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设计 施工 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泗门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60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设计 施工 管理
分类号: U655.2
页数: 2
页码: 404-405
摘要: 本记述了泗门镇的建筑设计、施工、记述、装横艺术和管理等情况。
关键词: 泗门镇 建筑设计 施工设备

内容

设计 境内无专业勘测设计机构,房屋建筑设计图纸均由建设单位(个人)提供。1963年,戚忠秀取得房屋建筑设计证书,此后,全镇厂房、商业店铺、事业单位房屋图纸设计多出自其手。
  施工设备 民国时期,境内建筑多为砖木结构低层房舍,施工设备落后。新中国成立后至1978年,仍沿用传统手工工具,主要为泥刀、泥夹、泥刷、斧、刨、锯、锉、凿、墨斗、木钻等。1979年后,逐渐改用机械工具,主要有自动带锯、圆盘锯、轧刨机、平板刨、凿孔机、刨边机、打夯机、筛沙机、拌灰机、磨石机、拌和机、振动机、冲击钻、打桩机、碰焊机、钢筋弯曲机和切断机、卷扬机等。传统的毛竹脚手架亦逐步为钢管工架所代替。
  建筑技术 民国时期,一般正屋采用抬梁式木构架,其他为穿斗式与抬梁式混合结构,四周砌空斗墙,屋顶用硬山墙或风火山墙。新中国成立后,房屋结构趋向砖混,营造方法因材而异,主要有框架灌注和局部预制装配两种。20世纪80年代开始,房屋建筑由单一的方块造型转向风格别致的多型化。
  装潢艺术 20世纪80年代后,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多采用水泥弹涂,马赛克、磨石子装饰外墙,大理石、花岗岩、水磨石装饰地面和门柱,用涂料、油漆、墙布、花色瓷砖、三夹板、绒布等作内壁装饰。
  建筑材料民国时期及20世纪50年代,建筑材料以草、木、竹、砖、瓦、石灰为主。60年代起,随住房结构变化,建筑材料以砖、混为主,混凝土预应力技术和框架结构逐渐普及。80年代后,花岗石、人造大理石等普遍用于装饰地面、门柱等。
  质量检查 20世纪80年代,建筑质量由建造方和承建方共同检查,1990~2000年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检查。2001年7月,余姚宏基工程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进驻泗门,开始对境内建筑工程实施质量监督。
  管理 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80年代末,境内上规模建筑工程少,施工管理松懈。90年代后,逐步加强对建筑施工的现场管理,规定施工现场必须设安全员,负责检查脚手架、电器设备及其他安全设施,以排除事故隐患。2004年,规定每个工程项目施工现场必须有专门管理班子,成员为项目经理、施工负责人、安全员、材料员、质量员、资料员、治安员、卫生管理员等,工地必须悬挂宣传牌、警示牌、建筑效果图等。施工单位须为施工人员办理好人身意外保险。同时,市主管部门还不定期组织建筑公司的各类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以提高建筑队伍的综合素质。

知识出处

泗门镇志

《泗门镇志》

出版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反映了泗门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商贸、风情、人物、天时、地理诸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泗门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