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六 低塘发现八千年前的贝壳堆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姚江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158
颗粒名称: 附录六 低塘发现八千年前的贝壳堆积
页数: 4
页码: 335-338

内容

一、发现与鉴定的经过
  2002年8月下旬,余姚市姚北工业新区管委会在低塘镇镇西村园区内基础设施建设时发现大量贝壳碎屑。我们闻讯后立即到现场调查,在新区管委会的支持下重新布钻孔1个,获取了完整的地质资料。贝壳层距地表深31米,堆积厚0.8米,分布面积至少200平方米,发现地点北距329国道即杭州湾南岸古海岸线大沽塘约1公里。
  出土贝壳极大多数已被钻头击碎,最大碎片12厘米×10厘米,厚1.8厘米。经中国贝类学会理事、浙江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高级工程师徐宜昌鉴定为厚牡蛎比较种,有少量新梯蛤亚属。贝壳剖面厚10~15层,年龄在10年以上,系自然死亡,激浪冲击而形成堆积。我们从8#土样表面取了二块贝壳(编号BK1、BK2距地表深分别为31.35米和31.55米),送北京大学科技保护与文物保护实验室作C14年代测定,BK1C14距今年代为6905±80年,树轮校正为7710年(置信度95.4%),BK2C14距今年代为7270±90年,树轮校正为8020年(置信度95.4%)。考虑BK1下限为7920年(置信度91.0%),BK2为8270年(置信度88.8%),我们取贝壳堆积层年代为8020年。
  二、地层描述
  新布钻孔在小河东岸,地面高程2.95米(黄海高程,下同),四周地形平坦,无山岗和高地。土样分4个地质层。第一地质层—1,杂填土,厚0.30米;第一地质层—2,淤泥质粘土,黑褐色,软可塑,饱和,厚3米。第二地质层,粉土,青灰色,软流塑,湿,局部为粘质粉土或粉质粘土,厚8.10米,层底埋深11.60米。第三地质层,淤泥质粉质粘土,灰绿色,流塑,饱和,厚20.40米,层底埋深32.00米,31.30~31.90米处有块状贝壳叠压,其两端上下部还有零星贝壳。第四地质层,粉砂,青灰—灰黄色,湿,稍密,局部为砂质粉土,已揭露厚度7.80米,根据以往地质资料所知,该层属全新世初、晚更新世末地质,年代在距今1万~10万年前。第三地质层地质分布于整个宁绍平原,系海相沉积层。
  三、发现的意义
  牡蛎是沿海地区人们喜爱的海产食品,生活在海水与淡水交接的潮间带,今天沿海地区仍有广泛分布。它的堆积层是研究海平面变化和海陆演变的重要地质标志。低塘发现的贝壳堆积层为我们研究姚江平原古水文、古地貌提供了重要资料。浙江省地质局对余姚、宁波的地质普查后认为,在晚更新世,今天的姚江平原东部存在一条分水岭,即河姆渡遗址以东,南北走向,大隐—慈城之间的一列低山小丘为主体的高地。四明山北麓的地表水分东西两路入海:东路大隐溪向东北方向伸展,经洪塘在现在的宁波市区汇合奉化江、鄞江的流水后往北入东海;西路余姚江古河道分为两支,一支自河姆渡向西汇合车厩、陆埠大溪流水,再向西北经余姚向北至周巷、长河、庵东进入杭州湾;另一支自云楼向东经马渚折而向北从泗门进入杭州湾。低塘发现的贝壳堆积证明这个推断是正确的,而且说明距今8000年前,这条分水岭依然存在。8000年前低塘的地面高程为-28米,河姆渡遗址的青灰色海相淤泥层底板埋深为-12.5米,与渡口渡头山和对岸元宝山之间的峡谷,即姚江河道最深处的高程相同,其时河姆渡的地面高程比低塘高15米左右,这样四明山北麓的地表水只能向北排出。我们认为这条分水岭的消失与全新世初大规模海侵结束,姚江平原水环境变化相关,《河姆渡文化兴衰与水环境变化关系的研究》文章中已有详细论述,这里不再展开。对我们的启示是,低塘贝壳层的形成到河姆渡文化产生,时间相距不到1000年,但海平面上升了20多米。研究自然界海侵现象,对宁波市乃至整个东南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低塘发现的贝壳堆积带来许多水文、地质的信息,有待深入研究。

知识出处

姚江志

《姚江志》

出版者: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自然界的姚江和人类作用于姚江的各种活动及业绩,反映了江河同经济、文化的关系。本书资料翔实,叙述精当,具有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全面地、客观地反映了姚江流域相关县市区十几年来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历史。

阅读

相关人物

邵九华
责任者
邵尧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