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图书馆
余姚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余姚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章 管理体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泗门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492
颗粒名称:
第二章 管理体制
分类号:
F427.55
页数:
5
页码:
245-24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泗门镇二轻工业、乡镇工业、 部门工业概况等。
关键词:
泗门镇
二轻工业
乡镇工业
内容
0世纪50年代初,区、乡镇未设工业、手工业管理机构,私营粮、油、棉、食品加工作坊归入县工业统计,私营铁器五金、竹木建筑、衣鞋、渔业、盐业等归入县手工业统计。1956年,完成对私营工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公私合营或地方国营方式经营的棉花加工厂、米厂、油厂、食品厂等企业分别归属县主管局管理。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时,工业、手工业划属人民公社,由县工业交通局(1960年改称县工业交通部)统一管理。
1961年6月,泗门区手工业办事处成立,在县工业交通部指导下,管理辖区内手工业社(组),兼管公社化后陆续兴办的社队工业企业。粮、棉、油、食品加工企业除裕华米厂下放泗门人民公社外,仍分别归属县主管局管理。1976年7月,区、镇(公社)分别建立社队工业办公室,负责对下属工业、手工业进行管理。1983年,区、镇(公社)社队工业办公室改称区、镇(乡)工业办公室。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成立泗门镇工业办公室。2000年,镇、村办企业经营机制改革基本结束。至2004年,由企业经营者独资或合资经营的民营企业全部归属镇工贸办公室管理。
第一节 二轻工业
1956年,全镇完成对私营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7年,全镇有手工业高级合作社9个、手工业合作组3个,职工372人,全年手工业总产值29.7万元。1958年10月取消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体制,手工业社(组)合并改建为营造厂、机械厂,下放泗门人民公社,转为社办企业。
1961年6月,恢复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组),并由新成立的泗门区手工业办事处管理。“文化大革命”期间,因大中城市国营企业生产停滞,市场供应匮乏,泗门手工业社先后转产机械、五金、塑料等行业。20世纪70年代初,全镇手工业社(组)合并改建为3家工厂,为县属集体所有制企业。其中以建筑社、竹业社为基础,创办泗门竹建电器塑料社(后改名泗门蓄电池厂、余姚第四塑料厂、余姚塑料四厂);以铁业社、五金社为基础,创办泗门农机具五金厂(后改名余姚五金工具厂);以造船社、衣鞋社、木业社、圆木社为基础,创办塑料加工厂(后改名余姚市塑料十一厂)。
1978年后,3家企业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调整产品结构,使生产稳步发展。1984年,开始进行经营机制改革。是年,余姚五金工具厂与上海金属品厂联营,更名余姚金属品厂,专业生产大白扣,联营第一年即实现产值93.33万元,创利12.11万元。余姚塑料四厂则撤销余姚建筑公司第七工程队,从以工程建筑、水泥预制件、蓄电池、塑料配件加工为主改为专营塑料制品及模具加工,企业规模扩大。
1990年,余姚金属品厂形成年产大白扣1亿副以上、铜别针30万大罗的生产能力。同年,与台商合资兴办皮件制品厂。1992年,余姚塑料十一厂并入余姚塑料四厂。1993年,经国家统计局评审,余姚塑料四厂跨入全国100家最大塑料企业行列。
1994年,余姚塑料四厂进行企业改组,更名宁波信高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6月,余姚金属品厂大白扣等三个产品项目连设备及西部厂房转让给德国普利民公司。2000年7月,宁波信高股份有限公司和余姚金属品厂2家企业经营主体均转制为民营企业,划属泗门镇工贸办公室管理。
第二节 乡镇工业
泗门乡镇工业起步于1958年,时称公社工业。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公社、生产大队办粮棉饲料加工场、小砖瓦烧制、草编、绳索加工场、木材加工场等集体副业单位;二是合并下放的手工业社(组)转为公社所属工厂;三是公社、生产大队集资兴办的土高炉、土化肥、土农药、麻纺、建材、农机修配等企业。是年,现境内共有公社工业13家。1961年,改称社队办工业,手工业社归属县工业交通局管理,现境内社队办企业仅剩2家。1962年,泗门综合厂扩建胶木表盖、胶丸、链条、石棉、五金矿配等车间,其中链条、石棉以家庭加工为主。1963年,夹塘公社创办综合厂,生产电器、仪表配件。至1965年,现境内有社队办企业8家。
“文化大革命”期间,因城市国营企业正常生产秩序受到干扰,市场商品供应匮乏,公社、生产大队纷纷兴办塑料、胶木、五金、农机、电器仪表、麻纺等企业。泗门镇于此时先后创办光学仪器厂、矿配厂、玻璃厂。1976年7月,泗门区及所辖镇(公社)分别建立社队工业办公室。同年12月,泗门综合厂析分为泗门镇农机综合厂和泗门镇石棉厂两家企业。1977年,泗门镇农机综合厂下属车间再单独分设,分别成立新光厂、电镀厂、农机厂。是年,现境内共有公社办企业28家、大队办企业78家。1978年,泗门镇石棉厂析分为泗门镇东海五金厂和泗门镇石棉厂两家企业。
1978年后,湖北公社先后创办电线厂、接插件厂、熔断器厂、微型电器厂等12家企业,形成电讯电器、电子器材产业。菜类加工亦于此时由农户分散加工转向企业规模化加工,以夹塘、万圣公社为主,先后兴办菜类加工企业19家。
1983年,实行政社分设,社队办工业改称乡镇工业。是年,泗门镇有乡镇企业24家,职工881人,年产值540.08万元,创利130.83万元。时现境内共有乡镇企业186家,职工6512人,总产值4071.61万元,创利536.14万元。1984年,中央对乡镇工业实行“积极扶持、合理规划、正确引导、加强管理”方针,乡镇企业开始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开展多种形式的横向联营,促进乡镇工业的发展。1987年,现境内电讯电器、塑料制品、五金机械、纺织服装、菜类加工等行业已粗具规模,塘后乡塑料制品、五金冲件、灯具电器业发展迅速,成为泗门区第一个年产值超千万元的乡镇。
1989年,余姚市电线厂在企业内部发行股票,试行股份合作制。1993年5月至2000年4月,79家镇办企业先后完成经营机制转换工作,村办企业转制工作亦同时进行。镇、村办集体企业转制民营企业后,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增大,企业发展速度加快。至2004年底,全镇有注册企业1615家,其中集体企业1家、联营企业6家、股份合作企业16家、有限责任公司8家、民营独资及合伙企业209家、民营股份有限责任公司1家、民营有限责任公司210家、中外合资和独资企业57家、个体企业户1107家。
1999年后,镇政府加快工业功能区建设,吸引外商到泗门投资。至2004年,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63家外资企业签约,投资总额19375.53万美元,其中外商独资企业44家、中外合资企业19家。2004年底,第一期工业功能区291公顷开发建设基本完成,第二期293.4公顷经批准立项全面启动,共有入园企业178家,其中建成投产139家,全年实现产值26.2575亿元,销售收入24.1569亿元,创利税1.5850亿元,分别占全镇相关指标量的20%、20.3%、23.15%。
第三节 部门工业
境内市(县)属部门工业,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是时,粮食加工业归县粮食部门管理,食品、酿造业归县商业供销部门管理。1956年,私营工商业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公私合营、地方国营企业分别归属县对口部门领导管理,成为部门工业。1958年,部门工业下放人民公社,成为公社工业。1961年6月,恢复原体制。1992年,全镇有部门企业17家。1993年起,对部门工业企业进行经营机制转换,经拍卖撤并后,或转制民营企业,或关闭停业。至2000年,境内已无部门工业。
粮食局属工业
1956年,私营裕华、天丰、聚泰等3家米厂实行公私合营后,归属县粮食局管理。1958年,裕华米厂下放泗门人民公社第十三管理区(即泗门镇)。1959年,公私合营慈溪协记油厂从长河下垫桥迁建泗门,成立泗门协记油厂。1960年,天丰米厂与聚泰米厂合并,称县天丰粮食加工厂。1966年,天丰粮食加工厂改称泗门米厂,泗门协记油厂改称国营慈溪县泗门油厂。1968年,裕华米厂改称东方红米厂。1972年,撤销泗门米厂,职工分别安置到泗门粮食管理所和泗门油厂。1980年,东方红米厂归余姚县粮食局管理,改名泗门米厂。1986年4月,泗门油厂并入余姚油厂,厂房和部分设备划归泗门粮管所。1989年,泗门粮管所投入80余万元,对原泗门油厂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年生产能力达6500吨。2000年,对原泗门油厂设备进行拍卖,泗门米厂转由私人经营后改办为酒厂。
教育局属工业
1958年,教育系统开展勤工俭学。泗门区中心小学与泗门镇综合厂等企业挂钩,代为加工麻袋原料、小五金件,1960年停办。1971年,国家对校办工厂实行优惠政策,先后有泗门小学、泗门中学、东蒲初级中学、红卫学校、水阁周学校等创办校办企业。1980年后,除泗门区中心小学、塘后中学校办厂由学校投资并提供厂房外,其余校办企业均为社队企业(后改称乡镇企业)挂校办厂牌子,实属社队企业。1993年后,乡镇企业进行经营机制转换,由乡镇企业挂牌的校办企业全部摘牌,转为民营企业。1999年,国家逐步取消对校办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校办企业或转型为民营企业,或关闭停业。至2004年,境内已无校办工业。
供销合作社属工业
1956年6月,以国家投资为主,接纳4家私营棉花加工厂资本,建立县第八棉花加工厂,隶属县农产品采购部门。1957年1月,县第八棉花加工厂划属县供销社管理。1958年10月,泗门供销社在太平庵创办菜厂。同年,公私合营泗门酿造厂、南货店、糕点作坊并入供销社,组建泗门供销社酒酱厂、食品厂。是时,现境内有供销合作社所属企业4家,共有职工123人,固定资产原值128万元,其中棉花加工厂为县供销社直属企业,其余3家为泗门区供销社所属企业。
1966~1980年,棉花加工厂一度划属县商业局,1981年复归县供销合作社。1979年,食品厂迁址三门堰南,与酒酱厂合并,仍名泗门供销社食品厂。是年,棉花加工厂部分设备、人员、收花站划属临山棉花加工厂。1980年5月,撤销曹娥棉花加工分厂,其设备和人员分别划归泗门、临山两家棉花加工厂。2000年,棉花加工厂、泗门食品厂均改制后停产。
其他局属工业
1955年后,县民政局、交通局、广播站在泗门各创办企业1家。其中,民政局所属余姚荣属纺织厂、交通局所属第二交通器材厂为市属大集体企业,泗门广播器材厂为区广播站所属小集体企业。20世纪90年代初,第二交通器材厂因经营不善停办。2000年,泗门广播器材厂停业,余姚荣属纺织厂转制为民营企业。
知识出处
《泗门镇志》
出版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反映了泗门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商贸、风情、人物、天时、地理诸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泗门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