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图书馆
余姚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余姚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编 政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泗门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362
颗粒名称:
第一编 政区
分类号:
K928.2
页数:
32
页码:
1-32
摘要:
本文记述了余姚市泗门镇政区的情况。其中包括境域、行政区划、行政村、社区等。
关键词:
泗门镇
政区
内容
赠徵士
〔清〕黄宗羲
小堂占尽一湖春,咫尺村烟接市尘。
日日街头鲑菜满,不妨长作四门人。
第一章 境域
第一节 沿革
秦代以前,泗门现境为浅海,海岸线在境南龙首山(俗称大湖门山)一带。
汉、晋至南北朝,龙首山北麓逐渐淤涨,东蒲一带平原始有人定居。时属会稽郡余姚县。
隋开皇九年(589),省余姚县入句章县,废会稽郡置吴州,现境属吴州句章县。大业元年(605),析吴州置越州,三年,废越州复会稽郡,现境遂属会稽郡句章县。
唐武德四年(621),析句章复余姚县,另置姚州,废会稽郡置越州总管,现境属姚州余姚县。武德七年,废姚州,现境分属越州余姚县开元、东山二乡。时海岸线已固定在今大古塘一带。
南宋绍兴元年(1131),改越州为绍兴府。现境分属绍兴府余姚县开元、东山二乡。
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绍兴府为绍兴路。元贞元年(1295),升余姚县为余姚州。至正二十六年(1366),路复为府。现境分属绍兴府余姚州开元、东山二乡。
明洪武二年(1369),废州复余姚县。现境分属绍兴府余姚县开元、东山二乡。
清初承明制。光绪三十四年(1908),析开元、东山二乡部分境域首置四门乡,属绍兴府余姚县。
民国元年(1912)废府制,四门乡属浙江省余姚县。民国2年,置会稽道,四门乡属会稽道余姚县。民国16年废道,四门乡属浙江省余姚县。民国17年,县以下设区、村、里,四门乡析为1里、19村,属浙江省余姚县第四区(又称湖堤区)。民国19年,改村里制为乡镇制,置泗门镇,仍属浙江省余姚县第四区。民国21年,省置县政督察区,泗门镇属浙江省第五特区余姚县第四区。民国24年,改属浙江省第三行政区余姚县第四区。民国29年,第四区改名临山区,泗门镇属浙江省第三行政区余姚县临山区。民国37年,第三行政区改称第二行政区,泗门镇属浙江省第二行政区余姚县临山区。
1949年6月,余姚县归属宁波专区。1950年4月,置泗门区,下辖泗门镇等1镇12乡,泗门镇为县直属镇。1954年10月,余姚、慈溪两县调整县界,泗门区所辖泗门等乡镇划归慈溪县。1956年1月撤区并乡,原泗门区11个乡缩编为4个乡,泗门镇无变动,仍为县直属镇。1958年10月,泗门镇及海塘、光明、曹海、塘后4个乡合并建成卫星人民公社,下设13个管理区,泗门镇为卫星人民公社第十三管理区。1959年5月,卫星人民公社改称泗门人民公社,泗门镇为泗门人民公社第十三管理区。1961年9月,恢复区建制,管理区改公社。泗门镇公社属慈溪县泗门区。1966年,泗门镇公社复名为泗门镇,仍属慈溪县泗门区。1970年5月,周巷、泗门两区合并,称周泗区,泗门镇属慈溪县周泗区。1971年1月,撤销周泗区,恢复泗门区,泗门镇仍属慈溪县泗门区。1979年9月,余姚、慈溪两县再度调整县界,泗门镇属余姚县泗门区。1985年7月,撤县设市,泗门镇属余姚市泗门区。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泗门镇直属余姚市至今。
第二节 变迁
唐代,余姚县建15乡,现境分属东山、开元二乡。大致以今河塍路为界,路东属开元乡,路西属东山乡。历宋、元、明、清,海岸线不断北移,境域始终领于东山、开元二乡。
清光绪三十四年,余姚县由15乡划分为43乡(不含城区南城、北城两乡),始置四门乡。境域四至为:
南至杨巷桥并沙堰邻天华、青港;
东至大庙周港邻朗霞;
西至费家湾从厍家桥下水道而北至蔡丁路邻湖堤,西南至山顶邻湖堤;
北至海,越海35里界海盐县澉浦。
民国19年5月14日,全县设乡163、镇28。原四门乡境域分设泗门镇及申明、莲风、夹塘、七甲、镇海、万圣等乡。是时,泗门镇境域范围大致为现东大街社区、西大街社区、汝湖社区、后塘河社区,东邻申明乡、莲风乡,南毗天华乡,西接湖堤镇,北界七甲乡。
民国24年,大湖门村划入泗门镇。
民国29年,七甲乡并入泗门镇。时镇境范围东西宽约2.2千米,南北长约5千米。境域四至为:
南沿临周江至西青山江往南至济美桥隔江邻天华乡;
自济美桥西北偏北过大古塘至小李家与湖堤乡相邻;
由小李家往东至陶家路旧江北接四海乡;
沿陶家路旧江往南越大古塘偏东南顺杜家河过申明亭止临周江南,东与明风乡相接。
1950年4月,泗门镇划出大古塘北5个村(十村至十四村)组建泗北乡。是时,镇境西北界隔大古塘与泗北乡相邻,其余界址不变。
1954年,原属泗门镇一村的大湖门、费家湾、沙堰等自然村划归湖堤乡。原属明风乡的陶家堡、徐家等自然村划归泗门镇八村。
1956年,划出第四门江北的泗门镇八村、九村,与泗北乡、海南乡合并组建塘后乡。是时,泗门镇北界隔第四门江邻塘后乡,境域东西宽约2.2千米,南北长约2千米,面积4平方千米。
1989年5月,塘后乡并入泗门镇。北界与夹塘乡、万圣乡接邻,西界延至马家与湖堤乡相邻,东界延至上新屋与朗霞乡相接。
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湖北、夹塘、万圣、东蒲4个乡并入泗门镇,镇境面积扩至58平方千米。
2003年5月,原属朗霞镇的大庙周村、水阁周村划归泗门镇。此后至2004年,镇境无变动。境域范围东西极距8.8千米,南北极距14千米,总面积63.24平方千米(不含滩涂及杭州湾水域面积)。境界线长55千米,以泗门镇人民政府为中心,四至为:
东与小曹娥镇和朗霞镇相邻。与小曹娥镇相邻境界从杭州湾开始,沿陶家路闸东1千米处的直塘往南经后祠堂丘、祠堂丘、后海舍,往东至曹一村,境界线长10.6千米。与朗霞镇相邻境界从曹一村开始,往南经下新屋、上新屋、莲风寺、池头周、洪家、钱家桥、木桥头、西堑,至东蒲,境界线长16.2千米。
南与马渚镇相邻,境界从东蒲开始,经陆家庄、张家、沙堰至大湖门山,境界线长6.2千米。
西与临山镇相邻,境界从大湖门山开始,经严家、济美桥、厍家桥、大古塘、宋家、马家、横屋、大丘、湾下丘、杨家丘,至杭州湾,境界线长14.7千米。北濒杭州湾,与海盐县隔水相望。境界以杭州湾为中心线,长7.3千米。
第二章 行政区划
隋代以前,县以下行政区划无考。
第一节 唐、宋时期
清《东山志》载:“乡、里、都、保之名肇自唐宋。唐时县有15乡,乡各有里,宋因之。”
乡、里之名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南宋《嘉泰会稽志》。唐朝及北宋初年,泗门现镇境分属东山、开元两乡,大致以今河塍路为界,路东属开元乡汝仇里,路西属东山乡李春里。据谢景初《湖经》载: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行保甲法,改里为保领于都。《东山志》录有现境内属东山乡的部分保的名称:谢拱保,在大湖门南;陈秀保,在第二门南;陈众保,在第三门南;倪贤保,在第四门南。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复改保为里。
第二节 元、明、清时期
元至元十六年(1279),乡以下改设都,都领图(图约等于唐宋时的里)。按原乡、里远近依次称谓,东山乡领都3图19,开元乡领都3图27。现镇境分属东山乡三都、开元乡二都、开元乡三都。
明代乡、都不变,改图为里。
清初承明制,乡、都不变,里略有调整。光绪三十四年(1908),始置四门乡。四门乡领四门大街(内分东街、中街、后街、西街)、倪家路2个市集,在大古塘南有池头周、大庙周、水阁周、中田屋、志元房、九间楼、后田屋、方家、杨巷桥、皇封桥、许家、柏树下、翁章下、郑杨、太平房、三个池、陶家堡、第四门、后塘河、三门堰、第十堡、南南谢、二门堰、大湖门、沙堰、费家湾、杨家道地、长水槽、大义桥、湖里、后湖等村落;在大古塘北有下大庙周、旺家、张家、五进屋、郎家、下海舍、半路舍头、二塘头、狭长路、冯蔡魏、戚家道地、黄家道地、倪家路、塘后岸、周洪丘、仁泰丘、义庄丘、人和丘、公济丘、人和南丘、人和后丘、祠堂丘、半边塘、徐家路、盐舍丘、前后小丘、毛氏三丘、惫丘、成之丘、谢家路、网篰舍头、石角丘、相公潭等村落。
第三节 民国时期
民国初年袭清制。
民国17年(1928)推行村里制,县以下设区、村(城区曰里)。农村百户以上为一村,不足百户由数村联合为一村。全县划为7区、512村、50里。原四门乡析为1里、19村,即四门里和南谢村、第十堡村、后塘河村、皇封桥村、洪家路村、大庙周村、水阁周村、陶家堡村、谢家路村、车路边村、石角丘村、倪家路村、夹长路村、大路头村、周洪丘村、方家路村、祠堂丘村、相公潭村、陶家路村,均隶属于第四区。
民国19年,改村里制为乡镇制。全县设乡163、镇28,7区如故。首置泗门镇,镇境范围为原四门里、南谢村、第十堡村、后塘河村。现镇境内还有申明乡,乡境范围为原皇封桥村、洪家路村、大庙周村;莲风乡,乡境范围为原水阁周村、陶家堡村;夹塘乡,乡境范围为原谢家路村、车路边村、石角丘村;七甲乡,乡境范围为原倪家路村、夹长路村、大路头村;万圣乡,乡境范围为原祠堂丘村、相公潭村、陶家路村。原周洪丘村、方家路村组成镇海乡,现属小曹娥镇。时湖北一带称庙山乡,由原属湖堤乡的庙山路村、大丁路村、马家路村、罗家路村组成。东蒲一带称华西乡,由原属第五区天华乡的沦林村、双桥村、东蒲村、水路村组成。海南村的洪家路、施家一带时属第五区朗霞镇,上新屋村时属第五区道塘乡。
民国23年,推行保甲制,改村为保,保领甲。至民国29年,整编结束。余姚县下设8区、55乡、12镇。区冠其名,废顺次排列。第四区改称临山区。七甲乡并入泗门镇。时泗门镇辖14保、193甲、2594户。各保辖区如下:
一保:大湖门、沙堰、费家湾、南南谢、二门堰、南谢;
二保:第十堡、湖里、后湖;
三保:大义桥、长水漕、杨家道地;
四保:东河沿、南石洞;
五保:阁老府;
六保:大方伯、窎桥头、白鹭头;
七保:后街、新市街;
八保:后塘河东;
九保:后塘河中;
十保:后塘河西;
十一保:夹长路、冯蔡魏、二塘头、半路舍头;
十二保:大路头、戚家道地、冲二房;
十三保:黄家道地、钱家道地、张家道地;
十四保:倪家路、小李家。
是时,现境内除泗门镇外,还有:明风乡,由原申明、莲风两乡合并而成,辖7保、95甲、1432户;四海乡,由镇海、万圣、夹塘三乡合并而成,辖14保、175甲、2499户。庙山乡并入湖堤乡。以上均属临山区。上新屋及海南村的洪家路、施家一带时属周巷区朗霞乡。东蒲一带时属周巷区天华乡。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后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废除保甲制,设置行政村。1950年4月,置泗门区,辖泗门镇及泗北、明风、东蒲、天华、道塘、朗霞、海南、曹娥、朗海、镇海、万圣、夹塘12乡。泗门镇下辖9个村,由一至九自南而北次第排列,划出北部十至十四共5个村另建泗北乡。湖北乡时属临山区,马家村时属临山区湖堤乡。现境内各乡镇所辖行政村情况如下:
泗门镇,村9;泗北乡,村6;海南乡,村8;万圣乡,村4;夹塘乡,村4;湖北乡,村6;东蒲乡,村5。
1954年10月,余姚、慈溪两县调整县界。原泗门区大部划属慈溪,辖泗门镇和海南、泗北、曹娥、朗海、镇海、万圣、夹塘、湖北、临海、兰海、横塘11个乡。现境内小部仍属余姚县,东蒲乡划属马渚区,明风乡划属临山区,泗门镇一村的大河门、费家湾、沙堰等自然村划属临山区湖堤乡。从明风乡划入陶家堡、徐家等自然村并入泗门镇八村,泗门镇共辖9个行政村,由一至九自南而北次第排列。
1956年1月撤区并乡,撤销泗门区。泗门镇下辖东泗、南泗、西泗、北泗4个居委,原7个村并为5个村,即原一村、二村仍为一村、二村,原三村、四村合并成三村,原五村部分和六村合并成四村,原五村部分和七村合并成五村。划出八、九2个村与泗北乡、海南乡合并组建塘后乡,万圣、夹塘、湖北合并组建光明乡。
1958年10月,实行人民公社化,推行政社合一,村改为生产队。原泗门区组建成卫星人民公社,泗门镇改为泗门人民公社第十三管理区,下辖4个居民委员会、5个生产队。塘后乡分为海南、塘后、泗北三个管理区,光明乡分为湖北、夹塘、万圣三个管理区。
1959年5月,卫星人民公社改名泗门人民公社。泗门镇为泗门人民公社第十三管理区,仍辖4个居民委员会、5个生产队。
1961年9月,恢复区建制,管理区改为公社,生产队改称生产大队。现镇境内各公社所辖生产大队情况如下:
泗门镇公社,4个居委会、5个生产大队;塘后公社,9个生产大队;海南公社,7个生产大队;泗北公社,4个生产大队;万圣公社,10个生产大队;夹塘公社,8个生产大队;湖北公社,6个生产大队;低塘区东蒲公社,6个生产大队;低塘区朗霞公社在泗门现境内有9个生产大队。
1966年,泗门镇公社复名为泗门镇。海南、塘后、泗北三个公社合并为塘后公社。“文化大革命”期间,生产大队多改名,万圣公社更名为万胜公社。
1979年9月,余姚、慈溪两县再次调整县界,泗门区及所属的泗门镇及塘后、曹娥、朗海、镇海、万圣、夹塘、湖北、临海、兰海、横塘等10个公社划归余姚县。
1980年,临海、兰海、横塘等3个公社划属新设的临山区,泗门镇和塘后、曹娥、朗海、镇海、万圣、夹塘、湖北等7个公社仍属泗门区。
1983年8月,政社分设,公社改称乡,生产大队改称村。镇辖东泗、南泗、西泗、北泗4个居民委员会沿袭原名。
1989年5月,塘后乡并入泗门镇。镇下辖东泗、南泗、西泗、北泗、后塘河等5个居委,南谢、第十堡、东河沿、窎桥头、后街、陶家堡、后塘河、上新屋、施家、洪家路、旺家、后海舍、夹长路、大路头、黄家道地、马家、果木场、倪家路等18个村。
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撤销泗门区,湖北、夹塘、万圣及原属马渚区的东蒲并入泗门镇。11月,新设振兴路居民委员会。
1993年4月,新丰、西江沿、江东分别并入张家村、陆家庄村、水路头村;8月,为方便管理,以原乡镇为基础,设6个办事处,辖43个村、6个居民委员会:
东蒲办事处:陆家庄、张家、东蒲、水路头、新桥、杨家共6个村。
镇南办事处:南谢、第十堡、东河沿、窎桥头、后街、陶家堡、后塘河共7个村;东泗、南泗、西泗、北泗、后塘河、振兴路共6个居民委员会。
镇北办事处:上新屋、施家、洪家路、旺家、后海舍、夹长路、大路头、黄家道地、马家、果木杨、倪家路共11个村。
万圣办事处:祠堂丘、陶家路、相公潭、万圣、海防共5个村。
夹塘办事处:老丘、谢家路、戚家路、钱家路、石角丘、隆昌、黄墩潭共7个村。
湖北办事处:湖北、农场、楝树下、下庙山路、庙山中路、庙山路、小路下共7个村。
此后,果木场并入马家村;农场并入楝树下村。至2001年初,全镇有41个村、6个居民委员会。
2001年3月,村、居委区划调整,撤销6个办事处。全镇划分为4个居民委员会、14个村:
东大街居委:由东河沿村、陶家堡村南片、振兴路居委、东泗居委、南泗居委部分、后塘河居委部分合并组建。
西大街居委:由窎桥头村、后街村、西泗居委、北泗居委合并组建。
汝湖居委:由南谢村、第十堡村、南泗居委合并组建。
后塘河居委:由后塘河村、后塘河居委合并组建。
东蒲村:由陆家庄村、张家村、东蒲村合并组建。
镇南村:由水路头村、杨家村、新桥村合并组建。
海南村:由施家村、洪家路村、旺家村合并组建。
镇北村:由后海舍村、夹长路村、陶家堡村北片合并组建。
泗北村:由大路头村、黄家道地村、倪家路村、马家村合并组建。
陶家路村:由祠堂丘村、陶家路村合并组建。
万圣村:由万圣村、海防村合并组建。
谢家路村:由老丘村、戚家路村、谢家路村、隆昌村合并组建。
夹塘村:由钱家路村、石角丘村、黄墩潭村合并组建。
小路下村:由小路下村、庙山路村合并组建。
湖北村:由湖北村、庙山中路村合并组建。
楝树下村:由楝树下村、下庙山路村合并组建。
上新屋村、相公潭村保持原状。
2002年,居民委员会改称社区居民委员会。
2003年5月,原属朗霞镇的大庙周村、水阁周村划归泗门镇。泗门镇下辖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6个村。
第三章 行政村、社区
第一节 行政村
2004年,泗门全镇共有楝树下、湖北、小路下、夹塘、谢家路、相公潭、万圣、陶家路、上新屋、海南、镇北、泗北、水阁周、大庙周、镇南、东蒲等16个行政村。
楝树下村
位于镇境西北端,距镇人民政府所在地8.5千米。东邻夹塘村,西界临山镇,南接湖北村,北濒杭州湾,东北与市水产养殖场相连。总面积3.8平方千米,有周家丘、长丘、短丘、姚丘、大丁丘、六零丘、杨家丘、德龙丘、洪元丘等自然村。2001年3月,由原楝树下、下庙山路2个行政村合并组建,村民委员会驻地周家丘,设6个村民小组。
2004年,全村总户数1290户,常住人口3661人,另有外来务工等暂住人口1000人。有耕地3709亩,其中果园150亩。全年社会总产值13.9468亿元,其中工业12.27亿元,农业0.5503亿元,第三产业1.12亿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76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10008元。村党总支书记兼经济合作社社长陈苗根,村民委员会主任严先苗。
湖北村
位于镇境西北部,距镇人民政府所在地7千米。东邻夹塘村,南连小路下村,西界临山镇,北接楝树下村。总面积4平方千米,有小路下四丘、成家舍头、庙山中路、湾下丘、永新丘、祠堂丘、小丘等自然村。2001年3月,由原湖北、庙山中路2个行政村合并组建,村民委员会驻地小路下四丘,设7个村民小组。
2004年,全村总户数1010户,常住人口2765人,另有外来务工等暂住人口2500人。有耕地2284亩,其中果园150亩。全年社会生产总值14亿元,其中工业12亿元,农业1.9亿元,第三产业0.1亿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63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10598元。村党总支书记兼经济合作社社长戚招娣,村民委员会主任姚志青。
小路下村
位于镇境西北部,距镇人民政府所在地5千米。东邻夹塘村,南与泗北村、临山镇相接,西界临山镇,北毗湖北村。总面积2.56平方千米,有小路下、老丘、二丘、三丘、瓦屋舍头、庙山路、知阳丘、大丘等自然村。2001年3月,由原小路下、庙山路2个行政村合并组建,村民委员会驻地小路下,设9个村民小组。
2004年,全村总户数1175户,常住人口3419人,另有外来务工等暂住人口2800人。有耕地3000亩,其中果园250亩。工业功能区占地320亩。全年社会生产总值17.38亿元,其中工业15.78亿元,农业0.18亿元,第三产业1.42亿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556.5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12600元。村党委书记崔登来,村民委员会主任兼经济合作社社长俞张千。
夹塘村
位于镇境北部,距镇人民政府所在地5千米。东邻谢家路村,西接楝树下村、湖北村、小路下村,南毗泗北村,北濒杭州湾。总面积6平方千米,有石角丘、朝阳丘、木主舍头、汪家、马家、网篰舍头、田丘、小丘、云河舍头、成家、鲍家、孙家、毛家等17个自然村。2001年3月,由原钱家路、石角丘、黄墩潭3个行政村合并组建,村民委员会驻地石角丘,设15个村民小组。
2004年,全村总户数1620户,常住人口4531人,另有外来务工等暂住人口562人。有耕地4954亩,其中果园486亩。全年社会生产总值4.5亿元,其中工业3.2亿元,农业0.4141亿元,第三产业0.8859亿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78.3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9458元。村党总支书记兼经济合作社社长黄银华,村民委员会主任郑文伟。
谢家路村
位于镇境北部,距镇人民政府所在地3.5千米。东邻相公潭村,西连夹塘村,南接泗北村、镇北村,北濒杭州湾。总面积4.9平方千米,有谢家路老丘、谢家路三丘、谢家路四丘、戚家路三丘、隆昌、谢家路六丘等自然村。2001年3月,由原老丘、戚家路、谢家路、隆昌4个行政村合并组建,村民委员会驻地谢家路四丘,设10个村民小组。
2004年,全村总户数1603户,常住人口4510人,另有外来务工等暂住人口897人,有耕地3798亩。全年社会生产总值13.1688亿元,其中工业11.3838亿元,农业0.3058亿元,第三产业1.4791亿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913.54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11006元。村党委书记兼经济合作社社长钱建康,村民委员会主任陈新尧。
相公潭村
位于镇境北部,距镇人民政府所在地6千米。东邻万圣村、陶家路村,西接谢家路村,南毗镇北村,北濒杭州湾。总面积2.2平方千米,有相公潭四丘、相公潭五丘2个自然村,村民委员会驻地相公潭四丘,设9个村民小组。
2004年,全村总户数751户,常住人口2292人,有耕地2012.9亩。全年社会生产总值2.6亿元,其中工业2.46亿元,农业0.1358亿元,第三产业0.2264亿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59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9152元。村党总支书记兼经济合作社社长马纪友,村民委员会主任许林祥。
万圣村
位于镇境东北部,距镇人民政府所在地6千米。东界小曹娥镇,南接陶家路村,西邻相公潭村,北濒杭州湾。总面积2.14平方千米,有后小丘、陶家路五丘、陶家路六丘、相公潭六丘、后祠堂丘等自然村。,2001年3月,由原万圣、海防2个行政村合并组建,村民委员会驻地陶家路五丘(承志五丘),设8个村民小组。
2004年,全村总户数1059户,常住人口2979人,另有外来务工等暂住人口350人。有耕地3446亩,其中果园48亩。全年社会生产总值5.9331亿元,其中工业3.9亿元,农业0.5171亿元,第三产业1.516亿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350.7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9540元。村党总支书记兼经济合作社社长周庆成,村民委员会主任冯桂江。陶家路村
位于镇境东北,距镇人民政府所在地6千米。东与小曹娥镇交界,南界镇北村,西邻相公潭村,西北毗连万圣村,东北濒杭州湾。总面积3.25平方千米,有陶家路二丘、陶家路三丘、陶家路四丘、盐舍丘、祠堂丘、小丘等6个自然村。2001年3月,由原祠堂丘、陶家路2个行政村合并组建,村民委员会驻地祠堂丘,设12个村民小组。
2004年,全村总户数1226户,常住人口3437人。有耕地4233亩,其中果园4亩。全年社会生产总值3.1885亿元,其中工业2.98亿元,农业0.2185亿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63.89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9130元。村党总支书记兼经济合作社社长姚建飞,村民委员会主任沈烈标。
上新屋村
位于镇境东北,距镇人民政府所在地5千米。东、南、西三面界朗霞街道,西北邻海南村。总面积0.56平方千米,有上新屋、莲花庵2个自然村,村民委员会驻地上新屋,设4个村民小组。
2004年,全村总户数158户,常住人口518人,另有外来务工等暂住人口1000人,有耕地501亩。全年社会生产总值4.7亿元,其中工业产值4.6723亿元,农业产值0.0277亿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65.3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14830元。村党支部书记兼经济合作社社长杨伟江,村民委员会主任杨伟炎。
海南村
位于镇境东北,距镇人民政府所在地4千米。东、南分别与朗霞街道杨家村、应家村接壤,西邻水阁周村,北毗小曹娥镇海塘南村,总面积2.7平方千米。自然村沿大新塘江自东向西横列,依次为下新屋、施家、下半灶、徐家(含海庄)、洪家路、下大庙周(含槐花路)、孙家、张家(含小王家),俗称横八村,分施家、洪家路、旺家三片。2001年3月,由原施家、洪家路、旺家3个行政村合并组建,村委会驻地下半灶,设14个村民小组。
2004年,全村总户数979户,常住人口3080人。有耕地3177亩。全年社会生产总值5.74亿元,其中工业5.24亿元,农业0.2144亿元,第三产业0.286亿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83.63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9705元。村党总支书记兼经济合作社社长方丽君,村民委员会主任孙书林。
镇北村
位于镇境中部,距镇人民政府所在地2千米。东邻海南村,南连水阁周村、后塘河社区,西隔谢家路江接泗北村,北毗谢家路村、陶家路村。总面积2.5平方千米,有郎家、后海舍、夹长路、二塘头、冯蔡魏、半路舍头、五进屋徐家等自然村。2001年3月,由原后海舍村、夹长路村、陶家堡村北片合并组建,村民委员会驻地夹长路,设8个村民小组。
2004年,全村总户数706户,常住人口1869人,另有外来务工等暂住人口250人。有耕地2429亩,其中果园540亩。全年社会生产总值1.11亿元,其中工业0.5839亿元,农业0.1733亿元,第三产业0.3628亿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53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9170元。村党总支书记兼经济合作社社长吕小苗,村民委员会主任谢建良。
泗北村
位于镇境西部,距镇人民政府所在地1.2千米。东邻镇北村、后塘河村,西界临山镇,南毗西大街居委,西北接小路下村,北与夹塘村、谢家路村相连,村南部为镇工业功能区。总面积3.2平方千米,有倪家路、小李家、黄家道地、张家道地、大路头、戚家道地、谢家路、充二房、马家、横屋、宋家、钱家等自然村。2001年3月,由原大路头、黄家道地、倪家路、马家4个行政村合并组建,村民委员会驻地黄家道地,设大路头、黄家道地、倪家路、马家四个片,15个村民小组。
2004年,全村总户数1396户,常住人口4140人,外来暂住人口4300人。有耕地4182亩,其中果园625亩。全年社会生产总值6.88亿元,其中工业5.953亿元,农业0.2645亿元,第三产业0.6879亿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50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9503元。村党总支书记兼经济合作社社长谢祖泉,村民委员会主任谢小泉。
水阁周村
位于镇境东部,距镇人民政府所在地2千米。东界朗霞街道,南隔329国道接大庙周村,西邻东大街社区、泗北村,北界小曹娥镇。总面积3平方千米,有明风、水阁周、翁庄下、小李家、方家、志愿房、池头周等自然村,村民委员会驻地水阁周。2001年3月,由原明风、池头周、方家、水阁周4个行政村合并组建,设12个村民小组。2003年5月,划属泗门镇。
2004年,全村总户数979户,常住人口2825人,有耕地2708亩。全年社会生产总值3.0151亿元,其中工业2.3231亿元,农业0.3297亿元,第三产业0.3624亿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02.81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9129元。村党总支书记兼经济合作社社长杨业浩,村民委员会主任沈志芬。
大庙周村
位于镇境东部,距镇人民政府驻地2.5千米。东界朗霞街道,南连镇南村,西邻东大街社区,北隔329国道与水阁周村相接。总面积3.5平方千米,有柏树下、庙西、南田屋、后田屋、沈家、九间楼、大庙、庙东、洪家、皇封桥、许家、杨巷桥等自然村,村民委员会驻地庙西。2001年3月,由原明朗、皇封桥、庙西、庙东、洪家5个行政村合并组建,设5个村民小组。2003年5月,划属泗门镇。
2004年,全村总户数861户,常住人口2505人,另有外来务工等暂住人口1197人。有耕地2063亩,其中水田1863亩,果园20亩。全年社会生产总值2.9874亿元,其中工业2.585亿元,农业0.3147亿元,第三产业0.0877亿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73.12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9560元。村党总支书记兼经济合作社社长周登祥,村民委员会主任黄成龙。
镇南村
位于镇境南部,距镇人民政府所在地2千米。东界朗霞街道,南邻东蒲村,西接汝湖社区,北面分别与汝湖社区、大庙周村相连。总面积4.5平方千米,有水路头、南宅、江东、钱家桥、木桥头、东新屋、吴巷、西宅、石山庵、杨家、后新宅等自然村。2001年3月,由原水路头、杨家、新桥3个行政村合并组建,村民委员会驻地水路头,设10个村民小组。
2004年,全村总户数1044户,常住人口3092人,另有外来务工等暂住人口1500人。有耕地3600亩,其中水田600亩。全年社会生产总值6.27亿元,其中工业5.85亿元,农业0.22亿元,第三产业0.2亿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34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9500元。村党总支书记诸宝泉,村民委员会主任兼经济合作社社长杨吉忠。
东蒲村
位于镇境南部,距镇人民政府所在地3千米。东界朗霞街道,南接马渚镇,西连临山镇,北邻镇南村。总面积4.27平方千米,有东蒲周、西堑、胡钱巷、孙张、沙堰头、严家、谢家窝、陆家庄、西江沿、新丰等自然村。2001年3月,由原陆家庄、张家、东蒲3个行政村合并组建,村民委员会驻地东蒲周,设14个村民小组。
2004年,全村总户数1048户,常住人口3049人,另有外来务工等暂住人口1500人。有耕地4490亩,其中水田3609亩。全年社会生产总值6.65亿元,其中工业5.9亿元,农业0.3723亿元,第三产业0.38亿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76.85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8517元。村党总支书记兼经济合作社社长张银康,村民委员会主任周永高。
第二节 社区
2004年,全镇共有东大街、西大街、汝湖、后塘河等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东大街社区
位于镇建成区东部,西距镇人民政府所在地1.3千米。东连大庙周村、水阁周村,西邻西大街社区、后塘河社区,南接镇南村,北毗镇北村。总面积2.3平方千米,原有东河沿、长水槽、大义桥、申明亭、陶家堡、龙王堂等自然村,20世纪90年代后均改为街弄。2001年3月,由原东河沿村、陶家堡村南片、振兴路居委、东泗居委、南泗居委部分、后塘河居委部分合并组建。社区居民委员会驻地振兴路口西侧,设22个居民小组。
2004年,全社区总户数1985户,常住人口5286人,另有外来务工等暂住人口2441人。有耕地面积558亩。全年社会生产总值4.6亿元,其中工业3.8842亿元,农业0.062亿元,第三产业0.6538亿元。社区集体经济年收入203.92万元,居民人均年收入9920元。社区党总支书记兼经济合作社社长蒋岳娟,社区居民委员会主任汪雪琴。
西大街社区
位于镇建成区西部,是镇人民政府所在地。东邻东大街社区,南接汝湖社区,西界临山镇,西北毗泗北村,北与后塘河社区相接。社区西部为镇工业功能区。社区总面积2平方千米,原有后街、窎桥头、新市街、白鹭头等自然村,20世纪90年代后均改为街弄。2001年3月,由原窎桥头村、后街村、西泗居委、北泗居委合并组建。社区居民委员会驻地白鹭头,设21个居民小组。
2004年,全社区总户数1650户,常住人口3162人,另有外来务工等暂住人口820人。有耕地200亩,其中水田30亩。全年社会生产总值3.2037亿元,其中工业2.5664亿元,农业0.0243亿元,第三产业0.6129亿元。社区集体经济收入89.56万元,居民人均年收入9602元。社区党总支书记兼经济合作社社长舒美凤,社区居民委员会主任黄建康。
汝湖社区
位于镇建成区南部,距镇人民政府所在地0.5千米。东邻东大街社区、镇南村,东南毗东蒲村,西界临山镇,北接西大街社区。总面积2.5平方千米,有第十堡、南谢、二门堰、济美桥等自然村。2001年3月,由原南谢村、第十堡村、南泗居委合并组建,社区居委会驻地第十堡,设20个居民小组。
2004年,全社区总户数939户,常住人口2857人,另有外来务工等暂住人口1000人。有耕地486.6亩,其中水田436.6亩。全年社会生产总值4.3814亿元,其中工业3.8720亿元,农业0.066亿元,第三产业0.4433亿元。社区集体经济收入88.36万元,居民人均年收入9975元。社区党总支书记兼经济合作社社长励福祥,社区居民委员会代主任诸寿炎。
后塘河社区
位于镇建成区北部,距镇人民政府所在地1千米。东邻东大街社区,西接泗北村,南连西大街社区,北与镇北村、谢家路村接壤。总面积1.3平方千米,有后塘河、牌轩下、塘后岸等自然村。2001年3月,由原后塘河村、后塘河居委合并组建,社区居民委员会驻地后塘河,设16个居民小组。
2004年,全社区总户数1031户,常住人口2547人,另有外来务工等暂住人口654人。有耕地1398亩,其中果园165亩。全年社会生产总值1.8438亿元,其中农业0.0493亿元,工业1.5186亿元,第三产业0.2778亿元。社区集体经济收入73.56万元,居民人均年收入8572元。社区党总支书记兼经济合作社社长方金华,社区居民委员会主任王柏森。
知识出处
《泗门镇志》
出版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反映了泗门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商贸、风情、人物、天时、地理诸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泗门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