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口变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泗门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394
颗粒名称: 第一章 人口变迁
分类号: C922
页数: 10
页码: 80-8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泗门镇人口变迁的情况。其中包括民国前历代人口、新中国成立后人口、人口分布、人口变动等。
关键词: 泗门镇 人口 变迁

内容

第一节 民国前历代人口
  泗门户籍记载始于清末。据民国《余姚六仓志》载:清宣统二年(1910),四门乡有户口23127口。
  民国7年(1918),四门乡有6883户,29128人,其中男14963人,女14165人。
  民国17年,四门乡有5903户,23776人,其中男12651人,女11125人。
  民国23年,泗门镇有2594户。时现境内四海乡有2499户,明风乡有1432户(总人口及具体分性别数据缺失)。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人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泗门镇人口因行政区划变动而时增时减。除去行政区划变动因素,人口总体呈不断增长趋势。
  1951年,泗门镇有1825户,7669人,其中男4590人,女3079人。时现境内东蒲乡,1122户,4742人,其中男2526人,女2216人;泗北乡,1279户,4661人,其中男2348人,女2313人;夹塘乡,1082户,4845人,其中男2471人,女2374人;万圣乡,1024户,4714人,其中男2385人,女2329人。时湖北乡、海南乡、明风乡人口资料缺失。
  1953年7月1日零时,第一次人口普查,泗门镇有1944户,7250人,其中男3738人,女3512人。时现境内万圣乡,1118户,4663人,其中男2389人,女2274人;泗北乡,1490户,5133人,其中男2646人,女2487人;夹塘乡,1188户,4849人,其中男2438人,女2411人;湖北乡,1276户,5357人,其中男2695人,女2662人;海南乡,1081户,3851人,其中男1981人,女1870人。时东蒲乡、明风乡人口资料缺失。
  1964年7月1日零时,第二次人口普查,泗门镇有1629户,6755人,其中男3527人,女3228人。泗门镇人口比1953年人口普查时减少495人。时现境内万圣公社,1429户,6686人,其中男3332人,女3354人;泗北公社,974户,3901人,其中男1941人,女1960人;夹塘公社,1588户,6750人,其中男3377人,女3373人;湖北公社,1619户,7083人,其中男3577人,女3506人;塘后公社,1237户,4684人,其中男2332人,女2352人;海南公社,801户,3099人,其中男1558人,女1541人。时东蒲公社人口资料缺失。
  1982年7月1日零时,第三次人口普查,泗门镇有2621户,7976人,其中男4090人,女3886人。泗门镇人口比1964年人口普查时增加1221人。时现境内万圣公社,2152户,8144人,其中男4103人,女4041人;夹塘公社,2244户,8613人,其中男4310人,女4303人;湖北公社,2448户,9039人,其中男4602人,女4437人;塘后公社,3785户,13406人,其中男6580人,女6826人;东蒲公社,1770户,6232人,其中男3162人,女3070人。时现境内共有15020户,53410人,其中男26847人,女26563人。
  1990年7月1日零时,第四次人口普查,泗门镇有7016户,22883人,其中男11358人,女11525人。泗门镇人口比1982年人口普查时增加14907人。时现境内万圣乡,2804户,8571人,其中男4265人,女4306人;夹塘乡,2741户,8884人,其中男4422人,女4462人;湖北公乡,2878户,9698人,其中男4870人,女4828人;东蒲乡,1946户,6491人,其中男3289人,女3202人。时现境内共有17385户,56527人,其中男28204人,女28323人。总人口比1982年人口普查时增加3117人。
  2000年7月1日零时,第五次人口普查,泗门镇有19194户,61334人,其中男30187人,女31147人。泗门镇人口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增加38451人。现境内总人口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增加4807人。
  2004年末,全镇有21801户,62524人,其中男30652人,女31872人。总人口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增加1190人。
  第三节 人口分布
  2004年,泗门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025人。
  建成区人口密集,乡村相对稀疏。全镇4个社区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897人,其中东大街社区最高,每平方千米4066人;汝湖社区最低,每平方千米1142人。全镇16个行政村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907人,其中万圣村最高,每平方千米1405人;镇南村最低,每平方千米687人。
  1949~1988年,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左右。1951年,全镇农业人口3880人,占总人口的50.5%。1961年,农业人口3028人,占总人口的44%。1988年,农业人口4612人,占总人口的50.3%。1989年,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全镇农业人口17959人,占总人口的79.6%。1992年,行政区划再次调整,全镇农业人口52231人,占总人口的90.9%。2004年,全镇农业人口53549人,占总人口的85.6%。
  第四节 人口变动
  自然增长
  新中国成立前,人口出生率高,死亡率亦高。
  1949~1970年,人口向高出生率、低死亡率的高自然增长型转化。自然增长率最高的1963年,泗门镇出生234人,出生率35‰;死亡48人,死亡率7.18‰;自然增长率27.82‰。
  1971~1999年,重视推行计划生育,人口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过渡。1999年,泗门镇出生558人,出生率9.5‰;死亡447人,死亡率7.6‰;自然增长率1.9‰。
  2000~2004年,人口呈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负增长型。2004年,出生451人,出生率7.2‰;死亡529人,死亡率8.4‰;自然增长率负1.2‰。
  人口流动
  汉、晋及南北朝,东蒲一带平原始有人定居。清代文人周嵩龄在《姚江诗辑》中有“汝湖之东有蒲泽焉,乃汉高士严子陵先生旧里,今周氏居之”这样的记载。宋、元、明、清至民国时期,伴随海涂开发,大批外来人口移居镇境内。元代后,亦有少量泗门人移居外地。总体上迁入多于迁出。
  新中国成立后,因升学、分配工作、参军、转业、婚嫁、投亲及工作调动,经常有人口变动。1959年,泗门区公所组织114名青年,于4月和6月分两批赴宁夏,支援宁夏社会主义建设,其中泗门镇15人。1960年5月,又组织62名青年支援宁夏。“支宁”人员因不适应水土、风俗、生活习惯,1962年后大部返回。
  1969年,支援开发边疆地区。4月组织3名青年去内蒙古,5月组织35名青年去黑龙江,6月又组织34名青年去内蒙古。1972年,再次组织12名青年去吉林。1978年前后,“支边”青年大部返回。
  1969年至1975年,在非农业户口知识青年中开展“上山下乡”运动。泗门镇非农业户口知识青年大多就近在泗门区农村生产队“插队落户”,少数去安徽等地农村。上海、杭州、绍兴等城市的知识青年,投亲靠友在泗门“插队落户”的亦为数不少。知识青年到农村“插队落户”后,国家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无房户补助建房费200元;个别生活困难的追加补助50~120元;农家具补助费20元、25元、40元、60元不等;木材补助0.5~0.8立方米。1978年前后,“上山下乡”知识青年通过招工、升学、参军等途径,大部返回原籍。
  2004年,全镇迁入715人,迁出611人。
  附 1969~1975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部分数据资料
  在泗门镇“插队落户”知识青年有119人。其中上海户口30人,烟台户口1人,杭州户口1人,泗门镇户口87人。
  在塘后公社“插队落户”知识青年98人。其中上海户口56人,常州户口2人,杭州户口2人,绍兴户口1人,宁波户口2人,泗门镇户口38人。
  在万圣公社“插队落户”知识青年95人。其中上海户口1人,浒山户口1人,宁波户口1人,泗门镇户口92人。
  在湖北公社“插队落户”知识青年79人。其中上海户口17人,诸暨户口1人,杭州户口1人,绍兴户口1人,宁波户口3人,上虞户口3人,四川户口1人,泗门镇户口52人。
  在夹塘公社“插队落户”知识青年数据资料缺失。
  泗门镇户口知识青年在时属泗门区、现属小曹娥镇的曹娥公社、朗海公社、镇海公社“插队落户”的合计148人。

知识出处

泗门镇志

《泗门镇志》

出版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反映了泗门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商贸、风情、人物、天时、地理诸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泗门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