1952年,泗门区全面开展禁烟工作,禁止种植罂粟、贩卖烟毒,责令吸毒者定期戒除。在全面清查登记基础上,召开宣判大会,严肃处理种、贩烟毒人员,烟毒遂绝。20世纪90年代,私种罂粟又偶有发生,一经发现严肃处理,烟毒终未成害。
禁赌 民国时期,境内赌风盛行。1949年5月余姚解放后,经过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等运动和禁赌宣传教育,并对赌台、赌头和赌棍严肃处理,赌博活动基本制止。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赌风又起。1983年12月,集中捣毁赌窝多处,对参赌人员进行悔改登记。1985年2月,结合“严打”,对赌头、赌棍实行逮捕或收容审查,一般参赌人员参加由区、乡举办的禁赌学习班。1986年2月21日和23日两个晚上,泗门区开展突击查禁赌博活动,查处赌博案件十余起,处罚赌博违法分子20余人。2000年后,出现去澳门等地赌博场所参赌情况,人数虽属个别,其负面影响甚大。2004年,全镇查处赌博类治安行政案件11起,治安处罚16人,捣毁设赌抽头的“冲击”场6个,使赌博活动有所收敛。
特种行业管理 1949年5月余姚解放后,对私营旅馆业、刻字店等特种行业进行调查登记,发给《营业许可证》。1984年,把生产性废旧金属收购业列入特种行业管理。1986年,印刷业重新纳入管理。1988年8月,加强对台球、电子游戏场所的管理。同年9月,当铺列入旧货业管理。至2004年底,全镇共有旅馆12家、寄售旧货店3家,均纳入特种行业管理。
2004年,泗门派出所共查处治安案件278起,处罚407人。
第七节消 防
明清时期,镇上多砖木结构的深宅大院,极易发生火灾。居民在庭院中备七石缸,并在住宅附近开挖池塘作消防水源。
民间消防组织
清代及民国时期,镇上以街坊为单位,农村以村落为单位,用祠堂公产或募捐购置锡龙、洋龙、油台、水桶、扁担、铜锣等消防设备,组建民间消防组织,俗称水龙会,如南谢有潜安会,第十堡有普潜会,窎桥弄有永安会。后塘河村规模较大,有4个水龙会,东片称永逸,中片称保和、普济,后片称保泰。各水龙会创办时间不一:窎桥弄永安会创办于清同治六年;东蒲水龙会创办于民国23年,会长周正其;谢家路水龙会由村民应来潮于民国27年募集资金80元创办;楝树下水龙会创办于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中共党员罗尚生利用保长姚小毛退赔的壮丁费创办。
早期水龙为锡龙(人工揿压式水龙),需多人挑水至水桶内,再由壮汉按动杠杆加压,通过2支水枪喷水灭火。一般一个水龙会配一部水龙。每部水龙设正副龙头(水枪)手2人,旗手2人(一人称水旗手,负责在火场附近寻找水源,找到合适水源后,便在水源旁插上水旗,指示挑水手在此挑水;另一人称帅旗手,负责确定安放水龙的合适位置,一般选择离火场较近的上风口位置插上帅旗,指示水龙可安放于此),敲锣手2人(一发现火警便敲乱锣报警,招呼附近居民往某地救火;火灭后则敲太平锣),榔钩手2人(负责在救火时钩住燃烧物让水龙浇灭)。楝树下水龙会有水龙1部、水桶8双,还有火把、铜锣等,共有消防队员20余人。东蒲水龙会则有2部水龙,还有16盏擎窑(灯),用于赶火场走夜路时照明。该会还有水田4亩作为会产,用于购买草鞋、换皮圈以及水龙的日常维修等。
民国中期,后塘河村开明绅士谢叔叙从上海购置洋龙。火灾时,只需把长皮管一端放入河中,开启柴油发动机,再由2个人把住水枪即可灭火,效率比以前提高数倍。境内民间消防组织至20世纪70年代仍发挥作用,特别是水阁周村水龙会,至2004年时仍和现代装备的消防队一起赴火场灭火。
镇消防队
1950年,镇政府组建义务消防队,队长冯才富,有队员60人,全部不领报酬。消防队指挥所设在大墙头一间二层楼房内。该楼楼顶建8平方米的瞭望台,消防队员轮流值班观察全镇及周边乡镇火警。楼顶四周装有铁栏杆,用于晾挂消防带。消防队配有24马力、7马力手抬机动泵各1台,消防带若干条,还有1只手摇警报器。
1971年,镇政府重新组建消防队,队长汪金土。配有25马力、7马力手抬机动泵各1台,机动三轮车1辆,并在建成区安装5只消防栓。
1985~1994年,镇消防队设在泗门派出所内,由派出所管理,队长钱王真。1988年,泗门区各乡镇集资7万余元购置吉普消防车1辆,消防工作由王新灿负责。
1995年,镇消防队改编为市消防大队泗门中队,中队长谢伟刚。同年,市彩印包装厂出资21万元为泗门消防中队添置一辆东风牌加长5吨水罐消防车,泗门棉花加工厂亦出资2万元添置1台25马力手抬机动泵。1996年,泗门消防中队在市消防业务技能比赛中获总分第一名。
2004年,镇政府组建专职消防中队,崔建桥任中队长,诸张尧任教导员。配东风牌加长5吨水罐消防车1辆,13马力、25马力机动泵各1台。全年训练24次,出警46次。参加宁波市乡镇专职消防队团体比赛,业务理论获总分第六名,全员岗位练兵获第七名。全镇除专职消防中队外,后塘河社区、上新屋村、小路下村还各有一支村级义务消防队。
附 重大火灾
1950年12月,大方伯第居民谢茂炳因酿酒时用火不慎引发火灾,烧毁建于明嘉靖年间的光裕堂5间楼房。时值冬季,气候干燥,大火旺烧一个晚上,附近40余条锡制火龙赶来救火均无济于事。事后,谢茂炳命家人每晚在居民区内敲梆提醒“当心火烛”,以示对自己的惩罚。
1980年10月,西街供销社土产商店因电线短路起火,烧死2名青年女职工,烧毁楼房4间,直接经济损失10万元。
1993年3月3日零时40分左右,后塘河村义丰弄通道内,因烟蒂残留火种发生火灾,烧毁木结构二层楼房13.5间,受灾9户29人,直接经济损失8万余元。
知识出处
《泗门镇志》
出版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反映了泗门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商贸、风情、人物、天时、地理诸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泗门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