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公共基础设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泗门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591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公共基础设施
分类号: TU984.1
页数: 2
页码: 398-39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泗门镇的不同时期的路灯、供水和排水等情况。
关键词: 泗门镇 公共 设施

内容

路灯
  民国时期,街道无路灯,公共照明靠商铺店面灯笼和方形防风油灯,民众夜行则以手提灯笼或桅灯照明。
  1956年,泗门电厂正式发电,首次在主要街道安装数十盏白炽路灯,但因电力不足,灯光暗淡。1965年,华东大电网电源开始供应境内。1967年,在建成区安装汞灯4盏。随后,路灯安装从主要街道、公共场所向巷弄、住宅小区延伸,数量每年递增,路灯的功率、明亮度不断提高。
  2004年,建成区共有路灯689盏,均为高压钠灯。其中振兴路、新建路、河塍路等主要街道装有悬臂式钢管柱高压钠灯156盏,各住宅小区、巷弄安装376盏,329国道穿镇段(镇北路)安装156盏。
  供水
  境内居民历来饮用河水、池塘水、井水和天落水(即雨水)。民国时期,集镇上有岳庙池、当店池、天和房池等数口公共饮水池,尤以岳庙池水质最为清澈,水量充足,遇大旱年亦不枯竭。
  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人口增长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饮用供水日趋紧张,居民及工厂企业多自辟水源,在住宅附近及厂区内打井取水,后街饮水池即建于此时。1981年,镇政府投资27.2万元,在湖边路西侧建自来水厂,以湖心江河面水为取水源,经过滤消毒后供应用户,日供水2000吨,受益人数1.2万人。1990年,镇政府采用向世界银行贷款及集体、个人集资等方式,共筹措资金703万元,对自来水厂进行扩建,其中世界银行增益贷款276万元人民币。改以牟山湖水库水为取水源,铺设牟山至泗门输水管道12.8千米,日供水1万吨,受益人口从1.2万增至13万人。2003年,自来水厂再次扩建,总投资4200万元,日供水量增至8万吨,自来水水质达到一级饮用水标准。
  民国时期,集镇上排水设施以明沟或暗沟为主,多为明清时期所建,因年久失修,排水不畅。新中国成立后,整修排水沟,铺设雨水与生活污水合流的地下排水管道。至1990年,地下排水管道总长10.1千米,能确保建成区在雨季除特大暴雨外无重大积水。
  排水
  2003年,镇政府投资860万元建污水处理厂,日处理废水能力2万吨。首期铺设污水管至污水处理厂的企业有:宁波卡依之食品有限公司,月排废水4万吨;宁波大同印染厂,月排废水3.5万吨;华姿毛毯厂,月排废水1万吨;宁波铜钱桥榨菜厂,月排废水量4万吨。利济塘后各榨菜加工厂及农户家庭加工榨菜,月排废水6944吨,亦集中排输至污水处理厂处理。

知识出处

泗门镇志

《泗门镇志》

出版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反映了泗门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商贸、风情、人物、天时、地理诸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泗门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