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图书馆
余姚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余姚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盐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泗门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45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盐业
分类号:
TS341
页数:
2
页码:
190-19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泗门镇制盐、盐业的发展概况。
关键词:
泗门镇
制盐
盐业
内容
境内制盐始于何时无考。宋以前,泗门盐田属余姚场。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改余姚场为石堰买纳场。明景泰年间(1450~1456),石堰买纳场分埋上、埋下、柏上、柏下、梁上、梁下6仓。境内盐田属梁下仓。明永乐元年(1403)前,盐田在大古塘北。永乐元年后,在大古塘北筑新塘(二塘),盐田移至新塘北。清雍正十三年(1735)筑利济塘(四塘),盐田移至利济塘北。时石堰买纳场置埋上、埋下、梁上、梁下东、梁下西共5团,煎灶28座。镇境内盐田属梁下东团,有西上半灶、西下半灶、方东五分灶、方路一分灶、方路二分灶、方西一分灶、方西五分灶、陶家灶、谢家灶、蔡魏灶、泗门灶等。清咸丰二年(1852)后,制盐改煎熬为板晒,盐区内地名亦由“××灶”改称“××潭”。石堰买纳场共有27潭,现镇境内有方家路潭、谢家路潭、倪家路潭等。民国初年,因海水淡化,境内盐田改为垦区,大面积制盐停止。
据清《两浙盐法志》载:“有明洪武年间编充灶丁,每丁拨与草荡一段,令其自行砍伐煎烧,不相侵袭。每年每丁须纳盐三千二百斤,值银七八两。”又据《费氏潜录本》载:“灶丁以年至十六岁成丁,逾六十岁退丁。退丁者开除,成丁者签补。”境内灶丁多是来自绍兴、上虞等地的贫民,灶丁虽免除其杂役,《两浙盐法志》仍称“灶户煎盐最苦”。煎盐分篾盘煎熬和铁盘煎熬两种。清咸丰二年,改煎盐为板晒,初为泥板,咸丰末年(1861)岱山盐板夹潮水冲来,余姚盐区遂依式改用木板。对煎盐和晒盐之法,民国《余姚六仓志》第八卷《盐法》有载。民国时,境内大面积制盐停止,沿海农民用盐仍自家晒制。
20世纪50~60年代,每逢夏季小潮汛,农民刮海涂上发白的盐土挑至家中,用箩筐装上沙泥土,搭成四周高、中间低的碗状,中间放盐土,泼上海水,下面接上大桶过滤,然后把这种卤水装在各类盆中在太阳底下蒸发,最后结晶成盐。70年代初,八塘围筑后,由生产队专门组织劳力,在塘外刮盐土,用泥碗蒸漏,采用煤渣铺成的沙子板晒盐,由生产队统一按人口分配。1975年九塘围筑后,境内不再制盐。
知识出处
《泗门镇志》
出版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反映了泗门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商贸、风情、人物、天时、地理诸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泗门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