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家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泗门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45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家畜
分类号: F326.3
页数: 4
页码: 180-18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泗门镇家畜:猪、牛、羊、兔的饲养发展概况。
关键词: 泗门镇 养殖 家畜

内容


  民国时期,大古塘以北棉区因缺饲料少有养猪,大古塘以南稻区大部分养猪户只存栏一头,平时积肥,逢年过节宰杀供自家食用。少数种田大户饲养数头至数十头不等,积肥兼售肉。饲养量最多的南谢村杜宝康家,常年生猪存栏近200头。1949年,全镇饲养生猪2200头,年末存栏1141头。1957年,贯彻“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生猪生产为重点”方针,饲养量升至16249头。1959年后受经济暂时困难影响,到1961年饲养量降至11465头。1964年,贯彻“公私饲养并举,以私养为主”的畜牧业生产方针,分饲料地、饲料粮到户,饲养量增至28814头。1968年,取消奖励政策,饲养量降至8495头。1970年,提倡集体养猪,办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牧场,至1972年,有畜牧场224个,饲养量升至35000头。1975年后,因牧场管理不善,又轻视农户私养,1977年降至16000头。是年,泗门区及所辖各公社均成立畜牧生产办公室,抓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牧场,至1979年饲养量又升至20321头。其中塘后公社红峰大队(现海南村施家自然村)共186户、819人、812亩土地,全年生猪饲养量达834头,实现一人一猪、一亩一猪,县政府奖励手扶拖拉机一台。20世纪80年代,生猪饲养向专业化发展,每年饲养量稳定在9000头左右。90年代,国家扶持养猪专业户,饲养量逐年上升。1999年,全镇上规模养猪专业户达90家。2001年,饲养量55000头,年末存栏数为27500头,均创历史最高纪录。2004年,饲养量37800头,年末存栏2700头。
  猪种 传统品种有“本地黑”和“金华猪”。民国时期,仅西街庙弄泗门商店周启传家繁育少量仔猪供应本地市场,多数仔猪从上虞、嵊县等地输入。20世纪60年代,建泗门区生猪良种繁育场及37个生产大队牧场,引入“约克夏猪”、“长白猪”公猪与地产母猪杂交繁育,推广良种。时泗门镇畜牧场有公猪2头,“杜洛克猪”母猪近40头。至70年代,现境内仔猪实现自给。
  饲养方法 民间向为圈养,以青、粗饲料为主,喂养苗猪及宰杀前亦喂粮食等精饲料。1976年后推广“高投入、高产出”的直线育肥法,肉猪生产速度加快,饲养时间缩短。
  1949年推广棉地套种蔬菜主供猪饲料,1958年试养水浮莲作饲料,1972年推广水浮莲、水葫芦、水花生和绿萍等水生饲料,1974年推广“703”中曲糖化发酵饲料、棉饼、菜饼和“九二〇”、“腐殖酸钠”等饲料添加剂,1979~2004年推广混合饲料和微量元素饲料添加剂。
  牛
  民国时期,大古塘以南稻区以饲养黄牯牛为主,供车水、犁田使役,仅田亩较多的少数农户饲养。1949年存栏130头,1954年存栏增至621头。1956年农业合作化时,耕牛折价入社。1958年,限制农户私养,取消耕牛交易市场,存栏数降至508头。1962年后,各生产队饲养耕牛数增加,至1967年存栏1669头,为历史最高纪录。1970年后,手扶拖拉机日增,耕牛锐减,1993年仅存栏34头。2001年,有一家农户引进奶牛(荷兰牛)36头,后发展为两家,共饲养奶牛110头。2004年,全镇奶牛、耕牛共存栏105头。镇境内黄牯牛主要来自浙南黄岩、天台等地,水牛主要来自上海南汇、崇明等地。饲养多为割草舍饲。
  羊
  境内主要有山羊、绵羊。民国时期,仅供食用而不取毛。1949年存栏3500头,至1957年,存栏7000头,1966年增至24392头,为历史最高纪录,后时兴时衰。2004年存栏2300头,远不能满足当地市场需求。山羊多为当地种,全身披白毛、有角、尾短、体型小。绵羊为杂交羊和湖羊。均以圈养为主,喂青草、蚕豆壳等。
  兔
  民国时期,境内有少数农家饲养肉兔。20世纪50年代中期始养长毛兔,1958年存栏35070只。以后受兔毛销路和价格影响,饲养数量骤起骤落。1985年存栏75675只,为历史最高纪录。2004年仅存栏12350只。
  民国时期饲养当地杂种兔,20世纪60年代初引进安哥拉英系长毛兔。1969年前,采用地笼或平地饲养。1970年后采用笼养(竹笼或砖砌水泥笼),饲养密度高,经济效益好。饲料以草为主,入冬后掺少量玉米、小麦或糠麸等。

知识出处

泗门镇志

《泗门镇志》

出版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反映了泗门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商贸、风情、人物、天时、地理诸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泗门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