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图书馆
余姚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余姚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驻军设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泗门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64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驻军设施
分类号:
DF29
页数:
2
页码:
502-50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泗门镇镇境北濒杭州湾,与海盐澉浦隔海相望,历来是海防要地等情况。
关键词:
泗门镇
驻军
设施
内容
镇境北濒杭州湾,与海盐澉浦隔海相望,历来是海防要地。明嘉靖年间,由抗倭名将胡宗宪主编的《筹海图编》称泗门为“余姚西北之咽喉”。清雍正《浙江通志》卷九十八《海防四》也数次提及泗门:“绍兴北而海之支港……自三江至龙山延袤三百余里,中有宋家溇、蛏浦、临山、四门、胜山、古窑、松浦,均要冲之地……临山卫东又有四门港最为险要……”
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下,各方乡兵筑垒御之。境内的第十堡之地名即起源于此。
明洪武二十年(1387),为防备倭寇侵扰,信国公汤和建临山卫,在临山卫东、西共设置3个关隘,四门隘是其中之一。又在临山卫建罗家山台,下辖赵港、乌盆、庙山、荷花池、方家路、道塘、周家路、四门、夏盖山等9个烽堠(俗称烟墩)。地属泗门现境的有方家路、四门两个烽堠,各有兵丁5名,还有报晨鸡、报警犬各1只,遇紧急情况以朝烟暮火报警。方家路烽堠,遗址在水阁周村方家自然村后的大古塘上,现尚存一个大土堆和数棵古树。四门烽堠,遗址位于大古塘谢家路口、后石洞附近。
明嘉靖年间,东南沿海倭患日趋严重。嘉靖二十八年(1549),临(临山卫)观(观海卫)把总驻临山,辖陆兵前、中、左营。泗门之地归陆兵前营防守。陆兵前营设总哨官一员、部领哨官五员、兵五百四十一名,平时屯扎临山,汛期分五哨防守各地。同时,县令胡宗宪在大古塘后筑垣构屋增建四门堡,为练乡兵之所。后郡守梅公把四门堡迁至大古塘南,清初改为四门铺。
嘉靖三十二年,里人谢志望划汝仇湖地百余亩(今镇政府大院一带)为训练乡兵之所,乡人习称校场基、校场畈。
嘉靖三十五年,县令李伯生为防备倭寇从杭州湾登陆,率民循大古塘旧河道开凿新河(即今后塘河),还在四门堡立胡宗宪像,勒碑以表胡宗宪功德。
清初,绿营兵驻防临山卫,沿海设置台寨,设目兵若干,昼夜巡逻,以防海寇。在泗门境内设谢家路炮台(木基)、方家路炮台(石基)。方家路炮台遗址位于今海南村旺家自然村北,俗称老炮台,1955年平整为耕地,拆除后的石条、石块部分作附近农田水沟砌石。
康熙四十七年(1708),绍协右营都司署自临山迁址县城,原防守上虞沥海所守备移防临山,辖谢家路、方家路两个炮台,黄家路一个口次。
乾隆年间,左营中军(《余姚市志》作右营中军,今据《浙江通志》作左营中军)守备防守临山,驻兵一百四十四名,在方家路炮台添设炮位房一间。
咸丰十一年(1861),为防备太平军的进攻,由成之庄主谢端、谢敬等豪绅发起,在泗门集镇周围筑土城,在南北通道上建南石洞、后石洞。
民国30年(1941)9月,中共浦东工委敌工委书记朱人俊及方晓(洪尚洁)等率领由中共秘密控制的汪伪十三师五十团一部350余人,取得国民党苏鲁战区淞沪游击队暂编第三纵队(简称暂三纵)的番号南渡浙东,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斗争。10月底,暂三纵到达临山,泗门沿海的湖北、夹塘一带是暂三纵的主要活动区域。这支部队后成为开辟浙东抗日根据地的骨干力量,也是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俗称三五支队)建制的基础。
民国32年6月下旬,汪伪中央税警团在大义桥日升米厂内建造碉堡等工事,驻兵200余人。冬,日军小分队一个班驻防蔡元房舒季里。
民国33年冬,汪伪余姚保安团在后塘河谢氏十二房祠堂设据点。
民国34年5月,汪伪中央税警团第三特遣队所属特务大队(原国民党挺进第四纵队田岫山部)300人盘踞后塘河村,以广和大厦(九十九间走马楼)为据点,修筑碉堡、哨亭等工事。
民国36年10月,中共四明工委顾德欢率四明人民爱国自卫总队三支队四、五两个中队出击姚北,驻四海乡祠堂丘(现陶家路村)。
195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3860部队18团为剿匪,在万圣村东北角杜家后、五塘江前祠堂丘直路东建营房,驻有4个班共56人,1957年调防舟山。
知识出处
《泗门镇志》
出版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反映了泗门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商贸、风情、人物、天时、地理诸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泗门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