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图书馆
余姚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余姚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章 村庄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泗门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593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村庄建设
分类号:
F303.3
页数:
4
页码:
400-40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泗门镇的村庄规模、中心村建设、农村住宅和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等情况。
关键词:
泗门镇
村庄
规模
内容
第一节 村庄规模
1989年5月,塘后乡并入泗门镇,全镇行政村总数由5个增至18个。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后,行政村数为43个。各行政村规模大小不一,人口相差甚大,小的行政村仅200~300人,大的行政村达1300~2300人。
2001年3月,行政村、居委会调整,全镇划分为14个行政村、4个居民委员会。2003年5月,原属朗霞镇的水阁周村、大庙周村划归泗门镇,行政村增至16个。各行政村除上新屋村外,一般人口都有2000~4000人,村庄规模基本相同。
第二节 中心村建设
1995年,镇政府在建成区外选择规模较大、经济较发达且又处区域中心的湖北村、庙山路村、谢家路村、戚家路村、洪家路村、东蒲村和万圣村为中心村,后因规划未被上级政府批准,中心村建设实际未实施。
2003年,上级政府批准实施《泗门镇2003~2020年村镇建设总体规划》,全镇确定4个中心村,包括:
湖北-小路下居民点用地规模222.4公顷,人口规模2万人,下辖小路下、湖北、庙山路、楝树下、庙山中路、农场等自然村;
谢家路居民点用地规模129.5公顷,人口规模1.5万人,下辖谢家路、戚家路、隆昌、老丘、相公潭等自然村;
万圣居民点用地规模73.2公顷,人口规模0.8万人,下辖万圣、海防等自然村;
东蒲居民点用地规模45公顷,人口规模0.7万人,下辖东蒲、张家、西江沿、陆家庄等自然村。
各中心村均设置学校、幼儿园、医院、金融、邮电、公交车辆停靠站、农贸市场等公共设施。2004年,4个中心村已建文化公园5个,总占地53.5亩。
第三节 农村住宅
新中国成立前,大古塘南北两侧农村住宅多为砖木结构平房,间有楼房和草舍。利济塘以北 地区以草舍为主,间有少量瓦平房。
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70年代末,农村经济有所发展,陆续新建一批砖木结构平房,草舍逐渐减少。80年代初开始,农村住宅向砖混多层建筑发展。此时农村住宅用地管理失控,土地浪费现象较为普遍。1988年,国家颁布《土地管理 法》,农村住宅建设开始纳入法制管理轨道。农村住宅一般由居住房、辅助房、院落三部分组成。居住房为堂屋、卧室、厨房;辅住房为厕 所、杂屋、禽畜圈舍;院落用于家禽饲养、翻晒
农副产品等。为节约土地,提倡建造二层以上楼房。是年,镇政府配备专职土管员(兼规划建设员),明确农村住宅选址必须按照村庄总体规划,用地指标必须按浙江省相关文件规定执行。
至2004年,全镇80%以上的农户新建或翻建住宅,部分房屋式样已发展
为洋楼别墅,农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45平方米。
第四节 农村公共设施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70年代末,农村公共设施建设速度缓慢。80年代起,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力度逐步加大,公共设施不断完善。
至2004年,全镇农村实现村村通公路,路面平均宽度为10~20米;村村通有线电话网络,家庭有线电视普及率达92%;村村设合作医疗室;村村有村委办公楼,内设多种活动室;村村通电、通自来水;村村在公共场所及主要道路安装路灯;村村在主要道路两旁和个人住宅前后栽树种花;村村在主要河江两岸砌石驳坎,疏通河道,改善水域环境;村村设垃圾箱,并有专人负责收集和处理。
知识出处
《泗门镇志》
出版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反映了泗门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商贸、风情、人物、天时、地理诸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泗门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