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年鉴2010》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170
颗粒名称: 专记
分类号: Z525.53
页数: 5
页码: 40-44
摘要: 本文记述了余姚市专记、2009年余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综合、农业、气象、工业、节能减排、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建设等情况。
关键词: 余姚市 专记

内容

2009年余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9年,是进入21世纪以来余姚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所带来的严重冲击,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重民生、抓稳定,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实现稳步回升,社会事业继续保持平稳协调发展。
  【综合】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89.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8年增长8.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9.53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88.98亿元,增长6.5%,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271.83亿元,增长6.2%,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7.15亿元,增长11.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70.68亿元,增长12.3%。三次产业比例由2008年的5.6∶61.4∶33.0调整为2009年的6.0∶59.1∶34.9。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8762元,按年平均汇率(1美元=6.831元人民币)折算为8602美元。
  【农业、气象】
  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5.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8年增长4.17%。其中,种植业产值28.8亿元,增长5.18%;林业产值2.14亿元,增长0.38%;牧业产值10.19亿元,增长3.25%;渔业产值4.21亿元,增长1.94%;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43亿元,增长43.26%。粮食持续丰收,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8.8万亩,实现粮食总产量21.1万吨。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形成葡萄、水稻等15个“万字号基地”,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特色优势明显的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新格局。农业土地流转推进顺利,规模经营不断扩大,全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800公顷,累计面积达到9620公顷,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8000公顷。农业的品牌化、规模化、合作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增宁波级农业产业化基地3个、农业龙头企业11家,总计达到107家。制定出台《茶产业提升规划》和扶持政策,“余姚瀑布仙茗”被评为“中国鼎尖名茶”,“余姚榨菜”成功跻身’2009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百强”第五位。获“中国茶文化之乡”和“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称号。
  气象状况较常年相对复杂。2月份出现持续的低温阴雨天气,春夏强对流与雷暴天气发生较多;初秋干旱严重,缺乏有效降水;冬季强冷空气来临早、次数多、势力强。总日照时长为1766小时,总降水量为1505毫米,年平均气温17.7℃;降水天数为148天,最长降水天数为20天;最长连续降水量为204.3毫米;年极端最高气温40.6℃,年极端最低气温-6.5℃。
  【工业、节能减排】
  工业生产稳步回升。全市167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839.1亿元,比2008年增长2.5%。分行业看,产值居前六位的行业分别是电
  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230.911亿元)、通用设备制造业(65.47亿元)、塑料制品业(54.27亿元)、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45.33亿元)、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40.44亿元)、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40亿元),上述六大行业产值之和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5%。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811.27亿元,比2008年增加3.26%,产销率96.68%,比2008年上升0.76个百分点,完成出口交货值250.63亿元,比2008年下降8.45%。
  工业效益明显转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总额55.34亿元,其中利润总额36.46亿元,分别比2008年增长4.1%和9.3%。十一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得分为228.94分,比2008年增加12.86分。工业“双新”拉动作用明显,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重达到13.1%,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为22.47%。全年实施宁波级以上科技项目94个,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1家。大功率LED光源模组等一批高新项目投入生产,云环“简易升降类机械式停车设备”通过国家技术鉴定,余姚市被授予“中国家电制造业基地”和“国家火炬计划宁波余姚塑料模具特色产业基地”称号。
  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全市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5.1%,规模以上工业31个行业中有19个行业的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实现不同程度下降。通过严格污染源头控制,加强污染整治力度,加快减排基础设施建设,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主要污染物减排和节能降耗成效显著。全年新增清洁生产企业28家,关停高能耗高污染企业105家,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下降10.7%和15.9%。
  【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建设】
  固定资产投资实现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3.34亿元,比2008年增长11.5%。制造业完成投资66.5亿元,增长2.5%,占全市总投资额(不包括房地产开发)的49.7%。新开工项目817个,增加211个,其中限额以上新开工项目445个,增加135个。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33.52亿元,增长25.7%,占全市总投资额的19.34%。商品房销售面积达到94.41万平方米,增长58.8%,商品房销售金额61.54亿元,增长98.3%。全年基础设施累计完成投资43.78亿元,增加13.7%,占全市总投资额(不包括房地产开发)的32.7%。投资结构继续优化,全年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9.06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总额的57.2%,比2008年提高1.8个百分点。政府投资项目进展顺利,共安排2000万元以上及政府投资项目87个,共完成投资额52.59亿元,增长42.64%。
  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双溪口水库建设工程提前下闸蓄水,河姆渡大桥建设工程、梁周线大中修工程、南河沿路(新建路至三官堂路)新建工程、陆埠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曹娥江引水工程(余姚段)、城市污水收集系统二期和220千伏通济、梨洲输变电工程等项目顺利完工,萧甬铁路电气化改造平改立工程、世南西路延伸工程、中山路(阳明东路至四明东路)建设工程、329国道余慈复线(小曹娥至杭甬高速牟山接线)、奖嘉隆江整治工程、城东水厂及引输水管网工程、垃圾焚烧发电改扩建工程等项目进展顺利。
  中心城区开发建设成效明显。侯青江北岸区块改造工程、火车站站场区块改造工程等相继竣工,河姆渡国际广场、桐江桥中心公园(地下停车场)、商会大楼等动工建设,时代广场进入实质性开发阶段,四明广场、玉皇山周边等区块拆迁改造步伐加快,杭甬客运专线余姚段征地拆迁任务在全省率先完成。全年完成拆迁面积82.8万平方米。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持续改善。深入实施“八网进村”和村庄整治工程,稳步推进“和谐宜居家园”创建活动,新增村庄整治合格村34个、宁波市全面小康村7个。组织开展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推行“数字城管”新模式,加强市容市貌综合治理,城市管理迈上新台阶。加强生态保护和绿化美化工作,四明湖水库环湖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沿海防护林带等生态保护项目有序推进。
  【国内贸易、旅游】
  消费品市场持续兴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4.57亿元,比2008年增长15.6%。其中批发零售业零售额为168.91亿元,增长18.9%;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为15.38亿元,下降11.2%。按销售地域分,城市消费品市场实现零售额108.41亿元,增长14.6%,农村消费品市场实现零售额76.16亿元,增长17.1%。18家亿元市场实现成交额442.17亿元。中国塑料城成交320亿元,网上交易113.5亿元。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低位运行。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为99.7%,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较2008年下跌0.3%,其中食品类、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水平分别比2008年上升2.5%、1.2%、0.7%和2.4%,烟酒及用品类、交通和通信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居住类价格水平分别下跌2.2%、4.9%、3.2%和2.2%。
  旅游市场拓展顺利。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5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5.1亿元,分别比2008年增长15.4%和17%,其中接待国内旅游者440.8万人次,增长15.4%;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9.2万人次,增长16.9%,实现旅游外汇收入2095万美元,增长17.5%。
  【对外经济】
  外向型经济受金融危机影响发展缓慢。外贸领域,全年共完成自营进出口总额50.54亿美元,比2008年下降5.4%,其中自营出口37.23亿美元,下降14.4%;自营进口13.31亿美元,增长34%。从贸易方式来看,一般贸易实现进出口总额43.26亿美元,下降1%,其中出口额31.32亿美元,下降13.2%;加工贸易进出口额7.18亿美元,下降22.7%,其中出口5.91亿美元,下降20.4%。外资领域,全年签订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21项,比2008年减少49项,其中制造业8个、租赁和商务服务业7个、批发零售业3个、信息传输、和学研究和居民服务各一个。合同利用外资金额1.44亿美元,下降83.2%,实际利用外资1.02亿美元,下降74.3%。
  【财政、金融】
  财政收支情况总体平稳。全年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2.65亿元,比2008年增长3.4%,其中上划中央财税收入33.62亿元,下降8.9%;地方财政收入39.03亿元,增长17.0%,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53.7%,较2008年提高6.3个百分点。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9.24亿元,比2008年增长15.3%。财政支出进一步向民生事业倾斜,其中教育支出7.88亿元,医疗卫生支出3.06亿元,公共安全支出3.35亿元,环境保护支出0.48亿元。
  金融机构存贷款快速增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为762.59亿元,增长33.7%,增速比2008年提高7.5个百分点,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679.69亿元,增长43.2%,增速比2008年提高18.7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343.35亿元,增长21.6%增速比2008年下降10.9个百分点。存贷比为89.1%,比2008年提高6.2个百分点。金融改革稳步推进,积极开展金融创新试点工作,大力发展面向中小企业和广大农户的信贷业务,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为753.11亿元,比2008年增长33.6%,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652.16亿元,比2008年增长39.5%。
  【交通、邮电】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全年完成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固定资产投资13.88亿元,年末公路总里程达1573千米,比2008年增加102千米,全部为新建公路;公路总里程中高速公路42千米,一级公路109千米,二级公路147千米,三级公路109千米,四级公路1165千米。以国土面积计算的公路密度为105千米/百平方千米;以户籍人口数量计算的公路密度为19千米/万人。全年共完成公路客运量3060万人次,旅客周转量118750万人千米;完成道路货运量1810万吨,货物周转量170050万吨千米。市域路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杭甬客运专线余姚段征地拆迁任务在全省率先完成。年末民用汽车保有量90300辆,私人小汽车65191辆。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建设进程逐步加快,城乡居民出行更加便捷、畅通,乘车、候车环境进一步改善,城市形象进一步提升。
  电信、邮政产业平稳发展。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收入10.26亿元,比2008年下降3.2%,完成邮政业务收入9038万元,增长7.6%,邮政局(所)数达到43个。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数4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109.85万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8.85万户。
  【科技、教育、人才】
  科技创新实力明显增强。专利申请数和授权数再创新高,质量明显提高。全年专利申请达4083件,其中发明专利389件,专利授权量达2643件,其中发明专利90件,专利申请数和授权数总数在宁波全市列第三位,其中发明专利申请数列第二位。4家企业列入国家级知识产权试点企业,新批宁波市级专利示范企业9家,省级专利示范企业2家,累计共有专利示范试点企业106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16家,宁波市级21家;实施宁波市专利产业化项目3项,新增宁波级以上名牌产品32个、宁波级以上商标及商号品牌16件,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31项。累计拥有各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65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9家、宁波市级19家。已批准科创中心入驻企业10家(以电子信息、新材料为主),为入驻企业的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做好辅导,“虹膜身份识别系统”和“新型仿生微创机械的研发”两个项目已列入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初创期项目。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段教师绩效工资改革,调整优化教育网点布局,完成市二中迁建和中小学校舍安全全面排查鉴定工作,扎实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中小学校标准化率达到84%。加强职教“一校一品”品牌专业培育。重视素质教育发展,全市初中生高中段比例达到96.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3%,乡镇(街道)中心幼儿园达标率100%。
  人才强市战略深入实施。制订完善“1+10”的立体型人才政策,围绕企业需求,着重抓好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全年共引进各类人才4567人,其中具有硕士及副高以上职称的高层次人才62人,本科及中级职称以上1923人。实施人才关爱工程,启动第二期人才公寓建设,人才公寓二期共三幢,能提供300余间住房,将极大地满足全市外来人才的居住需求。
  【文化、体育、卫生】
  文体事l业健康发展。出台《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意见》,加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功举办首届国际河姆渡文化节和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系列文化活动,顺利通过全国文化先进县复评。加快重大文化设施建设,河姆渡遗址博物馆陈列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市全民健身中心室外部分逐步开放,余姚博物馆土建工程基本完工。积极实施“广电低保工程”,为2000余户低保家庭免费开通有线电视信号。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顺利举办市第十三次全民运动会。加强历史文化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陆埠佛雕等4个项目列入第三批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化精品创作再传捷报,姚剧历史剧《王阳明》、广播剧《心灵深处》获省“五个一工程奖”。
  公共卫生事业有序推进。全年无甲型H1N1流感重症或死亡病例发生,成功创建省级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和省卫生强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高。三大类十二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综合达标率已达90%以上。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保障补偿标准,增加基层定点医疗机构,全年新增定点医疗机构101家。完成对丈亭中心卫生院、梁弄中心卫生院、黄家埠镇卫生院、大隐镇卫生院、朗霞街道卫生院等五家卫生院的改造。经过规范化建设,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成为省级规范化服务中心,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成为宁波市级规范化服务中心,达标率达77.3%。已建社区卫生服务站200余家,其中181家通过建设验收,106家通过执业验收。新农合制度不断健全,参合率96.7%。认真落实免费婚孕育医学检查和孕前优生检测政策,婚检率和优生检测率稳步回升。农民健康体检有序开展。全面开展以乡镇(街道)为单位两年一次的农民健康体检。
  【人口、就业、社会保障】
  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年末全市总户籍人口832456人,比2008年增长1394人,其中非农人口为181755人,增长2670人,总户数31.14万户,减少439户。年末暂住人口登记人数为46.83万人,比2008年减少4.9万人。全年出生5396人,死亡6059人,自然增长率为-0.79%。全市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为79.8岁。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74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148元,分别比2008年增长6.5%和10.5%。城乡收入之比为1.82∶1。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33.1%,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提高到35.3平方米,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汽车30.7辆,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37.3%,人均居住面积提高到61.7平方米,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汽车10.5辆。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成效明显。全年共帮助23277名劳动者实现就业再就业。同时强化就业培训指导,完善就业帮扶政策,市财政用于扶持城乡职工就业和再就业的资金达到3650万元。就业服务和技能培训工作进一步加强,“充分就业市”创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城镇登记失业率2.78%。
  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社会保险参保覆盖面继续扩大,城乡统筹社保体系进一步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待遇和覆盖面稳步提高,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分别新增11713人、11567人、13457人、61611人和17010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6.7%。社会救助帮扶力度不断加大,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进一步规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97%,助医、助房、助学、助困工作有序进行。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积极扩大廉租住房政策覆盖面,多途径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需求。全年新增廉租房保障户101户,发放经济适用房货币补贴1961.6万元。
  【生态建设、社会安全】
  城乡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城市污水收集二期工程扩面工作进展顺利。梁弄镇集镇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扩面工程建设,泵站建设和居民小区、企业、学校和宾馆饭店的污水纳管加快推进。日污水收集量从目前800吨增加到1500~2000吨,抓好2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1个宁波市级生态街道、13个宁波市级生态村以及24个宁波市级环保模范单位、4个省级绿色社区的创建工作,开展陆埠水库空心菜种植、螺蛳和鱼类放养等水质生态修复工程试点工作,陆埠水库生态湿地建设方案已完成初步设计。COD减排的重点工程城市废水收集管网的二期工程,累计共投资9800万元,新增收集管道28千米,城市污水处理厂日收集污水达到6万吨。33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6家印染企业的中水回用工程已经完成,中水回用率达到30%以上,全年共计取缔关停高能耗高污染的低小散“十五小企业”和“新五小企业”20家。
  平安建设扎实推进。以建设“平安余姚”为工作目标,全年共发生各类事故、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同比分别下降14.8%、2.5%、23%和9.4%,四项指标实现连续3年同比下降。水上交通、渔船运输、渔船捕捞作业等领域未发生生产安全死亡事故。全年群体事件、刑事发案量、信访总量、安全生产事故,同比分别下降25%、1.2%、17.5%、14.8%。全市群众安全感满意率为96.8%,同比进一步提升。全年各项平安指标综合评分,符合“平安县(市区)”的达标条件。
  (王健)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荣誉称号
  “2009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评选揭晓,余姚从100个候选城市中脱颖而出,获得2009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县级)殊荣。余姚也是浙江省唯一获得的首批县级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12月26日,受评选组委会邀请,市委副书记李浙闽、市民代表宁波王龙集团董事长王国军赴陕西省西安市参加颁奖典礼。
  “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推选活动”由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和中国市长协会《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组委会依据国内外公认的城市幸福感评价体系,即调查活动采用著名学者奚恺元主持研究的幸福学评价体系,内容涉及自然环境、交通状况、经济发展速度、文明程度、文化娱乐、医疗卫生水平、教育水平、房价、人情味、治安状况、就业环境、生活便利等12类指标。根据调查结果产生100个候选城市,其中地级以上城市50个,县级城市50个。对候选城市经过入户调查、公众调查等方式,最终产生十大地级以上最具幸福感城市和十大县级最具幸福感城市。
  余姚能获得此项殊荣的理由是:“曾以‘文献名邦’、‘东南最名邑’的历史形象声震大江南北,更以文化名城、山水丽城、工贸新城、文明谐城的当代形象名闻神州大地。从7000年前的河姆渡人开始,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追求幸福的步履坚实从容,享受幸福的感觉如花绽放。”
  (余姚年鉴)

知识出处

余姚年鉴2010

《余姚年鉴2010》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年鉴内容包括:2010年余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综合;农业;工业、原材料、能源消费和电力;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和建筑业;交通运输、邮电业;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城市建设、环境保护、民政及其他等十二个部分。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