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图书馆
余姚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余姚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兵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泗门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645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兵役
分类号:
E265
页数:
3
页码:
508-51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泗门镇的募兵制、征兵制、志愿兵役制和义务兵役制等情况。
关键词:
泗门镇
募兵制
征兵制
内容
募兵制
南宋时推行募兵制,沿海设海防军寨,士兵均系就地招募。明洪武年间一度实行世兵制,军为世袭,明中期后渐废弛,仍由各地自行招募。清代至民国早期,亦行募兵制。因乡人有“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之习俗,故应募当兵者甚少。
征兵制
民国22年(1933)颁布《兵役法》,实行征兵制,未实行。因兵员不足,民国25年重新颁布《兵役法》,规定凡18~45周岁男性公民都要服兵役。乡镇、保把壮丁登记入册,然后在每年3、8、12月上旬分期编号抽签,中签并体检合格者即征为兵丁。时内战不断,士兵又受非人待遇,人们多不愿当兵。富有者或远遁他乡,或行贿求免;贫困者则有用断指、伤目等自残方法逃避兵役的。为征足配额,区、乡各级乃采用四丁抽二、三丁抽一等强制措施,使征兵制成为抓兵制,甚至将中签壮丁五花大绑以防逃走,激起乡民强烈反对。民国28年5月,中共余姚县工委为支援抗日,通过各乡镇青年救亡宣传室动员到期与即将到期的壮丁,主动报名应征服役。
志愿兵役制
民国30年4月余姚沦陷后,境内有不少爱国青年志愿参加由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部队。1949年5月余姚解放,继续实行志愿兵役制。1951年抗美援朝时,适龄青年踊跃报名参军。从1978年起,实行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的制度,根据部队需要和本人自愿,将部分义务兵改为志愿兵。
义务兵役制
195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实行义务兵役制。周行、泗门两区合设一个征兵站,各乡镇成立征兵领导小组,由分管政法工作的副乡(镇)长兼任组长。1962年后,设专职乡镇人武干部。至2004年,全镇共征兵52次,是年征义务兵35名。
预备役
1956年,进行首次预备役登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规定,分一、二类登记(军士和士兵服现役期满后转为一类预备役,18~40周岁公民编为二类预备役)。1957年,中央军委规定停止二类预备役登记。1958年,民兵预备役合一,实行混合编组,以复退军人为骨干,组成武装基干民兵。
1965~1980年,预备役工作处于停顿状态。1981年起恢复预备役,对在部队服役一年以上、年龄在28岁以下的退伍军人,均按规定编入预备役。1984年,实行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制度,退出现役的士兵和军官以及其他年龄在18~35周岁且符合兵役条件的公民服预备役。
知识出处
《泗门镇志》
出版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反映了泗门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商贸、风情、人物、天时、地理诸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泗门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