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林业 特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泗门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462
颗粒名称: 第六章 林业 特产
分类号: F326.2;F307.5
页数: 8
页码: 195-20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泗门镇绿化造林、管理养护、水果种植、其他林业特产等发展概况。
关键词: 泗门镇 林业 特产

内容

第一节 绿化造林
  泗门属平原乡镇,唯东蒲村沙堰头有二百余亩丘陵山地,且多石少土,只生长零星的马尾松等杂树。林业主要是平原绿化和沿海防护林。
  采种育苗 民国时期,镇境内无专门苗木培育基地,民间多自采苦楝树、棕榈树等野生树种,培育后供自家零星栽种。1965年后,陆续引进水杉、白榆、泡桐、意大利杨树等速生树种,由群众利用自留地和房前屋后等杂地扦插育苗。20世纪80年代,夹塘乡海塘指挥部建有一个近十亩面积的苗圃基地,以刺槐和白榆两个树种为主,用以建沿海防护林。90年代后,为推进园林绿化,又引进香樟、杜英、广玉兰等乔灌木和地被植物,催生不少苗木专业户。至2004年,规模较大的苗圃有镇农业办公室建在北排江边的绿化苗圃基地,东蒲村村民张吉昌发起成立的余姚市舜江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苗圃基地。
  植树造林 境内土壤偏盐碱,古木大树甚少。大古塘南北两侧村落,素有在房前屋后栽种果树、棕榈等经济树种的习惯。利济塘(四塘)北因成陆较晚,树木相对更少。1951年后,政府组织机关、团体、学校在植树季节义务植树,也有群众自发种植。1958年秋在“大炼钢铁、大办食堂”中,树木遭乱砍滥伐。20世纪60年代,泗门区号召开展绿化造林运动,各生产大队均建有绿化林带,群众在屋旁、河旁、路旁、渠旁植树,树种以水杉、白榆、泡桐、意大利杨树等速生用材树种为主。至1977年前后,这些树木成材,被用作建筑材料、家具原料等而砍伐。1981年,经过勘测规划,在解放塘(五塘)后沿杭州湾营建农田防护林。在夹塘乡八塘南坡栽种刺槐3行、白榆1行,共5908株,林带长2.2千米。后年年扩种,至1984年完成第一期工程,共植树20294株,林带长27.84千米,成活率77.5%;第二期工程于1987年完成,共植树3.25万株,林带长33.37千米,成活率74%。1985年后,抓建成区绿化,并开展庭院绿化,在住宅前后栽种桃、梨、葡萄等果木,兼收林果之利。至2004年,全镇拥有林地840.53公顷,森林覆盖率12.94%。建成绿化带895条,长度867千米,面积221.6公顷,栽种各类树木128.7万株。境内绿化树种达200余种,活立木总蓄积量1.5万~2.0万立方米。建成区绿地面积60.88公顷,绿化覆盖率达32.6%。1992~2004年,泗门镇先后获“宁波市高标准平原绿化示范镇”、“浙江省绿化先进镇”、“浙江省平原绿化达标乡镇”、“浙江省绿色小城镇”、“绿化浙江先进集体”、“全国造林绿化百佳镇”、“宁波市造林绿化先进集体”、“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等称号,小路下村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
  古树名木 2004年,全镇百年以上树龄的古树仅存三棵。
  后塘河银杏树。位于后塘河社区兰草堂内。清乾隆年间所植,树龄约250年,树高40余米,胸径1.5米。树干已中空,而每年春夏仍枝叶繁茂,到秋天硕果累累。因民间俗称银杏树为“白果树”,兰草堂附近一带也就被称为“白果树下”。清代中后期,时海岸线尚在利济塘(四塘)北不远处,这棵银杏树曾被作为杭州湾上行驶船只的航标。
  后河塍银杏树。位于河塍路游搓桥西北的东直河边,为清末时国学生谢楹源所植。树龄约百年,胸径0.6米,树冠因主干曾遭雷击而呈伞状。
  水阁周紫薇树。位于水阁周村一清代民居前。树龄约200年,树干已基本蛀空,仅靠筋皮支撑。每年6~10月花开满树,清香扑鼻。
  2004年,因各种原因,树已不存,但在民间仍有较大影响的古树名木有:
  第十堡香樟树。相传为明代第十堡诸氏先祖所植,树龄约400年,胸径1.5米。20世纪90年代末枯死,2004年树干犹立于东直河西岸。
  湖北苦楝树。清道光年间,有一叫戚志敖的老人在捞潮头草时发现一个骷髅,就捞起来埋在岸边(现大丁路同兴桥以西约60米处,与湖北村交界的四塘北侧),数年后,坟头长出一棵苦楝树。至20世纪50年代,树高达10余米,树干需三个成年人才能合抱,过往行人都会在树下驻足观望,村落也因此被称为“楝树下”。当地百姓称此树为“坟头太太”,逢年过节都要到此祭祀苦楝树,以祈求一方平安。1958年“大跃进”时被砍伐。
  第二节 管理养护
  树种引进 境内土壤pH值自南向北从7.0至7.8逐步递增,成陆越晚盐碱度越高。绿化造林时,在不同地段选择不同的适生树种种植。20世纪60年代后,主要引进水杉、白榆等速生、优质、丰产树种。90年代后以引进香樟、杜英等观赏植物为主,主导树种由乔木为主向多树种、乔灌花草相结合的立体绿化方向转变。为适应土壤、气候等特点,在向外引进树种时,实行“先驯化,后引进”的方法。
  病虫防治 境内树木病虫害,主要有樟巢螟、天牛和其他各类食叶害虫等。20世纪80年代前,大多采取自然消长的办法,很少进行人工防治。90年代起,针对树木病虫害发生规律进行防治。首先是引进优良树种,选择一些抗病虫害能力强的树种,增强树种优势,发挥树木的综合生态效应。其次是在发生病虫害时,为保护生态环境,采取以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在病虫危害较轻时,以使用无污染的生物制剂为主。镇政府出资在总长66千米的主要林带,安装频振式高压杀虫汞灯1000盏,夏季时每天能诱杀害虫成虫近100千克。当病虫害严重发生时,则使用少量剧毒农药。
  林业管理 1981年前,县林特局聘请夹塘乡农民应水原任泗门区林特协理员。1982年,由泗门区农技站主管辖区内林业工作,并配备1名林业专业技术人员负责业务指导。1984年,县林特局在泗门区所辖8个乡镇各聘请1名林管员,至1987年全部辞退。1988年,聘请7名林业干部,列入全民大集体事业编制。1989年,成立泗门区林特站,编制3人,1名副站长主持全面工作,兼管蚕桑,另2人各分管林业和水果。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后,全镇有林业干部7人。至2004年,全镇有林业干部5人。
  绿化管护 2001年前,绿化管护以聘请临时护林员为主,并动员中小学生认养管护。2002年,投入20余万元组建专业护绿队,有护林员9名。2003年,又投入30余万元,护绿队人员增至20余人。2002~2003年,护绿队出资5万元,购置机动车辆、除虫机械、草坪机械、修剪机械、割灌机、电锯、高级修枝剪及其他护绿设备。对全镇绿化资金和管护经费,镇政府分三块进行落实:一是建成区,绿化资金和管护经费由镇财政全额承担;二是农田整理区和农业园区,绿化资金由镇财政负担,管护经费由所属村承担60%,镇政府补助村40%,绿化物的权属归村所有;三是村级绿化,绿化资金和管护经费由村全额承担,镇政府对绿化工作成绩突出的村在年终予以适当奖励。
  2003年,成立镇绿化领导小组,制订《泗门镇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绿化树木管理的若干意见》,把全镇绿化分为建成区、农田整理区、农业园区、行政村等4类管护区域,对绿化管护采取招标承包的办法。先由绿化物权属所有单位(镇政府或行政村)与中标人签订《绿化树木管护合同》,内容包括林地保护、清除杂草、防病治虫、施肥、林木护理等十余条。再按照《镇绿化树木管护标准》,分10个项目对中标人进行半年和年终两次考核,视考核结果给予奖励或处罚。
  第三节 水果种植
  境内群众素有在房前屋后栽种果树的习惯,主要有桃、梨、柑橘、枣、葡萄等品种,多供自家食用。民国时期,出现专门栽种水果的私营果园。据民国《余姚县政府县政汇编》记载:民国18年(1929),四门乡大古塘北有永益农场、集益农场,大古塘南有谢氏果园、娱园。以塘后岸谢养吾创办的永益农场面积最大,规模居县内数十所果园之首。1949年后,私营果园衰落。
  1958年,泗北马家创办泗门区果木场,面积200余亩。后泗门区各公社、生产大队亦相继创办集体果园。20世纪60~70年代,泗门镇三大队第一生产队在杨家道地创办桃园,每年清明,附近幼儿园、中小学生常由教师带领去春游踏青。1979年后,农村建立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集体果园承包给个人经营。1982年,政府拨专款扶助果树生产,水果业迅速发展。至2002年,全镇果园面积达8000亩,产量1.6万吨,创历史最高纪录。后随工业园区开发,2004年果园面积降至6000亩,产量约1万吨。
  桃子 泗北村水蜜桃远近闻名。民国18年,永益农场出产的水蜜桃,产量达5万斤以上。1958年创办的泗门区果木场,也以种植水蜜桃为主。1980年后引种黄桃,主要为加工罐头用。2004年,种植的桃子有一点红、夏白桃、早红桃、水蜜桃等十余个品种。
  梨 有青梨、沙梨、酥梨3大品种。1990年后,以引进黄花梨为主,还有翠冠、翠绿、杭青、新世纪等十多个早熟梨品种。2004年,全镇植梨2000多亩,主要集中在海南、镇北、泗北3个村。
  柑橘 明嘉靖年间,镇上三留园(又名日涉园,园主谢丕)产一种小而甜的橘,剖之香雾噀人,时称谢橘,现已绝。2004年,所产柑橘以黄岩蜜橘和早熟柑橘为主。
  葡萄 20世纪60~70年代,镇上居民在庭院零星栽种葡萄。1979年后,沿海湖北、万圣等棉区集体引种金皇后、红香蕉、白香蕉等品种。2001年,在小路下村建百亩葡萄良种基地,引进无核白鸡心、维多利亚、高墨、黑蜜、粉红亚都、意大利秋红、红富士、藤稔等十余个欧亚新品系,并建立种子种苗基地,采用双十字棚架和篱笆式棚架等栽培措施,以及微喷微灌、套果袋等栽培新技术,提高果品科技含量,所产“小路下”牌葡萄名闻四乡。
  第四节 其他林业特产
  蚕桑 据民国《余姚六仓志》记载:“桑产塘(大古塘)北蚕地,有低桑、高桑二种。低桑叶小而瘠,属本产。高桑俗称海北桑,叶大而肥,栽植园宅
  及河堤。自蚕利兴,腴地间亦间种桑。”抗日战争爆发后,养蚕业衰落。1983年,泗门区在夹塘乡试点发展种桑养蚕业。至1987年,现境内的湖北乡、万圣乡及现属小曹娥镇的镇海乡、朗海乡等,共有桑地面积1435亩,其中夹塘乡有800亩。1992年后,因丝绸出口受阻,桑树渐被砍伐。至2004年,境内已无蚕桑。
  竹笋 境内竹子以小杂竹为主。相传明嘉靖年间,戚继光驻守临山卫时,命令附近农民栽竹,用长竹竿做刀把抗击倭寇。旧时大古塘南北两侧村落,几乎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均有竹园。品种以俗称家园竹的淡竹、刚竹和孵鸡竹为主。利济塘(四塘)后少有竹园。1987年后,在七塘、八塘等海塘坡地上引种象牙竹、白孵鸡竹等小杂竹新品种,面积达数百亩。2004年,全镇年产竹笋40~60吨。

知识出处

泗门镇志

《泗门镇志》

出版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反映了泗门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商贸、风情、人物、天时、地理诸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泗门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