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在新的起点上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年鉴2010》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163
颗粒名称: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在新的起点上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
并列题名: 在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报告
分类号: Z525.53
页数: 10
页码: 1-10
摘要: 本文记述了余姚市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在新的起点上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等发展情况。
关键词: 余姚市 经济转型 科学发展

内容

同志们:
  这次全会的主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宁波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回顾总结2009年工作,研究部署2010年工作,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加快余姚经济开发区开发建设的决定》,动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信心、振奋精神,乘势而上、开拓进取,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努力争创区域发展新优势,奋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加快推进富裕和谐新余姚建设。
  下面,我代表市委常委会向全会作报告。
  一.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以来的主要工作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余姚市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的严峻考验,市委常委会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决贯彻上级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全力抓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全市经济社会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0亿元,增长9%;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2.6亿元,其中地方级收入39亿元,分别增长3.4%和17.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1亿元,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5亿元,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74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148元,分别增长7%和10%。同时,余姚市在福布斯2009年中国最佳商业城市排名中名列第67位,居县级市第4位,并成功入选2009年首届县级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回顾一年来的工作,主要抓了以下六个方面:
  1.致力于优服务、增信心,发展环境有了新改善。政策支持更加有力。全面落实各项减税轻费措施,及时出台一系列“政策组合拳”,认真抓好政策资金提前兑付工作,政策支持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增强。一年来,各项减费轻费和财政扶持经济增长的政策资金达12.1亿元,同比增长59.2%。政府服务更加有力。深入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积极推行“一企一策”帮扶模式,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拓宽联合审批的渠道和范围,政府服务企业、服务发展的能力水平进一步提升。一年来,共排摸出难题1350个,破解1218个,破解率90.8%。氛围营造更加有力。先后多次召开经济形势分析会、重大项目推进会和企业家座谈会,组织开展“银企对接融资洽谈服务月”等活动,大力宣传应对危机、保增促调的先进典型,引导社会各界坚定信心、共克时艰,形成了“风雨同舟渡难关、和衷共济谋发展”的良好局面。
  2.致力于保增长、促调整,经济实力获得新提升。坚持主攻工业、提升工业。大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深入实施商标、品牌、发明专利“三大战略”,切实强化节能减排工作,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预计全年实现规上工业产值819亿元,利润35亿元,增长6%;规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22.2%,同比提高4个百分点;新增专利授权2471件,其中发明专利86件,分别增长35%和36%;全市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削减率分别为3.03%和2.1%,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5%以上。坚持做优一产、做大三产。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切实提升农业的规模化、科技化、品牌化水平,预计实现农业收入60.69亿元,同比增长4.06%,新增农业龙头企业11家,建成粮食功能区块51个、“万元亩值”示范工程22个;专门作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决定,制订出台服务业发展“1+X”政策体系,扎实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大力发展物流、会展、旅游等产业,积极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预计实现三产增加值187亿元,增长1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突破50%。坚持扩大内需、稳定外需。扎实开展“项目推进年”活,积极实施“2138”计划,加快推进城市商圈和镇级商贸中心建设,精心组织“消费惠民月”等主题促销活动,投资和消费的带动力进一步增强;坚持市场多元化战略,不断优化出口市场和产品结构,预计完成进出口总额49.5亿美元,其中自营出口37亿美元。
  3.致力于强统筹、促协调,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发展布局不断优化。顺应余慈统筹发展要求,加快修编中心城区总体规划,着力完善城东新区、塑料城核心区、高铁新城等区块的功能布局,启动泗门卫星城市建设试点,实施余姚经济开发区整合提升,抓好环四明湖、环牟山湖的生态保护和开发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形成。重大项目扎实推进。切实加快南雷路两侧、玉皇山周边、时代广场、四明广场等重点区块的拆迁改造,顺利完成城市污水收集系统二期、河姆渡大桥、曹娥江引水工程(余姚段)等重点工程建设,着力抓好萧甬铁路平改立、双溪口水库、桐江桥地下停车场等工程建设,全力推进城东水厂、候青变、梨洲变等重大水电设施建设,认真做好余慈客运枢纽中心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明显提升。城乡环境加快改善。积极推进国家园林城市创建等工作,组建成立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切实加强市容市貌的综合治理,继续加快公交事业发展,城市形象有了新的提升;全面启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和农房集中改造工作,深入实施“八网进村”、村庄整治工程,完善落实“6+1”结对共建机制,城乡人居环境得到新的改善。全年新增环境整治村34个、庭院整治合格村45个,宁波市级以上全面小康村、生态村、绿化示范村44个。
  4.致力于兴文化、倡文明,文化建设呈现新气象。扎实推进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教育群众,深入开展文明礼仪普及、文明秩序维护、文明新风倡导行动,积极开展徐立科等先进典型宣传,认真抓好文明单位、文明镇村创建,顺利通过省示范文明城市复评,全市上下的共同思想基础进一步夯实。切实加强宣传舆论引导工作。精心组织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等重大活动的宣传,认真策划中外媒体看余姚等系列外宣活动,积极培育“河姆古渡”、“阳明故里”和“塑料王国”等外宣品牌,余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着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推进“文化燎原工程”和“文化共享工程”,切实加快全民健身中心、博物馆二期、名人馆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河姆渡博物馆改造,成功举办第十三届市运会,大力扶持文化精品创作,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首届国际河姆渡文化节取得良好成效,广播剧《心灵深处》等作品获得省、宁波市“五个一工程奖”,余姚土布制作技艺等4个项目被列入第三批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顺利通过全国文化先进县复评。
  5.致力于保民生、促稳定,和谐局面实现新巩固。继续健全社保体系。认真抓好劳动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工作,积极开展“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全年共帮助2.6万名劳动者实现就业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2.78%。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扎实做好企业减费轻负和社保待遇调整提高工作,积极发展住房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慈善事业,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积极实施“教育惠民”工程和外来人口子女教育“蓝天工程”,加快教育网点调整步伐,推行义务教育段教师绩效工资改革,大力发展学前教育、职业教育,教育事业实现新的发展。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新型农民合作医疗等制度,全力抓好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重大疫病的防控,成功创建为省卫生强市。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深化“平安余姚”建设,完善“市委书记大接访”、“五常法”、领导包案等信访维稳工作机制,推进基层和谐促进工程,严厉打击涉黑涉恶、“两抢一盗”等违法犯罪活动,扎实做好“十小”行业整顿工作,认真抓好安全生产、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监管,完善应急管理处置体系,和谐稳定的局面进一步巩固。深入推进法治建设。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切实加强对人大、政府、政协工作的领导,先后召开全市人大工作会议和政协工作会议并分别作出决定,认真贯彻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全面提升政府行政效能。加强和改进对政法机关的领导,支持政法机关依法履行职能。充分发挥工青妇、科协、残联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密切与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联系,认真做好党的民族、宗教、侨台等统一战线工作,积极开展国防教育和“双拥”共建活动,“法治余姚”建设取得了新成效。
  6.致力于抓党建、强保障,执政能力得到新提高。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要求,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党员干部的大局意识、宗旨意识、科学发展意识进一步增强,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姚江讲坛、微型党课、村干部大课堂等干部教育培训平台建设,修改完善政绩考核办法,扎实做好后备干部挂职锻炼、中层干部竞争上岗等工作,促进了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结构的优化;拟订了“1+10”立体型人才政策,强化人才引进和培养使用,干部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狠抓党建工作责任落实,进一步完善乡镇、街道和市直部门就党建工作向市委全委会述职制度,强化对村干部的政治激励、经济保障和规范化管理,全面推进机关、农村、社区、两新组织等领域党建工作,组织开展首届村(社区)干部“三十佳”评选活动,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其中大学生村干部培养管理模式被省委评为“浙江省最具影响力党政工作创新典型”。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完善余姚特色的惩防体系,深化基层廉洁工程建设,切实抓好党政“一把手”监督、农村“三资”管理的工作,有序推进招投标、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等改革,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反腐倡廉建设取得了新的成效。全年共处分党员干部134人,移送司法机关处理11人,为国家和集体挽回经济损失112万元。
  回顾过去的一年,尽管遇到的困难比预想的要多,但我们取得的成绩比预料的要好。在应对历史罕见的金融危机实践中,我们不但取得了“保增促调”的阶段性成效,实现了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而且收获了许多宝贵的体会和启示。通过一年来的实践,市委常委会深刻体会到,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凝聚合力。不管外部环境如何错综复杂,不管发展形势如何困难重重,只要我们坚定发展信心,团结各方力量,坚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一定能够排除一切干扰,战胜一切挑战,不断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苦干实干。在过去的一年中,正是因为我们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自觉做到“在非常之年、行非常之举、求非常之效”,认真落实“三个三分之二”和“五多五少”的工作要求,才使我们牢牢掌握了工作的主动权,取得了各项事业发展的新成效。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统筹兼顾。面对空前的压力和挑战,我们只有着力提升能力水平,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切实统筹好各个领域的发展,妥善兼顾好各个方面的利益,才能在应对危机中赢得主动,才能经受住各种各样的考验。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关注民生。只有有效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切实做到财政压力加大但民生投入决不减少,全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形成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的良好局面。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固本强基。困难之年能够取得不平凡的发展业绩,靠的是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群策群力,靠的是各级组织的合力攻坚,最根本的保障是坚持党的领导。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着力把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好,着力把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好,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挑战,实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市场需求萎缩、投资信心不足的持续影响,外贸出口大幅下滑的势头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外资引进数量仍在低谷徘徊,开放型经济尚未走出困境;二是发展中的素质性、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后劲有待于进一步提升,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任务还十分繁重;三是民生保障水平同群众的期盼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压力仍然较大,统筹城乡改革发展还需继续加大工作突破力度;四是一些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和精神状态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特别是有的干部改革创新、主动服务、协调配合、狠抓落实的意识不强,影响了工作推进的力度和成效。对上述问题和不足,市委常委会将认真研究,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二.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要求
  今年是全面战胜国际金融危机、推动经济运行转入正常轨道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谋划“十二五”发展的关键一年。综合判断当前国内外形势,总体上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但机遇大于挑战。从机遇看,世界各国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全球经济保持温和复苏态势,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已逐步走出衰退,实现缓慢回升;国内经济率先实现回升向好,取得了V型反弹的可喜成果,完成“保八”目标已无悬念,今年中央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余姚市一系列危机应对措施的效应得到充分释放,保增促调工作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明显好于预期,而且今年经济开发区整合提升、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泗门卫星城市建设、高铁新城规划建设等重点工作的全面推进,也必将给余姚市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注入新的活力。从挑战看,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面临着“不确定、不稳固、不合理”等三大风险挑战。不确定,就是指当前经济发展还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依然存在,国际金融体系尚未得到根本修复,再加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财政赤字隐患等因素影响,世界经济复苏还存在不确定性,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依然严峻。不稳固,就是指我国当前经济回升复苏的基础还不十分稳固,经济增长主要靠政府投资拉动,民间投资和消费需求的活力尚未得到有效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明显不足。不合理,就是余姚市经济发展尚未完全摆脱传统的粗放型模式,经济结构还不尽合理,产业层次还比较低,调结构、促转型的任务繁重而艰巨。
  基于对上述形势的分析,2010年全市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抓住“后危机时代”蕴含着的重大战略机遇,更加突出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这条工作主线,不断激发改革开放、创新发展这一内生动力,牢牢把握改善民生、促进和谐这一重要任务,切实强化党的建设这一根本保障,努力争创区域发展新优势,奋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加快推进富裕和谐新余姚建设。根据这一总体思路,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7.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进出口总额增长5%,其中自营出口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7%和7.5%;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5%以上,化学需氧量排放下降2%以上,二氧化硫排放下降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以内。
  为实现上述目标任务,今年重点是要扎实开展好“项目突破年”、“创新提升年”活动。“项目突破年”,就是要把项目建设作为调结构、促发展的关键之举,牢牢抓住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经济开发区整合提升、十大特色块状经济集群发展、城市建设加速推进的有利时机,乘势而上、再接再厉,强力推进新一轮项目建设,力争在促进投资总量增长、提升产业发展层次、推进宜居城市建设等方面有新的更大突破。“创新提升年”,就是要把改革创新作为破难题、增活力的根本之策,不断加大解放思想力度,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其他各方面的创新,着力改进工作方式、工作方法,全面推进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为龙头的各项改革,力争在构筑有利于科学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上有新的更大突破。根据上述要求,今年重点要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1.积极实施工业振兴行动计划
  工业是余姚市经济的支柱。要坚持“工业立市”不动摇,围绕主攻工业、提升工业的目标,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上下一心抓工业发展的合力和氛围,不断加快工业振兴发展步伐。
  一是要集群集聚。坚持把园区建设作为工业振兴的重要抓手,理顺经济开发区整合提升后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大资源整合的力度,加快滨海新城、城西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步伐,推进模具城三期、远东工业城二期等重点区块的建设;优化余姚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狠抓项目落地和推进,加快“商业居住、新型工业”两大板块建设,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坚持把提升块状经济作为工业振兴的重要内容,在编制完成十大特色块状经济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落实责任单位,加强领导牵头协调,制订年度实施计划,强化绩效评估考核,加快推进块状特色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形成一批更具规模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产业基地。
  二是要扶大扶强。坚持把扶大扶强作为工业振兴的重要途径,继续实施规模企业培育计划、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和上市公司梯度培育计划,鼓励行业龙头企业收购、兼并、控股中小企业,鼓励优势企业通过资本联合、资产重组和营销联盟等形式组建行业旗舰型企业集团,鼓励同类企业、上下游企业抱团作战,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行业龙头地位、自主创新能力强的大企业,切实增强工业经济的发展后劲和抗风险能力。力争新增产值超20亿元企业1家,超10亿元企业6家,超亿元企业20家;新增上市企业1家。
  三是要创新创优。坚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工业振兴的重要依托,加大创新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建立和引进研发中心,充分发挥宁波塑料研究院等已有创新平台的功能,加快推进科创中心、余姚灯具研发中心等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组织实施一批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项目,引进一批前沿核心技术成果,努力为企业长远发展和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提供保障。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积极申报发明专利,强化自主品牌建设,参与各类标准制订。深化产学研合作,引导企业加快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快人才强市建设步伐,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着力引进海外工程师等创新型人才,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组织实施一批重大技改项目,努力把经济增长建立在优化结构、增进效益、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之上。
  2.积极实施产业提升行动计划
  产业提升是“调结构、促转型”的关键举措。要把提升产业层次作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中之重来抓,着力做优现代农业,切实做大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加快构筑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要做精做优特色优势农业。坚持以规模化、市场化、产业化为方向,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切实抓好循环农业示范基地、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和“万元亩值”示范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各类农业服务平台,扶持发展农业专业服务公司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加强农产品宣传推介和信息交流,不断提升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水平。继续抓好“余姚榨菜”、“瀑布仙茗茶叶”等品牌的巩固提升工作,特别是要抓紧制订出台杨梅产业五年提升规划,积极开展商标注册、区域品牌创建和质量认证,通过龙头培育、技术创新、推进深加工等途径,着力提升产品附加值,努力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影响力。
  二是要提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围绕打造区域性服务业高地,加快推进城北、姚北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抓好中国有色金属材料城等重大项目,进一步培育壮大专业市场。加快塑料城转型提升步伐,推进中央商务区、中塑世纪大厦等工程建设,积极谋划中国塑料城上市前期工作,进一步做大做强中国塑料城品牌。培育发展新型城市经济,抓好“通用厂创意产业园区”、“阳明188创意产业园区”等创意产业示范项目,积极发展工业设计、决策咨询、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进一步增强产业服务功能。创新会展业发展机制,在办好塑博会、小家电博览会、裘皮服装节等重大展会的基础上,依托产业特色和市场优势引进更多品牌展会,不断提升会展经济的规模和档次。加快编制《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和杭甬运河物流园区建设规划,扎实推进一拖(宁波)物流园区、城北物流中心和舜发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促进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抓住上海世博会机遇,按照“十统一”的工作思路,加快推进长三角地区新兴旅游目的地建设,加大旅游项目建设、线路包装、节庆活动策划、宣传推介的力度,打响余姚旅游的品牌。
  三是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抓住新一轮技术突破与产业变革的机遇,把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后危机时代”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加快新兴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布局,加大政策扶持、财政投入的力度,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力争在新光源、先进装备、模具、新材料、电子信息、软件、生物化工等基础良好、前景广阔的领域率先实现突破。按照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积极用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广使用绿色技术和产品,促进资源循环利用、节约利用,努力构建“三低一高”的经济发展模式。
  3.积极实施需求拉动行动计划
  内外需求是拉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动力。要坚持把扩内需和稳外需紧密结合起来,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积极构建内需外需平衡协调发展机制,力促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共同发力拉动经济增长。
  一是要坚持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一起抓。坚持内外并重、保拓并举,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不断优化市场拓展服务机制,加快提升企业市场开拓能力。要深度开拓国际市场,强化对世界贸易发展新趋势的研究,完善国际贸易预警和贸易摩擦应对机制,加大对出口企业在品牌建设、境外参展、建立境外营销网络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鼓励引导企业积极开展“抱团参展”、“抱团拓市场”活动,加快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大力开发适销型和高附加值新产品,加速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不断扩大国际市场占有份额。要深入开发国内市场,引导企业进一步加强内销人才队伍建设,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市内各类重大经贸活动及专业展会,鼓励企业参与国家重大工程投标,支持企业发展连锁经营、品牌代理、电子商务等先进营销模式,加快在义乌、郑州、北京等地建立“余姚名品直销中心”的步伐,推动更多的产品销往国内市场。特别是要重视开发本地市场,搭建产销对接平台,促进更多的本地产品在本市销售。
  二是要坚持政府投资与社会投资一起抓。按照“不重复投资、不破坏生态环境、不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着力扩大投资规模,切实提高投资效益,全面增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要以深入开展“项目突破年”活动为载体,着力完善领导联系、协调督办和考核激励等工作推进机制,积极争取上级的支持,深化拓展银企、政企合作,切实加大征迁工作力度,分类解决项目前期、开工、建设中的各类突出问题,及早实施并加快推进一批事关余姚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环境保护以及民生实事项目。要以优化投资结构为导向,进一步放宽民间投资准入领域,鼓励引导市内优势企业加大技改投入,积极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发展项目。要合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完善招商激励政策,强化招商资源整合,创新招商工作机制,积极引进国际知名集团、知名中央企业、实力型民营企业,着力引进一批新项目、好项目。
  三是要坚持显性消费与潜在消费一起抓。继续把促进消费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研究完善扩大消费的政策举措,提升消费能力,挖掘消费热点,拓展消费领域,促进更多的潜在消费转化为现实消费。要按照“一主一副五片区”空间布局规划,进一步完善城乡商贸网络,加快桐江桥核心商圈的功能提升和城南、城西、城东等片区商圈的培育发展,加快伊顿国际综合商务区等一批重点商贸项目建设,积极引进沃尔玛等一批高端商贸品牌企业,加快打造一个安全、舒适、便捷、称心的消费环境,全面激发城乡居民的消费意愿。要精心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商品促销活动,积极推进节日消费,扩大教育文化、休闲旅游、电子信息、家政服务等服务性消费,推动房地产业稳定健康发展,更好地促进消费需求升级。要扎实推进泗门卫星城市和马渚、陆埠、丈亭、梁弄等镇级商贸中心建设,加快发展一批以“菜场+小型超市”为核心的村级便民商业中心,继续抓好家电下乡和家电汽车“以旧换新”等工作,有效刺激农村消费增长。
  4.积极实施城市再造行动计划
  城市再造是实现城市形象和品位提升的重要途径。要按照现代和谐宜居城市建设要求,切实加大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力度,加快实现城市形态、城市建筑、城市道路、城市景观、城市生态、城市产业和城市管理的有机更新,不断增强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
  一是规划布局要再优化。主动顺应余慈统筹发展快速推进的新趋势,根据调整后的市域总体规划和中心城区总体规划,抓紧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区各片区规划、专项规划,努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体系。重点要围绕“一轴线、两中心、三商圈、四组团”的总体框架,加快相关规划的修编完善工作,积极优化城市功能布局设计。“一轴线”,就是南雷路-新建路轴线;“两中心”,就是行政服务中心和公共服务中心;“三商圈”,就是城东、城西、城南三大商圈;“四组团”,就是城市核心区、城东组团、西南组团和高铁新城。
  二是建设步伐要再加快。围绕提升城市形象品位,加快建设南雷路两侧的建工大厦、商会大楼、移动大楼、模具协会大楼、金融大厦等10幢大楼,切实抓好城东嘉悦广场、城西阳明国际商贸广场、城南华狮区块等重点项目,以及时代广场、河姆渡国际广场、四明广场、伊顿国际三期、塑料城中央商务区、高铁新城等城市综合体建设;围绕增强城市承载能力,加快建设桐江桥地下停车场、城东水厂、城区污水收集三期等一批市政公用工程,积极推进东外环路一期、金型路二期、中山北路、南河沿路二期、四明东路、新西门南路等6条城区道路建设;围绕改善城市生活品质,加快完善全民健身中心周边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馆、城市展览馆、文化馆、艺术剧院、档案馆等项目的功能布局和规划研究,积极实施玉皇山公园和黄山儿童公园建设、老人民医院地块改建、背街小巷和老小区整治、城中村改造、历史街区保护开发等工程,进一步营造宜居宜业的良好环境。与此同时,要按照拆迁连片、资金平衡、框架拉开的原则,抓紧抓好高铁新城枢纽中心、全民健身中心周边、三凤桥村等9大区块100万平方米的拆迁工作,为切实加快项目建设步伐提供有效保障。
  三是城市管理要再强化。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强化城管局的综合执法地位和职能,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构建条块衔接、行为规范、调控有力的“大城管”格局。全面推行数字化、网格化、物业化、精细化城市管理新模式,注重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扎实推进城市管理电子监察系统、道路视频监控系统等信息平台建设,努力实现城市管理由突击性向经常性、制度性转变。进一步加大城管执法力度,切实强化对集贸市场、城乡结合部、车站周边等卫生死角的清理,继续抓好跨门营业、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摊点、乱停乱放、乱搭乱建等“六乱”现象的整治,规范户外广告设置,深入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努力营造干净、有序、舒适、优美的城市环境。
  5.积极实施区块联动行动计划
  区块联动是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从点轴发展模式向网络发展模式转变的必然要求。面对产业集聚、重点地带开发等区域发展的新趋势,必须坚持串点成线、以线带片的发展思路,优化资源配置,突出发展重点,实施区块联动,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增长带和增长面,培育和形成区域发展的新亮点。
  一是要加快构筑“一主两副”的城市发展格局。加快调整“北园南城”的城市空间布局,在抓好主城区建设的同时,积极推进朗霞、低塘片区和泗门卫星城两个副城区的开发建设。按照余慈中心城核心区、姚周片的规划定位,统筹朗霞、低塘片区的资源配置、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拉开发展框架,完善配套设施,提升开发建设水平,并加快与中心城区的对接。抓好《关于推进泗门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卫星城市的决定》的贯彻落实,加快实施行政管理、投融资体制、土地制度等领域的改革,抓紧卫星城市相关规划的编制,加大拆迁改造、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力度,培育完善城市功能,促进泗门从中心镇向卫星城市的跨越。
  二是要抓紧启动“两大组团”的开发建设。根据宁波编制的四明山区域整体发展规划体系,启动四明山片区规划研究,尽快实施蜻蜓岗、东岗山区块和宁波(四明山)影视创作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提升丹山赤水、四明山森林公园等景区品质,打造一批特色农家乐和农业观光基地,力争把四明山片区建设成为长三角重要的休闲旅游目的地;瞄准宜居宜业宜游的定位,统筹姚东片区发展,依托临近宁波市区的区位条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扎实的产业基础,大力发展特色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生态文化旅游业。特别是要抓好河姆渡遗址文化旅游规划编制,尽快实施河姆渡原始生态区项目和古渡口修整工程,整合凤凰度假村资产,抓好天下玉苑资产重组及品质提升,全面提升河姆渡旅游形象。
  三是要全面提升“中心镇”、“中心村”的发展水平。按照扩权强镇改革的要求,加大对梁弄、马渚两个中心镇的放权力度,抓好陆埠镇申报省中心镇的工作,加快推进中心镇经济社会发展和集镇建设,充分发挥中心镇在片区发展中的重要节点作用。把培育建设中心村,作为村庄环境整治的延伸工程、促进农村社会发展转型的根本出路,做好全市47个中心村规划的修编工作,通过农村住房制度改革、梯度移民等途径,加快推进农村人口、产业和各类公共服务向中心村集聚,把中心村逐步建设成为“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设施配套”的农村新社区,全面提升中心村的服务辐射力和发展带动力
  四是要切实抓好“两湖”、“两点”的开发建设。加快四明湖风景名胜区建设,完成四明湖度假村改造提升工程,推进红色旅游二期开发,实施环湖生态公路工程,规划建设环湖游憩设施和景观房产项目。高起点谋划牟山湖休闲旅游度假区建设,完成开发保护规划编制,进一步抓好开发前期工作和项目招商,力争实现实质性启动,把环牟山湖区域打造成为浙东新兴的乡村旅游胜地。同时,加快推进四季山庄和阳明温泉山庄建设,力争四季山庄全面破土动工,阳明温泉山庄建成开业,着力打造余姚市高端休闲度假旅游的新亮点。
  五是要不断完善支撑区块联动的基础设施网络。坚持交通先行,抓好浒溪线(车岗头至奉化段)改造、古乍线(河姆渡段)、余姚大道(329国道至329复线段)、329国道余慈复线(牟山至黄家埠段)、余梁公路北延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抓紧实施329国道南复线、余慈大道等项目建设。加大环保投入,加快垃圾焚烧发电和重点乡镇污水治理等工程建设,着力解决群众关注的空气、水环境等环保热点问题。强化能源保障,完成姚西北天然气主干管道铺设、220千伏武胜变等工程,迁建220千伏屯山变。同时,加快推进双溪口水库、姚西北供水主管环网、奖嘉隆江整治、海塘除险治江围涂、陶家路闸迁建、姚江干流防洪整治等重大水利工程,不断提高用水保障和防汛抗旱能力。
  6.积极实施民生关爱行动计划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关系,围绕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大力推进一批实事工程,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不断增强群众的幸福感,提高社会的和谐度。
  一是要更加注重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深入开展“充分就业市”、“充分就业乡镇(街道)”、“充分就业村(社区)”三级联创活动,进一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切实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等特殊群体的就业服务,积极开展被征地人员纳入失业登记管理试点,重点帮扶零就业家庭等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就业。进一步推进社保提质扩面,扎实开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不断完善社会保险扩面征缴机制,抓好医疗保险政策的落实。完善住房保障体系,进一步抓好困难群众的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保障等工作,着力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问题扎实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进一步深化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和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大力发展慈善事业,保障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二是要更加注重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突出公共财政理念,确保新增财力三分之二以上用于解决民生问题,增强政府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扎实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抓紧实施教育网点布局规划,切实加强中小学校舍安全工作,完成“十二五”教育建设项目规划编制,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和成人教育协调发展,不断提高教育整体水平。深入实施“六大文化行动计划”,积极启动有线数字电视工程,全面贯彻国家全民健身计划条例,不断完善城乡文化设施,着力提升文化共享水平,丰富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全力以赴争创首批省文明县市和宁波市文化强县(市)。巩固省卫生城市创建成果,积极实施联合国人口基金第六周期生殖健康与计划生育项目,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三是要更加注重社会稳定机制建设。牢固树立“稳定是第一责任”的理念,切实把平安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认真实施上海世博会“护城河”安保工程。坚持领导包案、“五常法”等行之有效的做法,进一步完善重大事项维稳信访风险评估、重大项目信访维稳工作三同步、人民调解等长效工作机制,着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各类矛盾。强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大力推广网格化管理运作模式,严厉打击“两抢一盗”、涉黑涉恶等违法犯罪活动,不断增强群众的安全感。抓好外来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促进新老余姚人和谐相处。全面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加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的专项整治和安全监管,着力抓好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工作,全力保障公共安全。
  三.进一步强化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
  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推进余姚科学发展新跨越,关键在党、关键在人。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要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动力,紧紧围绕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一重点,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努力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1.抓好理论武装,凝聚向心力。思想政治建设是党建的基础和灵魂要切实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着力提高各级干部的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切实把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上级和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依托各级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姚江讲坛”等载体和各级干部培训基地,强化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科学发展的新经验、新知识,着力提高各级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坚持在学中干、干中学,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学风,广泛动员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自觉把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明确工作思路、制定政策措施和促进科学发展的能力。
  2.夯实基层基础,增强战斗力。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加快构筑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要深化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制度,切实强化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审计,深化“先锋工程”建设,扩大“三级联创”活动覆盖面,确保基层党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要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不断完善在行业协会、专业市场、专业合作社、产业链、楼寓等建立党组织的做法,加大在“两新”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力度,全面建立党员“双重活动”制度,深入开展“六结对”活动,全面提升区域化党建工作水平。要进一步加强基层党内民主建设,积极推进党务公开,畅通基层党代表发挥作用的渠道,探索实施以民意收集、民情分析、民事反映、民主决策为主要内容的“四民制度”,切实保障党员主体地位。要进一步抓好对村干部激励、教育和监督,完善大学生村干部培养管理体系,扎实做好村级党组织换届工作,加快建设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
  3.强化服务意识,保持亲和力。我们要始终牢记,在服务群众、服务企业、服务基层的问题上,没有任何理由敷衍塞责;在优化环境、应对挑战、保障发展的问题上,没有任何理由推卸责任。要建立健全服务企业、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聚焦调结构、促发展、保民生、促稳定等重点工作,真心实意帮助基层应对困难挑战,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后劲。要全面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行行政审批全程代理、重大项目联合审批等制度,着力完善会计核算中心、招投标中心等服务平台的运行机制,不断强化电子实时监察系统的功能,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创造一流的服务环境。要继续开展民主评议机关活动和服务型机关建设,强化对机关服务效能的动态监督,着力解决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问题,努力以优质的服务保障科学发展。
  4.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执行力。市委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能否实现,根本的决定性因素在于干部队伍的执行力,。要落实余党办〔2〔009〕81号文件,认真执行狠抓工作落实的九项制度,切实提高市委驾驭全局的能力。要坚决破除只防出错、不求出新,只求保险、不担风险的不良倾向,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主动为工作负责,积极为发展挑担,对确定的目标、部署的工作,一鼓作气、一抓到底。坚持以发展论英雄、凭业绩选干部,按照“想干事、敢干事、肯干事、会干事、干成事、干大事、能共事、不出事”的导向,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扩大干部提名环节的民主,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的力度,注重向基层干部倾斜,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加强对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重大决策落实情况的检查督促,强化对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的实绩考核,加大问责问效、责任追究的力度,激励干部奋发有为、敢抓敢管、勇于担当。要进一步精简会议和文件,严格控制一般性达标、评比和检查,减少不必要的培训、外出考察,把全市上下特别是各级干部的目光和精力聚焦到比学赶超、真抓实干上来。
  5.坚持清正廉洁,强化免疫力。党风正,则人心齐、事业兴。要以构建具有余姚特色的惩治与预防腐败体系为抓手,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健全完善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努力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现象的发生。大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廉情预警机制,有针对性地开展警示教育、示范教育、岗位廉政教育,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深化基层廉洁工程建设,加强对“人权、物权、财权”的监督,重点抓好“一把手”监督和农村“三资”管理,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作。坚持有贪必反、有腐必惩、有案必查,继续加大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办力度,严肃处理贪污贿赂、失职渎职等行为,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努力以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果取信于民。
  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深入推进“法治余姚”建设,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人大、政协工作的领导,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切实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合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全力做好民族宗教、对台、侨务工作,进一步加强人民武装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切实把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形成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强大合力。
  同志们,挑战考验着我们的勇气、困难考验着我们的智慧。希望全市上下振奋精神,同心同德,攻坚克难,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突破发展难点,努力实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为争创区域发展新优势、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加快推进富裕和谐新余姚建设而努力奋斗!

知识出处

余姚年鉴2010

《余姚年鉴2010》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年鉴内容包括:2010年余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综合;农业;工业、原材料、能源消费和电力;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和建筑业;交通运输、邮电业;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城市建设、环境保护、民政及其他等十二个部分。

阅读

相关人物

陈伟俊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