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图书馆
余姚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余姚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章 渔业 盐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泗门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454
颗粒名称:
第四章 渔业 盐业
分类号:
F326.4;TS341
页数:
4
页码:
188-19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泗门镇淡水养殖与捕捞、海涂养殖与捕捞、渔业组织与管理、盐业等发展概况。
关键词:
泗门镇
渔业
盐业
内容
第一节 养殖 捕捞
淡水养殖与捕捞
境内河道纵横,湖泊池塘星罗棋布,淡水渔业资源丰富。民间素有在池塘放养鱼虾的习惯。20世纪50年代始,泗门区组织渔业队,利用江河、滩沼等拦箔养鱼。1984年后,利用低洼地、围垦海涂等开辟精养鱼塘,养殖面积逐年扩大。2004年,养殖面积4250亩,其中外荡2484亩,精养塘1766亩,总产2945吨。养殖的鱼类品种有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鳊鱼、红鳇鱼、鳜鱼、花鲳鱼、鲶鱼、罗非鱼、鳗鱼、泥鳅等,甲壳类有青虾、南美白对虾、河蟹和甲鱼等。
民国时期,内河渔民以船为家,几代人共栖一只小渔船,终年漂泊打鱼。捕捞渔具主要有五大类:迁网类(大水迁、小水迁),刺网类(三层刺网、单层刺网),掩网类(打网、鹰爪网),定置网类(涨网、跃进兜、簖网),钓具类(拉钓、弹钓、鳗钓)。此外,还有拖束、鳗头龙等小型网具,以及用鸬鹚捕鱼等。1958年,11户内河专业渔民及其拥有的11艘2.5吨渔船,全部加入卫星人民公社(即泗门区)渔业队。1959年,鸬鹚捕鱼因破坏鱼类资源被淘汰。20世纪60~70年代,部分渔民转行,专业渔民减少。2004年,镇境内已无专业淡水捕捞渔民,仅有兼业淡水捕捞渔民数十户。
海涂养殖与捕捞
新中国成立后,沿海有近万亩围垦海涂,因地势低,土质咸,不宜棉花种植。20世纪80年代初,根据饲料丰富、水源有保障等条件,发动群众挖塘养鱼。养殖品种有适宜在咸水、淡水交汇处生长的鲻鱼、青蟹等,也有青、草、鲢、鳙等淡水鱼。2004年,有养殖面积2250亩。渔民还在塘外海涂上拦箔养殖青蟹等数百亩。
全镇海岸线长7.2千米,海水渔业资源丰富。海涂有泥螺、黄蛤、梅蛤、蛏子、青蟹、沙蟹、蟛蜞蟹等,近海水域有黄鱼、鲳鱼、鳓鱼、马鲛鱼、鲚鱼、梅童鱼、龙头鱼、黄鲫、舌鲳、甫鱼、海鳗、鲥鱼、鲻梭鱼、鲈梭鱼、梭子蟹、脊尾白虾、海蜇、鳗鱼、螃蟹苗等20余种。沿海渔民、农民历来有从事近海捕捞的习惯。民国时期,近海捕捞以海涂采捕、木帆船下海为主。海涂采捕是在海涂退潮时,用人工拾、锹挖、刀勾和网拖,采捕栖息在海涂上的蛤类、蟹类、泥螺、箭鳗等,常年采捕,夏、秋季最旺,是沿海农民的一项副业生产。木帆船俗称“翘头船”,船上装有风帆,无风时以摇橹为动力,既可捕鱼,也可短途运输,民国时期有近20艘,谢家路村即有5艘。1958年,卫星人民公社组织渔民成立渔业队,逐步发展机帆船,在沿海进行深水涨网作业,捕捞量增加。又发展小型机动渔船,也以涨网为主,兼有溜、拖、钓等作业。60~70年代,泗门区渔业队有近海捕捞船近50艘,专业渔民300多人,以捕捞鱼虾为主。1978~1986年,杭州湾水域海蜇旺发,渔船兼捕海蜇。1987年后,每年2月中旬至4月底,渔船以捕捞鳗苗为主,主要工具有三角网、涨网、人字网和虾仔网等。2004年,全镇有近海捕捞渔船80艘,总计820马力,总吨位320吨。万圣村常年从事近海捕捞的有112人,季节性从事近海捕捞的有110人,全村拥有38马力渔船9艘,22马力渔船31艘,12马力渔船7艘,固定资产480万元,年产值1200万元。
第二节 渔业组织与管理
民国37年(1948),余姚县渔会临山区分会成立,160名会员来自临山区下属泗门、四海等乡镇。
新中国成立后,泗门镇把大义桥社坛(俗称先坛、古迹坛)的房子安排给内河流动渔民居住,还分给土地、家具等。1951年,泗门区渔业协会成立,主任王国权,副主任李定根、陈茂昌,这是余姚县第一个区级渔民协会。1954年,现境内渔民先后就近成立渔业互助组。1957年,沿海各村渔民自发组织成立渔业捕捞队,包括夹塘公社隆昌渔业队,队长韩夏传,有渔民30多人;万圣公社渔业队,有渔民5人。1958年,卫星人民公社组织渔民成立渔业队,队长谢文敖,党支部书记李柄铨,队员近400人。渔业队分内河捕捞队和外海捕捞队。内河捕捞队有渔民11户,2.5吨渔船11艘,初借万圣村部队废弃营房作临时休息之所,后国家拨专款,供应木材、水泥等物资,在临海公社(现属临山镇)建房11间,帮助渔民在陆地上定居。近海捕捞队有渔船近50艘,渔民300多人。1978年后,渔业队停办,内河渔民大多转行,外海渔民至2004年仍以个人或合伙方式继续从事捕捞业。
第三节 盐业
境内制盐始于何时无考。宋以前,泗门盐田属余姚场。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改余姚场为石堰买纳场。明景泰年间(1450~1456),石堰买纳场分埋上、埋下、柏上、柏下、梁上、梁下6仓。境内盐田属梁下仓。明永乐元年(1403)前,盐田在大古塘北。永乐元年后,在大古塘北筑新塘(二塘),盐田移至新塘北。清雍正十三年(1735)筑利济塘(四塘),盐田移至利济塘北。时石堰买纳场置埋上、埋下、梁上、梁下东、梁下西共5团,煎灶28座。镇境内盐田属梁下东团,有西上半灶、西下半灶、方东五分灶、方路一分灶、方路二分灶、方西一分灶、方西五分灶、陶家灶、谢家灶、蔡魏灶、泗门灶等。清咸丰二年(1852)后,制盐改煎熬为板晒,盐区内地名亦由“××灶”改称“××潭”。石堰买纳场共有27潭,现镇境内有方家路潭、谢家路潭、倪家路潭等。民国初年,因海水淡化,境内盐田改为垦区,大面积制盐停止。
据清《两浙盐法志》载:“有明洪武年间编充灶丁,每丁拨与草荡一段,令其自行砍伐煎烧,不相侵袭。每年每丁须纳盐三千二百斤,值银七八两。”又据《费氏潜录本》载:“灶丁以年至十六岁成丁,逾六十岁退丁。退丁者开除,成丁者签补。”境内灶丁多是来自绍兴、上虞等地的贫民,灶丁虽免除其杂役,《两浙盐法志》仍称“灶户煎盐最苦”。煎盐分篾盘煎熬和铁盘煎熬两种。清咸丰二年,改煎盐为板晒,初为泥板,咸丰末年(1861)岱山盐板夹潮水冲来,余姚盐区遂依式改用木板。对煎盐和晒盐之法,民国《余姚六仓志》第八卷《盐法》有载。民国时,境内大面积制盐停止,沿海农民用盐仍自家晒制。
20世纪50~60年代,每逢夏季小潮汛,农民刮海涂上发白的盐土挑至家中,用箩筐装上沙泥土,搭成四周高、中间低的碗状,中间放盐土,泼上海水,下面接上大桶过滤,然后把这种卤水装在各类盆中在太阳底下蒸发,最后结晶成盐。70年代初,八塘围筑后,由生产队专门组织劳力,在塘外刮盐土,用泥碗蒸漏,采用煤渣铺成的沙子板晒盐,由生产队统一按人口分配。1975年九塘围筑后,境内不再制盐。
知识出处
《泗门镇志》
出版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反映了泗门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商贸、风情、人物、天时、地理诸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泗门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