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图书馆
余姚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余姚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节 人口变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泗门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396
颗粒名称:
第四节 人口变动
分类号:
C922
页数:
5
页码:
85-8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泗门镇人口变动的情况。其中包括自然增长、人口流动、1969~1975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部分数据资料等。
关键词:
泗门镇
人口
变动
内容
自然增长
新中国成立前,人口出生率高,死亡率亦高。
1949~1970年,人口向高出生率、低死亡率的高自然增长型转化。自然增长率最高的1963年,泗门镇出生234人,出生率35‰;死亡48人,死亡率7.18‰;自然增长率27.82‰。
1971~1999年,重视推行计划生育,人口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过渡。1999年,泗门镇出生558人,出生率9.5‰;死亡447人,死亡率7.6‰;自然增长率1.9‰。
2000~2004年,人口呈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负增长型。2004年,出生451人,出生率7.2‰;死亡529人,死亡率8.4‰;自然增长率负1.2‰。
人口流动
汉、晋及南北朝,东蒲一带平原始有人定居。清代文人周嵩龄在《姚江诗辑》中有“汝湖之东有蒲泽焉,乃汉高士严子陵先生旧里,今周氏居之”这样的记载。宋、元、明、清至民国时期,伴随海涂开发,大批外来人口移居镇境内。元代后,亦有少量泗门人移居外地。总体上迁入多于迁出。
新中国成立后,因升学、分配工作、参军、转业、婚嫁、投亲及工作调动,经常有人口变动。1959年,泗门区公所组织114名青年,于4月和6月分两批赴宁夏,支援宁夏社会主义建设,其中泗门镇15人。1960年5月,又组织62名青年支援宁夏。“支宁”人员因不适应水土、风俗、生活习惯,1962年后大部返回。
1969年,支援开发边疆地区。4月组织3名青年去内蒙古,5月组织35名青年去黑龙江,6月又组织34名青年去内蒙古。1972年,再次组织12名青年去吉林。1978年前后,“支边”青年大部返回。
1969年至1975年,在非农业户口知识青年中开展“上山下乡”运动。泗门镇非农业户口知识青年大多就近在泗门区农村生产队“插队落户”,少数去安徽等地农村。上海、杭州、绍兴等城市的知识青年,投亲靠友在泗门“插队落户”的亦为数不少。知识青年到农村“插队落户”后,国家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无房户补助建房费200元;个别生活困难的追加补助50~120元;农家具补助费20元、25元、40元、60元不等;木材补助0.5~0.8立方米。1978年前后,“上山下乡”知识青年通过招工、升学、参军等途径,大部返回原籍。
2004年,全镇迁入715人,迁出611人。
附 1969~1975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部分数据资料
在泗门镇“插队落户”知识青年有119人。其中上海户口30人,烟台户口1人,杭州户口1人,泗门镇户口87人。
在塘后公社“插队落户”知识青年98人。其中上海户口56人,常州户口2人,杭州户口2人,绍兴户口1人,宁波户口2人,泗门镇户口38人。
在万圣公社“插队落户”知识青年95人。其中上海户口1人,浒山户口1人,宁波户口1人,泗门镇户口92人。
在湖北公社“插队落户”知识青年79人。其中上海户口17人,诸暨户口1人,杭州户口1人,绍兴户口1人,宁波户口3人,上虞户口3人,四川户口1人,泗门镇户口52人。
在夹塘公社“插队落户”知识青年数据资料缺失。
泗门镇户口知识青年在时属泗门区、现属小曹娥镇的曹娥公社、朗海公社、镇海公社“插队落户”的合计148人。
知识出处
《泗门镇志》
出版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反映了泗门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商贸、风情、人物、天时、地理诸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泗门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