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图书馆
余姚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余姚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节 农副产品采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泗门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548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农副产品采购
分类号:
F713.2
页数:
5
页码:
345-34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泗门镇棉花、土布、蚕茧、废品回收和粮票等情况。
关键词:
泗门镇
农副产品
采购
内容
棉花
清咸丰年间,谢氏在南河塍开设万盛花行,棉花收购后销往宁波、上海、杭州、福建等地。同治年间,倪家路李融春在后塘河开设宝泰祥花庄。继有仁泰花庄,股东马渚瑶湖苑王氏。光绪年间,河南屺县人王启堂在后街开设泰生元花布行,兼营棉花收购,以象牌为商标,行销宁波各花号。至清末,泰生元因投机失败而破产。
民国建立后,宝泰祥由谢兆林任经理,改组为和丰泰,旋又改通久;数年后再改为和丰四庄,股东谢叔叙,经理周荣昌。继起者有谦益、谦泰、复兴、永升、永泰等6家花行,规模以和丰四庄最大,谦益居二。和丰四庄专为宁波和丰纱厂收购棉花,谦益为自营企业,其余花行或为宁波花庄代收,或自营。民国18年,各花庄全年合计收购棉花约40万千克,每担(50千克)棉花时价12元。20世纪30年代,和丰四庄改名祥泰花庄,经理谢岳祥。另还存谦益、永升2家花行,复兴、谦泰等花行因投机失败而破产。民国30年4月余姚沦陷后,祥泰改为益记,经理谢裕源,后被汪伪政府查抄。民国33年,中共余上县委与陈松卿、谢久樵等商界人士合股在泗门中街开设信大花行,秘密收购棉花、土布等物资运往四明山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胜利后,除谦益、永升、信大花行外,新市街一带亦新开数家小型花行。民国37年,谦益、永升等花行次第歇业。同年,现境内先后成立明风、四门合作社,主营棉花收购,次年5月余姚解放时歇业。
1950年,境内棉花由临山供销合作站收购。1951年8月,设泗门棉花收购站,由县供销合作总社棉麻收购指导组负责指导代购业务,确定棉、粮收购比价为:0.5千克皮棉折大米4.25~4.5千克,每百斤标准级皮棉收购价901000元(旧币)。1952年,每百斤标准级皮棉收购价890000元(旧币)。1954~1962年,棉花实行统购,由供销社统一经营,每百斤标准级皮棉收购价86.5元。1963年,每百斤标准级皮棉收购价89.5元。1968年,每百斤标准级皮棉收购价104.38元。1972年,每百斤标准级皮棉收购价104.8元。1978年,每百斤标准级皮棉收购价115元。1980年,每百斤标准级皮棉收购价145.8元。1984年,每百斤标准级皮棉收购价163.3元。1951~1984年,棉农投售棉花均有粮食、化肥等奖励。
1985年,取消棉花统购政策,收购量逐年下降。1999年,泗门棉花收购站解散,原万圣、夹塘、湖北3个棉花收购站转为民营。2000年,3个棉花收购站共收购籽棉412.5万千克,2004年为369万千克。
土布
民间称地产棉布为土布,有花布、白布、新式布、老式布、手巾布、腰布、包布等品种。清咸丰年间,万盛花行收购的棉布销往舟山、东阳、义乌及河南屺县等处。同治年间,宝顺、松茂、谢德盛等布行相继而起。光绪年间,后塘河新开义丰布行,后街新开泰生元花布行,万盛花行则拆分为源盛、公盛、鼎盛3家。宣统年间,因洋布充斥市场,土布滞销,布行仅存谢德盛、松茂两家,至民国19年前后亦相继关闭。民国30年4月余姚沦陷后,洋布货源断绝,土布市场复苏,小型布行遍布各村,所收土布多销往上山(指非沦陷区)。抗日战争胜利后,土布购销再度衰落。
蚕茧
1983年,现境内夹塘乡开始发展蚕桑业。至1987年,泗门区产蚕茧791担。是年,市土特产公司在夹塘乡设收茧站。1989年,夹塘乡全年产蚕茧1162担,每担收购价175元。1992年后,因丝绸出口受阻,养蚕业渐息。
废品回收
民国时期,废旧金属和日用废品多由小贩串村走巷,以兑糖或现金收购,经清理加工,运销宁波、上海等地。
1952年,泗门供销社在后塘河村谢锡藩家设第二供应站,兼营废旧金属回收。1955年,第二供应站专营废旧物资回收,回收种类有杂铜、废铅、废钢铁、破布、破鞋底、废纸、废麻、杂骨以及人畜毛发等。1958年,在西街关帝庙后设生产中心商店,兼营废旧物资回收。是年“大办钢铁”,群众献售铁门、铁窗、铁制生活用具等,泗门区供销社下属4个分社、8个供应站均设废旧物资收购点。
20世纪60年代,回收种类扩大至牙膏壳、破玻璃、河蚌壳、鸡内金、橘子皮、桃核、甲鱼壳等,回收的废旧物资按计划调上级公司或生产单位。1966年第三季度,泗门区供销社各废旧物资收购点共收购杂铜3893.5千克、废钢铁679担、废橡胶39担、破布338担、破鞋底164担、废纸202担、杂骨28担、头发942千克。1967年恢复小商贩收购破旧衣服业务。
1979年建立废品代购员制度,农村代购代销商店兼营废旧物资回收,供销社按废旧物资的质量及紧俏程度,向代购员给付3%~6%的手续费。
1983年,供销社废旧金属回收工作归县金属材料公司废旧金属回收站经营。后又放开经营废旧物资回收业。
2004年,全镇有私营废旧物资回收店5家。回收品种主要为有色金属,包括各种铜废料、铜末、旧铜件、铁、铝、铅、锡等;塑料类有各种破损塑料生活用具、塑料农具、塑料瓶罐、塑料鞋、编织袋等;造纸原料有旧纸板箱、废旧书刊报纸等。
附注
附 票证 票证是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初,国家为保障供给而发放的购买某些物品的凭证,其中粮票使用时间最长。 1953年11月,居民开始凭居委、村、单位介绍信到指定粮站购买粮食。1954年1月使用购粮票,同年7月改为购粮证。1955年9月,在全国实行票证制度。粮食供应票证主要有“四证三票”,即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证、工商行业用粮供应证、市镇饲料供应证、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转移证以及全国通用粮票、地方粮票、地方饲料票等,后又增加熟食粮票、周转粮票、奖售粮票等票证。其间,县级部门也印发粮、油、饲料等供应票证。区粮管所在县核定指标内,为控制计划,也自制印刷诸如桐油票、梓油票、糠票、酱渣票、豆渣票、水作品票等。到1987年,用统销价供应的有全国通用粮票、侨汇粮票、浙江省粮票、浙江省定额粮票、军供价购粮票、行业用粮证、浙江省流动人口食油票、军供油票、特殊用油证票、侨汇油票、居民油票。用比例价供应的有:浙江省农村定额粮票、全(半)经供食油票、余姚市食油票、余姚市棉油票、副产品供应通知书、县计划饲料支拨书、棉仁饼票、牛食饼票。其他尚有临时性的春粮兑换粮票、菜子换菜油票、棉籽换棉油票、卖谷退粮票等。至1992年,各类粮票停止使用。 1959~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供销社大多数商品需凭票证购买。副食品部有香烟票、黄酒票、糖票、粉丝票以及各类茶食票等;百货部有钟票、表票、热水瓶票、钢精锅(即铝锅)票、铝制品票、剪刀票、镜子票、电筒票、灯泡票、陶瓷碗票,购买各种针织棉制品需要布票;生产部有化肥票、农药票、铁制农具票、木制农具票。在棉布部,购买各种棉布及呢绒绸缎,均要用布票。另还有火柴票、肥皂票、肉票、带鱼票、火油票、煤球票等。在土产部,供销社根据投售者的投售品种及金额,发放票证予以奖励。 各类票证名义上是国家无偿分配的购物凭证,无价值,因按计划限量,在民间私底下常可兑换鸡蛋等实物,亦可兑换人民币,变相成为另一种货币。为加强票证管理,粮管所、供销社均成立票证办公室,根据业务组确定的计划数,印发票证至各公社,再由公社发至所属单位、居委、大队。单位、居委居民小组和大队生产小队编制明细账单,发放至各家庭户。1~3人为小户,4~6人为大户,7人以上为特大户。 1964年后,手表、茶食、糖果、铁木制农具陆续敞开供应,而自行车、三五牌台钟、香烟、黄酒、鲜肉等票证,至20世纪80年代初方取消。
知识出处
《泗门镇志》
出版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反映了泗门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商贸、风情、人物、天时、地理诸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泗门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