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集市贸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泗门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540
颗粒名称: 第二章 集市贸易
分类号: F713.58
页数: 5
页码: 327-33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泗门镇集市的演变、集市的形式和集市的建设等情况。
关键词: 泗门镇 集市 贸易

内容

第一节 集市演变
  宋代,乡人以自产物品互易,形成茹仇、四门2个市集。茹仇市在今大义桥东,后改名为汝仇市;四门市在今龙舌桥附近,傍汝仇湖枕大古塘。元代丁鹤年在《题叶州判海堤卷》中描述四门市:“潮头月落啼早鸦,柴门半启临海沙。柳根白舫卖鱼市,花底青帘沽酒家。”
  明正德年间,四门市迁东南一里许,即今义嘉桥附近,汝仇市随后渐废。
  清康熙年间,增皇封桥市。乾隆年间,倪家路村因地处杭州湾南北通道,形成以牛羊交易为主的倪家路市。咸丰十一年(1861)后,浙海常关沿袭浙海大关在乾隆年间设置的王家路关隘,在倪家路村设浙海常关分卡,向过往杭州湾的货物收税,主要是牛羊税。清末,泗门镇上商店林立,还有多家牙行代客买卖,收取佣金。
  民国8年(1919)《余姚六仓志》载:“四门乡内市镇二:曰四门大街(内分东街、中街、后街、西街),曰倪家路。”此时,皇封桥市已废。至1949年5月泗门解放时,集镇上有商店近200家,其中粮食行、山货行多集中在河塍路,花行多集中在新市街、陶家堡,鱼虾海鲜则集中在大墙门头(今西大街东段)附近。
  20世纪50年代初,集市兴盛,牙行继续营业,佣金降低。1953年后,粮、棉、油实行统购统销,牙行取消,集市贸易品种、数量减少。1956年私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后,一度关闭集市。1957年起,逐步恢复。1978年后,全面恢复发展集市贸易。至2004年,全镇有集贸市场13个,其中综合性农贸市场8个,专业市场5个。
  第二节 集市形式
  综合性集市
  自宋代茹仇、四门两市形成后,因地域适中,泗门渐成姚北地区粮、油、棉、布、海鲜、禽肉、瓜果、蔬菜及生产资料等各类商品集散地。海鲜、蔬菜等多在凌晨上市,近午散市,到傍晚又有夜市。20世纪80年代后,相继建成泗门、湖北、光明、万圣、东蒲、洪家路、小路下、黄家道地等8个综合性农贸市场。2004年,8个农贸市场共有摊位415个,并围绕农贸市场形成各类集贸街。
  庙会集市
  新中国成立前,境内有定期庙会多处,有二月三十至三月初一的旺家孙庵岳帝会,三月初五至初七的皇封桥庙东岳大帝会,三月十五至十七的新岳殿东岳会,同时举行络芦庵的关圣帝君会,以及朝北庙的天医尊神会,芒种后10天九莲庵和莲风庵的刘猛将军会,十月廿三万福庵娘娘庙会等。不定期的庙会有:逢瘟疫流行,巡迎明朗村五岳殿的五尊岳帝神像;逢久旱无雨,则巡迎龙王堂的龙王神像。每年九月十九,临山天后宫的娘娘菩萨也巡迎至泗门。庙会期间,街道两侧或庙宇周围自成街市,俗称“拦街”。宁绍地区及外省的农工百作、商贩艺匠,择地搭棚设摊兜售,有呢绒绸缎、棉布百货、绒线针织、各式鞋帽、四季衣衫、文房四宝、书画字帖、民间乐器、儿童玩具、金银饰品、铜锡铁器、陶瓷缸甏、竹木铁农具、迷信用具以及各地风味点心。春季以交易生产资料为主,秋季则以衣着年货为主。1950~1957年,供销社举办物资交流会替代庙会。20世纪80年代,集镇上及湖北等地,亦数次举办物资交流会。90年代后,商品供应充足,物资交流会不复举行。
  专业集市
  清乾隆年间,倪家路市有宋春和、李璋记、姚国兴三大牛行,各行除牛羊交易外,还安排过往牲畜的歇脚,以及牵牛客的食宿,收取适量吊桩费、草料费、客商食宿费。以宋春和牛行规模最大,旺季每日在该行过夜的牛达千头以上,牵牛客200多人(一般每人牵4头牛)。民国26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后,浙北海盐先遭沦陷,杭州湾南北海运交通中断,倪家路市牛羊市场遂废。
  咸丰年间,集镇上逐渐形成棉花市场。至民国时期,先后有万盛、宝泰祥(后又改组为和丰泰、通久、和丰四庄、祥泰等)、谦益、谦泰、复兴、永升、永泰等花庄。至1949年,花庄全部闭歇。
  土布市场形成于清同治年间,先后有宝顺、松茂、谢德盛、新义丰、泰生元、源盛、鼎盛等布行,至民国19年前后相继歇业。抗日战争爆发,洋布中断,土布市场一度复苏,小型布行遍及镇村。民国34年抗战胜利后,土布再度衰落。
  20世纪80年代,专业市场兴起,最早形成的是海南村打火机市场和兔毛市场。至2004年,全镇共有粮油交易市场、山羊交易市场、榨菜市场、姚北货运市场、家具市场等5个专业市场。
  第三节 市场建设
  民国时期,河塍路从万安桥到观曹公路总长420米的路段上,有粮食行、山货行等大小商店70余家,为当时境内最繁华商业地段。各商店门前,沿河均有廊轩,便于雨天进行商品交易。海鲜、蔬菜等集中在大墙门头街檐下买卖,棉花、土布等则在各花行、布庄内交易。
  1949~1979年,市场时开时关。1980年起,各类市场陆续兴建,市场建设历经从马路市场、棚屋市场到室内市场三个阶段。市场建设还带动为市场服务的饮食业、服务业、修理业、加工业的发展。1984年,易地迁建泗门农贸市场,建筑面积2400余平方米。1985~1989年,投入资金23万元,新建市场3个,总面积3960平方米。1989年全镇市场交易总额5075万元。1990~1993年,投入资金500万元,新建、扩建市场8个,总面积24539平方米。1993年全镇市场交易总额7085万元。1994~1997年,投入资金181万元进行市场改建,新增面积4300平方米。1997年全镇市场交易总额14580万元。1998年后,投入844万元,新建市场2个。至2004年,全镇有各类市场13个,总面积43594平方米,年成交额4亿元。
  农贸市场
  泗门菜场 20世纪50年代初,在西街口搭建5间砖瓦棚屋,作海鲜、蔬菜等交易场所。60年代末,在西街咸和房南建农贸市场,东西宽20米,南北长50米。东西两侧建有棚屋,为海鲜、家禽等交易区;中间露天空地及西街街檐下为蔬菜交易区。1984年,迁址东大街,建棚屋2400平方米,设摊位480个,规模之大居当时余姚农村集镇之首,有管理处、寄存处、小卖部、公平秤等设施,日成交额3.5万元左右。1991年,投资102万元,在棚屋市场东侧建室内市场,面积2859平方米,棚屋市场改为水果市场。1995年,投资100万元,改建棚屋市场为室内市场,面积2400平方米。东侧市场主营禽肉、水产品等,西侧市场主营蔬菜类。2004年,泗门菜场有摊位180个。
  光明综合性市场 1984年,夹塘乡隆昌村建小型棚屋市场。1992年,投入16万元,迁至谢家路村重建,有摊位120个。1996年,进行二期扩建,面积增至6000平方米。2004年,有摊位35个。
  湖北市场 1984年,在湖北乡政府北建小型棚屋市场。1990年,迁址湖北乡政府南重建。1997年,投入31万元进行扩建,面积1950平方米。2004年,有摊位50个。
  其他 万圣农贸市场,面积456平方米;东蒲村菜市场,面积1600平方米;小路下村菜市场,面积1200平方米;洪家路市场,面积600平方米;黄家道地市场,面积600平方米。
  专业市场
  粮油交易市场 1985年粮油经营放开后,粮食管理部门在镇北路河塍路口建粮油交易市场。1998年搬迁至振兴路。
  山羊交易市场 1995年,镇北路15号原西郊菜场改建为山羊交易市场,年交易山羊5万~10万头。2002年搬迁至大庙周村国道旁,市场面积2000平方米。
  榨菜市场 在国道线北光明路道口西侧,建于1993年,面积10000平方米,有52间营业房,建筑面积1440平方米,内设铁路运输代办点。后改为小型建材、配件店市。
  小商品市场 1995年,在振兴路建泗门振兴商场,设小商品摊位60余间。后又在河塍路设临时小商品店面30间。2000年12月,振兴商场扩建后,建筑面积达2298平方米,有摊位41个,河塍路临时店面撤销。
  姚北货运市场 位于西郊国道旁,2000年8月建,总面积6700平方米。
  家具市场 位于西洋桥国道线南侧,2002年建,投入资金500万元,面积2531平方米。
  兔毛市场 在海南村朗海公路上。1983年,新昌等外地供销社到海南村坐庄收购兔毛,开始形成兔毛市场,有摊位十余家,每天到市场交易有200多人。一般每天下午三时后开始收购,到傍晚六时最为繁忙,一个摊位最多时一个交易日收购兔毛近千斤。到1989年,因兔毛价格下跌,市场遂废。
  打火机市场 在海南村朗海公路上,1992年形成,面积100平方米。市场为进场交易的个体打火机经营户代开发票、代收税费。1999年,因产业结构调整,附近打火机生产商转产,市场遂废。

知识出处

泗门镇志

《泗门镇志》

出版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反映了泗门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商贸、风情、人物、天时、地理诸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泗门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