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农副食品加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泗门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49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农副食品加工
分类号: F326
页数: 8
页码: 254-26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泗门镇农副食品加工、谷物加工、植物油加工、酿造业、茶食糕点业等。
关键词: 泗门镇 谷物加工 植物油加工

内容

谷物加工
  谷物加工历来以稻谷为主,小麦、大麦次之,亦有少量杂粮。旧时沿用手推木砻、石臼舂米、石磨磨粉。民国32年(1943)初,杨福堂在大义桥创办日升米厂,始用机器轧米,时值抗日战争后期,因局势动荡,米厂开张不久便关闭。民国36年,谢荣尧在日升米厂原址开设大丰米厂。同年,杨福堂在万安桥西重开米厂,称新日升米厂。
  1950年初,大丰米厂转让给谢鹏年、谢鸿年兄弟经营,改名裕华米厂,时有28匹马力柴油机1台,直机、横机、砂砻各1台。1954年11月,天丰油坊、聚泰油坊转营碾米。1955年,新日升米厂歇业。1956年2月,裕华、聚泰、天丰3家米厂公私合营。1958年,裕华米厂下放泗门镇东河沿村生产合作社,时有职工16人,碾米、抽水设备各一套,后又增年糕、面粉加工设备若干。1960年,天丰米厂迁入三门堰南聚泰米厂,两厂合并后称慈溪县公私合营天丰粮食加工厂。1966年,天丰粮食加工厂改名泗门米厂。1968年,裕华米厂改名东方红米厂。1972年,撤销泗门米厂,职工分别划入泗门粮管所、泗门油厂。1980年,东方红米厂划归余姚县粮食局,改名泗门米厂。1982年5月,泗门米厂粮食车间划给泗门粮管所。2000年,泗门米厂转制拍卖,转为民营企业后停止稻谷加工,专营制酒。
  20世纪70年代,现境内各生产大队利用抽水机动力,相继创办粮食加工厂,农忙时抽水灌溉,农闲时碾米、磨粉及饲料加工。1981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各粮食加工厂或歇业、或转个人经营。至2004年,境内尚有碾米厂8家(其中建城区三门堰桥南1家、水稻产区7家),均系个人经营,为农户加工稻谷、饲料。
  旧时加工米粉、面粉多用1人操作的“越磨”,或2~3人操作的手推磨。民国4年,成之庄谢少庚在大墙门头西开设新兴磨坊,用畜力拉磨。民国24年,新兴磨坊转让给职工范杏生经营,时有牛8头、大石磨3具、箩舱1副、雇工5人,以加工小麦粉、米粉、绿豆粉为主,1950年歇业。民国时期,集镇上还有一家协同祥磨坊,1958年并入天丰米厂。此后,磨粉加工由米厂兼营。
  植物油加工
  清代中期,植物油加工已在境内形成“一磨、一灶、一车”的家庭手工作坊,丈夫打油,妻子烧火,代客加工。有文字记载的最早作坊为天香油坊,创办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九月,民国35年改称天丰油坊。1950年10月,谢联发在后南谢湖边路开设聚泰油坊。1954年11月,天丰、聚泰油坊均弃油改碾米。1959年初,长河下垫桥公私合营慈溪协记油厂迁建泗门西洋桥东南侧原同润酱园址,成立泗门协记油厂,有木结构旧厂房60间、2米木榨油车6台、以棉籽壳为燃料的24匹蒸汽机1台、抖动轧籽机1台,采用脚踏草包饼,人工榔头拷榨油。1960年,泗门协记油厂进行技术改良,采用机动吊锤榨油,草包饼机械操作,动力增至40匹,产量增长1倍。1964年,泗门协记油厂改名慈溪县泗门油厂;1965年,再改国营慈溪县泗门油厂。1971年,泗门油厂用95型榨油车替代吊锤木榨,新设化验室。1986年4月,泗门油厂并入余姚油厂,厂房和部分设备划归泗门粮管所。1989年,泗门粮管所投入80余万元,对油厂厂房实施改造,添置160千伏变压器1台、260千瓦电动扣装机1台、70千瓦发电机1组,形成年产6500吨油料的自动化生产线。1996年,泗门粮管所油厂实施承包经营,2000年12月转制拍卖,改为民营企业。
  2001年4月,鲍志铨、周利乔、劳均怀合资,于泗门西郊工业功能区成立民营余姚市天香油脂有限公司,建筑总面积16675平方米。公司有棉子、菜子、大豆油生产线1条,精炼设备1套、浸出设备1套,250千瓦发电机组1套,千吨蒸汽锅炉1台,千吨储油池7只,年产食用植物油1万吨。
  酿造业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同润酱园在湖口街开业,为当时姚北规模最大的酿造作坊,系合股经营,资本有正本、附本各36000元,谢成之庄占一半股份。酱园共有3个作坊:湖口街本部为酱坊,占地8亩,酱缸近千只,制作双太、面母、丁母、丁油、上油等;南谢高涨墩为酒坊兼栈房,占地5亩,酒缸数百只,制作黄酒、白酒、米醋、酱板等;后街为乳坊,生产贡方、太方、红方、棋方、醉方、醉丁、青方等腐乳。首任经理为慈城人张小程,民国5年由戚友玉继任,常年有职员20余人,职工近300人。先后在宁波、余姚、上虞等城市及附近乡镇设分号13家,备有运输船10余艘,专门运输原材料和产成品,还自备发电机以保证旺季加班需要。
  民国时期,余姚城区致和酱园在泗门三门堰南开设分号,名同和酱园。1956年,同润酱园和同和酱园均实行公私合营。1958年,两家酱园同时并入泗门供销社,成立泗门供销社酱油厂,厂址设在三门堰原同和酱园,生产的酱油除供应泗门供销社下属商业网点外,还销往附近乡镇。2000年,酱油厂改制为民营企业。
  茶食糕点业
  民国时期,集镇上南货店多自设糕点作坊,制作各类宁式茶食糕点。较为著名的有穗香斋香糕店的香糕、广和功南货店的四色片、同昌南货店的寸金糖、三益麻酥店的麻酥糖等。1956年,对规模较大的广和功南货店、和祥南货店实行公私合营。1958年11月,两家南货店同时并入泗门供销社,成立泗门供销社食品厂,厂址设在南河塍原同和酱园店铺,日常生产香糕、饼干、龙凤饼、油枣、豆酥糖等数十种糕点食品,传统节日生产应时糕点。1979年,食品厂迁址三门堰南,新开发棒冰、汽水、汽酒等产品,最高日产棒冰8万支。2000年,食品厂改制停产。
  20世纪80年代,后塘河村原东山义庄址曾建有沪艺食品厂,主要生产奶油蛋糕等高档糕点,90年代中期歇业。此后,集镇上陆续开张多家作坊式糕点店,在店铺现做现卖。
  菜类加工
  境内居民素有家腌咸菜习惯,以腌白菜、雪里蕻咸菜为主,萝卜、黄瓜、大头菜次之。雪里蕻咸菜及晒干制成的干菜为居家必备,亦是馈赠外地亲友的土产。湖田萝卜加工制成的萝卜干,曾是泗门著名特产。民国《余姚六仓志》载:“萝卜干出四门,有咸淡二种,行销甬江,散售各地,为四门土产大宗。”
  1958年,泗门供销社在陶家堡太平庵开办菜厂,以手工加工方式,生产萝卜干、酱瓜等腌制品,除供应泗门及附近集镇外,还销往宁波、上海、杭州等城市。1959~1961年,国家经济暂时困难,市场供应匮乏,副食品紧缺,泗门供销社菜厂生产的萝卜干、酱瓜、腌冬瓜等产品,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
  1962年,泗门区沿海一带开始引种榨菜,榨菜加工、销售工作由泗门供销社菜厂负责。受场地限制,菜厂仅能收购少量榨菜鲜头腌制加工,大部分榨菜鲜头由菜厂派技术人员到榨菜产区,以生产队为单位指导农户加工腌制。经过剥筋、腌压、上榨脱水、再腌压、修整、拌料、装坛的工序,加工成坛装榨菜后,再由供销社统一销往全国各地。最初每50千克鲜头榨菜可加工成品榨菜17.5千克左右,其基本工艺、调料配方均仿效四川涪陵榨菜,产品风味亦与涪陵榨菜相似。在计划经济时期,农户自留地及杂地榨菜种植不受面积限制,大田计划面积则实行榨菜与春粮间作,年产量稳定在5000吨左右。
  20世纪70年代起,泗门榨菜加工工艺趋于成熟,榨菜产区各生产大队、生产队已有一批精于加工的技术人员,逐渐形成农村榨菜加工、销售队伍,供销社菜厂遂由技术辅导转向监督检查。1979年,湖北熔断器厂厂长倪凯旋从外地引入榨菜精加工项目,同时申报创办老好吃菜厂,在熔断器厂内辟厂房研制小包装榨菜,采用手工切丝、拌制、包装工艺,当年市场试销成功。
  1981年后,榨菜产区各乡、村开始兴办菜厂,至1984年,现境内共有乡、村办菜厂17家,主要从事坛装榨菜加工销售。1985年,湖北老好吃菜厂“美福”牌精制小包装榨菜获农牧渔业部部优产品称号。在此期间,其他乡、村办菜厂亦先后研制精制小包装榨菜。1987年后,精制小包装榨菜逐步取代坛装块形榨菜,形成丝、片、丁形小包装榨菜系列,榨菜年加工能力达15000吨。1992年,叶大昌酱菜厂等企业研制雪里蕻菜、萝卜、莴笋、泡菜、大头菜等各式小包装产品,颇受市场欢迎。
  1990年,余姚市第二菜厂投入700余万元资金,兴建500吨冷库,创办余姚市蔬菜速冻厂,为余姚市首家蔬菜冷冻厂。该厂专业生产速冻蔬菜,1991年投产。1992年,余姚市蔬菜速冻厂与宁波绿野公司联营。1994年,鸿基食品有限公司建成投产,境内继腌制菜类加工产业后,又形成鲜菜速冻、鲜菜脱水产业。1996年,余姚市蔬菜速冻厂由卡依之食品公司出资收购,独资经营,2004年归入海通食品集团旗下,成为一家专业从事蔬菜速冻、脱水加工的龙头企业。
  2004年,全镇共有菜类加工企业184家,资产合计4.5769亿元,从业员工2358人。其中,年产值500万元以上7家,从业员工1562人。全年总产值达13.7593亿元(占全镇工业总值的8%),创利0.785亿元(占全镇工业利润总额的8.6%),出口交货值0.5606亿元。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肉类加工 民间习惯把专门屠宰猪、羊、牛的场所,称猪锅、羊淘和牛淘。猪锅以鲜肉出售为主,民国时期,集镇上有4家长年从事杀猪售肉的作坊,现宰现售。羊淘、牛淘以加工、销售熟肉为主,亦是现宰现售。据民国《余姚六仓志》载:“熟羊肉出第四门市者最有名,肉松而气不膻。”1956年后,肉类加工由县商业局主管,在泗门设食品站,由供销部门统购猪、羊、牛,食品站屠宰加工,按计划定量供应城镇居民。农村农户逢年过节屠宰猪、牛,一般由生产队统一分配。1978年后,农副产品市场逐步开放,个体屠宰业逐步发展。1999年7月,生猪实行定点屠宰,镇政府在后海舍北排江东侧建屠宰场,结束了家庭作坊屠宰生猪的历史。至2004年,全镇有牛、羊屠宰加工销售户19户,均为家庭作坊式加工,在市场设摊自销。
  禽蛋类加工 20世纪80年代前,禽蛋加工沿用传统工艺,制皮蛋(俗称拷皮蛋)的师傅走村串乡,上门为客户加工皮蛋、咸蛋。1978年,东蒲公社张家大队创办张家禽蛋菜类加工厂,以皮蛋、咸蛋加工为主。1983年后,东蒲乡境内先后创办铜钱桥、金銮两家私营食品加工厂,批量生产以皮蛋、咸蛋为主的食品。1986年起,采用无铅加工工艺,生产无铅皮蛋。1992年后,铜钱桥食品菜业有限公司逐步转向菜类、果汁饮料生产,金銮禽蛋食品有限公司仍以禽蛋加工为主,专业生产禽蛋、禽肉制品。2004年,全镇有禽蛋食品加工企业1家(即金銮禽蛋食品有限公司),从业员工236人,年产值5853.2万元。企业配备自动洗蛋机、分级机组、真空包装机台、高温杀菌锅台等设备,产品行销国内各省、市、自治区,出口美国、西欧、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主要企业简介
  宁波铜钱桥食品菜业有限公司 前身是创办于1978年的东蒲公社张家禽蛋菜类加工厂,1983年转为民营企业。初创时以禽蛋加工为主,后增菜类及果汁加工。经20余年发展,现拥有小包装榨菜生产线、果汁饮料自动流水线、高温杀菌流水线等30余条,形成榨菜丝、榨菜心、榨菜丁、海带丝、香辣萝卜、酸辣豇豆、雪里蕻菜、干菜、泡菜等20余个菜类系列,产品销售国内20余个省、市、自治区,新开发的20余个番茄制品出口欧洲、澳洲、南非、中东、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企业先后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和ISO9001国家质量体系认证、HACCP食品安全体系认证、QS认证,被评为国家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浙江省骨干农业龙头企业。“铜钱桥”商标获浙江省著名商标和浙江省名牌产品称号,其34类产品在国内外注册,获64项国家专利。
  2003年,企业投资2500万元,在杭甬高速公路牟山工业园区新建标准化厂房6500平方米,成立500T/D生产规模的现代化番茄制品分公司。至2004年,企业总占地面积9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0平方米,固定资产1.5亿元,拥有3000余亩的国家级绿色蔬菜自营农场,全年实现产值1.3583亿元,创利536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31.3万元/人。公司地址在东蒲村铜钱桥,现任董事长陈亦贺。
  海通食品集团余姚有限公司 前身是创建于1990年的余姚市蔬菜冷冻厂。1992年与宁波绿野公司联营,1996年由卡依之食品有限公司收购并独资经营,1999年成立余姚卡依之食品公司。公司与浙江大学、宁波大学等大专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在省内同行业中率先通过ISO2000认证,并先后获ISO9000绿色产品、犹太认证、BRC、IPM、AIB等国内外一系列资质认证。厂区占地8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0平方米,万吨级低温冷温冷库为省内同行业中最大冷库之一。公司生产的速冻蔬菜、脱水蔬菜、浓缩果汁、冷冻调理、腌渍菜类等7大类200多个品种“卡依之”系列食品,年生产能力15000吨,产品80%以上出口日本、澳大利亚及欧美国家,销售额突破1亿元。公司通过自营农场、加盟农场、订单农场、合作农场等4种模式建立稳定的农产品原料供应基地。常年有职工331人(其中技术人员70人),2004年实现产值1.37亿元,创利930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41.3万元/人。
  2004年12月,成立海通食品集团余姚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52万美元。公司属海通集团公司子公司,母公司是国家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003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公司地址在镇工业功能区329国道北侧,总公司现任董事长陈龙海,海通食品集团余姚有限公司总经理罗振江。
  余姚市鸿基食品有限公司 创建于1994年,注册资本50万元。公司总部厂区占地6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4800余平方米,在上海、江苏、宁波设有3个子公司。总资产4000万元,其中公司本部1500万元,拥有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8500余亩。主要设备有2吨流态化速冻机、自动流水线、高压锅炉、金属探测仪、3000吨冷库。企业先后通过HACCP国际食品安全认证、ISO9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主要生产加工甜玉米、蚕豆、竹笋等30余种速冻蔬菜,年加工能力8000吨,产品行销国内各大城市,并出口美国、日本、澳洲等地。“绿缘”牌速冻蔬菜获中国蔬菜十佳名优品牌、中国消费市场食品安全放心品牌、宁波市绿色无公害食品等称号。2004年,有职工200人,实现产值4032万元,销售3888万元,创利191万元,职工全员劳动生产率20.1万元/人。公司总部设在楝树下村,现任董事长应鸿基。
  余姚市富贵菜业有限公司 前身是创建于1980年的余姚市酱菜厂。2000年成立余姚市富贵菜业有限公司,专业从事榨菜、萝卜、脆瓜、雪里蕻菜等酱渍类蔬菜加工,注册资本200万元。厂区占地50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0余平方米,职工515人。公司拥有20余条生产加工流水线,一条高温杀菌消毒线,年加工能力50000吨鲜菜。产品先后通过HACCP国际食品安全认证、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QS认证,“富贵”牌商标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产品行销国内各大城市,并依托台湾统一集团出口外销,曾获国际商工贸博览会金奖、中国农业博览会名牌称号。2004年,实现产值1.2671亿元,销售1.2492亿元,创利707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24.6万元/人。公司地址在谢家路村光明北路东侧,现任董事长宣志良。
  宁波金銮禽蛋食品有限公司 前身是创建于1984年的余姚市禽蛋加工厂,专业从事禽蛋、禽肉食品加工。1986年起,采用无铅工艺加工含锌无铅皮蛋,产品行销国内各大城市,并出口美国、俄罗斯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1990年后,逐步形成皮蛋、咸蛋、鹌鹑蛋、禽肉制品等四大产品系列。1998年,注册为民营责任有限公司,拥有20万只蛋鸭无公害养殖基地和年产500吨鹌鹑蛋养殖场,厂区占地20000平方米,员工226人。配备自动洗蛋机、分级机2组,高效不锈钢真空包装机18台,高温杀菌锅炉2台。2002年后,相继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HACCP国际食品安全体系认证、QS生产许可认证。“金銮”牌商标被评为宁波市知名商标,产品被评为浙江省优质农副产品、农博会名牌产品,纳入国家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行列,企业获中国星火计划国际金奖、国家农科委农业攻关技术优秀奖。2004年,实现产值5853.2万元,销售收入5603.1万元,其中出口550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25.9万元/人。公司地址在镇南村振华路2号,现任董事长谢利华。
  余姚市天香油脂有限公司 创建于2001年4月,主要从事植物油加工、棉籽加工,产品有半精炼食用植物油、皮棉和短绒,产品主销浙江省内。公司注册资本300万元,厂区占地15000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有固定员工60人。主要设备有日加工110吨油料能力的榨油机、平转浸器和年产5000吨棉籽加工设备各一套。2004年,获国家QS产品认证,“润浪”牌商标被评为浙江省质量信得过商标,企业被命名为宁波市农业龙头企业。全年实现产值5670万元,销售5110万元,创利税257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94.5万元/人。公司地址在镇工业功能区329国道南侧。

知识出处

泗门镇志

《泗门镇志》

出版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反映了泗门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商贸、风情、人物、天时、地理诸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泗门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